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选题缘由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所有教师包括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都努力进行教法的改革,“任务驱动法”、“问题式学习”等注重学生的“学”的活动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并不是说传统的讲授法就一无可取,我认为应该针对教学的对象特征和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一门课或一个单元甚至一节课里面应当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以多元化教学法为出发点,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在两组实验班和对照班中进行了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试图论证多元化教学法可以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效果。
1.1.1研究背景
信息化教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增强全民信息化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关注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水平培养,这项工作是实现信息化较有的重要保障。教育部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于2004年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可参考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从此,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变得有据可依,《标准》对各师范院校如何开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如何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保障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和谐有序发展,为我国信息化教育进程提供了有效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各个师范院校相继幵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现已经成为教育部规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以《标准》为依据,确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目标如下: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初步掌握;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数字教学资源的搜集与幵发;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等。....................
.............................
第2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由于本研究涉及到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因此理论基础包括混合学习理论和多种教学法理论,而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多种智能的提高,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混合学习理论
2.1.1理论概述
混合学习理论是E-learning教学中采用网上培训与传统培训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的本质是8分析个人学习风格,为个人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技术,在最合适的时间把最适合的技能传递给个人。混合学习理论是上个世纪末提出的,“混合学习”最初出现在企业培训中,考虑到企业和公司须培训员工分散在各地,学习时间也有不同需求,企业在培训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传统培训与网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上世纪90年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始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和电现代子媒体有关的教学技术上,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后,人们逐渐发现,网络和多媒体并不能解决所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到每一种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解决。直到现在,“混合学习”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对它的称呼也有很多,“混合式学习”、“融合式学习”都是“混合学习”。Margaret Driscoll (2002)认为,混合学习指的是四个不同的概念:
(1)把多种网络化的技术混合来实现教育目标,例如把流视频、文本和音频混合应用;
(2)结合具体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利用或不利用教学技术都要根据具体内容和方法来决定,只要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
(3)把任何一种电子化的教学技术和面对面的教师指导相结合;
(4)将实际工作任务与教学技术相结合或混合,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或学习效果。
Chris Reed和Harvi singh则认为混合学习是把多种学习方式进行结合,具体内容可包括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相混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混合、结构化学习和非结构化学习相混合、定制内容和非定制内容相混合以及工作与学习相混合五个维度。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黎加厚教授则给出了:所谓的融合性学习,指的是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及组合,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定义。......................
..............................
第2章研究的理论基础..........................................13
2.1混合学习理论..................................................13
2.2多元智能理论..................................................14
2.3相关教学法理论...............................................16
2.4教学设计理论..................................................17
第3章基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18
3.1应用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8
3.2基于多元化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技术》
公共课的教学过程设计..........................................18
基于多元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应用及效果分析...................................................36
4.1实验设计........................................................36
4.2教学实施过程....................................38
4.3实验结果分析.....................................43
4.4实验总结...........................................58
第5章结论..............................................59
5.1研究成果...........................................59
5.2研究不足...........................................60
5.3后续研究展望....................................60
参考文献..............................................76
结论;
5.1研究成果
本文基于工作单位实际教学需要,基于信息时代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及专业化素质的要求,基于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效果欠佳、教学方式有待改革的现实情况,提出基于多元化教学法的教学方式,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等,从根本上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首先通过走访大四学生和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分析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误区,然后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很多解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问题的方法,结合本校实际,最终选择进行多元化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2)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和多元化教学法进行了界定,连释了多元化教学法的内涵、理论基础。在参考大量的文献的基础上,重新分析并选择了课程内容,并把课程内容分为现代教育技术概述、学与教的理论、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处理、教学媒体概述、网络新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法、信息化教育评价等九个模块,针对具体内容利用多元化教学法进行了教学设计。
(3)通过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美术教育和数学教育的两个实验班利用多元化教学法实施教学,对美术教育和数学教育的另外两个对照班实施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在学期结束后,通过对期末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出勤率、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期末成绩和4次平时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从提交作业的人数、平时的出勤率也能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态度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ML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2]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 (5):88-91.
[3]张筱兰,邢郁.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以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例[JL现代教育技术,2011,(8) :38-41.
[4]霍洪田.基于行动研究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 :91-93.
[5]姚丕荣.《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 (7):162-163.
[6]阮士桂,郑燕林.《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 ’( 8) :40-43.
[7]李娜.高师院校教育技术通识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2010.
[8]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5.
[9]雍丹.立体化教材支持的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10]多元智能理论[EB/OL].2012-05-04/201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