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29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构建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选取四平路社区微更新、新华路社区微更新和南京东路贵州西里微更新作为评价对象,对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分析,为未来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评价提供研究与参考价值。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住区建设在迅速扩张后,逐步转型为“存量更新”的发展模式。上海经过二十多年快速的城市扩张,城市核心区域内的空间功能、交通网络、土地资源已收到极大的约束,曾经传统的社区也仅仅只能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但如今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日益丰富,生活节奏与行为模式显著变化,使得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的人居环境要求不断提升。
1.1.1.1 上海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已经到达瓶颈。2014 年上海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上提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的要求。在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 年—2035 年)中也明确约束了建设用地“零增长”。这表示,上海的城市建设发展全面进入了有机更新时代。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完全摒弃了以前“大拆大建”的工作方法,而是主张通过盘活存量空间的方式来发展城市的社会和经济,这对于上海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目前,上海的城市更新活动也已经蔚然成风。在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以“增功能、增空间、增活力”为导向,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以社区为载体,打造便捷舒适的生活圈[1]。近 5 年来,政府将“城市更新”在工作任务中重点体现,成为现在上海市的主要工作之一。同时,学术界对“城市更新”的关注也使得“城市更新”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从 2015 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开始,大量学术论坛缤纷呈现,开始聚焦“城市更新”,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由于媒体关于城市更新的报道频次非常高,很多市民也开始耳熟能详。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1.1 国外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
城市更新理论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每个城市发展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城市更新内涵。从西方工业革命开始,随着城市环境整治和理想化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出现,欧美国家对旧居住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重建。
二战后西方城市建设注重的是形体规划化思想,例如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等,这种单一向、机械式的城市规划理论扼杀了城市活力。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开始对形体规划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961)一书中强调城市是一个有着丰富功能与复杂结构的有机系统,大规模的拆建会对城市的多样性造成破坏,同时最早提出了“渐进式小规模改造”的理念,希望回归人性尺度,通过小而灵活地规划延续城市文明[4]。
英国经济学家 E·F·舒马赫在《小即是美》(1973)一书中反思了工业文明存在的各种弊端,不但无法解决发达国家的生产问题,同时还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人身上,着力解决就业和教育问题[5]。
美国建筑师 C·亚历山大将城市发展看作是生命物体的生长,并在其著作《城市设计新理论》(1978)一书中提出了城市生长的最高原则和七个具体生长法则,主张城市更新应“以人为本”,在延续城市特色的基础上,以小尺度渐进发展来塑造符合人类需要的城市环境[6]。

美国建筑师柯林·罗也在其著作《拼贴城市》(1978)一书中也提出使用“城市拼贴”这种思维和手法来处理城市更新问题,反对功能和结构单一的传统城市格局,并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现有结构形态和人本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推崇以多元化的视角来推进城市发展[7]。
.............................

第 2 章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现状与评价要素分析

2.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现状分析
2.1.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1)功能单一,邻里交流较少
由于资本对空间有目的的建设,社区环境越发衰落,甚至对社区居民的心理产生影响。社区文化不够丰富,有明显的阶层分化以及老年人社交几乎为零等现象愈发明显。上海老社区一直以来实行“单位制”,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被打破,同时破坏了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和有机性,造成了居住其中的居民对其共有空间情感上的躲避和功能的不重视。另外社区内大量租户的涌入,社区开发过于随机,使社区环境更加复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各式各样无法统一。除此之外,上海老社区房龄过大,条件逐年老化令社区居民寄希望于拆迁,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邻里之间的交流则基本无视。

(2)产权复杂,占用现象严重
上海老社区房龄多数在四十年或更老,社区里有一部分的出租房和公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条件下制度的缺乏,租赁关系可以延续,到如今上海老社区因此存在产权关系复杂,涉及多方利益矛盾等问题。社区居民对社区内原有的公共空间例如小型公园广场私自占为己用,但却对此类占有者的具体利益、责任范围无法做出明确界定。居民占用公共空间进行加建私有房屋、花园等的行为,对社区面貌风格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降低了社区活力。
(3)设施老化,停车空间不足
上海老社区管线等基础设施由于时间太久老化严重,也由于建造时没有做好长期规划,不适应于如今的城市变化。因此城市内的老社区通常是交通、排水问题最严重的部分,且由于私家车的广泛普及,老社区却没有预留停车位,居民不得不占用绿化、组团景观,将其改为停车位缓解停车压力。
............................

