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新闻媒体研究:建构、特征与动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04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记者相关史料的整理和分析,从微观层面归纳出民国时期记者建构业缘关系网络及自获性关系网络的主要途径,从中观层面分析各种社会网络对民国时期记者所产生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探讨这些社会网络背后展现出的较为稳定的特征和动力机制。

第一章 基于社会网络的民国时期记者分析

1.1 社会网络中的民国时期记者
1.1.1 社会网络理论概述
起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网络理论最初由英国人类学家布朗提出,与传统的强调个体地位的理论相比,它更关注个体之间的联系。社会是由一群彼此关联的行动者及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整体,信息等资源的流动不仅受制于行动者的身份地位等个体属性,更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广度和密度等特性密不可分。在以关系为研究核心的指导下,产生了一系列应用广泛的理论成果。
美国学者格兰诺维特首次提出“关系力量”的假设,并根据互动频率、感情程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程度四个维度把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他认为,强关系对于维系和强化组织内部联系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强关系,弱关系则更多存在于不同背景的个体或不同群体组织之间,因而可以充当桥的作用,有利于获得和传递异质的信息和资源。针对格兰诺维特对弱关系力量的强调,克雷克哈德提出“强关系的力量”,他认为在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强关系具有传递情感力量及增强信任的不可替代作用。
与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假设类似,罗纳德·伯特运用网络分析思维,提出了结构洞假设,他认为,不同群体和组织之间因边界而形成断裂区间,这个区间像网络中的孔洞,因而称作“结构洞”,若某个个体恰好处于结构洞的位置,则他发挥了两个组织间桥的作用。无论是“弱关系假设”,还是“结构洞假设”,都强调了连接不同关系圈的个体的桥梁优势。
民国时期很多记者都是由末路文人走上新闻之路,在正式成为记者前后通常都有其他的职业和自己特有的关系圈,从而成为填补本身没有交集的两个关系圈中结构洞的个体,成为网络中传递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桥梁。这种特有的社会网络形态不仅有利于记者个人采访等职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新闻业的广泛扩展。
..........................

1.2 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的形态和构成
1.2.1 以亲疏远近呈现的差序格局
费孝通首次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形象地指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特征,他认为,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像水波一样一圈圈向外扩散的,在此规则上形成的亲疏远近格局成为人们交往的考量,而传统的亲缘和地缘关系则构成了推动水波扩散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力量。每个人在出身时就凭着天然的亲缘地缘关系形成了自己的格局图,并成为他人格局图中某一位置的客观存在。在这一基础上,他们开始逐渐构建自己更广泛的学缘、业缘和各种自获性关系网络,并按照差序格局形成更加丰富复杂的新的网络。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民国时期记者在社会活动中首先关照的通常是亲缘、地缘关系内个体,亲人、老乡在各个报社内较为普遍,时报“息楼”常客中有很多或是亲戚关系,或是老乡关系,金剑花、金雄白、王文彬、陈纪滢、陈布雷等很多记者都曾经得到亲人或老乡的帮助和提携。在亲缘、地缘关系外,民国时期记者一方面积极维持已有的学缘、业缘关系,一方面努力构建广泛的自获性关系网络,并按照亲疏远近的原则来处理和维系整个社会网络。
1.2.2 先赋性、自获性及业缘关系网的交织
社会学中按照获得途径把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获角色,先赋角色指建立在学缘、生理等先天因素基础之上的个人定位,自获角色指通过个人努力而建构的扩展角色。结构功能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在描述社会互动过程时认为先赋性与自获性这对范畴是行动者面临的抉择之一,先赋性着眼于先天的品质和身份背景,自获性用来强调后天的成就及努力。将先赋性与自获性用在社会网络领域的研究并不多,代表性的是社会学专业学生张欣然有关社会网络的先赋性与自致性的研究,而直接用此概念来分析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的是学者路鹏程。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将民国时期记者的社会网络划分为先赋性关系网、自获性关系网及业缘关系网。
..........................

第二章 民国时期记者先赋性关系网的积极作用

2.1 亲缘关系网的积极作用
2.1.1 知识积累与文化熏陶
民国时期记者作为知识分子,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种素养除了学校的正规教育和以后的学习积累,也离不开幼时父母对读书的鼓励和家庭文化的熏陶。研究发现,民国很多知名记者的成功都离不开亲缘的这种积极影响。包天笑幼年时父亲就鼓励他读各种小说,并且一直为他请私塾先生授业解惑,后来在读书与从业中又果断选择让他放弃经商,继续读书;何海鸣对小说的热爱源于在姑丈家对小说的接触,后来他每到新年,都会到姑丈家去住,因他家里藏书很多,读了很多小说;陶菊隐的父亲就算再苦再累,晚上也要挤出时间为他讲解《孟子》、《战国策》等,并鼓励、鞭策他写文章;顾执中的父亲亲自教他识字读书,后又请牧师介绍其到教会学校学英文,这让他一身受益,不仅获得了在工部局教外国人讲中文的职业,同时也有利于日后报社的采访、翻译、写稿等工作。
记者作为民国时期的新型职业,并不为社会所认同,因此,要从事这一行业,必以极大的兴趣为前提,而亲缘在培养和激发文人走上记者之路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陈布雷就是深受其堂兄陈屺怀的感染而逐渐生发了对新闻的兴趣。当时陈屺怀在上海担任《天铎报》的社长,陈布雷去浙江读书路过上海时,常去堂兄报社,耳濡目染,喜欢上了报纸和新闻。
.........................

