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是不断循环往复的。消费又是经济循环链条中的先导因素,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通过不断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关于消费的研究己经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专门领域,研究文献众多。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如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n}nete),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弗兰科·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等都曾涉足过这方面的研究,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随着人们的收入来源呈现多样性,投机和投资机会的增多,以及流动性约束得到缓解,消费需求对国民生产总量供给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消费需求变动的态势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施雯,2004 )。特别是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出口市场开始“过冬”的情况下,国内消费便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过去那种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的模式己经行不通,经济增长将主要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更多地转到扩大内需上来,当前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己经转变为如何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刺激居民消费增长,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头。扩大国内需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特别是改善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消费能力。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大幅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努力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切实培植农民的消费信心。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把消费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的差距己经很大,启动内需的难点和重点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村。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信心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其教育消费的不确定性。教育事关人民福社、一个民族的兴旺和一个国家的未来。要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不断推进民与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些同样都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民生连着民心,关乎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和社会安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民生保障和改善,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民生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民生事业发展总体滞后、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民生事业发展差距呈持续扩大态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民生发展己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而教育乃民生之基,在当前社会,教育仍是中国人改变社会地位的最有效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己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未来的大事,涉及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
教育事业事关重大,关系着我们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也口益进步,提升整个国家经济实力主要还是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科技的发展是依赖知识的,即通过教育提高人力资源,从而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与民族兴旺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如果不普及教育,人才、科技一切都是空谈。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己重视到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对待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解决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落后导致教育落后,教育落后导致人才的缺乏,人才缺乏的结果是文化滞后,接着就会导致科技落后,一系列的最终结果便是经济落后,这让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一链条最终的因果循环关系。仔细解析链条结构,就会发现,教育的落后是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真正瓶颈,也是民族地区经济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要把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尽快更正过来。故引导民族地区居民的教育消费观念和发展民族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居民教育消费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民族地区教育消费问题的突出性以及其后果的严重性,本研究针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家庭的教育需求与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目的是正确引导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教育消费需求,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政府部门及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理论依据。只有解决好民族地区的教育消费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才能帮助恩施自治州农村居民尽可能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才能保证恩施自治州与全国人民一道在2020年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消费函数的研究
有关消费函数、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历来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消费函数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消费函数是表示消费行为的函数,国外学者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模型,从最早的1936年的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到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再到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以及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最后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霍尔 ( R. E. Hall, 1978 )的随机游走假说、戴维森误差修正模型,再到最近Campbell,Mankiw (1989)对“过度敏感性假说”进行了检验,等等。
(二)关于教育消费的研究
教育消费是指受教育者本人与家庭为获取知识与技能而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用于教育方面的货币支出与接受教育者本人的智力、体力与努力付出。在知识经济口益凸显的当今社会,获得教育和知识己成为人们发展的最有效的工具和方式,教育消费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消费。张和赵(2002)发现,随时间的不断往后推移教育的收益率也是逐渐提高的,这是因为中国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潘慧(2003)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以及它影响个人就业的难易度、劳动者工作满意度以及潜在的教育消费者对未来教育消费的决策等这几个方面会是劳动力市场对教育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者贵昌(2009)认为,要想激发教育消费增长,需要在政策、制度的调整,家庭人口的增减变化,以及居民家庭消费的偏好方面做文章。黄瑛(2007)认为,教育消费主要影响因素是教育水平、地区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薪酬水平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等因素。杜育红等人(2003)认为,要消除各种限制人力资本产生生产力效应的障碍主要还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来完成,通过不断地提高地区的教育收益率水平,来使人力资本投资达到最高水平。现有的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健康、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要素是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中,教育消费是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的消费形式。黄瑛(2007)也认为,要在人力资本投资上先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在本质上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总结来说,教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上具有层次性、投资消费主体上呈现多样性,而且还受到人们消费偏好和收入水平的约束。此外,教育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增。是因为教育消费可以不断积累,具有累积效应,消费过程相当于生产中产生的规模效应与乘数效应,消费得越多,便越是促进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增性使其所带来的效用增量也越大。
