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来,国内众多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古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国家在保护城市遗产方面的意识逐步提高,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 1982 年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将历史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将 24 座城市设立为历史文化名城[1];1986 年文化部发布《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强调了历史建筑的原真性,提出历史建筑的修缮应按照一定历史时期和地方的特征与手法等[2]。尽管国家或政府出台了城市遗产方面的政策,但国内仍存在一些传统城镇,由于没有引起政府或民众足够的重视,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辽宁义县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城内存留近千年的建筑遗产和部分传统民居。虽然古城内的建筑形体在城镇化进程中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但部分仍保持着较完好的历史城市肌理形态。义县古城内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国寺与广胜寺塔,但这两座遗产周边的历史民居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正在商业拆迁、自然破败与居民改造中不断被破坏,这些历史民居组成了奉国寺、广胜寺塔的完整空间肌理和环境历史信息。传统民居与街巷营造了城市独特的风貌,也正是由于融入了历史街区中,奉国寺与广胜寺塔这类重要历史建筑才能体现出自身在历史城镇规划中的独特地位,因此历史建筑的保护就不只局限在已经进入名单的保护对象上,它们所处的环境即历史民居、历史街区也是值得被保护的。
本文以义县古城重要历史建筑——奉国寺与广胜寺塔周边的历史街区形态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结合西方城市形态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记录和分析,并结合当代旅游业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解析义县古城的城市形态和建筑类型特征
运用城市形态类型学的方法,对辽宁义县古城的总体形态、街道、街廓、产权地块与建筑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义县古城的历史街区形态和街区、建筑的类型特征。
(2)探索义县古城重要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
分析义县古城形态演变背后的动因,探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对古城发展的影响,结合古城内重要历史建筑与现存传统民居点式分布的现状,探索义县古城重要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
(3)保护以奉国寺为代表的古城重要遗产的周边历史环境
重要的历史遗产不能独立于它所在的历史环境,本文对如何保护重要遗产周边历史环境,保存完整的历史信息进项研究和阐述。
1.2.2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意义
本文采用城市形态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数据分析等手段对义县古城历史街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方法,其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义县古城各个层级的形态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其特征。该研究成果为辽宁义县古城形态提供基础资料,提出适合义县古城的保护方法,也能够为古城将来的更新改造工程与旅游业发展提供切实依据。
(2)城市形态类型学在研究古城形态方面始终缺少明确的定量分析,这也就使不同古城的研究结果之间不容易作横向比较分析。本文在原方法基础上补充数据量化分析,弥补古城形态缺乏定量资料的不足。
(3)传统文物保护与更新会给当地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收益。古城的更新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完善奉国寺的旅游路线。虽然类似房产开发这样的商业拆迁会在短期带来可观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文化是无价的,传统文化的收益能使世世代代得以享用。
(4)在传统古城没有引起国家或地方政府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它们的痕迹必然会随着城市发展完全消失。这些古城承载了人们的记忆,是中国建筑与城市发展史的一部分,在它们消失前,对其建筑与城市历史资料的记录与完善工作是有必要的。
........................
第2章 义县古城:自然、人文与城市遗产
2.1 辽西要塞
古城形态的发展与演变与多种驱动因素有关,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等。对古城总体情况的分析是街道、街廓、产权地块等要素的基础。本章通过义县古城的区位概况、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民族构成、历史沿革、重要历史建筑与当代发展的梳理,分析义县古城城市与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与动因。
图 2.1 义县与义县古城区位图
2.2 义县的自然环境
2.2.1 地形
义县位于辽西丘陵地带,境内大部分地貌为丘陵。境内有南北两大山脉纵贯县境,即医巫闾山山脉与松岭山脉。两条山脉一个位于东部一个位于西部,形成义县境内四周山地环绕的地貌形态。义县中部是西河河谷平原与大凌河,形成阜义盆地。全县中低丘陵面积共 695.7 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 28.09%;低山丘陵面积为 1022.7 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 41.3%;河谷平原与盆地面积 757.6 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30.61%[78]。
义县周边山地丘陵环绕,中部平原则成为适宜居住的地带,义县古城即位于平坦开阔的河谷平原地区。
2.2.2 水文
义县境内河流主要是大、小凌河。
(1) 大凌河水系
大凌河是辽宁省第三大河流,古称白狼水、渝水,辽代时称为灵河,金元时期改“灵”为“凌”,称为凌水。明代开始将其称为大凌河,以与小凌河相区别。大凌河上源主要分为西、南两支,西支发源于河北省的平泉县,南支发源于建昌县。两支河流在喀左县的山嘴子村附近合流,途经义县沿医巫闾山西麓注入渤海。
大凌河在义县境内全长 66.5 公里。义县境内汇入大凌河的支流主要有清河、细河、李二河、大定河、沙河子、小七里河、红台子河等。其中李二河于大康堡附近汇入大凌河,经万佛堂、龙王庙后折向东南,再经义县古城北门又向东流,经过边门子、复兴堡南侧与细河汇合后南折,经过张家堡后入凌海市。大凌河流经义县中部,沿河两岸多为平地,土地肥沃,是义县主要的产粮区[79]。因此,义县古城的修建位置位于河谷平原,大凌河南岸,正是大凌河水养活了一代代的义县人。
(2) 小凌河水系
小凌河发源于葫芦岛建昌县的楼子山以东,古名为唐就水,隋唐时期称为彭卢水,辽代时称为小灵河,元代改称小凌河。小凌河的走向几乎与大凌河平行,在锦州市附近向东折入锦州湾。小凌河全长 206 公里。义县汇入小凌河的河流主要有西南部的小岭子河与北小河。前者在义县境内全长 20 公里,后者义县境内长 12 公里。
.......................
