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关系角度概述新世纪好莱坞电影里中国人物形象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16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国人物形象分析的研究背景

文化现象皆有其特定的产生背景。为了更全面、客观地分析新世纪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物形象,笔者试图从横向角度的文化背景与纵向角度的时代背景追本溯源,对该现象的产生背景进行阐述。

第一节 美国电影文化传统

论及美国电影文化传统,好莱坞通常是无法忽视的要素;同时,对好莱坞电影中存在已久的中国人物形象进行梳理,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新世纪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物形象。

一、好莱坞——世界电影霸主

美国是“当代资本主义最发达,但也是最凶残的形式”,它的文化有着消灭和吞并他人的传统,它拥有“在世界上的强大力量和与之相应的强大的国内共识力量。这种由媒体制造出的共识力量是前所未有的。反对这个共识从来没有这样困难;而无意识地屈从于它从来没有这样容易和符合逻辑。”美国文化也具有消费化和大众化的特质。约翰·耶马《世界的美国化》一书中指出:“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和马特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这与将美国文化归纳为芯片、薯片、大片“三片”文化的说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的最大出口产品之一便是文化产品,每年出口额高达 600 亿美元,超出其航天航空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其中,好莱坞电影占据着美国出口产品的较大份额,仅一部《泰坦尼克号》自1997年公映以来就创造了18亿美元的利润。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和消费国,电影一直是其推行文化霸权极重视的领域。好莱坞电影以其形象化、冲击型的视听语言,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及众明星的演绎吸引着大量观众,占据着全球市场 70%以上的份额,在某些地区甚至达到90%以上。普华永道(权威咨询公司)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电影业的产值是 839 亿美元,包括影院票房、电视转播权、DVD 销售和出租等所有由电影产品直接生产的收入,其中美国产值为355亿,中国大陆为7亿(详见表1-1)。”

第二节 新世纪美国社会概况

2001 年“9·11”事件发生后的十年,美国处于战略迷失状态,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频繁涌现。

乔治·布什总统任期内(2001-2009 年)推行的大规模减税计划,虽然收获了国内广大选民的支持,却让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因此受到了局限。长期的反恐军费投入以及之前的经济衰退和国内政策的开支增加,使得小布什任内财政开支入不敷出,财政预算赤字涨到了历史纪录,只能靠不断发行国债度日。政府的国债从原先的 1 万亿元大幅上升至 3 万亿元,而小布什不仅花光了克林顿留下的4300 多亿财政盈余,而且为接任的奥巴马政府留下 2.24 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奥巴马政府(2008 年至今)虽认识到了小布什政府犯下的错误,但无奈美国经济已被小布什在 8 年任期内的一系列错误政策拖累,美国历年累计起来的高达 14 万亿的债务和巨额财政赤字已使美国主权信誉严重受损,导致 2011 年 7 月标准普尔毅然下调了美国信用评级。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受限于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抗衡斗争及政府的捉襟见肘而迟迟无法全面推行。

第一,民众和金融业的矛盾不断加剧。2008 年,美国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不仅导致美国出现了罕见的经济衰退,也使得美国的低收入人群与中产阶级的财产大大缩了水。但是美国政府仍然动用纳税人的资金挽救金融业,金融大鳄们却依然赚得盆满钵满,并且开始了新一轮的投机活动,相比较之下,低收入者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却更加困窘。因此,金融大亨已成为民众发泄怒气的主要对象,被斥骂为害民误国的贪婪者。

第二,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美国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近10年来,由于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当局收入分配调控的不当,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1%的富人占有了 23.3%的国家财富,是 1928 年至上世纪 70 年代期间的两倍。美国中产阶级在过去10年中收入缩水7%,不少中产家庭因为失业和房地产贬值,沦为贫困群体,使美贫困人口逐年上升,达到创纪录的 4,600万,美以 15.1%的贫困率高居发达国家之首。” 同时,美政府为减少财政赤字对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削减,大大增加了弱势百姓的挫败感和绝望感,仇富心理更加凸显。

