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栅栏煤东街区建筑保护与更新范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27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对该街区内全部文物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例重点考证,总结出该街区建筑特征如下:第一,从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特征来看,该街区建筑的平面形式分合院式、中庭式、独立式三种。从时间发展顺序来说,每种建筑类型大致经历由合院式到中庭式,再到独立式的发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依据
1.1.1 选题的背景
大栅栏地区地处明北京外城,现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作为明清以来老北京商业文化荟萃的门户地带,大栅栏在六百年风雨中集散着南来北往的各方来客,汇集了传统与近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建筑,记载着当地的历史故事和市井生活,过去人们以“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的美誉来称赞大栅栏1。
在老城胡同肌理逐年消退的局面下,大栅栏地区已是现今北京历史延续最长、保留规模最大、肌理最完整的一片胡同街区。煤东街区又是大栅栏地区中离北京中轴线最近,且街巷格局和四合院保留较全的一片街区。1999 年,《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规划》以法定文件的形式把大栅栏地区划入为北京旧城的 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11 年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启动大栅栏更新计划,该计划通过把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等设计人员与商家联系在一起,按照住户需要和社会需要合作探索并实践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模式。2012 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北京中轴线”被列入其中,大栅栏地区是南中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愈加凸显。2015 年,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名单被公布,北京市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作为 30 个入选街区之一。2017 年 9 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公开发布,“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文化精华区”被列为“13 片文化精华区”之一。
就目前对大栅栏地区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学术专著、期刊杂志和学位论文等多从某种文化遗产、某一街道或某种建筑形式入手进行研究,如对历史街区更新视角下大栅栏地区历史文化价值载体的研究,对大栅栏地区小规模整治与改造的初探,对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研究,对大栅栏地区院落空间现状的特征及构成要素分析,对大栅栏近代中庭建筑的研究,对大栅栏地区传统店铺类建筑遗产特征与价值传承的研究等,但都不是对大栅栏地区全部建筑的调查与研究,且有关建筑研究的类型单一。
.................

1.2 研究的内容、范围及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以《北京旧城 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为依据,以大栅栏煤东街区街巷胡同、传统四合院建筑以及近现代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相关背景
主要从时代发展背景、自然环境因素及人文环境因素等方面梳理大栅栏街区建筑的起源、发展变迁。
(2) 空间特征
分别从城市层面、街巷层面、合院层面研究大栅栏煤东街区建筑的空间特征。
(3) 建筑特征
分类整理大栅栏街区建筑类型,总结其建筑特征,调查典型建筑的现状保存情况。
(4) 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探索
在对大栅栏街区建筑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建筑本身出发,并结合政府、社会、居民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空间层面和建筑层面的保护与更新的建议。
1.2.2 研究的范围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以大栅栏煤东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4为主,辅以部分《宣南鸿雪图志》所记载的代表性建筑,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历史典籍进行适当的补充研究。研究的范围北起正阳门,南至珠市口,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兼顾北京中轴线地区正阳门至珠市口段其他范围。

............................

第2章 大栅栏煤东街区的相关背景

2.1 历史沿革背景
大栅栏煤东街区隶属大栅栏地区,是大栅栏地区建筑的精华所在,与大栅栏地区的时代发展背景密切相关。
2.1.1 金元时期的发端

大栅栏地区的起源可上溯至金元时期。金天德三年(1151 年),朝廷颁布诏令,要求仿北宋东京汴梁规制扩建辽南京8,后于贞元元年(1153 年)迁都,称金中都,大致位于今西城区广安门以南,这是北京建都的起始点。元至元三年(1266 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放弃金中都,在金中都东北部大宁宫(今北海)一带建新城,并委托重臣刘秉忠选址、规划,布局仿《周礼·考工记》营国之制,至元九年(1272 年)初成,号大都,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是在保留金中都旧城的基础上另建的新城,城市采用“择中式”套城格局,由内城、皇城、宫城组成,棋盘式街道,里坊式布局,中轴线统领,“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时为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大都市。
............................

2.2 自然环境因素
北京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影响着北京城内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大栅栏煤东街区内的建筑形式不仅受二者的影响,也与该地区本身小范围的环境息息相关。
2.2.1 北京的地理环境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和北部分别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部是洪积扇形成的一片平川,依山面海,形势优越,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物产丰富,形胜优越,地理学称之为“北京湾”。据《天府广记》载:“冀都是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11自辽金以降,北京作为历代帝王的建都首选之地。北京城地处山、水之间,自然资源类型多样而丰富,用于建筑材料的相关植物和矿物资源中的木、土、石、砂等资源丰富。北京属于多地震带区,北京建筑的地震设防烈度级别为 8 度,在传统民居中采用框架式木结构体系,具有墙倒屋不塌的抗震特点。
2.2.2 北京的气候特征
北京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北京气候对建筑的影响因素有三方面,一是日照的长短,冬季日照时数最短,天气严寒,因此建筑外墙和屋面较为厚实,增强御寒保温能力;夏季日照时数长,天气炎热,传统合院多在单体建筑前后出廊,前出廊以遮挡部分日照,降低室内温度,减弱日照对室内的不利影响,后出廊用以加大房屋进深,加强通风。二是风的方向,冬天西北风为主,夏天东南风为主,由于四合院的房屋多为南北向,所以北部不开窗,以防风沙和西北风,院门置于房屋东南隅的“巽”位,以接纳东南风,院落北房地坪抬高建房,保证良好的通风和日照。三是降水量的多少,北京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房屋采用硬山坡顶,以利于防水和排水,地面建于台基之上,以抵抗潮气、水患的侵蚀。
..............................

