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范围
1.1.1 研究背景
北京作为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北京老城始建于元代,历经元、明、清三代的规划建设,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建设史的杰作。梁思成先生称北京城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1]”,吴良镛先生提出“从中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它是历史精华的叠加与因势利导的创造,是最完整的体系,是最后的地面遗存[2]”。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各界在北京老城保护和改造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城市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但在处理老城保护和改造的关系上,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许多不可挽回的遗憾。20 世纪 50 年代初梁陈方案被否定,90 年代北京发布《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范围[3]。2002 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颁布并提出了对旧城棋盘式道路网和街巷胡同格局的保护[4]。2016 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环境建设规划》发布并明确提出东西城核心区加大力度进行区域环境整治,逐步恢复古都风貌,对胡同街道、背街小巷风貌按清末民国时期进行修缮[5]。2017 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发布,其中强调了对北京街巷胡同格局的保护以及对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的保护,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6]。同年,北京市提出三年时间完成首都核心区 2336 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街巷胡同,更好地保护古都风貌[7]。背街小巷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并于 2019 年全面收官。2019年 2 月,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委制定的《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从街区整体风貌、建筑风貌、街巷空间及附属设施风貌共三个层级进行控制,规定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保护的原则及做法,旨在从技术上规范和引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行为[8]。近年来,北京市相继出台了多项保护规划及政策,以推进老城的整体保护与复兴。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胡同作为北京老城重要的历史记忆名片,记载了北京历史的变迁与发展。胡同—四合院的建筑空间形态蕴育了特有的老北京生活方式,折射着老北京人的性格态度和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胡同内的“老北京”传统、记忆和乡愁越来越少,表现在物质形态层面上则是胡同物质空间要素杂糅,胡同风貌现状参差不齐,不容乐观。本文对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其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通过对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历代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梳理出对胡同空间尺度的认知,并进一步总结出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过程;
其二,总结出历史上各个时期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规律,并分析得出影响胡同空间尺度演变的主要因素;
其三,以砖塔胡同为例探究当今胡同空间尺度的特征及问题,提出尺度改善提升建议,并为当今北京老城胡同风貌恢复及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1.2.2 研究意义
胡同空间形态是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呈现方式。研究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对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复兴,延续老城传统胡同空间形态及风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通过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研究可以对胡同空间尺度的概念及内涵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同时本文对各个时期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过程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可为以后北京胡同及空间尺度等相关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本文梳理得出了各个时期北京老城胡同的空间尺度特征及演变规律,并以砖塔胡同为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当今胡同空间尺度改善提升措施,可为以后北京老城胡同风貌恢复及空间尺度改善等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和措施建议。
......................
第 2 章 北京老城胡同历史沿革及现状
2.1 北京胡同概述
2.1.1 胡同的起源
早在周代时期,统治者便对都邑内的居民区实行闾里制。“闾”的四周被高墙包围,墙的四面或两面开有早晚定时开闭的门,供居住其中的居民出入。闾里制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居民聚居的一种重要形式,还产生了“闾巷”,即居住在闾里中的居民往来出入的通道,这也是中国古代胡同道路形式的前身。秦汉及六代时期继续沿用了闾里制,北魏时期,闾里制逐渐向规整的里坊制过渡,但这个时期“坊”的周围仍筑有高大的坊墙,坊门日出打开,日落关闭。
隋唐时期里坊制基本成熟,唐长安规划将居民区以 14 条南北大街和 11 条东西大街交叉划分成 108 个里坊,唐代以一坊(350 步×350 步)为单位,分为大坊(占二坊面积)、中坊(占一坊半面积)、和小坊(占一坊面积)。“坊”的空间形态是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空间区域,坊内开辟的巷道称为“曲”,居民住宅沿曲巷布置。
北宋时期,城市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商业区和居住区的界限不再严格分离,里坊制逐渐被新出现的坊巷制[1]所取代,街巷成为了组织居民聚居与住宅排布的基本单位。元大都按照《考工记》规定的营城制度修建而成,其街道路网格局以东西南北各九条主街构建起全城主干道路网,同时,元大都借鉴宋代以来形成的开放式街巷道路形式,在主干路网“九经九纬”之间的居民区内规划等距离的东西向为主的街巷。“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2]”。“火巷”、“衖通”即后期北京地区统称为“胡同”的道路[3]。
.............................
