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本论文根据作家的经历,再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解读,希望对其人性主题作一较为完整的论述。
第一章 李佩甫小说人性图景的展现
第一节 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
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曾将人类视为至高无上的杰作,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李佩甫在小说中也塑造了一批至善至美,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他们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污染,超越了世俗,超越了功利,一切随性,呈现出真实自然的生命状态。他们身上散发着神性的光辉,是真、善、美的化身。他们挣脱了一切与虚假世界相似的东西,与人为善,与人宽容,透露出人性中的美好。在这些人物身上,李佩甫注入了自己对原始、健康人性的崇拜。
一、善待宽宥
“善”是传统文化强调的人格标准。儒家学派主张“仁义”,其精神内核也是希望人们多施善行,避开邪恶。惩恶扬善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善良之人对丑恶表现出憎恨之情,对美善则有强烈的执着。善良宽容是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是人性中向上的一面。物质上的困乏不会让你搁浅,但失去了善良,足以让你的人生黯淡无光。在功利心极强,利益为先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设防,最原始的宽容、仁爱等无形的东西丢失得太多。部分人带着虚假的面具,说着敷衍的话语,“狼吃羊”俨然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游戏规则。人们开始对善良产生怀疑,舍己为公成为大众嘲弄的对象。因此,保持善良宽容之心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我们要以善良为盾牌,永葆善心,用善良驱赶内心的荒寒,横扫灵魂深处的阴霾。
.....................
第二节 异化扭曲的灰色人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异化”着重强调现实社会对人的“物化”,即人被物所统治的理论。人创造了物,是物的主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被物质所支配,成为物的奴隶。时代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创造财富,实现自我的机会,但同时又让人们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物质和精神的失衡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和扭曲。在小说中,李佩甫塑造了形形色色被异化的人物形象,他们或丧失了主体意识,成为没有灵魂的驱壳,抑或是在权力的挤压下扭曲变形,成为权力的机器。“人性中灰黯,消极的那一半,又恰好是人们超度自我,完善自我的一个必要前提和重要动力,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欲望的过度膨胀
欲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在欲望的作用下,人们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人类欲望驱动的结果。实际上,人们的欲望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究极要素。”⑦当个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会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当人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产生暂时的快乐后,会对原先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感,与此同时,会产生新的欲望。
欲望的外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为酒、色、财、气等。“饱暖思淫欲”,求生存是人们的基本要求,除了满足生存需要以外,人们还在不断地追求权力,追求财富,追求自身的超越。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的欲望不只局限在温饱层面,而是向着更高的欲望出发。在商品经济的浸染下,人们对金钱的欲望达到了疯狂的地步。金钱轻而易举的俘获了人们的思想,成为心目中的万能之神,它拥有神奇的魔力,可以变黑为白,变丑为美,也可以来交易地位,权力。除金钱以外,一切都成为多余的东西。《等等灵魂》中任秋风内心秉有一种强烈的王国欲,他渴望成为凯撒大帝,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在遭遇妻子的背叛后,任秋风阴差阳错地进入商界,后凭借过人的胆识,令濒临破产的商场奇迹般地崛起,成为“第一商业帝国”。在“商学院三支花”的支持下,任秋风的事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野心十足的任秋风已不满足于占领一个城市,他将目标指向了全国、全世界。然而随着事业的上升,任秋风在各种诱惑中迷失了自我,从成功的巅峰跌落下来。在金钱的裹挟下,任秋风违背了初衷,从正直果敢的军人沦落为浑身散发着铜臭气的奸诈商人。
......................