(三)关于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研究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物质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起唯一的决定性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有很多,尤其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具有替代性,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产生的创造力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也取得的骄人的成果,然而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巨大挑战。许多学者认为,解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纳为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滞后。范先佐教授曾指出,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上有重要的作用,表现为: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人的智力素质的首要途径;同时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也起着极大的作用。既然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重要途径和影响因素,学者们由此主张政府增加人力资本或教育的投资,使欠发达地区居民教育消费水平的得到提高,并努力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
舒尔茨认为,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主要包括教育、就职人员的培训、医疗卫生保健和人口迁移这几个方面。总结起来,教育消费在促进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财富累积效应。亚当·斯密最早提出教育消费和人力资本投的财富效应理论。J"R·沃尔什首次进行人力资本价值的成本估算;T"W·舒尔茨和爱德华·丹尼森等人对更为明白的解释说明了人力资本的财富累积效应。经济增长因素中有些是没有办法解释说明的,他们于是就把那部分归于是教育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本效应,认为劳动者技能的长时间不断改善是因为教育投资培训导致的,这为人力资本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亚各布·明塞尔通过对教育消费的财富效应分析得出,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是正规学校教育消费的最大化原则;加里·贝克尔建立了人力资本的持久收入理论和财富理论。因而,可以知道随着人力资本价值的不断提高,个人收入和地区经济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从而有助于财富的积累。二是教育消费对人力资本形成具有结构配置效应。人力资本结构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型和应用型人力资本、一般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等。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消费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较大,而高等教育消费是对初级教育与中级教育的一种提高与完善补充,它有助于基础研究型人力资本的积累。在职和专业培训消费是对人才进行专业的培训,在专用性以及应用型人力资本形成过程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人力资本配置结构的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教育消费结构。三是通过斯宾塞模型证明了的,雇主会通过雇员的受教育程度所释放的信号来决定是否录用该雇员,这体现的是教育消费对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显示作用。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教育投资与消费方面作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尚没有对民族地区特别是直接针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分析,也没有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需求与消费行为的系统性研究。这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农村居民家庭教.................. 14-18
一、 消费函数理论......................... 14-16
(一) 凯恩斯的绝对....................... 14
(二) 杜森贝里的相.......................... 14-15
(三) 弗里德曼的持久...................... 15-16
(四) 莫迪利安尼的生........................... 16
二、 理性选择理论 .................................16-18
第三章 恩施自治州教育发展及农村居..........................18-22
一、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 18-19
二、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19-22
(一) 食品消费和居住..............................19
(二) 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 19-20
(三) 家庭设备用品和衣着............................ 20
(四) 文化教育、娱乐消费的........................ 20-22
第四章 恩施自治州农村居民.....................22-26
一、 恩施自治州农村居民...................... 22-24
(一) 消费层次明显偏低................................ 22
(二) 发展型消费中的家庭教......................22-23
(三) 畸形消费影响教育消.........................23-24
二、 恩施自治州农村居民家庭教.............................. 24-26
第五章 恩施自治州农村居民家............................ 26-30
...........................................................................
结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因而解决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教育乃民生之基,教育的落后是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真正瓶颈,也是民族地区经济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总结来说,恩施自治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不合理,教育消费偏低,对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消费观念落后。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要把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尽快更正过来。故引导民族地区居民的教育消费观念和发展民族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居民教育消费的研究,不仅是理论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现实依据。本论文从理论着手,根据西方学者所建立的传统和现代消费函数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都对解释和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特别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当地农村居民的教育消费行为。
由此,使我们发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通过本文上文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给出的政策建议,来深入探讨问题并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政府部门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为解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以及更深层次的民生问题献计献策,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文极具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本人将一如既往的坚持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居民教育消费的关注,期望此研究能够帮助当地的居民改善教育以及经济发展环境,使人民的生活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Wang Y.Permanent Income and Wealth Accumula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 1995
[2]Bersudskaya, Vera,Chen, Xianglei.Issue Tables NCES2011-234 . 2011.
[3] Bailey,S."Developing a contemporary conceptualization for consumer scien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 2010
[4] McGregor S."Sustainable Consumer Empowerment through Critical Consumer Education:a Typology of Consumer Education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 2005
[5] C. S. Benson.Education Financing. International http://sblunwen.com/jtjylwEncyclopedia of Economic of Education . 1995
[6] 胡静娴.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对凯恩斯消费函数的修正[J]. 理论学刊. 2010(02)
[7] 谢颖. 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民生、教育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统计与决策. 2009(20)
[8] 洪影秋. 我国农村教育消费现状及对策[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9] 张黎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1)
[10] 者贵昌. 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消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