保护性耕作对农户物增收效应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70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针对如何强化保护性耕作推广及农户增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制定差异化的政府推广策略、强化种粮大户种粮积极性、推动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机具研发和推广、持续加强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耕地生态环境恶化、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的现实背景下,保护性耕作是提高农田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理念。但由于农户技术认知不到位、风险偏好程度高、农机具不配套等使得我国保护性耕作推广进程缓慢、农户采纳率较低,采纳率低的重要原因仍在于保护性耕作增收效应不明晰,“模糊厌恶”会使农户在不确定条件下降低对保护性耕作的采纳率。故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农户的增收效应对于保护性耕作推广、耕地资源保护以及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两山理论”到“五大发展理念”,从“蓝天保卫战”到“黑土地保护计划”,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和耕地保护。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广黑土地保护有效治理模式”,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第九次高度关注保护性耕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黑土地利用好养好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耕地利用和保护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落实。耕地保护是在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日益显现、生态环境总体堪忧的背景下的现实需要。一方面,近几年来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荒漠化问题突出。2014 年,我国耕地退化面积达到 261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27%,2019 年,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 40%以上,耕地退化问题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另一方面,为追求粮食高产目标,传统耕作方式下农户过度使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使我国耕地退化、污染、破坏严重,主要体现在传统耕作强调精耕细作高强度的耕作方式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是过度的秸秆焚烧使耕地地表缺乏植物残茬的保护,易受到地表径流和雨水冲刷的侵蚀,同时地下蚯蚓等生物减少,土壤活性降低,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板结问题。二是翻耕和旋耕等机械化耕作使地下土壤易受到风蚀影响,会破坏土壤层结构,造成土壤肥力下降[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耕作方式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契合,耕作方式的转型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在耕地蓄水保墒、抑制风蚀水蚀、节本增收等方面成效显著,具体来看,保护性耕作可使土壤持水能力可增加 50%以上,对水的利用率提高10%-15%,地表覆盖秸秆能有效减少 50%以上风蚀水蚀,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3]。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利益最大化是影响农户行为决策的重要准则,相应地保护性耕作实施的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户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因素。而农户种粮积极性会影响保护性耕作的增收效应发挥,一般来说,拥有较高生产积极性的农户,会倾向于采纳收益更可观的耕作技术,也会为耕地生产投入更多的资本、给予更多关注,相应的会进一步提高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成效,反过来也会进一步的调动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形成促进农户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但保护性耕作是否有增收效应且增收程度如何尚未得到确切的研究。本文基于黑、豫、鲁、晋、蒙 5 省 958 份实地调研数据,基于相关理论基础,考察保护性耕作对于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的增收效应以及种粮积极性对于保护性耕作促进农户增收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研究问题:
(1)我国保护性耕作实施现状以及实施保护性耕作对农户收入影响的现状如何?对此通过政府公开文件资料、实地调研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进行研究。
(2)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否能够促进农户增收?保护性耕作对不同层次农户收入的影响如何?对此基于 OLS 回归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整体农户及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实施情况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
(3)种粮积极性对保护性耕作发挥增收效应是否有调节作用?种粮积极性如何影响保护性耕作的增收效应?对此通过构建交互项进行 OLS 回归、有序 Probit 回归模型进行分组回归来检验。
..........................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影响机理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最早源于美国,为治理耕地破坏造成的“黑风暴”问题,遏制农田水土严重流失现象,美国水土保持局实施休耕轮作等方式来治理耕地退化和破坏问题。1985 年,美国学者 Allmaras 首次对保护性耕作进行定义:保护性耕作是以覆盖、免少耕方式,降低对耕地土壤和生态系统的扰动,保持水土不流失[74]。我国对于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70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与澳大利亚农业部联合成立保护性耕作中心,保护性耕作开始在我国推广应用[75]。2006 年,高焕文教授首次正式提出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是一种用秸秆覆盖、减少耕作,使用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新型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少耕、深松、秸秆还田、病虫害治理四大内容[76]。随着我国对耕地保护的重视,学者开始对保护性耕作给予更多关注,关于保护性耕作的研究逐渐成熟完善。
唐利群认为保护性耕作是多项技术的集合,遵循对土壤最小的扰动、覆盖地表、适当轮作的基本原则[77]。农业部对保护性耕作的定义为,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78]。在耕地数量减少、退化污染的现实背景下,保护性耕作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理念。保护性耕作相比传统耕作,会产生保水、保土、保肥效果,带来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并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种粮的比较收益[79]。与传统耕作相比,采用保护性耕作可抑制机械耕作对土壤的破坏,减少径流,保持土壤水分和风蚀水蚀,提高土壤有机含量[80],实现农作物增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目标。根据表 2-1,本文首先对保护性耕作的内容以及相应特点进行简单概括,接着对本文涉及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简单介绍,主要包括秸秆还田技术、免少耕技术、深松技术单一技术或以其为主的技术组合体系。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

