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介记忆视角下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05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以媒介记忆为视角,通过对中国、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拍摄的 20 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研究,以期勾勒纪录片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图景,透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类似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创伤记忆提出纪录片表达对策。

第一章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记忆符号分析

1.1 人物符号
人物是纪录片的核心,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中,人物出场成为惯例。纪录片通过人物口述、人物周边人群证实等,向观众呈现出南京大屠杀中特有的人物符号,即便在《南京梦靥》这部只有照片呈现和解说的纪录片中,屏幕上也出现了约翰·拉贝、乔治·费奇的日记文本以及夏淑琴、李秀英的口述文本。纵观 20 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者主要建构了屠杀见证者、难民拯救者、真相追寻者以及战争美化者四种人物符号。
1.1.1 屠杀的见证者
有学者曾指出,最鲜活的记忆,最远也只可追溯至 80 年以内。南京大屠杀距今已 80 年,如何让这段历史记忆得以传承,大屠杀的受害者和施害者作为最直接的见证人,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核心。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通常选取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和日本老兵,让其面对镜头讲述所见所闻。幸存者夏淑琴、常志强、倪翠萍以及日本老兵松村芳治、三谷翔、东史郎等,都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名片,在纪录片中反复呈现,充实着观众的记忆。
幸存者 痛苦、伤疤是幸存者身上最多的痕迹,“可怜”、“悲惨”、“死”是他们提到最多的词。这些在大屠杀中侥幸活下来的人每每提起那场灾难都不免激动:《1937 南京真相》中,倪翠萍在镜头前揭开衣领,将日军刺刀留下的伤疤展示给采访者看;《南京》中,常志强流泪讲述母亲和弟弟被杀时的情景;《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中,夏淑琴带着张纯如在当年大屠杀发生的旧街道讲述 7 岁的自己如何目睹家人的死亡……。这些年迈的老人在镜头前讲述自己及家人当年的遭遇,他们的动作、表情、泪水、悲伤、创痛、愤怒连同所讲述的历史被一起记录在了片中,他们是南京大屠杀活生生的记忆,这样的人物符号形成了南京大屠杀记忆链上必不可少的一环,他们在控诉战争罪行的同时,也传承着对苦难历史的记忆。
日本老兵 日本老兵作为南京大屠杀最直接的施害者,其形象是较为复杂的,他们中有的人敢于站出来与日本政府作对,将所写日记公之于世,并在镜头前向中国受害者认错道歉;有的人则依然执迷不悟,认为侵华战争是一场圣战。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中,日本老兵多是以积极形象出现的,仅在部分日本所拍摄的纪录片中有所呈现。《南京——被割裂的记忆》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任日军伍长的松村芳治将战时所写日记交与松冈环的情景已被塑成蜡像,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三谷翔捧着中山码头的照片讲述当年所见的烧杀情景的片段也在多部纪录片中出现。大众媒介呈现出敢于直面历史的积极的老兵形象,旨在与大屠杀幸存者形成道义上的联合,作为大屠杀见证的施受双方,增强了叙述大屠杀历史事实客观性,建构着对大屠杀历史的记忆。
..........................

1.2 事件符号
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串连而形成的,因此,将事件作为符号呈现在屏幕上,便成为众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常用方式之一。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中,出现了很多大屠杀的共性事件,也出现了不少南京大屠杀的特有事件,纪录片创作者通过文字、图片、口述和影像资料将这些事件呈现在公众面前,使历史以符号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2.1 烧杀抢奸的集中呈现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的产物,战争期间,日军不仅大肆杀害俘虏与平民,到处放火、抢劫,更对中国妇女实施了残暴的性侵害,启动了违反人道主义和战争常规的“慰安妇”制度。烧、杀、抢、奸构成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犯的滔天罪行,相比故事片可以运用情节重现和虚构故事再现事件的优势,纪录片对烧杀抢奸事件的表现无疑是有局限的。纵观 20 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对烧杀抢奸的符号化建构主要通过文字与图片、马吉牧师影像呈现以及口述来完成。
文字与图片 在《南京梦魇》中,朗恩·乔瑟夫使用了大量文字与图片,拉贝的日记、幸存者以及日本老兵的证言等常与图片共同呈现在屏幕上,如同给图片配了解说词,共同进入观众的视线,互为佐证,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印有“不许可”印章的日本人所拍照片,更让人意识到加害方对这段历史的遮掩。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图片有扬子江上堆积如山的尸体,有被轮奸致死、私处还被插入竹棍的妇女,有路边被挖空双眼的孩童……,这些都印证了烧杀抢奸事件的存在,同时也成为一幕幕大屠杀符号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马吉牧师影像 马吉牧师在宁期间秘密拍下长达 17 分钟的《南京暴行纪实》,短片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烧杀抢奸的暴行。1990 年这段影像公之于众后,成为国内外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重要史料,虽然影像只是片段式拍摄,并不全面,但部分影像还是与幸存者的遭遇相对应,如李秀英被刺 33 刀后接受威尔逊医生救治、夏淑琴家人遇害后家门口尸体遍地的情形等,都成为纪录片中常见的镜头,与镜头中的主人公李秀英、夏淑琴的讲述相互配合、共同呈现,成为日军南京暴行的有力罪证。
.........................

