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新闻媒介形象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05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认为,不同属性媒体对同一形象主体进行报道时,建构各有千秋的媒介形象,传播不同的声音,是有利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全发展和顺应受众期待的,也是大众传媒传播实践的应有之义。

第一章 对研究样本的分析及其结果

第一节 对《人民日报》中国女排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报道数量
《人民日报》自 2016 年 7 月 29 日至 8 月 28 日共有中国女排相关报道 31 篇,平均每天报道1 篇,体现出较高关注度。
从时间分布来看,相关报道主要集中于 8 月 6 日至 8 月 22 日奥运会赛期内(25 篇,占 81%),且基本上与中国女排在本届奥运会中的赛程相一致,并随着中国女排以日益优异的成绩进入 1/4决赛(2 篇)、半决赛(4 篇)和决赛,报道量逐渐攀升,8 月 21 日中国女排以 3:1 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本届奥运会女排项目冠军后,隔天《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猛增至 12 篇,约占总报道量的40%,体现出中国女排夺冠的新闻价值。此外,由于女排的突出表现,《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并未在 8 月 22 日里约奥运会闭幕后戛然而止,而是对中国女排持续报道,在闭幕后一周内(8 月 22日-8 月 28 日)报道 6 篇,仍保持平均每天一篇的报道量。由此可见,《人民日报》将中国女排放在奥运专题报道中较为重要的位置,给予持续关注。

............................

第二节 对新浪体育中国女排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报道数量
新浪体育中国女排相关报道共计 255 篇。无论是从日均报道量(约 8 篇/日)还是从总体报道量来看,新浪体育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报道数量巨大,这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平台优势。相关报道可以说“事无巨细”,能够抓住传统媒体无法展示的“细节”,从而更“全面”、更“真实”地塑造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
相关报道从时间分布上看,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女排出征前(2 篇)、女排抵达巴西暨里约奥运会开幕前(8 篇)、小组赛第一场对阵荷兰(13 篇)、小组赛第二场对阵意大利(15篇)、小组赛第三场对阵波多黎各(9 篇)、小组赛第四场对阵塞尔维亚(15 篇)、小组赛最后一场对阵美国(14 篇)、淘汰赛对阵巴西(41 篇)、半决赛再次对阵荷兰(42 篇)、决赛再次对阵塞尔维亚(89 篇)以及里约奥运会闭幕后(7 篇)。

由上述各阶段报道量,笔者可以发现,新浪体育中国女排相关报道自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前即开始,在小组赛阶段报道量相对稳定(十余篇),直至淘汰赛迎战巴西报道量猛增(达 41 篇),报道量的再一次巨大变化出现在决赛阶段,高达 89 篇。由此可见,新浪体育对本届奥运会中决定中国女排命运的两场“生死战”——淘汰赛和决赛的高关注度。
..........................

第二章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

第一节 不同媒体中的中国女排媒介形象
一、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体中的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特征——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和全国人民的“榜样”
通过对《人民日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相关报道的细致分析笔者看到,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价值观多元化,《人民日报》笔下的中国女排确实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绝对的“高大全”形象。相关报道偶有“新人新阵有待磨合”这种从技战术角度的专业点评甚至是“中国女排目前 2 胜 2 负成绩不容乐观”、“前景堪忧”这样的负面评价和质疑,对中国女排的态度也更趋理性、宽容:“决战就在前方,无论胜负,中国女排已然足够闪亮”,相关报道中的女排姑娘还被塑造成有着真性情、懂知恩图报的普通女孩儿。这都与人们对官方媒体中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的固有印象有所差异,体现出官方媒体对中国女排的认知变化。
但总体而言,党报塑造出的中国女排是正面的、充满正能量的,甚至仍旧是一种“文化符号”,其媒介形象被塑造出来意在代表和传播官方媒体认同和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
需要指出的是,媒体再现的中国女排多是指作为集体的中国女排,对于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塑造也通常指的是作为团体的中国女排所具有的媒介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人民日报》中,当中国女排以团体形象出现时,她们的媒介形象最为典型的标签是“女排精神”。她们是为国争光、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的“老女排精神”的传承者,其中,“为国争光”和“顽强拼搏”这两种精神特质尤其被强调。同时,在官方媒体笔下,新一代中国女排又为“女排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创新为特征,用专业素养提升实力,以开放包容博采众长,靠苦干巧干赢得竞争。中国女排不仅自身是女排精神的传承者,更是女排精神的传播者和发扬者,她们能够以女排精神激励全国人民,是动员全社会的“榜样”。
此外,作为团体的中国女排有着光辉历史,这可以从相关报道的标题中清晰地表现出来:《副标题:生死战逆转巴西队勇闯四强 主标题:那支熟悉的中国女排,回来了》、《副标题:中国女排王者归来 主标题:超越金牌,不忘初心》、《时代何以重唤女排精神》等。
............................