2.2 研究依托的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农户行为是农户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做出的行为决策和选择。目前已有学者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日渐丰富,基于农户理性和非理性的学术争端,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学派。认为农户为“非理性经济人”的学术学派主要有:生存小农学派认为农户决策的动机是生存需要,一切家庭生产活动都是满足生存的需要[87]。道义小农学派认为农户行为决策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农户行为选择的动机是规避风险和坚持安全第一,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88]。认为农户为“理性经济人”的学术学派主要有:理性小农学派认为农户和企业家的行为选择动机是一样的,即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决策行为的准则,吸引农户做出偏好决策的是预期收益最大化,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是以帕累托最优原则为前提的[89]。弱势小农学派同样强调“理性”在农户行为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农户是脆弱的经济个体,但当决策的机会成本超过心理预期时,其行为决策是完全理性的,农户会立即配置相关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20 世纪末,中国学者在基于农户理性和非理性的学术争端提出“综合小农”概念,认为农户既不是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模式,也不是仅局限于家庭效用最大化行动动机,农户是满足家庭生存需要、追求利润和受剥削的劳动者合二为一的个体[90]。随后出现“社会小农”理论,认为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货币收入最大化成为农户行为决策的最大目标,农户生存在社会化分工网络中面临着沉重的货币支出压力 [91]。农户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行为既符合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兼顾满足家庭生存需要,获取更高的货币收入,更为符合“综合小农”的界定。
2.2.2 成本效益理论
成本收益理论最初起源于福利经济学,在经济学中普遍使用[92]。成本收益理论指出农户经营决策是一个对经济活动的收入和利润进行分析评价做出理性选择的过程。成本收益理论的核心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认为经济活动主体坚持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准则,且每个经济活动主体有显著的利益偏好异质性和风险规避性[93],即当预期收益>成本或预期投入>产出时,农户就会做出利已的行为决策[94]。农户实施保护性耕作,一方面会直接带来货币形式的收益和成本,收益例如农户农作物产量和收入的增加、节约劳动时间获得更多非农务工收入等,成本例如机械作业成本提高、农药化肥浇灌等成本的减少等。另一方面还会产生非货币形式的收益,例如环境改善收益和技术学习成本等。总的来看,保护性耕作技术遵循成本收益理论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增加产量同时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发挥技术的正外部性,从而实现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收益大于成本的结果。
..........................

3 样本地区保护性耕作实施与农户收入现状分析 .................... 19
3.1 样本地区保护性耕作实施现状分析 ......................... 19
3.1.1 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实施现状分析....................................... 19
3.1.2 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实施现状分析 .................................... 20
4 保护性耕作影响农户增收的实证检验 ............................. 32
4.1 理论模型设定 ................................. 32
4.2 保护性耕作影响不同收入层次农户增收的实证检验 .............................. 33
4.2.1 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33
4.2.2 稳健性分析 ..................................... 35
5 强化保护性耕作推广及农户增收的对策建议 .............................. 51
5.1 制定差异化的政府推广策略 ............................. 51
5.2 强化种粮大户种粮积极性 .................................... 51
5.3 推动耕地的规模化经营 ............................... 52