2.2 地缘、学缘关系网的积极作用
2.2.1 提供新闻消息
中国人历来重视“老乡”、“师生”、“同学”情谊,对于刚刚走上新闻之路的年轻记者,凭借自己独特的地缘、学缘关系,有利于方便快速地获取新闻,不至于“采访无门”。徐铸成初出茅庐之时,采写了许多重要的独家新闻,靠的大都是学缘关系。如当时华北各省体育运动最高组织的会长和负责干事都曾在他的母校任教,靠着这层关系,他采访体育新闻往往得心应手。而他采访到在北京总工会做演讲的第二国际领导人之一樊迪文,也是因为当时总工会的主持人当中,有一个是他在师大的同学;在东北邮局工作,为《大公报》提供东北战况新闻的陈纪滢被分配到上海邮局后,失去了在当地工作的有利环境,他便与全国救援东北义勇军中心、东北协会等支持抗日救国的组织以及马占山、李杜等东北抗日将领成立的驻沪办事处保持联络,经常拜访,仍能获得许多东北的重要新闻。
2.2.2 提供报社工作机会
民国时期许多记者凭借自己的地缘、学缘关系开始从事或继续从事新闻事业。他们有的被同乡、同学、老师直接引进自己主管或所在的报馆,例如《申报》的第一任买办赵逸如是浙江人,而早期的很多主笔如蒋芷湘、钱昕伯、何桂笙也都为浙江人;席子佩担任《申报》馆主时期,邀请同乡金剑花加入并担任主笔;陈景韩在日本学习期间结识了狄楚青,狄楚青回国创办《时报》后,邀请他入报馆帮忙;陶菊隐的同学许延翰担任《湖南民报》副刊编辑时期,推荐他进入报社;黄远生在同学雷继兴的邀请下担任《时报》通讯员;顾执中受到老师马润卿的邀请,加入《英文月刊》负责英文编译工作;高太痴在老师何桂笙的引荐下进入《申报》馆并最终担任助理编辑。除直接引进外,这些地缘、学缘关系也借自己的关系推荐他们到其他报馆工作。例如王文彬在大学毕业后靠同乡张季鸾的介绍到安怀音担任总编辑的《华北日报》负责校对工作;梁厚甫在时任香港中央社主任的同学卢祺新的引荐下进入香港《大公报》担任翻译。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记者自获性关系网的建构途径和积极影响 ...............13
3.1 建构途径 .................... 13
3.1.1 主动提供帮助 ................ 13
3.1.2 组织或加入社团 .................. 13
第四章 民国时期记者业缘关系网的建构途径和积极影响 .................20
4.1 建构途径 .................... 20
4.1.1 正式的组织与社团 ................. 20
4.1.2 非正式的活动 .................. 21
第五章 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的特征与运作动力 .......................24
5.1 显著特征 .................... 24
5.1.1 三元闭包效用显著 ................ 24
5.1.2 弱连带发挥桥的作用 .................... 25

第五章 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的特征与运作动力

5.1 显著特征
5.1.1 三元闭包效用显著
社会关系网络强调三元闭包的特性,它指的是“在一个社交圈中,若两个人有一个共同朋友,则他们成为朋友的可能就会提高。”民国时期记者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朋友介绍朋友从而成为朋友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很善于运用这一关系来为自己谋得社交圈中的信息地位资源。
5.1.1.1 获得新闻
王文彬多次强调通过朋友介绍熟识的人从而方便采访工作获得新闻的重要性,尤其是去异地或战场上采访。他认为“一个人要到异乡去作短期的考察,确是不很容易的,但若能找到许多朋友,介绍认识当地有力人士,亦可消除许多困难。”②除异地外,到战场上采访也需要有熟人介绍,因为战争工作具有保密性,且战事紧张多变,记者不可能去了战场上才慢慢结识军中人物,而需有朋友提前介绍,这样就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信任,顺利开展工作。许多青年记者在刚开始采访时,人脉较少,经验不足,更需要社交广泛朋友的介绍与帮助,如徐铸成生平最得意的有关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的独家新闻,离不开张季鸾的引见作用。在徐铸成赴山西采访前,张季鸾特意写亲笔信嘱托李书城帮忙,同时也介绍徐铸成去找他的好友刘定五介绍情况,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徐铸成才得以一步步接近政治中心,采写到重要政治新闻。徐铸成在《文汇报》工作时,也因为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从而获得更多新闻,如 1948 年香港《文汇报》创刊后,他由马季良的介绍,结识了李一平先生,道义相交,一见如故。大约在那年年底的一天晚上,李突然打电话,叫他去见龙云,他因此结识龙云,并获悉了龙云从南京逃出,抵达香港这一独家新闻。
..........................

结语

着眼于社会网络这一考察民国时期记者生存状态的视角和方式,本文在总结亲缘关系积极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民国时期记者建构业缘和自获性关系网络的多种方式,并探讨了这些关系对其生活、职业等各方面的重要影响。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在纷繁复杂、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以信任为根基,在情感和理性的双重作用下,在关系圈内体现了三元闭包的显著效用、弱联系的强大力量以及因选择和社会影响造成的同质现象,而关系圈内外则形成了区别对待的矛盾态势。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