2.2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要素分析
2.2.1 物质功能评价要素
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是人,居民的公共生活需要构成了社区公共空间的物质功能,物质功能是满足居民需求能力的体现。在社区公共空间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人的根本存在和多层次的需求引导了社区进行“以人为本”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居民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物质功能需求有着更加丰富而具体的要求。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根据不同的需求可分为交通空间、广场绿地、商业交易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等,为各种人际交往活动提供场所。
2.2.2 场所体验评价要素
美学是感官对审美对象的一次感知体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形象在城市经历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涵义,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混乱的规划、破败的设施与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格格不入。因为社区公共空间的尺度、空间界面的设计、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无法满足居民需要的美学标准,社区居民逐渐对社区空间丧失了认同感,这也会逐渐影响居民的社会活动和行为方式。同时,社区公共空间也是在漫长岁月中逐渐演变而成的,应该不断为适应人和环境的需求而调整,从人的基本尺度入手进行设计,延续不同社区的特色文化,同时也应该创造符合当代生活的崭新城市文化。美学的感知为场所体验提供一种审美的维度,通过美学介入空间,使居民能够逐渐认同社区公共空间,走入空间,增加人与环境之间的视觉和其他感知的联系,将公共空间打造成居民心灵寄托的场所。
..............................

第 3 章 基于 AHP 的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 23
3.1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方法与流程 ................................ 23
3.1.1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方法选择 ........................... 23
3.1.2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流程设计 .............................. 25
第 4 章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建模与计算 ............................. 37
4.1 评价指标的内涵 ................................. 37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8
第 5 章 评价模型评价微更新实践与优化建议 ............................... 48
5.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成果评价 ................................. 48
5.1.1 四平路社区微更新实践评价 ............................... 48
5.1.2 新华路社区微更新实践评价 ............................... 55

第 5 章 评价模型评价微更新实践与优化建议

5.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成果评价
上海社区微更新计划实施以来,激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付一然(2019)对上海社区微更新的实践案例进行了梳理,以建筑师介入的路径作为切入点,将微更新分为了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推动下,建筑师以合作的方式介入社区微更新的模式;二是受政府委托,街校合作的方式介入社区微更新的模式;三是社会力量自发组织并主导,建筑师介入的社区微更新的模式[44]。
作者分别选取了三种模式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案例,通过对多元模式下的微更新实践案例的横纵向评价比较,不仅能提高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质量,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提高社会经济价值,还能帮助建筑师更好的发挥自身专业技能,衔接社会资源,推动社区微更新的发展。
5.1.1 四平路社区微更新实践评价
5.1.1.1 案例概述
四平路社区位处于上海市杨浦区的西北部,毗邻同济大学,依托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更新发展,拥有高校的创新科技人才资源。四平路社区约有 10 万余人的常住人口,生活文化氛围浓厚,但是社区内多为老工人新村,设施老旧、场地不足,社区公共空间品质亟需得到提升。

从 2015 年起,为了满足居民对社区环境品质改善的需求,四平路街道充分利用了高校知识溢出效应,与同济大学开展微更新项目合作,建立街校合作模式,持续推进“四平空间创生行动”。通过高校和社区的联合行动,以四平路社区自有的特色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营造活动,从闲置空间再利用到激活公共空间,从文化层面逐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打造一个有温度的社区公共空间(图 5.1)


..........................


第 6 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本文基于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背景下,通过对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现状问题的调研与分析,借鉴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选取四平路社区微更新、新华路社区微更新和南京东路贵州西里微更新作为评价对象,对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分析,为未来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评价提供研究与参考价值。通过上文的研究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1)本文的创新性在于应用了层次分析法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德尔菲法组织专家打分,使用 Matlab 软件将各类指标最终量化,质与量的评价相结合,利用计算出的指标权重进行评价模型的实际案例应用,比较分析三个微更新案例的优势与不足。

(2)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是一个多维度的评价,本文从物质功能评价、场所体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物质功能是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改造的重点,生态景观环境是影响社区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场所体验能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影响是城市可持续更新的重要条件。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看,物质功能评价的权重值最高,其次是环境影响评价,然后是场所体验评价,最后是社会影响评价。这符合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发展的特点,应重视社区功能、品质、环境的提高,在满足居民基础需求的条件下,再关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发展。
(3)通过四平路社区微更新、新华路社区微更新和南京东路贵州西里微更新三个案例的实际打分评价,运用本文构建的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和评价,验证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