第三,美国国内党派政治矛盾与恶斗有所升级。近 10 年来的美国政治极化现象日益发展,两党将自身争取选民的利益考量凌驾于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之上,全然没有气力解决移民、医疗改革、金融监管、加强就业等社会问题,百姓对于美国政治的信任度下跌。

相较而言,新世纪的中国却意气风发得多。经济不仅跃升至世界第二位,还先后举办北京奥运会、建国六十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经历了雪灾震灾的考验,基本稳定住了西藏、新疆的秩序,在全球经济危机时代一直扮演负责的大国角色。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是非对称性的,大国地位和受尊重程度仍不成比例。

第二章 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国人物形象类型

好莱坞电影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风貌各异,有的凶恶狡诈,有的卑微顺从??可以说,作为美国文化中的 “他者”,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物形象的表达多是脸谱化的——青年男子多为武艺高强的犯罪分子,老年男子则更多是举止怪异的神秘幕后统帅;中国女性通常年轻貌美,极具异域风情,被强壮阳刚的西方男子所吸引,扮演情妇等性意识强烈的角色。基本上,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徘徊反复是好莱坞电影描摹中国人物形象的惯用手法。

以塑造好恶程度为标准,笔者将好莱坞中国人物形象主要分为英雄、恶魔、泛泛之辈三类。

同时,笔者须指出,由于电影本身传播的内容及受众的理解不能截然而分,因此影片作为一个“活体”,任何归类也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非绝对化。

第一节 英雄型

中国功夫作为中国形象的传统代言之一早已深入人心,好莱坞电影可谓功不可没。好莱坞电影通常有一个经典的叙事模式,即根据戏剧冲突原则,塑造类型化的正反人物形象两大阵营,叙述戏剧化的冲突情节,最后以流畅自然的连续性剪辑带领观众来到大团圆式的影片高潮结尾。为了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打斗情节通常是必不可少的,而中国功夫凭借其出众的技巧性与观赏性成为好莱坞电影的要素之一。好莱坞电影并不缺乏一身是胆的动作英雄,自从中国功夫进入好莱坞,尤其当六、七十年代李小龙塑造的中国功夫英雄形象带给当时美国观众仅存的对华好感时,身怀绝技的中国功夫英雄形象便随处可见,以至于一些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应该个个会武功。但中国人的英雄形象倘真如白人形象般正义潇洒吗?换句话说,好莱坞真的会允许魅力十足的中国英雄威胁美国人在电影中的中心地位吗?细看之下,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英雄形象或许并非单纯的伟大英雄,在这种形象的表皮之下还暗藏着四种层面的潜在表达。

一、 奴仆英雄

表面上铁血丹心、武功盖世,实则作为主角忠实可靠的帮衬或附庸出现,这便是奴仆英雄的形象。他们虽然有着绝佳的武艺和能力,但角色决定了他们终归只能是一个依附于主角或上级、没多少独立个性的形象。

2004 年电影《环游地球 80 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中,成龙饰演的功夫高手刘兴便是此类形象的代表。这部迪斯尼投资1.1亿美元的影片是根据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不同于原著,影片讲述了 1873 中国人刘兴(成龙 饰)为追回村庄丢失的宝物玉佛辗转来到英国。他为了躲避国警方与中国犯罪组织黑蝎集团的追杀,化名“路路通”成为沉迷于发明的科学家菲利斯·福格(史蒂夫·库根 饰)的男佣,并且借其与顽固官僚的皇家科学院院长“80 天环游地球”的赌局成功将宝物送回家乡并且与福格、业余女画家罗切(西西·迪·法兰丝 饰)一同冒险完成80天环游地球的任务,最终赢得了赌局。

