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空巢”: KM 村印象
一、人口“空心化”
“‘空心化’,指的是事物内部逐渐变空,引申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衰退。“空心化”是一个消极的动态过程。”周祝平(2008)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农村剩下的人口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1KM 村的人口从村子内部流向其它条件优越的地区和城镇,造成村庄人口流失、房屋闲置、日益凋敝等结果。结合 KM 村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口“空心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越来越少;2.留乡青壮年人口占比很小;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数量少。
KM 村是个非常安静的小村庄,安静到人们都听不见什么鸡鸣狗吠声,这跟人们心中农村的印象有些出入。笔者的爷爷奶奶住在农村,所以笔者从小经常回农村,尤其是农忙季节,笔者的父母都会回老家帮他们做农活。秋收、赶庙会和过年过节的时候,村子里最热闹,笔者还经常跟着父母走亲访友,那时候村子里好一派热闹景象。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笔者家的亲戚渐渐都搬到了县城居住,过年过节的走亲访友环节自然也转移到城里,笔者便很少回农村了。
费先生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什么?”乡土社会人际关系就是这样的,熟人好办事。费先生说的乡土社会不仅仅指农村,但在农村,“熟人好办事”这条原则更加凸显出来。如果是一个外来的陌生人冒然独自拜访,并且对村子里的事情问东问西,村支书一定会觉得这个人很奇怪。笔者进入 KM 村调研,自然是想从一开始就跟研究对象建立好关系。作为一名研究者,他与研究对象的关系至关重要,研究者需要谨慎对待如何开始、如何维系和发展这段关系。关系处理得当促进研究,关系处理不好则会妨碍研究进程。
笔者第一次去拜访村支书,是杨校长带着去的。村支书四五十岁的样子,穿着很不讲究,裤腿上都是干了的泥巴。白天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忙地里的活儿,村委会有事儿才叫他过来。一进门,他正坐在沙发上烤“小太阳”(电暖气),看到杨校长进来他就热情地招呼着坐下。笔者先向支书了解了一下村里人口的大概情况,KM 村户籍在册 2150 人,而实际常住人口 500 多人,只有四分之一左右。
...........................
二、经济匮乏
整个 KM 村是建在山上的,地势较高,即使到现在村民吃水还是靠挖那种很深的井。从地理条件上来说,它没有先天的优势,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其他物质资源也是匮乏的,村民地里种的水稻、小麦、谷子等粮食仅供自己食用,玉米和黑枣是可以拿去换钱的。
教育论文参考
...........................
第 2 章 独特:KM 小学印象
一、缘何开始
(一)初见教学点:内心震撼
从小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读书的我们并不知道在距离县城几十公里以外的农村竟然还有教学点这样的存在。2016 年 10 月底,笔者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到某县某村的一个教学点,这个教学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它只有一间教室,而且还是由一间破旧的老屋改造而成的,老旧的房顶仍然是用几根大梁支撑着。其次,因为漏雨的原因,墙上的漆变得潮湿从而很容易就脱落下来。教室正前方墙上高处挂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黄底红字,清晰可见。四张锃亮的单人书桌和两张破旧不堪的桌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新桌凳是一个月前刚刚送过来的。这个教学点唯一的教师是笔者父亲在县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他的家就在本村,2003 年他从别村的学校调回到本村的教学点,“一师一校”,一待就是 13 年,直到 2016 年退休,他才随子女到县城生活。
教育论文怎么写
...........................
二、时代变迁的产物
(一)“撤点并校”政策:集中资源办学
在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发展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城市就是由移民的不断迁入而发展起来的。有很多农民举全家老小迁入城市,子女随工就读。农村人口整体上呈现不断向城市移动的趋势,还有大量流向城市的农村人口,他们生活在城市里,户籍却显示在农村人口的统计中,KM 小学所在的村子,户籍在册 2150 人,实际常住人口却只有四分之一左右。“这便是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在中国出现的农村人口(主要是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大规模迁移运动”。3这种大规模迁移运动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带来了“空巢村”的现象。农村实际生活人口越来越少,学校的生源也越来越少,国家为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将生源少的教学点合并到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镇中心学校,使农村的学生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2001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此后十余年间,乡村小学以惊人的速度消逝,尽管 2006 年教育部曾先后发文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但村小的消逝并未因此放缓速度。“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1997 年至 2012 年,全国乡村小学数量减少了 35.80 万所,减幅达 69.79%”1。
在 2008 年以前,KM 小学一个班三四十个人,一共六个年级再加上幼儿园,全校有200 多个学生,一到下课,校园里面到处都是跑着玩的、跳皮筋的学生,热闹极了。当六年级被撤掉以后,五年级、四年级也紧接着被撤掉了。村里的孩子只能在本村上到三年级,然后就需要转到中心校继续上学,学校的学生数量骤减。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指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于是根据国家政策,KM 小学在 2013 年以后又渐渐恢复了高年级。
....................................
