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内部控制被公认为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稳健运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雷曼、美林等拥有健全内部控制的著名大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纷纷衰败,以及国内的“三鹿”、中信泰富、澳柯玛、光大证券等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使得理论界和实务界重点关注起内部控制质量的真实水平以及如何有效的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企业清楚自身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还是为了让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增加对企业的信赖程度,有利于企业甚至是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近年来我国构建了以“一个基本规范”和“三个指引”①为基础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该体系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对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聘请具有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外部审计、出具审计报告。然而,由于该体系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规定大多是原则性的指导意见且较为宽泛,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等,操作性不强,只能给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大体思路,严重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允性与可比性。现有的文献对内部控制评价从不同主体(企业管理者、企业的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财务报表的审计人员、外部监管部门等)、不同角度(企业经营的效率和经济效益、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情况等)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其需求差异或专业领域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一个能够兼顾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客观评价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
……….
1.2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产权维护的角度分析、构建能够反映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和执行效果的评价体系,从而判断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整体水平,这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和实务操作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当前,有关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文献大都集中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的披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内部控制的效率理论与效率评价等领域,这些研究存在着如下问题:内部控制是以管理层为核心的,缺少所有者的参与;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企业管理者、企业的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财务报表的审计人员、外部监管部门等)的不全面;评价角度(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企业经营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情况等)的相对单一;缺乏对内部控制本质的研究、内部控制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产权角度审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可以为均衡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构建全面、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提供思路。而且对于产权视角下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究竟是否有效、有效程度如何,能否实现其目标,使产权保护的效果、产权保护效果的披露情况两方面得到改善,理论界仅有少量的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论证而没有进行经验验证,因而本文从产权保护的角度来构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
第 2 章 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基础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斯坦福研究所于 1963 年第一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然后由Freeman、Donaldson、Blair、Mitchell 等共同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1984 年,弗里曼(Freeman)出版了《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Approach》,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①。该理论是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治理模式的挑战,认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单个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企业股东的利益需求,而是以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为企业存在的宗旨。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认可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股东至上主义”的单边治理理论②,该理论认为没有股东的实物投资企业将无法存在,如果企业经营管理失败了,发生的损失将由股东来承担,即股东面临着其实物资产丢失的风险,因而股东是企业的核心,其利益就是企业所要追求的目标,股东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所以,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企业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管理者仅作为股东的代理者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控制权这是由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得以保证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社会分工以及人力资本专有性的加强,股东至上主义的单边治理理论因存在诸多的在实务中无法解释的矛盾而受到了质疑,对那些具有较强专用性的人力资本而言,他们投入资金、精力、时间而积累起来的劳动力价值与企业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也在企业的各项决策中承担着风险,这与股东承担的风险是对等的,如拥企业经营失败了,他们就可能面临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的风险,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也离不开他们的努力,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股东单边决策权已不再适用,被由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剩余的企业治理模式取而代之。
……….
2.2 控制论
诺伯特•维纳于 1943 年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中首次提出控制论①的概念,阐明了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并于 1948 年发表了《控制论》,为控制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理论认为信息的交换和反馈过程是所有控制系统共同具有的基本特性,运用这些基本特性能够对系统进行认识、分析,以使动态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状态或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由此可知,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对于控制系统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要作为控制系统在企业中应用,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参照《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建立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及其相关子要素,健全相关控制要素、控制点和控制措施,使得企业拥有设计有效的内部控制,然后在管理层带领的前提下全员将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执行,并以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效果的形式在输出企业的同时又反馈给内部控制系统,让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知道,为完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提供进一步信息( 见图 2.1)[42]。从另一角度来看,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有效性是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前提,它服从、服务于执行有效性,决定着内部控制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执行有效是设计有效的目的所在。因此企业仅仅拥有设计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防止内部控制建设仅停留在形式上而发生的内部控制失效事件的再次发生,评价主体需要结合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效果反映其运行的有效性。
………
第 3 章 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分析 .........19
3.1 样本选择 ....19
3.2 选取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19
3.3 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评价 .........21
第 4 章 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分析 .........27
4.1 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 ........27
4.1.1 内部控制与产权保护效果的理论分析 .....27
4.1.2 内部控制与产权保护披露的理论分析 .....28
4.1.3 内部控制水平的衡量 .....28
4.2 产权保护效果的检验模型构建 .......30
4.3 产权保护效果披露的检验模型构建 ...354
第 5 章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分析 ....43
5.1 产权视角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43
5.2 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 ....44
第 5 章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分析
5.1 产权视角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由于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设计有效性×运行有效性,所以产权视角下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该既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评价又包括对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评价,其中设计的有效性可以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得分反映,运行有效性从产权保护的效果和产权保护效果的披露情况来反映,即用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值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来反映,评价体系如图 5.1 所示:为了便于让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直观了解到产权视角下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现状,本文以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为横轴,以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为纵轴来构建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矩阵,按照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得分以及产权视角下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情况,将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状分成榜样型企业(设计有效和产权保护的效果好、披露充分)、形式型企业(设计有效和产权保护的效果不好、披露不充分)、隐患型企业(设计无效和产权保护的效果不好、披露不充分)和薄弱型企业(设计无效和产权保护的效果好、披露充分)4 个类型,如图 5.2 所示,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分析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整体现状,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提供一定的信息,也为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
结论
本文从产权角度研究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它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评价和运行有效性评价,即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分析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通过对产权保护的效果和产权保护效果的披露情况两方面分析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由于现有的文献对产权保护的效果、产权保护的披露情况与内部控制质量水平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说法,因此本文先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与产权保护的效果、产权保护效果的披露情况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产权保护的效果与内部控制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产权保护的披露状况与内部控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质量水平越高的企业其产权保护效果越好,产权披露的效果也越好,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运行有效性矩阵,运用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来分析判断出我国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的状态:有 53.45%的企业属于形式型企业,即处于内部控制设计虽然合理但运行效率不高的阶段;能够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的企业不多,仅占样本总体的 10.34%,大部分的公司还停留在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应付相关要求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亟待提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