第二节 恶魔型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物形象是由一系列处于两个极端间的、截然相反的印象特征构成。除了忠厚勇敢的英雄形象,残酷神秘的邪恶形象也是好莱坞刻画中国人物由来已久的传统。早在默片时代(1894-1937),好莱坞影片便带着猎奇的诡异心态将华人形象极度丑化成所谓的“黄祸”:留着拖地长辫、恶心长指甲的恶棍或罪犯,傅满洲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这些反面形象通常作为社会秩序的扰乱者和国家机器、利益维护者出现,暴力冷血,企图征服世界。从角色功能角度,笔者将这些形象分为两类:私欲膨胀的野心家以及阴险残酷的罪恶黑帮集团。

一、野心家

这类形象大多残暴无情,为了统治世界或掌握超凡力量而不惜一切代价,比如《木乃伊3:龙帝之墓》(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中李连杰扮演的以中国秦始皇为蓝本的龙帝。

凭借强大军力坐拥天下后的他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派大将军郭明(王盛德 饰)找到通晓长生术的道姑紫媛(杨紫琼 饰)。由于自己的残暴专制,龙帝被紫媛诅咒成为千年不死的木乃伊,被封在兵马俑的地下宫殿中。考古冒险家奥康纳(布兰登·弗雷泽 饰)带着儿子亚历克斯(卢克·福特 饰)为了追踪传说中埋藏在地底的神秘寓言来到中国并且与龙帝展开一系列殊死搏斗。影片中留着短须的龙帝面无表情,异常暴虐。他征战天下、草菅人命,压迫战败的奴隶为自己修筑万里长城,一旦病死便直接掩埋在城墙下。出于嫉妒郭明与紫媛的相爱,龙帝出尔反尔,意欲将两人处死。影片高潮,龙帝复活后召集万千兵马俑出征时所讲的“攻占城池!大开杀戒,毫不留情!”宣言更是直接亮明角色性格特征。

与之前分析过的众多好莱坞影片结局一样:紫媛因反抗龙帝而牺牲,杀死龙帝的却是奥康纳父子,西方再一次拯救了世界并且征服了东方女子,收获了紫媛女儿琳(梁洛施 饰)的爱情。笔者也注意到,影片在妖魔化龙帝的同时也在向中国民众示好,有意把龙帝与普通的中国人区别对待:安排奥康纳夫妻将“属于中国人民的”香格里拉钻石还给中国,并且让由将军郭明带领的正义亡灵之师对战龙帝的兵马俑军队。这都表明,影片有意讨好中国,表达对于善良正直的中国普通民众的好感。

第三章 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国人物形象性质分析........................ 20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中国人物形象的变化........ 20

一、变化趋势............... 20

二、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国人物形象的变化原因.................. 21

第二节 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国人物形象本质........................ 23

第四章 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国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27

第一节 一种建构主义观点...................... 27

第二节 电影手段的优越性................. 28

第五章 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国人物形象塑造的启示...................... 30

第四章 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国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普通西方观众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是通过电影观察东方的现实世界,因此好莱坞电影塑造的中国人物形象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影响深远。

第一节 一种建构主义观点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国家身份是解释国际关系的重点所在。没有身份的建构,物质权力和利益便失去了社会价值意义和存在价值。冷战时期,对于英国日本具有安全保障意义的美国核武器对于苏联便是威胁,原因在于美国、苏联被建构成了一种敌人的身份关系,而美英、美日是盟友。国家身份的建构是自我与他者在主体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建构一旦完成便具有稳定性,一段时期内会持续影响国家之间权力与利益的关系。根据建构主义逻辑,国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传播观念、解释政策和交流文化等行为塑造他者对自己的身份定义,这便是“公共外交”模式的理论基础。

几乎所有的国际传播研究者都肯定了报刊、电视和电影等媒体形式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决定性作用。除了媒体功能,电影还是一种重要的艺术门类。因此,电影既可以通过履行媒体的“告知”功能,还可以靠艺术的“感化”力量来建构国家形象。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正是《一个国家的诞生》宣告了“一种艺术形式(电影)的诞生”,电影从一开始似乎就与国家形象保持了天然的联系。