第 3 章 彷徨:师生的坚守.......................... 25
一、“走不掉”的一代.................................................. 25
(一)与爷爷相伴................................................... 26
(二)无力的竞争.................................... 27
第 4 章 单一:时间的安排.................................... 37
一、固化的晨间活动.................................... 38
(一)晨跑.................................................... 38
(二)打扫卫生.................................. 40
第 5 章 疏离:空间的分配..................................... 49
一、物质层面的空间形态........................................ 49
(一)空荡的校园......................................................... 49
(二)教室内空间的设计........................................ 50
第 5 章 疏离:空间的分配
一、物质层面的空间形态
提起学校空间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的物质空间,即学校校区内所有物的总和。在 KM 小学物质层面的空间进行改造之前,学校的空间条件非常破败和简陋,窗户还是木质的框架,一到冬天“呼啸”的寒风可以从破洞的窗户透进来,那个时候学校更没有多媒体设备和暖气,只是课本、粉笔和黑板的传统结合,到了冬天,教室里就烧煤球取暖。Y校长是 2016 年被分配到 KM 小学的,他说,
“我来的时候,这个学校比现在要差得很多,非常的破败,但我来这儿四五年的时间,教室里的多媒体、德育展示等等各种硬件、软件设备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这儿九个老师里面有八个都是正式在编,只有一个代课老师”。(20201116 田野日记)
这说明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政府和各界社会力量越来越关注农村教育,尤其是偏远山区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这使得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空荡的校园
KM 小学的校园面积不大,一共有两座教学楼,南面是三层教学楼,西面是二层教学楼,师生的宿舍和教室基本都在一二层,南面的三楼是计算机房和多功能室。KM 小学有9 个教师,每个教师都有一间单独的教办室,功能集住宿与办公一起。东面的一排平房除了用一间供放神像,其它几间分别是学校的小伙房和杂物间。因为学校是在村里一间寺庙的基础之上改建的,所以有一间房内还保留了原来的佛像。之所以说 KM 小学是空荡的校园,这是是和以前的学校相比。以前的学校有 200 多人,一到下课时间,校园里的景象非常热闹,而现在学校只有 33 个学生,在 20 米长,10 米宽的校园,是显得比较空荡。
............................
第 6 章 结语:未来的展望
一、走出自己的路
我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存在巨大不平等的国家,不同地区存在着发展差异,有些地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人士的重视,优势被挖掘,发展得较好;而有些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为落后,教育主管部门无暇顾及,社会也无人问津,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较为落后。KM 小学附近镇区有一所 100 多人的学校——HC 小学,曾经因为受到撤点并校影响,生源骤减,但当 HC 学校被媒体报道,吸引大量社会关注之后,随之而来的不仅有政府的财政拨款用于改善学校条件,还有更多来自社会力量的捐款捐物,加之分配来一位领导力和执行力都很强的校长,学校现在发展势头良好。越来越多出去上学的孩子都回来了,村民们也很骄傲自家的孩子可以在家门口这么好的学校上学。HC小学每年还会吸引许多城市学校的师生过来参观,与大学合作提升校园文化。HC 小学是幸运的,同时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我们国家需要越来越多 HC 小学这样的学校,来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KM 小学的教师专业结够不合理,缺专业的语数英以及体育、美术、科学老师,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去教语文课,学会计的去教数学,学计算机的去教体育,学小学语文的去教英语,教师“所教非所学”在 KM 小学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很突出的问题。一方面KM 小学的有些教师身兼数职,每天忙于学校各种教学和管理工作,精力确实有限,要想备好课、写好教案,就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工作的劳累感增加;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教师专业水平第,专业提升意识不足,容易安于现状,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学生是否愿意听、学得好不仅仅取决于自身,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更加需要提升专业发展。那么,如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积极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就很重要,要使从根本上认识到提升自己的重要,主动挖掘其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并且有外部环境做强大的支持,学校应该建立起一个“教非所学”教师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并同体,形成通力合作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