第二节 不同媒体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的相同点
一、中国女排为中国民众爱戴与支持
从上文中对国内不同属性媒体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的典型特征进行归纳的结果来看,笔者能够发现:《人民日报》塑造的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总体上是充满正能量的;新浪体育相关报道在报道倾向上整体呈“正面”倾向,因此其笔下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也是正面的;而新浪微博这一样本从“情感倾向”类目进行分析,99%的相关文本呈现“正面”倾向,无一条“负面”倾向微博,“出人意料”地塑造出中国女排的积极形象。这表现出国内不同属性的媒体在本届奥运会中国女排相关报道中,较一致地使笔下的中国女排“闪闪发光”,这与笔者在开展研究前初步访谈时得到的受众关于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相关报道的印象和笔者自己的观察及预期相互印证,国内媒体皆塑造出中国女排为中国民众爱戴与支持的媒介形象。
二、国内不同属性媒体中国女排具体媒介形象的相同之处
具体来看,国内不同属性媒体在塑造呈“正面”的中国女排的具体形象时,也表现出相同之处。
(一)冠军队伍
“冠军”的媒介形象,是本研究所涉及的三家媒体共同塑造的中国女排媒介形象之一。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新浪体育,亦或是新浪微博,其相关报道的数量在中国女排决赛夺冠后都达到整个赛期中的顶峰,由此塑造出“冠军队伍”的媒介形象。
(二)“女排精神”传承者、“女排精神”振奋人心
在国内媒体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相关报道中,“女排精神”都是核心议题。女排精神的首次提出皆在中国女排淘汰赛战胜巴西后,并且在决赛后得到凸显。在女排精神各精神内涵中,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均被强调。此外,中国女排作为女排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其自身和女排精神振奋人心。
(三)拥有光辉历史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标题即为《那支熟悉的中国女排,回来了》、《中国女排王者归来》;新浪体育对中国女排的奥运征程予以回顾,并报道“女排荣誉簿”;新浪微博某网友以系列长微博系统梳理了中国女排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辉煌战绩。三家媒体均塑造出中国女排是一支拥有光辉历史的运动队的媒介形象。
.......................
第三章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媒介形象成因分析................................60
第一节 不同属性媒体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相同点成因分析........................ 60
第二节 不同属性媒体中国女排媒介形象不同点成因分析................. 63

第三章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媒介形象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不同属性媒体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相同点成因分析
在前一章中,笔者对不同属性媒体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与分析,那么,为何不同属性媒体塑造出的中国女排媒介形象具有相同之处?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这些共性特征对成因进行具体地阐释。
一、中国女排为中国民众爱戴与支持,是冠军队伍和“女排精神”传承者,拥有光辉历史
(一)中国女排、“女排情结”与“女排精神”

.......................

结语

一、研究结论
在本文中,笔者以《人民日报》、新浪体育和新浪微博为研究样本,分别作为官方媒体、商业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探究国内不同属性的媒体塑造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
经过对研究样本进行细致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内容分析,以及定性的文本分析,笔者勾勒出三种不同属性媒体塑造的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1)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体中的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特征——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和全国人民的“榜样”;(2)以新浪体育为代表的商业媒体中的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特征——普通运动队和具有“人情味”的普通人;(3)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的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特征——冠军队伍、精神支柱、“接地气”的普通人。
由此可以看出,当下对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的塑造并非都是“英雄主义式”的。这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迁下,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也发生了由“完美”到“真实”的变化的已有研究发现。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即便是在当今语境下,《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排的报道仍然充满“英雄主义”色彩。这固然与《人民日报》作为党报的媒体属性密切相关,其不可避免地需要将其塑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但在笔者看来,从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和有利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等目的出发,《人民日报》对于中国女排的媒介再现应该而且能够进一步完善。
此外,通过对国内不同属性媒体塑造的中国女排媒介形象进行横向比较,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便对于夺冠的里约奥运会进行报道,国内不同属性媒体在塑造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时,尽管整体上呈现正面倾向,但并非如刻板印象一般尽是“闪闪发光”或“完美无瑕”的。并且,国内不同属性的媒体塑造出的中国女排媒介形象存在异同点,其中,在笔者看来,更多的表现为差异性。从相同点来看,不同属性的媒体均塑造出中国女排“为人民爱戴与支持”、是“冠军队伍”和“女排精神”的传承者、“拥有光辉历史”的媒介形象,并且均提及作为“普通人”的中国女排,作为个人的媒介形象得以凸显。从差异性而言,不同属性的媒体在塑造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时具体表现出“女排精神”的内涵、传播“拥有光辉历史”的意图、个人媒介形象塑造中人物选择和个性特征以及作为“普通人”的中国女排的程度和特点等的不同。笔者认为,不同属性媒体在对同一形象主体进行报道时,建构各有千秋的媒介形象,传播不同的声音,是有利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全发展和顺应受众期待的,也是大众传媒传播实践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