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家庭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之借鉴——以社会学视角分析当代家庭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18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绪 论

1.1.选题缘由

1.1.1.宋代家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陈寅恪曾在《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谈到“中国文化之演进造极于宋时”,说明了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阶段。说到宋代首先想到的是宋词、宋代科举制度、宋代的礼教等等,这些都是宋代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也逐步地成熟与繁荣。它的繁荣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宋代家训专著数量上可算得上是猛增。比如比较著名的有刘清之《戒子通录》、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家礼》、叶梦得的《石林家训》、赵鼎的《家训笔录》、袁采的《袁氏世范》、陆游的《放翁家训》等等。这些家训著作大多是由士大夫阶层所创不仅得到了宋代统治者的支持,而且在民间也相应地得到了重视并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与流传。其次,宋代家训从形式上来说不仅有对前世的继承与发扬如隋唐时期盛行的专著体,而且还创新了很多新的形式或体式,如家训集、家规、家仪、家训诗集等,分别举例如刘清之《戒子通录》、真德秀的《教子斋规》、朱熹的《家礼》、陆游的《放翁家训》等。此外从家训最重要的方面即思想内容上,宋代家训首先注重治人,集中体现就是宋代士大夫阶层非常重视家训在修身、齐家和教育子女方面的作用,他们大多编著家训如司马光、范仲淹、苏轼、赵鼎、陆游等,这些名士大家希望通过家训的训诫教育家庭家族成员及子孙后代;宋代家训在治人的基础上也重视治家,如叶梦得的《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就专门论述了对子女进行谋生教育,这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论述治生的开端,第一次提出了治生的意义、原则与方法,并且将治生之道与传统儒家道德结合起来,指出治生能够达到道德要求上的圣贤,才是治生的最高追求,即 “得以为圣为贤”,“实治生之最善者”。可以说,宋代家训无论是从数量、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算得上是精彩辉煌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即便在我国家庭教育史上也是十分有代表性的,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1.1.2.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宋代家训理论研究的相对缺乏
宋代家训在继承以往家训的基础上成为家训作品集大成的时代,但是再优秀的作品也需要流传下来才能发挥作用。宋代造纸术的改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家训作品的大量出版成为可能,因为这些技术的使用加快了家训作品出版的速度,提高了书本的质量。................
..............

2 宋代家训概述-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

第一是政治上,宋代是经历动荡才建立起来的,宋朝统治阶级为了避免再次分裂动荡就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非常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第二社会科技方面,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印刷和书写工具的进步,正因为宋代造纸术的改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用使得书籍出版不再那么昂贵,有利于家训书籍大量的出版和流传。第三从家庭家族利益上看是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宋代官宦阶层等失去了累世的特权,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家庭家族的命运,这种没有保障的局面促使他们重视子孙的教育,激发了他们制订一套家庭或者家族的行为准则,以此来督促子孙奋进以帮助子孙后代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第四,宋代家训的产生是出于家庭成员社会化和调和管理家庭事务的需要,家庭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子女生活的最初场所,子女包含在家庭之中,在学校教育不是主流的封建时代,家庭必须承担培养子女社会化的责任,既然要承担责任就不能让其放任自流,就必须制定一套家庭教育规范,以利于家庭成员更好地走向社会,但是在家庭内部,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个性、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无法避免的成员之间的不和和矛盾。因此家庭需要一套共同的行为法则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调和家庭成员的关系,这就促成了家训的产生。那么宋代家训作为宋代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它的社会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内容是什么?接下来就具体探讨。

2.1.宋代家训作为家庭教育重要方式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传统家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数千年的宗法社会里绵延不绝,并在宋代繁荣起来,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
.....................

3 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个体社会化现状分析....................................22
3.1.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个体社会化功能的弱化............................. 22
3.2.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个体社会化进程有待推进 ........................... 23
3.2.1.个体道德规范的学习上:道德教育的低效率................................23
3.2.2.个体价值的选择上:人生价值教育存在功利主义倾向......................24
3.2.3.个体生活习惯的培养上: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的欠缺......25
4 宋代家训对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27
4.1.对优化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个体社会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启示............ 27
4.1.1.优化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个体社会化功能 .........................................27
4.1.2.优化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社会功能 ......................................................29
4.2.对推进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启示.............................. 31
4.2.1.学会学习:榜样示范、因材施教,道德教育为先.............................31
4.2.2.学会做人:宽严相济、教爱结合,人生价值教育.............................33
4.2.3.学会生活:重视环境影响,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能力...............34
4.3 对更新我国现代家庭教育思想的启示.................................................. 36
4.3.1.道德规范上:家庭伦理观-严慈有度、孝的“利益”最大化...............36
4.3.2.个体价值上:成才观-理性的全面发展 ................................................37
4.3.3.生活自立上:教子观-勤俭持家、教子兴家、睦亲齐家.....................38
.................

结语

1.研究总结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是从家庭里衍生出来进而走出家庭走进社会的,家庭伦理由家庭内部走向社会,由熟悉的亲朋好友扩大到陌生的人际交往中等,这样一个步步推进的过程,逐渐演变成让整个社会都普遍接受的规则和规范。传统家训起初是家庭内部成员的规范,规范行为和协调家庭成员的关系等,对家庭的和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能否利用传统家训中有价值的资源运用到现代社会中并且指导整个社会的行为,解决现代家庭和社会的困惑呢?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教育上,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现代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哪些问题呢?如过于迷信学校等权威教育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内容中早期教育过度,道德教育缺乏;在家庭教育中功利性教育过度,立志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情感投入不足,代际冲突激烈,同辈群体等人际交往缺失等,挖掘传统家训如宋代家训这笔文化遗产,研究、借鉴它有价值的方面,解决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宋代家训的梳理和挖掘,我们看到在道德规范的学习上宋代家训要求:父慈子孝的伦理教育、讲诚信、兄友弟恭等;在个体价值的内容如强调:为学勤奋、立志远大等;在个体角色的内容上方面:为官公正清白、择友慎交、宗族邻里互帮互助等;在家教方法上提倡:早教、言传身教、宽严结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环境习染等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宋代家训中所体现的内容和方法对我国现代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应用价值。因此,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宋代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主要表现: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因材施教,道德教育为先;;家长要宽严相济进行注重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教育,重视人际交往;注重环境影响,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 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8.
[2]赵璐,李鹏飞.《重义轻得:中国传统家训族规教化的价值选择》[J].晋中学院学报,2008(4):105.
[3] 张晓敏.《宋代家训的新特点》[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7.
[4] 赵振.《试论唐宋家训文献的转型与特点》[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2):78.
[5]郭长华.《传统家训的文化功能论略》[J].2008(4):180.
[6] 孙本文.《社会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44l.
[7] 费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70.
[8] 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
[9] 王兆先.《家庭教育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l.
[10] (美)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82.
[1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 l 卷)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1.
[12]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