“国家形象”是经由人事景物等具象符号反映的一国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内涵。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理解为通过电影文本、和社会现实的互文性建构,塑造一国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内涵。电影文本即电影故事和构成电影的声、光、色彩等技术手段,“电影文本和社会现实的互文性建构”则是影片所指涉的国家形象与观众对于一国形象的彼此认知,观者通过认同或反对影片的观点对一国家形象进行全新评估。一般,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视觉、物质的建构和深层次、内涵、精神的建构。可以通过声画直接表达的风景、静物属于直接建构,它们是浅层次的表达。而有关价值观、政治或文化诉求等则属于更深层次的建构。简单展示一国风貌只会让国家形象流于表面,展现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内核才是更有价值的影像表达。

第五章 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国人物形象塑造的启示

虽然好莱坞电影里中国人物形象正面化的趋势带给了中国人不少自豪感,并且好莱坞电影作为掌握话语权的国际主流产业,推广中国元素的国际知名度也是美事一桩,经过前文的分析可得出,好莱坞电影一直是宣扬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及核心文化的一个扩张工具,中国元素只是帮助其打入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这些电影所塑造的中国人物形象常从充满优越感的西方中心视野出发,具有较大的思维模式局限,不仅容易成为国际社会的心理表征,而且会日益制约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全局。虽然东方主义、后殖民等西方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分析西方汉学、大众传媒对中国人物形象的描摹,但更艰巨的课题是中国文明的自我表达。萨义德在《东方学》曾引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话:“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中国人只有按自己对传统和未来的理解来表达自己,才会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有所贡献。

为了达到良好的国际传播效应,中国人的银幕形象还是得最终依靠中国的本土电影进行塑造。因此,如何真正转变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制定中国形象的输出策略?如何妥善回应国际舆论,实现中国人形象的“软着陆”?如何创造和传播客观、真实的华人形象以及热爱和平、负责任的中国形象?这是中国电影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新世纪中国外交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在这一方面,中国不妨可以借鉴好莱坞电影塑造中国人物形象的经验。

第一节 主动确立中国银幕形象

中国电影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形象对外传播上的失语状态具有较大改善作用。根据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权力的本质是持续对外使用实力,不断影响他国的行为。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软权力则体现为一种间接影响力,包括吸引力、威慑力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性变革,国家相互依存度在加深,国际行为主体间相互影响关系在增强,甚至连国际体系和世界格局的变动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强调影响力并非对权力政治的简单否定,而是立足于全球和平、稳定的大视野下,对国际关系的一种新型建构。如今,国际形象作为一种非暴力的强大影响力和文化力量在国际利益拓展中的作用已日益为人看重。国际行为体注重软权力,塑造国家形象,更多开始突出文化因素。

除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将推动文化产业列入政府计划,并大力推广国家形象。1997 年起英国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日本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动漫外交”口号并且依靠以青少年和家庭为消费主体的全球市场成功改善了日本的国家形象;1999—2001 年的以韩国大众流行文化为代表的“韩流风潮”也为韩国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国家形象构成软权力,主要是靠自身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增强在发挥作用。当前国家形象一大功能就是文化输出,形象一旦定型,便获得了一种自在性和独立地位并成功替代作为现实存在的国家,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形成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品牌效应。因此将国家形象定位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建构一国对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的影响力,有助于增强软实力语言的表达,更有助于和平拓展国家利益。在以洛克文化为特征的当代社会中,国家的外在形象是与其内在力量密不可分的。又因为国家形象产品本质属于公共产品,由政府组织领衔国家形象塑造战略并辅以全社会多层面的广泛参与才是最佳的途径,因此中国须主动树立通过电影等文化手段确立真正中国形象的意识,将其纳入长远战略部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