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6 年1 月1 日起,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orld Food Program,WFP)正式停止了对中国的长达26 年的粮食援助,中国从粮食受援国变成援助国。改革开放30 年以来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成功的推翻了Mallory,W.H.曾对中国是存在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可耕地面积一再缩减以及综合生产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的“饥荒之地"的评价,而中国人民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不需要别人来养。但是这些已有的成绩并不能让我们从此沾沾自喜、而对整个农业的发展掉以轻心。
目前中国大多数农业产区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特别是一些不发达的地区。这个政策在中国上个世纪制定后一直延用至今,不可否认,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经济组织之后,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其经营的低效性和灵活性不足使小农经济开始走向困难。另外中国大多数农业生产都还停留在粗放型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非常有限,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更是如此,导致中国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较大,产量很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生产率也低,产品质量差,世界市场竞争力弱。所以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率很难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生产率相提并论。
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从频频不断报道的农产品农药超标事件发现我国农产品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使用过量在质量上根本得不到保证。中国正在努力进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化,从闭关自守的封闭型经济向现代开放型经济转型,以及庞大的城市化进程等多重经济转型与制度转型。农业作为一个产业,自身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大规模的转型进程中,也在不断的被动的适应着中国那些已经发生并且继续发生的各种大规模的经济与制度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如何进一步的发展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课题。
1.1.2选题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世界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粮食,2007年,全球发生严重的粮食危机,致使全世界人民开始不断关注农业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到2007年12月为止,全球37个国家发生了粮食危机,20个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食品价格管理措施。世界粮农组织表示,全球食品价格在2006年至2007年间上升了23%,其中谷物涨42%,油制品涨50%,乳制品涨80%,一场威胁全球的粮食危机正在发生,并且特别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作为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想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那么就必须要处理好我国的农业粮食问题。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都要靠农业的发展来解决,农业不仅决定着占中国人口4/7的农民的生存质量,还对整个中国经济的持续和协调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全国总体经济才能得到普遍发展依赖于第一产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作为农业产地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也就是农业的发展越来越跟不上中国整体经济的步伐,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国城市乡村普遍发展很重要。2004年至2008年中国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问题和任务。因此党和各地政府都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并且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成功解决三农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2 文献综述
2.1 农业生产率相关概念界定
生产率一般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利用的效率,在总量层次上,它等于国民经济总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即生产率=总产出/总投入。生产要素的定义是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而且定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生产要素是维持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所必须的基本因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把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但是,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也被经济学者定义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尽管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个广泛的概念,但其是进行生产的重要前提这点是不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生产率概念是指劳动生产率,因此当时的生产率概念是片面的单要素生产率。
3 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21
3.1 河南省农业投入产出现状................................................................................ 21
3.2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24
3.3 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分析........................................................................ 25
3.4 结果分析.......................................................................................................... 33
4 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35
4.1 空间相关性检验............................................................................. 35
4.1.1全域空间自相关.................................................................................... 35
4.1.2局域空间自相关...................................................................................... 36
4.2 空间计量模型................................................................................................... 37
4.3 区域农业生产函数的空间计量模型................................................................ 38
4.4 河南省农业生产率的空间计量估计............................................................... 39
5 对策...........................................................................................................41
结论
河南省人均农业资源占有水平低。全省人均耕地1.1 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为了更好的发展河南省的第一产业,保持农业生产率的持续稳定增长,缩小各区域的农业生产率差异,稳固我国的粮食安全,根据本文对河南省农业生产率的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从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来看,河南农业各地区存在着由投入增长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河南农业纯技术效率处于降低状态。因此,要想发展河南的农业,必须不断进行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的规模利用效率,并且努力开发研究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一方面要用高新技术来推动县市的农业产业升级,并以此作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也要致力于淘汰那些低水准的传统农业产业,重视发展新兴的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实现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以增强各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加强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实现农业机械化,合理进行施肥和灌溉,使河南的农业生产更为科学合理,生产率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决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了使技术更好的得到应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技术的接受能力,增强其使用技术的信心。并且呼吁农业科研部门各专业协会以及社会传媒都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行列中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年出现的农村技术市场更多的促进了农户选择和使用适用的技术,更好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起了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桥梁,将基础研究成果有效的应用到生产中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为了保护农民在技术市场交易的利益,相关部门还需要尽快出台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咨询的办法和法规,以保证农户使用技术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