第 3 章 大栅栏煤东街区建筑的空间特征 .......................... 21
3.1 城市层面 ........................... 21
3.1.1 大栅栏煤东街区与北京古都的关系 ............................. 21
3.1.2 大栅栏煤东街区与中轴线的关系 .......................... 22
第 4 章 大栅栏煤东街区典型建筑特征 ............... 36
4.1 居住建筑 ........................ 36
4.1.1 合院式居住建筑 ................................ 37
4.1.2 独栋楼房式居住建筑 ..................................... 38
第 5 章 大栅栏煤东街区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探讨.................... 56
5.1 建筑保护与更新的依据................................ 56
5.1.1 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理论依据 ................................ 56
5.1.2 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政策依据 .................. 57

第5章 大栅栏煤东街区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探讨

5.1 建筑保护与更新的依据
5.1.1 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理论依据
北京城市的建设对大栅栏煤东街区内的建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也使承载有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街区特色与风貌特征殆尽。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城市有序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事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依据是做好大栅栏煤东街区建筑保护与更新工作的重要前提。
5.1.1.1 国外相关理论基础
国外首次于 1933 年在《雅典宪章》上指出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名胜古迹以及历史建筑,不可随意破坏,尽量避免城市干路穿于古建区,古建附近的贫民窟,要作有计划的清除工作。1964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威尼斯宪章》,其中对文物古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与修复文物建筑,宪章强调“原真性”,并制定了历史文物的保护原则和基本方法。
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内罗毕通过了《内罗毕建议》,建议明确了历史地段的范围及保护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历史或传统地区及其环境的鉴定、保护、修复、修缮、维修和复原。1987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又通过了《华盛顿宪章》,宪章指出,当新建建筑或现有建筑需要改建时,应充分尊重现有空间格局,尤其注意建筑的规模和地段的位置,引入现代元素时,不应破坏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因素,同时鼓励居民对保护计划的参与。
1998 年,在苏州召开的中国——欧洲历史城市市长会议上通过的《保护和发展历史城市国家合作苏州宣言》,提出要保存历史城镇地区不同的文化记忆,强调尊重其真实性,使居民体验由到过去向未来的文明延续,坚持可持续发展。2005 年,在中国西安召开的国家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西安宣言》,将环境对于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利用或活动,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国外的保护制度从保护单体建筑逐渐扩展到与建筑周围的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从保护物质实体逐渐扩展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加深。
........................

结论
大栅栏煤东街区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是中轴线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元代雏形发展至今已有 700 多年的历史,成为北京著名的商业中心,它的辉煌与繁荣在北京首屈一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明清以来的各项政策,促使该地区“廊房”兴起,形成街巷,修建房屋,人流往来,促使丰富的建筑类型产生。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梳理了大栅栏煤东街区建筑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该街区建筑的空间特征,考证了该街区典型建筑的历史、现状及特征,最后对建筑的保护现状和修缮情况进行分类,对其保护与更新策略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如下:
在大栅栏煤东街区建筑形成的相关背景方面,主要受时代发展背景、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建筑的形成源于金元时期的萌发,盛于明清时期的繁华,落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转型发展;形成的自然因素受北京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以及大栅栏地区的运河水系的影响,其中运河水系对该地区的发展起到大大的推动作用;人文环境因素主要指该地区所承载的宣南文化,包括了休戚相关的皇家文化、老号麇集的商业文化、早期经济发展的金融文化、会馆浸濡的士绅文化、和九流汇集的民俗文化。
在大栅栏煤东街区建筑的空间特征方面,主要从城市层面、街巷层面和合院层面三方面入手。在城市层面中,大栅栏煤东街区是北京城的重要门户,打破了“前朝后市”的古代城市规划布局形式,违背了商业发于内城的发展规律,紧邻北京古都中轴线上的“黄金分割点”正阳门,与鲜鱼口地区共同组成会馆云集的士人文化,与琉璃厂共同组成大栅栏地区的斜街群,与天桥地区构成一幅民俗画卷,与天安门广场毗邻,形成等级森严与自由市井并存的现状;在街巷层面中,大栅栏煤东街区以“三纵九横”形成基本的街巷架构,胡同具有安全保护、居住、商业、金融交易和人文等功能,类型有格栅形、鱼骨形、半截子等,大栅栏街和前门大街汇聚众多老字号,是该街区典型的胡同代表。在合院方面,合院与胡同之间以背靠背的形式对接,合院之间以对接式和并列式组合,合院类型大致有传统四合院和带楼房的四合院两大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