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学历史教育与感情教育的有机结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10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情感及其情感教育的内涵

从心里学的角度来讲,情感是一种与个人意识以及整个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包含了多个品质的复杂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同人的性格、意志平行的非智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情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情感能够促进人们努力向上,激发人们的斗志。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情感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情感能够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实现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是实现新课程教育改革实施的可靠保障。国内外很多学者将情感教育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作为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新理念逐渐融入到现代教育教学中。
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门,不是独立的。在教育教学中情感教育手段的使用能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我国中学历史教育大纲中规定:中学历史教育要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感情, 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 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因此可以说历史教育对学生感情的培养十分重视,历史教育是培养社会主要事业接班人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之一,在历史教育中利用情感教学的手段不仅仅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顺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情感教学的运用

(一)大力培中学生情感品质
历史教育中,教师要能够积极做到调动学生的情感,历史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其本身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中学历史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够运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使得历史人物以逼真的形象展现在课堂中。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因素积极去感受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品质,不仅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讲,教师在对英雄历史人物的讲述中,对于英雄人物或者具有典型代表的历史人物,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榜样的激情,反而对于那些在历史发展中起到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教师要在教学中以一种仇恨的心态去进行教育教学。因此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与情感教育紧密连接起来,教师通过自身的情感来影响学生的情感,使得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借助中学生特有的、充沛的感情因素来促历史教育的进展。

(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情感教育
历史教育中,同样的历史课堂,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学生个人青冈培养以及整个历史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就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不是十分理想,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由于情感是在一定的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因此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很难激发中学生所拥有的热情。因此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积极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利用教材中不同的情感
教材是中学历史教育中最为主要的载体,中学历史教材中展现的情感内容比较丰富,通过对正面人物以及反面人物的描写,将在历史的发展中对其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或者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通过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具有不同的功效,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中学历史教材在情感培养方面的作用。中学历史教材应该能够起到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作用,这也是评判中学历史教材好坏最为主要的方式方法。历史教材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为主要的载体,在对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的完成以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因此历史教材的内容必须本身具有较高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

三、小结

总的来讲,中学历史教育中情感教学的使用已经成为目前历史教学中最为主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情感教育理念的推行不仅仅对中学历史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历史教材的编写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要求,要求历史教师能够起到推动最用,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情感。进而促进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高质量进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 . 情感德育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 于小波等 .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 [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张大均 . 教育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