第二章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记忆叙事分析

2.1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叙事模式
模式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固定框架,模式可用来套用,也可用来突破,突破后往往又会形成新的模式。自 1982 年高仲明等人拍摄《南京大屠杀》以来,国内外纪录片创作者就开始了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叙事模式的探索,日军攻城、证实大屠杀、拯救与自救、日本右翼对大屠杀的否认、反思战争与大屠杀等,逐渐成为纪录片表现南京大屠杀的五大内容板块,不同纪录片通过对这五大板块的选择与重组进行叙事。通过对 20 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分析,可以发现证实式叙事、反思式叙事、记传式叙事是其常用的叙事模式。
2.1.1 证实式叙事
所谓证实式叙事,即纪录片以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存在为主,选用的辅助板块一般是日军攻城、日本右翼对大屠杀的否认。早期这一题材纪录片基本上都是证实式叙事模式,包括高仲明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电视纪录片《见证南京大屠杀》以及山东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南京大屠杀》。日本的两部纪录片《南京——被割裂的记忆》和《南京事件的真相》虽然拍摄时间较晚,但也是以证实真相为主。
证实式叙事的纪录片叙事路径较为明显,即日军攻陷上海—进攻南京—开始大屠杀—日军入城式—幸存者、日本老兵、老兵日记证实大屠杀真实存在—日本右翼否认大屠杀。片中大量的人证和物证常常成为全片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南京——被割裂的记忆》中,几乎全片都在记录松冈环对日本老兵和幸存者的采访,日本老兵与幸存者的讲述相间出现,相互印证,例如,前国民党士兵骆中洋讲述四五千百姓和士兵被绑在一起,日军用刺刀戳他们,并把他们拖到城外,用机关枪扫射。骆中洋的话音刚落,紧接着就是日本老兵寺本重平的声音:“尸体堆得像山一样……排好后就是机关枪‘哒哒哒’的扫射。”中日两国的见证人证言得以相互印证。
除了人证和物证,近年在证实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时,创作者还借助现代技术来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南京事件的真相》,纪录片使用三维动画模拟如何将中国人绑在一起扫射,如何将其关入铁丝网中扫射,同时还用立体地图标识当年的事发地,清晰直观,便于观众识别和记忆。
...........................

2.2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主体观察与讲述事件的特定角度,直接决定着纪录片记忆南京大屠杀的角度,因此,要探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记忆的设置与建构问题,需要对叙事视角进行分析,以此为整个记忆设置分析奠定基础。叙事学对叙事视角的划分尚无定论,由于本文的目的并非是事无巨细地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进行叙事学分析,而是选取能够有效建构南京大屠杀媒介记忆的方面来展开,因此,将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视角由微观到宏观分为个体视角、家国视角和人类视角。
2.2.1 个体视角
在宏大的历史潮流中,个体是微小的,然而,历史总是由人来书写的,个体可以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成为历史的缔造者。可以说,历史研究的实质就是研究个体以及诸个体之间的关系。纪录片中,以个体视角呈现历史事件可以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更容易激发共鸣,使观众产生代入感,使这段历史记忆能够更加鲜活而清晰。遗憾的是,这一视角直到近年来才为人们所关注。
2007 年,中加联合拍摄《张纯如——南京大屠杀》;2014 年和 2015 年,中央电视台分别拍摄《1937 南京记忆》和《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2009 年,松冈环完成《南京——被割裂的记忆》。这些纪录片均以个体对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追寻构成全片主体。片中有幸存者,有日本老兵,有已逝的拉贝们和张纯如,还有依然在为追寻和传播南京大屠杀真相奔走的松冈环,这些个体代表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与当下,纪录片以个体的视角,用个体化的表达方式将南京大屠杀展现在人们面前,以个体对历史的记忆沉淀着更多观众的记忆。阿斯曼夫妇曾指出“记忆具有社会性”、“它产生于集体又缔造了集体”,这很好地诠释了个体记忆与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记忆设置分析..............................26
3.1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记忆设置的策略........................26
3.1.1 凸显与遗忘——记忆的“过滤器”.............................26
3.1.2 对比——记忆的“强化剂”.........................27
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历史创伤记忆的纪录片表达对策...................34
4.1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存在的问题..............................34
4.1.1 不同话语主导挑战历史权威...........................34
4.1.2 含糊失真挑战历史严肃性................35

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历史创伤记忆的纪录片表达对策

4.1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这一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遗憾的是,南京大屠杀还没有真正烙印在人们心中。当然,南京大屠杀的深度传播和记忆需要承携者群体的共同努力,仅靠纪录片来承担这一重任是不现实的。但作为传播南京大屠杀的重要途径,仅就纪录片对公众建构这一创伤记忆所作的努力来说,还难以令人满意,因为至今依然没有一部能够直指人心、成为南京大屠杀记忆符号的代表性纪录片。这一方面可能由于南京大屠杀作为苦难深重的历史,其自身的压抑和沉重使不少人本能地回避对相关信息的接收,另一方面则由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对历史创伤记忆的建构还不尽如人意,难以带动公众关注历史创伤事件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由于南京大屠杀政治色彩较为明显,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在不同时期由不同话语主导,这一方面迎合了时代需求,促进了南京大屠杀的传播,另一方面却使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对历史的理性判断,进而对历史权威形成挑战。这一题材纪录片面临两种话语主导形态,即政治话语主导与西方话语主导。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