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海洋是大自然赐予滨海城市珍贵的宝藏,滨海城市文明的形成与海洋有不可割裂的关系。从原始时期人们“靠海吃海”,到如今海上贸易、开放港口带给城市的繁荣,海洋带给滨海城市巨大的发展优势和美好的生存环境。“滨海”成为城市的标签,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逐渐形成区别于内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发展到建筑文化层面上便衍生出回应海洋环境的滨海建筑特点。
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港口建设条件,胶州湾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也吸引了众多殖民者的目光。自德国殖民者占领青岛,殖民文化改变了青岛的传统建筑风貌,也彻底改变了青岛的发展轨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青岛的建筑形态发展产生了新旧的碰撞与融合,在时代变迁和城市风貌演变中,海洋的影响贯穿青岛发展的始终,加上青岛本身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滨海空间的魅力大大提升。
如今,海洋在全球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世界各地的沿海国家都高度重视海洋权益的拓展,我国更是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海洋强国”相关战略。社会的发展与海洋息息相关,大连、深圳、厦门、上海、青岛各沿海城市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发展海洋经济,支持海洋强国发展决策。滨海空间作为联结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地带,是支撑滨海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生活、生产活动环境的重要场所,滨海建筑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滨海建筑的研究和发展是响应国家战略的积极举措。
当代,现代建筑能耗逐渐提高,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不利于满足能源长久使用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下,针对海洋环境的地域建筑设计不仅在构建海洋特色风格、展现区域文化魅力方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更对建筑节能、降低环境负荷产生重要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青岛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将城市中心建在海边的城市之一,滨海区域不仅是青岛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也是青岛的景观中心,是青岛最具影响力和最有魅力的地方。其中,滨海建筑作为海洋物质文化的载体,是集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未来发展于一体的代表性作品,是人的社会行为适应自然、回应自然最根本的体现。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在人的基本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的层面探究青岛滨海建筑回应海洋环境的建筑形态表现,以期对不同需求滨海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1.2.2 研究意义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世界各国人员流动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整体,地球在变“小”,世界民族文化显现出逐渐同化的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地域性表达是当代建筑展示自身独特性的手段,青岛本身就是一座历史底蕴丰厚、地域性特征明显的城市,对青岛滨海特色的挖掘是全球范围内滨海城市特色理论构成的微小组成部分;
其次,受海洋环境的影响,青岛地区的建筑形式与北方内陆有相同点也有一定的不同,通过对比分析挖掘其中的差别对完善北方滨海城市的建筑性格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可持续建筑是当今建筑发展的主要倾向之一,对滨海建筑的海洋环境适应性研究对生态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目前大部分学者对青岛建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老城区的历史建筑上,而对新城区的建筑文化和特色的研究甚少,因此对青岛滨海岸建筑的研究并不完整。通过青岛滨海岸带整体风貌的研究,对青岛滨海区域的建筑地域性挖掘与探索有一定程度的意义。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下青岛面临更加全面的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本文总结滨海建筑的风貌及海洋环境影响下滨海建筑形态特点,将现代建筑的创作与历史风貌和海洋性特征结合起来,对青岛地区滨海风貌特色构建和现代建筑创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2.1 青岛海岸线概况及环境分析
2.1.1 地理区位及海岸线概况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图 2.1),北依大泽山脉、南滨黄海,中间为东西展布的胶莱盆地,陆海相接之处,崂山、大小珠山、铁橛山等,接连耸立、拱卫胶州湾。总面积为 11282 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 1.22 万平方千米,其中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 8405平方千米;青岛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 3 种基本类型。青岛海区港湾众多,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 816.98 千米,大陆岸线 710.9 千米。海湾海岛众多,其中海岛 69 个,面积大于 0.5 平方千米的海湾有 49 个[15]。
在我国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规划中,青岛被定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具有重要的国际性贸易枢纽地位。其中,青岛港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稳居世界第七大港,承担起重要的节点作用。
...............................
2.2 青岛主城区滨海区域城市发展概况
2.2.1 建置前滨海区域城市建设状况(1898 年之前)
青岛对海洋的利用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海洋生物最早作为青岛先民赖以生存的物质需要,至唐宋时期青岛经济文化有所发展,自明代成为海防要塞,在沿海各处设立卫、所海防重镇(图 2.9),浮山前所(今浮山所)便是其中重要的海防军事机构之一。青岛城区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散布在南部沿海一带,滨海区域规模较大的村落有会前村、青岛村、浮山村等。清军进驻后,建设了一批如总兵衙门、兵营、军火库及前海码头等军事设施和相关设施,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几乎是空白。根据以上信息和德军占领前青岛城市面貌的写景地图(图 2.10)可以看出,建置时期青岛主城区对滨海岸带的利用呈现散落分布的特点,仅青岛湾和浮山湾一带作为较为重要的城市建设用地。
............................
