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笔者认为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科技创新活动包括科技研发和经济转化阶段,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需要各阶段的创新主体共同努力。完善的创新价值链模型应该是企业通过引进吸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研究成果提高技术水平,生产高质量产品获取商业收益,同时高校等创新主体会以市场价值为导向提升科技研发效率,最终形成前端和后端双向溢出的良性互动循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2020 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 24426 亿元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40%。与此同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0 年全年专利授权数为 363.9 万件,较上年增长 40.4%,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高达 28252 亿元。上述成果表明,我国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程中取得了新进展。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0 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我国创新综合能力指数位居世界第 14 位,是 GII 综合排名前 30 位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要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占得优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能力,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是市场的制胜之道,只有促进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发展新兴产业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竞争力。
(二)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
尽管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较以往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未真正实现以科技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专利授权、科技论文发表等科技成果也大幅提升。截止到 2018 年底,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 687764 篇,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至1393815 件和 345959 件,居世界首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技创新效率理想。2018 年我国 R&D 经费支出总额是日本的 1.74 倍,R&D 人员全时当量高达 4.89 倍,但我国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仅为 9.99 件,与日本(20.05 件/万人)②等一些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基于当前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背景,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归纳科技创新的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为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出相关建议。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分阶段测算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本文认为科技创新是从创新要素投入到知识技术凝结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多阶段过程,通过中间产业化过程检验上游所得产品的创新性,最终再由产出收益衡量。参考创新价值链理论,将科技创新过程划分为科技研发和经济转化两个阶段。借鉴已有研究,利用科技创新效率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科学合理地选择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指标,测算 2005-2018 年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一方面,运用三阶段 DEA 模型剔除外部环境的影响,得到更加真实准确的创新效率值。另一方面,通过 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不同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2.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差异分解。通过 Dagum 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法对真实的科技创新效率区域差距进行测算和分析,以此来客观描述我国地区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相对差异,剖析区域差异的来源,为缩小区域科技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3.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动态演变趋势研究。在前文不同地区科技创新效率的测算基础上,采用 Kernel 密度估计分析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动态演化,反映三大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把握地区发展的分布演变特征,为地区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任何问题的研究都需要依靠相关理论作为支撑,本文对科技创新效率这一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梳理。为了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内涵进行清晰地界定,本章节通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厘清科技创新的概念,科技创新效率的测算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基础,因此本节从创新理论为出发点,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内涵及测算方法进行论述。
一、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
“创新”这一概念被熊彼特(2009)首次提出并引入到经济学中,他认为创新是创新组合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并引入生产体系,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实现最大化利润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者们结合创新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不断对创新过程、创新主体进行分解、细化研究,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的内涵;李子奈和鲁传一(2002)认为创新是人力物力之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技术进步;张公一和刘战礼(2012)从创新对象的角度出发,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观念创新。在以创新为主题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将关注点放在技术创新上。官建成和陈凯华(2009)认为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白俊红(2010)认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包含了管理费用等间接费用,管理创新效率可以通过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分解得到,因此利用技术创新代表创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苏屹等(2020)认为创新是一项连续的生产活动,主要包含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的新产品以及新技术。