第二章 李佩甫小说人性书写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人性观照下的多元思考
人的一切活动都以人的本性为基础,若丢掉了人性分析,任何活动的进行都会失去本根。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作为社会动物,人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观念、现代文明等许多已知或未知的东西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性中庄严与神圣的成分在多元文化的纠缠下慢慢褪色。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李佩甫秉持正义、无私的原则,斥责邪恶,歌颂善者,保护弱者,反抗权威的压迫,其道德坚守令人敬佩。他以人性为突破口,分别对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城市进行了双重思考,揭示出时代发展中的人生选择与生命状态,并积极寻找人性的归处。
一、对传统与现代的叩问
二十世纪的中国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变动,虽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还保持着强烈的依赖性,却最终未能经受住现代化的诱惑。传统社会以封闭性为特征,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人际交往比较简单。现代社会则以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为特征,人们的活动空间比较广阔,生存环境则相对比较复杂。李佩甫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分别对传统和现代进行了理性地审视。
(一)精华与糟粕共存的传统文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先进于物质,也可能落后于物质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经历长久的阵痛。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某些历史事件的积累,也不是被弃之于黑暗角落的档案,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长久积淀。传统文化的精髓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抛弃,它已经汇入了现实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精神养料。对于当代作家,应当从传统文化这一层面触及到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
第二节 现实与理想的交织
文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心灵史,通过文学,我们能够洞察到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在文学史中,作家们往往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法来表现其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姚晓雷认为河南作家群体在创作时绝大多数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河南历史上灾难深重,较之其它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更能传达出作家们对民间现实的关怀。另一方面,河南属于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而乡土又是现实主义的精神根基。人性深处潜藏着一些美好向上的东西,而它们往往受到外在环境的压抑、扭曲。作家若是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就能传达出自身的人文主义关怀。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尤为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它在描绘时代变迁的同时,更执着地探寻人们的精神世界。李佩甫在创作时继承了关注现实的历史传统,即在理性观照下,通过如实描绘现实世界,达到善恶自现的效果。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呈不可阻挡之势,金迷纸醉、穷奢极欲的生活给人性带来了极大的考验。部分人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实现人的现代化变得尤为迫切。面对人性和道德的缺失,李佩甫表示深刻的忧虑,继而不断寻找美好、健康、自然的理想人性,真正实现了现实和理想的交织。
一、“立人”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其精神实质在于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民族性格。二十世纪初,中国处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重要时期,一大批仁人志士致力于“立人”的事业。早期的严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随后康有为、梁启超又宣扬自由民主,均传达出对人性主题的思考。鲁迅接受了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并结合当时救亡图存的背景提出了“立人”思想。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鲁迅先生明确阐述了他的“立人”主张。“立国必先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主张解放人的思想,发展人的个性。作为民族之魂,鲁迅对几千年来统治国人精神的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促使人们跨越思想的藩篱,实现精神的自由。
.......................
第三章 李佩甫小说人性剖析的艺术特色....................... 46
第一节 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46
一、冷静超脱的反讽.................... 46
二、情景的再现重复...................... 49
第三章 李佩甫小说人性剖析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代表着作家的创作个性,也是衡量作品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李佩甫的创作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喜怒交织的态度,他不遗余力地歌颂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又运用嘲讽的笔调揭示出物欲、情欲压抑下畸形扭曲的人性。李佩甫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来描写,以一种全知视角来叙述,间或运用儿童视角来洞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性。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风”即讽刺,古代人常常用含蓄的语言来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当下文学创作中的“反讽手法”与“风”有异曲同工之妙。“反讽”一词最初出现在语言学中,后经现代叙事学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作家在小说中并未明确表明自己的意图,而是以戏谑的口吻来叙事,在不经意的话语中透露出挖苦之意。“反讽”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从王朔、王蒙的小说到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再到新历史主义小说,它们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严肃的叙述常规中脱离出来,在雅与俗、庄与谐的矛盾冲突中实现叙述的目的。
......................
结语
李佩甫对人性的书写不是纯粹的幻想,而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也是他在不断反思之后才得以明确的。李佩甫小说的人性书写摒弃了“好坏各就其位,万世不移”的单调与呆滞,充分尊重辩证法和生活的复杂性,展现出人性的“模糊地带”:好中有坏,坏中亦有好。真正的作家,要与时俱进,冷静直观地观察周围世界,这样才能挖掘出复杂的人性之谜。若文学只是简单地对现实社会进行描绘,“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就会失去意义。李佩甫以人性为切口,对现代性和传统文化、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分别进行了审视,在赞颂其美好一面的同时,又无情地解剖了其肌体上的痈疽。现代化、工业化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精神状态普遍遭遇困境。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李佩甫不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始终坚持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及精神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中,李佩甫并没有进行严肃的说教,而是通过反讽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等,不动声色地给读者以启示。积极探索人性救赎的道路。
参考文献(略)
论李佩甫文学小说的人性书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