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设计、保障得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最初的电化教学,到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应用,再到现在整体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建设,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 现代技术手段为学校教学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颁布以来,学校抢抓机遇,乘势而为,谋划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方案,打造数字化校园。
(一)明确建设目标
2011年初,为了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科学谋划建设方案,学校兵分两路参观访问了十几所高职高专院校和部分本科院校, 借鉴他人经验,结合学校实际,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论证,明确了学校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目标,即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对校园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和广大教职工提供无所不在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总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六个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
(二)严格遵循建设原则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依据管理现状, 依托先进技术, 学校发展战略以及实际工作流程和现有信息化基础,对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进行全面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整体性:信息系统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制定总体规划时,考虑了学校各个层面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系统性:规划学校所需要的应用系统,确定各应用系统之间的界限和相互联系, 尤其关注不同阶段实施的应用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 强调信息的高度集成, 避免总体规划本身缺乏集成度和完整性。扩展性: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次性的、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的,因此做到在技术上保证 3~5年不落后, 在应用上满足组织调整和业务流程变更的需求。实用性:针对学校的管理信息化规划,处理好信息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 既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过分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信息化建设最终目的是以管理的改善、 竞争力的提高为目标。
(三)科学设计总体架构
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主要采用 B/S 架构,其中教务系统采用C/S+B/S 架构。数字化校园总体架构主要分三个层级。
1.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包括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资源管理平台、监控管理平台、移动和消息平台。基础平台是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基础。
2.业务系统
在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上部署了 13 个业务系统,即人事系统、工资管理系统、OA 系统、学工系统、离校系统、就业系统、教务系统、迎新系统、招生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图书馆系统、一卡通。 业务系统是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手段。
3.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服务平台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路径。进行系统一体化建设,打通各系统数据流,实现部门之间各业务信息传递的无缝链接, 打造基于战略管控的一体化运营平台,为管理层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决策信息支持。
(四)保障措施有力
一是组织保障, 为落实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学校领导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工作小组。 以学校现代教育中心人员为主,组建学校信息化建设专业团队,努力提升信息化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将之发展成为一支专业化的、有内涵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二是资金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是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为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充分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今年一次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资金 400 万元,累计已达 1 200 余万元。
三是建立培训体系,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和定期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扎实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的信息员队伍,从而极大地提高我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四是充分依托正方公司和中国电信沧州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形成了三方联动的技术保障机制。
二、重基础建设、发挥网站平台作用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一的网络环境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00年初完成了老校区校园网络建设工程。受当时计算机硬件数量的限制,这个时期的网络规模还比较小,互联网的连接几乎都谈不上宽带,仅能用调制解调器通过电话线拨号使用。但也正是从这时起,计算机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成为能共享的网络资源。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老师聚在一起学习网络的权限、共享与文件传输。
2002 年升级了公网接入设备并提高了互联网带宽,宽带网络的引入,使得教师们一次性地大批量搜索医学资料、进行网络在线式备课成为了可能。2004 年随着学校新校区建设,网络基础建设工作也同时起步。在全校各单位长期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下,网络建设工作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校园网络环境
我校校园网经三期工程建设,目前校园网的规模已达到万兆核心网络带宽(主干网),千兆接入到楼宇,百兆到桌面,同时支持 802.11X 协议的无线上网,公网出口带宽 500Mbps。校园网覆盖了全部教学办公区和教师住宅区, 网络用户总数近1 500 个,校园网信息点数 2 000wh,校园网共拥有50 个 C 类约 12 800 个 IPv4 地址。另外,光缆资源建设投入力度也非常大,除了将原有的光纤芯数较小的线路资源改造为更多芯数的线路外,还新建了 41 条光缆线路,光缆线路资源 60km。至此,校园网在技术、信息安全及用户上网行为管理等层面都具备了良好的可控制性和可管理性,校园网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目前,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作为校园网络的三个重要核心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实网上办公、网上学习、网上互动及交流的重要途径。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校园网管理
学校下发了《沧州医专校园网管理条例》、《网络开通申请表制度》、《静态IP地址申请表》等一系列文件,规范了校园网的管理,有效保障了校园网的网络信息安全。
2008年,学校建立了互联网流量控制管理系统,使接入校园网的任何子网、个人都具有独立合法的带宽,使所有上网用户具有可控性,确保了校园网网络信息的安全。实施流量控制管理系统后,虽然网络用户数翻了几番,但出口的平均流量由原来的100M~150M 降低为现在的 80M~100M,校园网网络性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多元服务,提高网络服务水平
校园网除提供一般互联网连接服务外,还提供网络课程服务、教学资源服务、视频分享服务等,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在教学办公区、住宅区师生可在线学习、备课、欣赏或共享自己所喜欢的视频。校园网建设了高速网络防火墙和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为全校教师提供反病毒服务器网络升级功能。学校还设有专线电话为用户提供网络技术咨询,专人负责网络软件与硬件的维护工作,并提供上门服务。学校对部分场所还开展了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工作,无线校园网使校园网用户接入方式更加多元化,使用也更加便利和快捷。............
四、结束语
我们认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关键在理念,应当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的理念决定了信息化的层次和方向,决定了信息化工程推进的力度。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在于资金和技术团队, 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没有后续的投入, 信息化工程将难以为继;没有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项目实施及维护,全员培训等将难以开展。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在于全校师生员工的理念和认识水平,信息化彻底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能否使信息化发挥最大限度的效率,取决于全员的决心和毅力。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不是单纯的安装机器和软件,是人和现代科技融合的过程,需要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抓机遇,求实效”打造医学教育数字校园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抢抓机遇,注重实效,医学高职教育,数字校园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教育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