在新时代背景下,简单的技术创新已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科学技术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的概念应运而生。科技创新最基本的定义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张来武(2011)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市场应用协同演进的产物,三者相互依赖、彼此影响;洪银兴(2013)强调科技创新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交汇协同的环节;谢兰云和王维国(2016)指出,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不断创造新成果,不断积累知识,“干中学”的过程。本文将从科技创新角度对于区域创新效率展开详细分析。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包含了文化、科技与经济三种元素,科技创新的过程既包含了新思想、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同时也涵盖了知识创造和经济价值的实现。科技创新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资源投入到研发过程中,再将研发获得的科技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无论是个体获取利润,或是国家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科技创新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二节 创新价值链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创新效率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关于效率评价,多数文献将创新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忽略了创新过程的内部结构与运行机理,而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观点与看法。在归纳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科技创新是具有连接性、复杂性的多阶段行为,有必要针对不同阶段,确立指标体系进行创新效率评价。
一、创新价值链的内涵
对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现有研究大多将创新系统视为一个“黑匣子”,刘顺忠和官建成(2002)运用 DEA 方法分析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和创新绩效,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李海超和肖瑶(2021)剖析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ICT 可以通过人力资本、金融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的中介作用间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叶堂林等(2021)测度了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以及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创新效率,探寻效率内部差距对城市群整体效率的作用。然而创新活动并不是一个投入到产出无缝连接的单一过程,从创新的构想、产品的开发到成果走向实际应用涉及到多个主体的参与,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挑战,仅仅分析整个创新系统的科技效率,忽视中间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理,会引发由中间产品带来的潜在矛盾(Juan,2010),因此有必要对创新活动进行分阶段研究。Hansen 和 Birkinshaw(2007)最先提出创新价值链(innovation value chain)概念,将创新过程划分为创意的产生、创意的转换和创意的传播三个环节,为研究创新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核心为创新主体间多阶段协同创新的价值传递。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静态研究 ............................. 19
第一节 模型介绍及指标选取 ............................. 19
一、三阶段 DEA 模型 ................................. 19
二、变量选取 ...................................... 21
第四章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动态研究 .......................... 42
第一节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模型 ............................. 42
一、模型介绍 ................................ 42
二、Malmquist 指数的分解 ............................. 42
第五章 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 .......................... 53
第一节 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测算及其分解 ........................ 53
一、Dagum 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 ............................. 53
二、科技研发效率的区域差异分解与来源 ................................... 55
第五章 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
第一节 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测算及其分解
通过对中国各省市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和描述性分析,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地区差距有初步的了解。本节介绍了 Dagum 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借助该方法分别基于科技研发阶段和经济转化阶段,测度不同阶段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内差距、区域间差距以及超变密度,阐述各因素对整体地区差距的贡献程度,揭示科技创新地区发展差异状况,为协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一、Dagum 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
基尼系数由经济学家 Gin(i1922)提出,是经济学中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的经典指标,本文用该指标反映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差异程度。基尼系数一般分解为两部分,组内差距的贡献和组间不平衡对基尼系数的贡献,这种分解方式的实质是先求出其中任意一项,然后将剩余部分归为另一项,然而,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真正的统计分解(安康,2010)。在实际生活中,基尼系数中往往有一部分会缺乏明确的经济涵义,无法将其归纳为组间差距或组内差距,为了弥补这一缺陷,Dagum(1997)提出将基尼系数分解为三部分:区域内差距贡献(Gω),区域间差距贡献(Gnb)和由组内不平等和组间不平等之间的交叠产生的剩余项,即超变密度的贡献(Gt)。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各省份的科技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普遍未达到有效水平,呈“东高西低”空间非均衡分布
从测算结果来看,科技创新效率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与有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不断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和人力投入,但其具有内容复杂、见效慢等特点,科技研发成果有所增长但效果还不够理想,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够合理,科技研发过程中的创新要素利用率亟待提升。分区域来看,西部地区无论是科技研发阶段还是经济转化阶段,科技创新效率均低于其他两个地区,然而受基础设施、资金匮乏等条件的限制,创新投入不足,研发力量薄弱,科技研发产出成果较少。与此同时,管理水平低下、产业发展融资难等问题使得市场内在增长能力不足,导致经济转化低效,科技创新难以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外部环境对科技创新效率有积极影响,良好的创新环境已成为助推区域高效发展的重要力量
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项调整前后,除个别省市外,大部分地区的创新效率值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对比调整前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无论是科技研发阶段或是经济转化阶段,规模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外部环境的影响高估了创新投入规模,科技研发阶段真实的纯技术效率相比于第一阶段有很大的提升,政府内部的管理效率被低估。具体来看,当科技研发或成果转化慢于要素投入速度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能会造成人员和经费资源的冗余;而政府支持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产品服务实现商业价值,能够有效提高科技研发与经济转化效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了信息互通共享,学习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使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转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