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探讨——基于京津冀、成渝、辽中南和中原城市群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63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选取东北地区的辽中南城市群、东部地区的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和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2003-2019年的数据为研究窗口。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经济论文怎么写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背景下,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和必然使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2]指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有助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员刘翔峰[3]指出,“高标准市场体系”与“国内统一大市场”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建设高标准统一大市场需要不断研究、探索、调整和完善。高标准统一大市场要求各地区、各专业市场间能够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开放、相互协调,商品和要素能够通过价格调节在行业和地区间自由流动,实现最优配置。刘志彪[4]指出不同市场间发展难度不同,商品市场建设已取得极大成功,但要素市场总体上还处于滞后状态。要建设高标准统一大市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面临着协调和融合的问题。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短期突破口之一为推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4]。经济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地位的首要要素,以市场协调统一发展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的重要选择。探究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耦合协调的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把握经济增长路径,为更好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准备。本文聚焦京津冀、成渝、辽中南和中原四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为推动城市群高标准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协同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
1.2文献综述
市场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区域内部或区域间资源或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对于市场一体化研究,国内研究较多的主要以长三角(李庆芳,2020[5],周正柱、李瑶瑶,2021[6],姚亚伟,2021[7])、粤港澳大湾区(彭芳梅,2017[8],陈昭,2019[9],林涛,2019[10])以及京津冀(邓阳,2018[11],李晓欣,2020[12])三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展开,将市场细分为商品市场(桂琦寒,2006[13])、劳动力市场(王莹莹,2021[14])和资本市场(姚亚伟,2021[7])来进行研究。主要通过使用相对价格法(桂琦寒,2006[13])来测算市场一体化指数,然后依据测算结果进行分析。早期部分研究显示中国市场呈现分割状态,且分割较为严重。Young(2000)[15]通过测算比较中国国内各区域的商品价格发现,20世纪80年代时中国国内市场的分割程度在加大,Poncet(2003)[16]基于中国28各省市的农产品价格进行测算后得出的结论与Young一致。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推进,研究发现国内市场分割指数逐渐减小,Park and Du(2009)[17]采用与Young一致的方法测度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研究发现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在增强。陆铭、陈钊等(2006)[13]通过相对价格法研究发现中国国内市场的整合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区域的市场一体化研究,大多结论都表明中国国内市场的分割程度都呈现稳定的收敛趋势。近年来,市场一体化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一体化不仅仅是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也是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市场一体化能够通过进行体制创新来实现各种商品和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从而提高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将从市场一体化的测度、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和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三个角度来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
.............................
第二章理论与概念界定
2.1市场一体化的界定
Heckscher(1931)[51]首次将一体化和经济联系起来,认为一体化可以理解为由不同且独立的经济个体相结合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区域。Hass(1959)[52]认为“一体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处于不同的区域内实施政治行为的人将该区域的政治行为转移至一个新中心”。Vajda(1971)和Machlup(1975)[53]将国家之间的市场一体化定义为出现在市场上的所有要素均具有流动性,对于供需双方,交易对象在生产地和销售地的成交价格没有区别。相较于国际上对于市场一体化的定义,林文益(1994)[54]认为国内市场一体化是一个相互依存且统一的市场,它由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形成,这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再生产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55]于2005年提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概念较为完整的归纳了市场一体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是目前研究中认可程度较高的概念定义。他们提出区域市场一体化是指在一个完整的区域中不同地区的市场主体会受到同一个对于供求关系的调节,从而使不同地区的经济区分逐渐变淡的过程。
对于市场一体化的划分,彭宇光(2017)[56]根据定义划分为四个层次:全球范围的市场一体化、国际市场一体化、国内市场一体化和省内市场一体化。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一体化是指商品和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国际市场一体化即国家或地区之间消除商品和要素流动壁垒,如欧盟等。但在国际市场一体化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国家主权边界。出于对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保护,各国往往设置关税、投资壁垒来限制商品和要素流动,进而影响国际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国内市场的一体化则表现为各省之间商品和要素无障碍流通,较为具体的为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实现,如京津冀、成渝、珠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发展。相较于国际市场,各省之间的市场一体化发展虽然不受关税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但地理位置和经济制度却是阻碍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于省内市场一体化则是指同一省份各个城市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如武汉城市圈等。
.................................
