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61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选题背景
"都市农业”这个词汇最早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已经拥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很多国家都具备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过关于这一农业模式的概念并没有取得统一界定。综合各国专家学者及联合国开发署等权威机构给出的名词解释,并结合我国国情和都市农业发展趋势,本人认为,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地区周围和间隙地带,融合高效、产业化、科技和生态特性的现代农业,它依附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带动和福射效应,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摒弃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其中重点是开发高效和集约的商品农业,并且致力于延伸产业链,从而更好地融合农业产业化架构中的一、二、三产业,更全面的服务于都市人民,最终达到引导和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都市消费,促进城乡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幵发的和谐统一,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于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了对都市农业的研究,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到目前为止己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都市农业”由于其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质,越来越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都围绕都市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模式建立了各种农业园区及农业公司,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如RUAF(Resource Centerfor Urb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of the United Nations)和国家都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网站和机构,从而更好地研究和推广都市农业。
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目前发展取得较好成效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环潮海湾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京、上海、珠海和广州等地。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同时存在的是与之共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人口等一系列的问题,而都市农业特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恰好能够促使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统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北京市城市的人口密度非常大,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就高达3475600人/h m%内城区也高达1090700人/h itf,可是城市中心的绿化率仅仅为6. 3%,内城区也只有18. 5%。同时城市工业和生活造成的三废污染及噪音污染,也使得城市环境恶化加剧。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北京市市区人口约有1000万人,每天对农产品的消耗非常大,并且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要求品质好、有利于健康的食品,由此肉蛋奶类、水果蔬菜和无公害食品逐渐在人们的食物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而且城市居民精神压力较大,迫切需要有一个体验乡野风光、进行休闲娱乐的地方。对于城郊农民而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策的快速变革,再种植一般的农作物或者单纯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收入需求。只有发展都市农业,通过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来供应城市居民需要甚至出口创汇,或者扩大经营范围从而运作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因此,无论是出于环保、生活需求还是利益驱动,发展都市农业都成为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创建优美的生活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城郊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2.都市农业的理论综述


2.1都市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国外都市农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最早起源于德国,原来指的是都市周边与其间隙地带的农业,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流行,日本农业经济学家青鹿四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农业经济地理》里提到:“都市农业指位于都市内的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以及都市外围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农业,即在上述区域内的农业组织依赖大都市经济的发展,会受到都市经济的直接影响,且其范围往往是都市面积的2-3倍”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E.F.休马哈?对都市农业做出如下阐述:(1)人类属于自然界中较脆弱的一部分,而都市农业则可以把城市人与自然界连接起来;(2)可以改善并且提高7^类的生存环境;(3)生产粮食等原料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迄今为止,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仍然没有统一的界定,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对都市农业给出的定义是“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所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活动”。国内学者于上世纪90年代幵始了对都市农业的研究和深入探讨,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国内学者众说纷绘,早期的学者多数引用欧美和日本学者给出的都市农业定义,后来逐渐有学者幵始较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国内外学者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并给出自己的简单阐述,例如有些学者认为“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有的认为都市农业一般是在都市圈范围内进行的农作业,包含“市区农业”和“郊区农业”两个层次,有的则认为“都市农业是现代都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是发达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13
3.1 SWOT 分析法.....................................13
3.2北京市顺义区概况.....................................13
3.3都市农业的优势分析.....................................15
3.4发展都市农业的劣势分析.....................................23
3.5发展都市农业的机会分析.....................................27
4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31
4.1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总体思路.....................................31
4.2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原则.....................................32
4.3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重点.....................................32
4.4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构建.....................................39
5北京市顺义区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48
5.1西南部环城近郊发展都市农业.....................................48
5.2东南部平原区域发展都市农业.....................................51
5.3北部丘陵区域发展都市农业.....................................54


结论


基于本次研究得到的几点结论如下:
(1)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国内外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界定,综合各国专家学者及联合国开发署等权威机构给出的名词解释,并结合我国国情和都市农业发展趋势,本人认为,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地区周围和间隙地带,融合高效、产业化、科技和生态特性的现代农业,它依附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带动和辐射效应,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摒弃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其中重点是开发高效和集约的商品农业,并且致力于延伸产业链,从而更好地融合农业产业化架构中的一、二、三产业,更全面的服务于都市人民,最终达到引导和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都市消费,促进城乡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和谐统一,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荷兰等国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了对都市农业的研究,目前已围绕这一新型模式建立了各种农业园区、农业公司及相关机构和网站。我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了都市农业的实践,目前在沿海一带及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取得较好成效。
随着农业发展,需要有一种农业模式既包括传统农业也要囊括都市范围内的农业,于是都市农业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再加之城市对农产品和可持续发展曰益增加的需求,促进了都市农业的不断发展。
都市农业具有多元特征,本文总结出了比较重要的九点特征,分别是城乡融合性、功能多样性、规模经营性、高度市场性、现代集约性、产业一体性、极具智能性、高度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其中多样化的功能主要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示范与教育功能和创新功能等。
(2)北京市顺义区发展都市农业具有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土地资源相对充足,气候适宜农业发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农业和牧业产业化发展良好,特色主导产业加速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且科技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不足之处在于农作物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林木绿化率比较低,新型农业经营形式仍不够完善,农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当然,顺义区发展都市农业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比如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与大力支持,经济平稳运行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广大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间体会自然的消费需求增加,现代化农业园区开发空间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顺利幵展从而更加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目前面临的威胁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受破坏,国际市场对农产品提出高要求而且原有旧体制束缚新型农业发展。
(3)顺义区主要是由西北山地和东南平原地貌构成,也有着丘陵和台地。根据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资源分布情况,将顺义区合理划分为三个发展区域,分别是西南部环城近郊、东南平原区域和北部山地、丘陵区域。根据SWOT分析结果确定出的战略重点,将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成品农业及生态农业、特色种植农业模式作为重点发展模式,并按照三大发展区域的地质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给予合理分配,因此顺义区发展都市农业的产业定位为:西南部邻近主城区,属于环城近郊区域,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应定位为大都市服务的产品型和服务型农业,建设包括物流、储藏、包装、加工及信息服务功能在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发展以粮食和花卉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以绿化环境为主的生态农业,提供优质品牌农产品;东南平原区域应着重打造优势农业,发展成品农业中的籽种产业和以蔬菜、花卉为主的设施农业;北部丘陵及山地区域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应定位为发展集观光、休闲和旅游为一体的以循环利用资源为主的生态农业和特色种植农业,建设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另外,北部是加工业企业的聚集地,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重点发展加工业,以上的产业定位涉及到了都市农业的种植功能、养殖功能、观光休闲功能、科普教育功能和生态功能,这恰恰也是顺义区发展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在产业模块确定之后,根据SWOT分析结果,逐条有针对性的对以上三个发展区域及其相应的发展产业模块进行了战略思考,确立了发展重心和可量化的预期目标。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