2.2 胡同——元、明、清时期
2.2.1 元代时期的胡同
北京胡同自元代开始初具规模,并在明清时期逐步形成成熟的胡同格局。公元 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听取刘秉忠[7]的建议,放弃金中都城址,进而以金中都东北部的琼华岛(今北海公园)为中心兴建新都,即元大都(图 2-2)。元大都按照《考工记》关于都城的理想布局进行设计规划,并于公元 1267 年开始建设,历经九年多的时间,于 1276年基本建成。
元大都城内东西和南北方向各九条大街,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形成的街为经,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形成的街为纬,即《考工记》中的“九经九纬”。经纬交织的主街将元大都划分为 49 个坊,“坊”是元大都城内除皇城外的居民区,这个时期的“坊”已不建坊墙,仅是行政管理上的地段。坊界内以东西向的横街和胡同为主,南北向的街道和胡同较少。《析津志》明确记载了元大都时期的街道布局:“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8]文中“衖通”就是现在所说的“胡同”。经计算,元代一步为 1.54 米,可知元代大街宽度约 36.96 米,小街约 18.48 米。火巷和衖通皆是胡同级别的道路,宽度约为 9.24 米。从胡同数量来看,元代时期称之为“胡同”的胡同数量为 29 条,而加上等同于胡同道路级别的火巷则共有 413 条。(图 2-3)
.............................
第 3 章 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生成...........................33
3.1 尺度、空间尺度、胡同空间尺度的概念.................. 33
3.1.1 尺度的概念......................... 33
3.1.2 空间尺度的概念.................................. 34
第 4 章 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过程及规律................................54
4.1 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过程................................ 54
4.1.1 元代胡同空间尺度的特征.................. 54
4.1.2 明代胡同空间尺度的特征........................ 60
第 5 章 砖塔胡同空间尺度改善设计研究......................87
5.1 砖塔胡同概况............................. 87
5.1.1 区位及研究范围............................. 87
5.1.2 历史沿革...........................88
第 5 章 砖塔胡同空间尺度改善设计研究
5.1 砖塔胡同概况
5.1.1 区位及研究范围
砖塔胡同位于北京老城内城的西侧,处于西城区的中心位置,毗邻西四北片区。砖塔胡同西起太平桥大街,东至西四南大街,全长共 727 米。本章中砖塔胡同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砖塔胡同—四合院核心区域的胡同空间及界面。(图 5-1)
...........................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近些年来,北京市政府颁布多项政策提出对北京街巷胡同格局以及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保护。同时,社会各界对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胡同风貌恢复以及胡同环境整治等相关方面工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笔者认为,当今对北京老城传统胡同空间尺度的恢复保护与延续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论文首先对北京老城胡同的由来以及自元代发展至今各个时期胡同的历史沿革概况进行分析总结。其次,笔者对胡同空间尺度概念进行深入解读,提取胡同空间尺度的构成要素,并探究各要素的数据获取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而,笔者对元、明、清、民国及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后至今共五个历史时间段的胡同空间尺度特征展开分析,并总结出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论文最后结合砖塔胡同改造项目实践,研究砖塔胡同空间尺度现状特征及问题,并提出当今胡同空间尺度的改善提升措施。通过上述内容研究,本论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自元代发展以来不断缩小。元代时期北京胡同空间尺度较为开阔,有明确的宽度规定;明清时期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相对元代时期变化程度不大,仍以宽阔开敞的特点为主,空间围合性较弱;民国及建国后是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胡同宽度明显变窄,空间围合性增强,空间尺度感受由相对适宜到逐渐产生封闭压抑之感。近些年来,老城胡同空间尺度变化不大,但现状仍不甚乐观。
其二,各时期政治、经济、人口、交通要素的变化是胡同空间尺度发展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人口要素对胡同空间尺度演变的影响明显,随着北京老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城内兴建起大量合院建筑以容纳人口居住。民国以后,老城内合院建筑几乎饱和,并开始不断向胡同空间侵占挤压,胡同空间尺度因而发生明显变化。建国后,随着现代化建设脚步加快,老城内居民生活方式和设施需求较之前发生了极大地转变,进而对胡同空间尺度及环境风貌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