3.1 适应滨海自然环境的选址和布局特征.................................48
3.1.1 不同时期选址特点分析................................48
3.1.2 改善微气候的建筑布局特征.......................50
第 4 章 满足“向海心理”需求的建筑形态特征..........................64
4.1 人·海交流的行为特征...........................64
4.2 滨海建筑选址布局的向海特征..............................66
第 5 章 传承滨海地域文化的建筑外部形态特征..............................87
5.1 延续城市风貌的建筑形态特征........................................89
5.1.1 不同时期历史城区风貌特点..............................89
5.1.2 历史风貌影响下的滨海特色传承与发展............................91
第 5 章 传承滨海地域文化的建筑外部形态特征
5.1 延续城市风貌的建筑形态特征
5.1.1 不同时期历史城区风貌特点
1)德占之前城市滨海风貌总体特征
德占之前建筑呈现以村落单位分散布局的特点,在建筑用料上就地取材,以花岗岩、青砖、灰瓦、海草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采用砖石木混合结构,建筑形式以“鲁派建筑”为主,屋顶多为硬山顶或卷棚硬山顶,规格高的宗教建筑、军事建筑使用歇山顶。受南北文化交流的影响,部分建筑呈现徽派建筑的特征。建筑色彩多为以砖石青色为主,与自然风貌形成统一的偏冷的色调。
2)近代时期城市滨海欧式风貌特征
滨海区域的欧式风貌建筑多以独立的布局出现,以砖木石混合结构居多,所用石料来自崂山的花岗岩和大理石。滨海区域的建筑与内陆的建筑相比较为精致、轻快,立面多采用对称的形式,饰面简洁,质感更为细腻,没有大面积的花岗石嵌角或厚重的蘑菇石墙裙,仅在窗框、门垛、墙面转角处等做石材贴面的细部处理。外墙建筑材料多使用水泥,色彩以米黄色为主,使用凹凸花纹或水泥拉毛产生粗犷而又细腻的肌理。加上青岛滨海区域绿植种类多、数量大,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便形成了“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城市特有风貌,历史风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天际线特点
德国殖民者 1900 年颁布的《青岛城市规划》和 1910 年颁布的《青岛扩张规划》中规定:建筑的高度不得高于 18m,楼层不得多于三层[54],再加上后来日本对德国风貌的延续,老城区的历史建筑体量得到控制,再加上地势的原因,建筑由滨海向内陆形成由低到高的视觉梯度关系,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对海洋景观利用,结合海洋宽广的视野面积,城市与海洋之间的视觉联系更为密切。
德国人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规划中要求滨海建筑界面平整、缓和,因此天际线也呈现平缓的状态,塔楼便成为制高点起到指引作用。如基督教堂以山丘为建筑基座,钟楼高 36.47m,三面墙上镶有机械报时钟,南侧的时钟位于塔顶的位置,面向大海,摆放的位置越高更能方便青岛湾停泊的船只能看到报时钟,为航行中的船员指引方向和确定时间。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建筑服务于人,在滨海建筑形态的建构中,人的意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如此,人对海洋环境并不应该消极适应,更不是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而是应该科学合理的利用海洋环境和优势,回应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滨海建筑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究其根本,海洋环境多多少少也对其他影响因素起到作用,并且贯穿滨海区域建设的始终。
认识海洋不仅指导建筑更加适应环境,更加生态化,同时心理上的“向海需求”促进建筑向海特征的产生,而个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往往是辩证统一的,落到建筑形态的层面上,应尽可能的去适应滨海自然环境、满足人的向海心理、吸纳传承地域文化。在滨海建筑建构中,三个需求层面对建筑形态的要求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矛盾的,因此在实际的建设中,应当根据不同需求的权重对滨海建筑设计策略进行调整。笔者从基本需求层面、心理需求层面、社会需求层面分别对滨海建筑形态特征进行总结,以期对不同需求滨海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根据以上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
1)青岛主城区沿岸线发展的向海特征
在海洋环境的影响下,青岛与内陆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有很大的不同。青岛自德占时期开始便以滨海岸(青岛湾)为最重要的活动区域(欧人区),历史建筑在城市中占有很大比例,并且是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滨海区域在外来建筑的影响下也呈现出沿岸线延续欧式风貌的特点,同时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沿海岸带发展迁移的过程,恰好证明了青岛地区优先发展滨海空间,人的需求由基本需求向向海心理需求转变的事实,论证了滨海建筑建设要兼顾人的基本需求、向海需求、社会需求的必要性。
2)海洋环境对滨海建筑产生影响的变化过程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敬畏到融入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滨海空间和建筑的建设历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