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1.1.1问题的提出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背景和基础条件相差较大,虽然国家在改革幵放中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建设给予了较大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建设,特别是经济运行效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背景和出发点。当前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己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依靠政策优势及区位优势已经不能成为幵发区经济快速增长及保持区域强劲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了,而传统上主要以扩展规模和扩大产业集群来提升开发区运行效率的发展模式也不能适应幵发区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展对我国开发区运行效率的比较研究,是一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课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2相关概念释义
为进一步清晰本文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首先将本文研宄使用的几个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主要包括什么是效率、经济运行效率、规模效率、聚集效率和资源效率等。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也是后续理论分析的基础。
(1)效率
效率一词最早出现在拉丁文中,意为有效的比率,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将各种投入要素转化为产出的有效程度。因而,依据投入要素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新帕尔格雷夫词典》中,“效率”被定义为不浪费,亦指资源的不浪费⑴。简言之就是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效率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效率的观点主要有以下方面,早期的效率观点以古希腊思想家为代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曾在《理想国》中指出人类在自己从事的活动中千得最多、最快、最好,获得最好的效果,简述为多快好省。这便是早期的效率观点。而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则侧重于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对于提高效率所带来的意义和作用[2]。以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为代表的经济增长学派认为效率是一种边际生产率,虽然边际生产率拥有递减的特性,但只要它维持在大于零的状态,总量就一定呈上升趋势[3]。在我国,经济学者也针对效率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历以宁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中指出,效率是资源的有效使用与配置,即指在一定的投入量下有较多的产出或者是一定的产出只需要较少的投入。例如2单位的投入会收获3单位的产出或者是3单位的产出只需要2单位的投入,这就意味着效率的增长[4]。樊纲认为,经济效率是人们对利用社会现有资源进行生产所提供的效用满足程度,因此可以一般地称为资源利用效率,它是需要的满足程度与所费资源的对比关系。本文研究的效率就是指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利用经济资源能带来的最大可能满足的程度。
2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过程及其区域带动作用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为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趋势,许多发达国家都竞相建立包括出口加工区和高科技工业园区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并得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效仿。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参考了国外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模式。但是我国开发区与国外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的主要做法是:在划定区域内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积极吸收外资;同时完善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在经济活动方面实行一些特殊政策。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4年建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起至今近30年,大致经历了由起步及政策试验、到数量及空间扩张、再由规模发展转向效率发展三个阶段,并对我国城市经济的总量增长、技术创新、对外开放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和先导作用。目前,其早期的特殊优惠政策某些方面己扩散到全国范围而相对弱化,发展再靠数量与规模张亦受到诸多制约,某些方面显示全面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已成为幵发区发展的关键。
2. 1起步和政策试验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面对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中国适时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初期的开发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给于充分肯定,明确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这一次讲话的指导思想下,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1984]13号)文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文件对沿海扩大开放作出了重要决定,即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分别是:大连、天津、上海、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广州、温州、宁波、福州、湛江和北海等市。文件规定:“这些城市,有些可以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大连经济技术幵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1984年9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兴建大连经济技术幵发区,1984年10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
3 开发区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29-45
3.1 地理条件比较分析.............. 29-31
3.1.1 自然地理条件 ..............29
3.1.2 经济地理位置.............. 29-31
3.2 自然资源比较分析.............. 31-34
3.3 人力资源比较分析.............. 34-35
3.4 开发区经济总体比较分析.............. 35-37
3.4.1 综合实力 ..............35-36
3.4.2 产业结构 ..............36-37
3.5 开发区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37-45
3.5.1 农林牧渔业 ..............37-39
3.5.2 工业 ..............39-42
3.5.3 现代服务业.............. 42-45
4 开发区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 45-61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5-47
4.2 开发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比较.............. 47-59
4.3 差异综合评价 ..............59-61
5 开发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 61-66
5.1 历史因素.............. 61-62
5.2 区位与基础设施因素.............. 62
5.3 产业结构因素.............. 62-63
5.4 开放水平因素 ..............63-64
5.5 发展战略因素.............. 64-66
结论
区内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可以更好地服务区内企业的发展,区内人才服务中心,管理咨询中心,为企业招聘、管理等提供服务。而区内审计、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引入可以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促进了区内管理机构的发展,对管理机构的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区内中介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首先各幵发区要结合实际,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开发区内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其次,在中介服务机构中政府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再者,促进区内中介服务机构的合理规划,实现中介服务机构的系统化。最后,健全开发区内中介服务机构的相应法律法规,促进中介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
通过前文基于全面统计数据对我国幵发区综合经济运行效率的评价和分析,分别展现了我国不同开发区在发展中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基本情况,发现效率较高的开发区在产业集聚、制度创新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从我国开发区整体的建设和运行过程来看,还存在发展不均衡,产业聚集度较低,且分布不均,制度和管理创新度较低等严重制约开发区经济运行效率的因素。针对我国开发区当前的现状,本文的测算结果和开发区经济运行效率较低的存在问题,本章对我国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主要包括合理规划布局,增大开发区规模效益;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开发区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体制改革,提高开发区行政管理效率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张晓红.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3]李春龙.经济增长中的效率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3.
[4]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效率与公平[D].北京:北京大学,1996.
[5]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6]顾朝林,石楠,张伟.中国高新技术区综合发展评价[J].城市规划,1998,22(4):21-24.
[7]李梦玲,赵希男.高新技术产业幵发区系统评价与分析[J].科研管理,1995,16(1):49-53-63.
[8]陈益升,欧阳资力,陆容安.国家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科研管理,1996,17(6): 1-7.
[9]张伟,顾朝林,陈田.中国高新技术区的综合评价[J].地理研究,1998, 7(3):233-241.
[10]李金华.高新技术幵发区发展评价系统研究[J].统计与预测,2000,(6):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