2.2市场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关于市场一体化的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有四个,分别为关税同盟理论(Jacob·Viner,1950)、共同市场理论(T.Scitovsky,1986)、新经济地理学理论(Paul R.Krugman,1995)和综合发展战略理论(Boris Sezerki)。
2.2.1关税同盟理论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维纳(J·Viner)出版的《关税同盟问题》书中最早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该理论是指两个及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通过建立统一关境的方式来达成同盟关系。在统一的关境内部,国家之间能够减少或者免除关税,在同盟关系之外的国家则实施相同的关税政策,以此构建经济共同体。
关税同盟的效果可以分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扩大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建立统一关境的同盟国内部将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扩大生产效益。同时,在同盟国内通过实行专业化的分工来减少国内产品的消费,进一步扩大社会上的需求,并提高贸易量。贸易转移效应是指达成同盟的内部国家不再从非同盟国家进口低成本商品,转而从同盟内部具有最高生产效率且最低生产成本的成员国进行进口。贸易扩大效应是指国家在成立关税同盟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都会使进口国商品的价格降低。如果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则商品的进口额会增加。
从长远来看,建立关税同盟会对关税同盟内部成员国的经济产生长期的结构性影响,又可称为动态影响。这些动态影响包括:关税同盟的建立会使成员国之间的资源配置得到有效优化;关税同盟内成员国的规模经济效益有所增加;关税同盟内成员国的投资能够扩大并且技术得到进步。
.........................
第三章中国城市群市场现状及问题................................14
3.1中国城市群商品市场的现状分析............................14
3.2中国城市群要素市场的现状分析..........................14
第四章四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多维测度..............................19
4.1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测度方法..................................19
4.1.1相对价格法......................................19
4.1.2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19
第五章四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34
5.1指标选取与框架构建...............................34
5.2四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35
第六章四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研究
6.1研究假设


经济论文参考

国内外不少学者围绕市场分割和经济增长进行研究。总结现有文献可以发现对于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收敛的影响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陆铭、陈钊[13]研究发现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呈倒U型,经过一定的临界点,市场分割会抑制经济增长。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水平不同,市场分割对经济的作用效果也不同[60]。在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和整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时,市场分割是对经济增长的一种保护;当国家高度开放,经济上扬时,市场分割则会抑制经济发展。杨帆等[61]、杨思维等[62]的研究认为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收敛起到抑制作用。由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H1:京津冀、中原、辽中南和成渝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指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不确定,取决于促进作用或者抑制作用的强弱。
(一)传导机制一:市场一体化→M(中介变量)→经济增长
市场并不只是直接影响经济,很有可能通过一些中介变量作用于经济增长。考虑资源配置问题,冯英杰等[63]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会造成地区的资源错配,并且这种影响呈现U型特征。魏新月[64]研究发现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主要通过提升市场化程度来实现。我国市场化改革是一个资源配置效率逐渐提升的过程,优化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才能够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65]。关于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收敛的影响,高军[66]认为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规模和空间配置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呈正相关关系,劳动力流动加快了地区经济收敛[67]。总结发现,市场分割会提高要素流动成本,成为要素流动的障碍,从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而资源配置效率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质上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传导因素与要素资源配置有关。故据此提出假设2:
H2:京津冀、中原、辽中南和成渝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指数通过影响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来影响经济增长。
................................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结论
市场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全国经济高质量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研究中国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选取东北地区的辽中南城市群、东部地区的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和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2003-2019年的数据为研究窗口,首先利用相对价格法、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四大城市群的市场一体化进程,然后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四大城市群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京津冀、中原、成渝和辽中南四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中介路径。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基于相对价格法测算出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可知四大城市群商品市场分割指数总体上都呈现剧烈波动,市场一体化进程并不顺利。2017年以后四大城市群的商品市场分割指数都有所下降,逐渐趋于收敛。横向对比发现中原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资本市场分割指数波动较大,辽中南城市群资本市场分割指数波动幅度较小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纵向对比来看,2004-2009年间京津冀和中原地区资本市场分割指数波动最明显,辽中南资本市场分割指数处于较低水平。2010-2014年间,京津冀和辽中南城市群资本市场分割指数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中原城市群呈现“增-减-增”的趋势。2015-2019年间,三大城市群资本市场分割指数整体呈现就降低趋势。成渝城市群在2017-2019年间呈现先增后减趋势。相较于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四大城市群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的变化波动较小。2018年后,四大城市群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都开始下降,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取得一定成效。
(2)对于四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空间测度,引力模型的结果表明四大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均存在显著的等级特征。整个联系结构的陆地邻近地理特征显著,且京津冀城市群联系密度由北京、天津向周边城市呈放射状的梯度衰减,中原城市群联系密度由郑州、新乡、开封和安阳市向周边城市呈放射状递减,成渝城市群联系密度由成都、内江和资阳市向周边城市呈放射状递减,辽中南城市群联系密度由辽阳、鞍山和抚顺向周边城市呈放射状递减;限制度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邻近地区限制度较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