第 3 章 义县古城的道路结构 .................................... 53
3.1 道路系统的等级 ......................................... 53
3.2 民国到当代的街道历史演变 ................................... 58
3.3 十字结构的道路形态 ........................... 62
第 4 章 义县古城的街廓与地块 .................................. 81
4.1 街廓的形态类型 ......................................... 81
4.2 街廓建筑密度量化分析 ....................................... 85
4.3 院落的分解:产权地块现状调研 .......................... 89
第 5 章 义县古城的传统建筑 ....................................... 117
5.1 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 117
5.1.1 传统民居整体特征 .......................... 117
5.1.2 门楼与门洞 ............................. 119
第6章 古城历史街区的形态保护
6.1 历史街区的问题分析
本节从两个方面分析义县古城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当下民生问题,年轻人不愿在城内居住,首先是因为大城市有利于青年人的事业发展,其次是因为古城内的条件不能满足当下年轻人的生活需求,古城想要长久地可持续发展,把人留住是基础。另一方是未来开发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奉国寺与广胜寺塔为古城提供了旅游业资源,目前的情况是游客普遍只去奉国寺游览,广胜寺塔则游客较少,而其他历史街区目前还不属于旅游区域,完全没有游客。因此提高整个义县古城的旅游业质量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6.1.1 居民的居住环境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足
古城面临的基础设施问题主要体现在道路、排水、照明方面。
①道路缺乏硬化。现在古城历史街区内除奉国寺周边部分道路,大多为泥土路。秋冬干燥天气,路面尘土飞扬,严重影响了城内空气质量与居民健康;夏季多雨天气道路泥泞,影响居民通行的顺畅和安全性。
②道路排水不畅。由于常年行人,尘土向道路两边聚集,逐渐使得道路断面形成中间低两边高的形态,不利于雨水排出,这使雨水集中于道路中央,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
③城镇缺少路灯。除个别经过改善的道路安装了路灯外,很多道路并没有公共照明,夜间只有民宅内透出的灯光,道路漆黑昏暗,这给城内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④电线未入地。目前古城中的电线均布于道路上空,且因城中道路形态复杂,电线网也较杂乱,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严重影响了古城的景观风貌。
因此在未来古城发展中,应重点关注道路硬化、排水和照明系统。道路硬化材质的选择应尽量贴合古城风格与色彩,选用青灰色石板铺装;道路灯具的选择可以从奉国寺或广胜寺塔中提取建筑风格元素作为装饰,从而为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做好基础设施工作。
图 2.4 义县境内地形图
结论
研究成果
本文以城市形态类型学为理论基础,开展义县古城道路、街廓、产权地块、建筑多个层级上的形态学研究,并提出义县古城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规划旅游路线,研究总结如下:
(1)义县古城的轮廓形态演变动因
义县古城历史悠久,古城轮廓与形态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其城市扩张与演变动因如下:
义县古城建立于辽代,所处地势平坦、周边三面环山、北邻大凌河;辽代的义县称为宜州,是当时的重要商业城市,辽皇帝于城中修建了奉国寺与广胜寺塔;明代设立军事卫城,在原有基础上修建义州卫城,并将义州卫城修筑为砖城;清代末义州城面积有所扩大,周长相较于明代扩大约 1000 米。光绪年间大量降雨,大凌河河水泛滥,将古城西北角冲毁;1921 年古城西南两公里处修建火车站,近代化进程向南扩展;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古城墙逐步被拆毁;1976 年后,受地震影响,部分流民到义县落户,在城中空地修建单元排列式的现代民居,古城外围农田被民居、工厂所占据;21 世纪,城市化与商品房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商业地产兴起,引起古城大片历史城市肌理的破坏,现代板式住宅楼出现,古城西北片区大面积传统民居被拆除,代之以现代板式居民楼。
(2)义县古城的道路形态
义县古城整体的道路结构呈偏心十字街格局,城北侧边缘受大凌河影响,成曲线形,并且从营建初期一直延续至今,不过受城墙拆除、交通需求、现代化道路改造的影响,城中道路形态、尺度与临街面均发生了变化,部分旧的道路消失,部分新的道路出现,但总体上道路密度不断增加。古城内道路层级明确,道路宽度差异大,既有大到宽度 30 米以上的城市干道也有小到不足两米的宅前路,不同道路给人压抑、开阔或舒适等不同感受,但在历史街区范围内,古城道路密度相近、尺度亲切宜人、城市景观也相似。
(3)义县古城的街廓形态特征与类型
义县古城的街廓中,传统建筑院落多为南向开门东西向并置,或南北并列两排院落排布,因此容易形成方形或横向条形街廓。此类方形街廓与横条形街廓也多分布于古城中心区,由古城内原始的院落组成。目前传统街廓内建筑密度约 50%,居民私搭乱建各类临时建筑与墙体使街区内建筑密度提高,道路狭小感受也较压抑,并且严重较少了街廓内院落的太阳辐射量,若将这部分私建建筑或构筑物拆除,恢复为原有院落,在春、冬季将有较好的热辐射提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