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参考范文:抗战年代晋绥边地域农村经济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24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导论


抗战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下建立了统一战线,经济上正常的工农业生产秩序被打破,军事上形成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民政府退守大后方后,主要交通线和大城市几乎都被日军占领,为继续坚持对日作战,中共率领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敌后创建许多根据地,由于这些根据地大多处于生产落后的乡村地带,日伪军又不断烧杀抢掠,再加上院南事变后国民党停发八路军军费,财政经济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正如毛泽东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为解决各个根据地经济困难,中共带领边区群众开展广泛经济建设运动,不仅在极端艰苦情况下坚持了抗战,而且大大发展了根据地的经济,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周锡瑞认为“共产党之所以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主要不是日本侵略导致的农民民族主义的加强,而是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社会经济政策。”②因此本文选取晋绥根据地地权关系、租佃关系、借贷关系等具体经济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微见著,以期勾勒出抗战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整体图景。


一、论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论题的提出
1、晋绥根据地西靠黄河,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东拥同蒲铁路北段,直接威胁日军南下交通线的畅通,并且与晋察冀根据地与晋冀鲁豫根据地相连,是它们与陕甘宁边区联系的唯一通道;北达祖国边疆绥远百灵庙和乌兰花一带,可以时时威胁平绥线,这对打破日伪进攻大西北有决定意义,在战略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选取晋绥根据地为研究对象本身就具有代表性。
2、中国是农业大国,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分布于农村,故国民经济完全建筑在农村之上” ?,而根据地大部分地区也处于广大乡村地带,以晋缓边区农村经济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了解抗战时期根据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还能为研究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整体特点提供区域实例,也有利于与国统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二)选题意义
1、从区域经济史角度丰富抗日根据地经济的整体研究。中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明显,晋绥边区作为众多根据地中的一块,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通过对晋绥根据地的经济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经济的特殊性,而且还可以对整个根据地经济发展特点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本文改变革命史宏观叙事模式,以晋绥根据地为区域个案,系统研究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农村经济发展。
2、为当今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经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古到今都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而根据地经济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传统农村经济由自发的个体家庭生产转向政府主导下集体生产的转折点,这种经济为根据地坚持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但同时也由于其战时特性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政府权力强力介入导致的人口流失、民间借贷停滞、过分削弱富农、农民惧富心态等问题,这都成为当今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三)概念界定
“根据地”,一般是军事指挥的中心之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因此又称为“革命根据地”,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抗日战争时期的“边区”、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因此,抗战时期的“根据地”就是指“边区”,本文所提“晋绥根据地”亦可称为“晋绥边区”,“根据地”与“边区”两个概念在本文是统一的概念。“大后方”,一般是指距离两军对全战线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是用来给前线提供战争补给的基地,本文特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西南、西北地区。


第一章边区自然社会环境


第一节边区自然环境
“研究朝廷政治、士绅意识形态或城市发展的史学家,不一定考察气候、地形、气候等因素。研究农村人民的史学家,却不可忽略这些因素,因为农民生活是受自然环境支配的。” 因此,研究晋绥边区农村经济,我们亦从考察当地自然环境着手。


一、地貌、山脉、河流晋绥边区
地跨山西、绥远两省,区位上处于山西省西北部、绥远?中、东部地区,包括晋西北根据地和大青山根据地两部分。其中晋西北根据地,位于同蒲铁路以西;西临黄河;南到纷(阳)离(石)公路;北达外长城,位于平绥铁路以南。大青山根据地,位于阴山山脉中段,东起集宁灰腾梁;西至乌拉尔山;北达百灵庙、乌兰花一带,与内蒙古共和国相接;西南接外长城,与晋西北根据地相连。⑤边区全境约33万平方公里,其中南北约2000里,东西约500里,人口约计60万。边区地处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之上,由于受历次地壳造山运动影响,境内以山地丘陵居多,山脉主要包括吕梁山、管缚山、洪涛山、云中山,及大青山,其中吕梁山脉南北纵贯于晋西北地区,大青山则东西逶迤于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吕梁山脉,北接宁武、五寨、靑鼠、神池等县,走至晋南西,形成一大分水岭。在此分水岭以西,拥有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最南至黄河入口处之河津龙门山,全长300多公里,是山西西部的主干山脉。①吕梁山脉以东地区为一系列断裂带,并被“一系列北东向的隆起所分隔” 由北向南形成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盆地内经积年河流、雨水冲刷,分别形成大同平原、崞县平原和太原平原。吕梁山脉以西地区为黄土覆盖区,土层厚度深达几十米,局部地区达到百余米,在地貌上“由于长期的侵烛切割,形成以源、梁、崩为代表的”③黄土丘陵区,其中梁崩丘陵分布于区域北部,具体种类、成因及分布情况是:梁状黄土丘陵区,由黄土梁与切割沟交错构成,分布于偏关至兴县之间,吕梁山脉以西的山前地带;崩状黄土丘陵,由黄土崩构成,分布于离石以北的黄河沿岸各县;梁崩黄土丘陵,由黄土斜梁和连续的崩构成,分布于晋西离石、中阳、石楼、韩侯岭一带;黄土缓丘,是由黄土覆盖在轻微沟谷切割的缓丘上构成,主要分布于晋西北的平鲁、左云、右玉等地。黄土源状地貌,分布在区域的南部地区,“为晋西粮食主要产区,但源面高谷谷深,水烛严重,塘面不断受到沟壑溯源侵烛而曰渐缩小。” ?在黄土沟壑丘陵纵横之间分布有五寨、静乐等盆地。