5 强化保护性耕作推广及农户增收的对策建议

5.1 制定差异化的政府推广策略
根据前文实证检验,采用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的促进农户增收,但在技术采用初期,需要购买农机具、良种、测土配方肥等会加大农户的生产成本,给初期采用保护性耕作的低收入农户带来较大负担,而政府补贴能够降低农户的风险预期,补偿农户采纳初期生产成本过高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对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户,目前政府技术补贴的延续性差,且补贴形式单一,造成补贴政策成效可持续性较差,制定完善的补贴政策和监控制度对于保护性耕作推广及更好发挥其增收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农户制定差异化的推广策略。第一,确定不同地区保护性耕作的重点推广对象。在黄淮海两茬平作区,要加强对中低收入层次的帮扶力度,可通过上门技术指导、发放农机购置补贴、定期反馈交流等方式提高这类群体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增收成效;在东北垄作平原区地区,加大补贴政策向中等收入层次以下的农户倾斜,调动农户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在黄土高原地区,积极鼓励中低收入层次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对于无适宜实施条件的农户可通过指导其非农灵活就业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根据不同收入层次制定不同增收措施。对于低收入层次的农户,要根据农户具体采纳情况加大对低收入层次农户补贴扶持力度。若低收入层次农户家庭禀赋不足,可根据地区低收入层次农户保护性耕作实施的规模、产量以及辐射带动力度,确定低收入农户的技术补贴标准,或鼓励社会资本进农村,通过合作形式发挥农村地区人力资源优势,弥补低收入水平农户生产资金不足的缺陷,提高保护性耕作增收成效。若该类农户由于非农兼业程度较高造成保护性耕作实施成效差,可鼓励该类农户将其土地流转出,提高该地区土地使用率。对于实施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增收的中高等收入层次的农户,要继续完善补贴政策,保证其增收力度的提升以及该类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持续采用行为。第三,针对不同实施情况制定推广措施。对于已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户,保护性耕作对中等收入层次和高等收入层次的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通过建立与中高收入层次农户定点技术帮扶点、完善大型农机购置、良种购买补贴等在资金和技术上扶持该类农户提高技术操作实效;对未实施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的是政府补贴和家庭劳动力变量,通过补贴政策吸引和农机化设备普及来鼓励农户积极采用。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

6 结论


本文基于黑、豫、鲁、晋、蒙 5 省 958 份实地调研数据,基于相关理论基础,使用 OLS回归、分位数回归、有序 Probit 回归模型考察不同收入层次保护性耕作的增收效应以及种粮积极性对于采纳保护性耕作农户增收的调节作用,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相比黄淮海两茬平作区和黄土高原地区,东北垄作平原区地区的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增长较快,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户增收比例较大。在对保护性耕作实施现状和影响收入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我国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东北垄作平原区地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对农户的增收效应最强烈;对样本农户收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样本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比未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户高出 800-2000 元,粮食生产人均收入高出 300-1200 元,说明保护性耕作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成效显著,但与全省农村人均收入标准存在一定差距,说明保护性耕作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推广,发挥保护性耕作促进农户增收方面的最大成效。根据收入贡献度分析,粮食生产增收的力度要强于补贴增收的力度,粮食生产收入是保护性耕作发挥增产增收效应的直接体现,政府要注重农户收入结构中这类收入占比的不断提高。
(2)保护性耕作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中高等收入层次农户增收影响最为显著。对保护性耕作增收效应的分析发现,采纳种数、粮播比、扩大生产意愿、耕地面积、非农兼业化对中高等收入层次农户增收有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和参与技术培训的次数对不同层次农户增收均为显著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不同层次农户增收均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年龄对不同层次农户增收均为负向影响,但对低收入层次及以下的农户影响更显著;文化程度对高等收入层次农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补贴对低收入层次及以上的农户增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械化作业和加入合作社对中等收入层次及以上的农户影响更显著。
(3)保护性耕作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的增收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性、地区异质性,高等收入层次及以上的农户实施保护性耕作出现收入结构中的“补偿-抵消效应”。在黄淮海两茬平作区,保护耕作对于中低收入层次的农户增收效果显著,对高等收入层次和极低收入层次农户存在某种程度的减收影响,说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中低收入层次的农户更有利;在东北垄作平原区地区,保护性耕作对高等收入层析农户增收更有利,对中等收入层次及以下农户增收效果不显著,甚至还有减收的风险。在黄土高原地区,保护性耕作对增收效应从低收入层次到高等收入层次农户间逐渐递减。对于已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户,保护性耕作对中高等收入层次的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对未实施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的是政府补贴和家庭劳动力变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