第3章 建立近郊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决策......... 38-52
3.1 模型建立原则和指导思想........ 38
3.2 构建经济发展决策模型评价准则........ 38-40
3.3 建立目标问题的梯阶层次结构........ 40
3.4 模型评价准则权重设定实地调研 ........40-46
3.5 构造判断矩阵 ........46-49
3.6 本章小结 ........49-52
第4章 模型的实证——以秦皇岛为例........ 52-70
4.1 宅基地整理对样本城乡二元结........ 52-55
4.2 休闲型——柳河山谷........ 55-59
4.3 循环经济——大森店 ........59-64
4.4 工业化带动型——紫峰坨........ 64-67
4.5 商业贸易型——西北街........67-69
4.5.1 西北街基本情况........ 67-68
4.5.2 建立西北街判断矩........ AB 68
4.5.3 结果分析........68-69
4.6 本章小结 ........69-70
第5章 保障近郊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决策支撑机制........ 70-72
5.1 政策层面........ 70-71
5.2 实施层面........71
5.3 本章小结........ 71-72


结论


晋绥根据地是在中日矛盾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下建立的,这就决定了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战时、暂时特征,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本文以边区农村经济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农村的地权、個权、借贷、金融、互助合作问题,通过研究,笔者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抗战时期农村经济基本都是量变性质。以地权关系来说抗战时期明确将“减租减息”政策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这一政策地主、富农土地占有量大大下降,贫雇农成为土地增加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最多的阶级,但减租减息的重点不是充分分配土地,而是尽可能地维护地权关系的稳定,因此减租减息只是是削弱了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并没有完全改变土地制度的性质。再以互助变工运动来说,抗战时期变工互助虽然将群众组织起来进行集体生产,但其无论利益分成、无论变工都仍以个体农户为单位,土地占所有权也仍属于个体家庭,因此这只是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的过渡生产形式,从本质上看仍属于个体经济性质。
第二、经济发展中的政治化因素空前强化。以变工互助组织来说,这种生产形式打破了农村以“家庭”为特征的个体生产,但却不是生产力发展自然结果,而是政权需求下的人为操作。受战争影响,边区人力、畜力大量减少,为集中力量加紧生产,毛泽东号召“组织起来”集体生产,这突破了旧时单以血缘、友情为纽带的临时互助组织方式,将旧时变工互助方式扩展到边区所有阶层,变工内容也突破了农业局限,扩展到纺织业、运输业、副业生产等方面,这不仅增强了边区农村经济的自然抵抗力,改善了群众生活,支援了抗日战争,也成为建国后农业集体化的雏形,为克服建国初期经济困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但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背俘,也最终导致了建国以后集体化运动的最终失败。又如租佃关系,传统中国社会租约是贫苦农民与地主间的私人行为,而边区政府成立后,明确规定政府租约必须到政府备案,经政府认可才被认为合法。
第三、新式金融近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西北农民银行是随着晋缓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抗战时期西北农民银行对边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远远超过其不足之处,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银行主要集中于城市的传统发展模式,使边区农村的金融事业在很大程度近代化了。银行不仅支持了边区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同其他抗日根据地银行一同开辟了中共在经济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而有效地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但由于中共在银行建设方面缺少经验,以及金融人才和对敌经济斗争经验的缺乏,银行发展经济的政策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农币发行多用于边区政府的财政支持,据统计“从1940年到1946年7年中,晋绥边区平均财政用款占发行总额的56.64%,贸易投资用款占发行总额的31.55%,农业贷款用款只占发行总额的8.73%”,从而影响了投入生产的资金;由于没有制定完善的贷款归还体系,银行贷款的归还数量十分有限,影响了贷款规模的扩大和可持续发展;在与黒市牌价斗争中,银行常常不能主动、灵活地运用牌价,而是被动的跟着黑市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毛泽东文集》第1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4《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5《周恩来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7《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8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1936年第3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9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内政年鉴-土地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0刘欣主编:《晋缓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工业编、总论编、农业编、金融贸易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