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拟将《中国工人》(1924-1929)置于当时中国国民革命的大背景下,并以其发刊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梳理和研究。
第1章绪论
1.1研究对象和意义
《中国工人》月刊于1924年10月在上海创刊,是中共中央公开出版的领导工人运动的刊物,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舆论阵地。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中国工人》成为该会的机关报,在此期间出版5期。1928年12月1日在上海秘密复刊,用《红拂夜奔》、《爱的丛书》等伪装封面印行,改为半月刊,1929年5月15日被迫停刊,出版8期,前后共出版13期。
工人阶级报刊是工人阶级进行运动斗争的工具,是工人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就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发展速度非常缓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家在中国经营的企业里产生了最早的现代产业工人,之后清朝政府官办近代企业以及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民族工业使得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日、美也伺机扩充在中国的市场,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产业工人的总人数约计260万人,从事手工业的工人、店员和城市苦力的人数甚至突破260万,这表明具有特色的中国近代工人阶级队伍那你先吃形成。但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产生过程就决定了要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政治经济地位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劳动力的价格低廉,工人阶级的境况极为悲惨。一直到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才使得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工人阶级报刊的出现正是其中的集中体现,对有效开展工人运动起到了积极的动员作用。
《中国工人》是工人阶级报刊的典型代表,是党积累办报经验指导工人运动的重要探索。如果说《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所领导的早期工人报刊的开端,那么《中国工人》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工人运动更成熟和更有有效领导的体现。《中国工人》具有的浓重工人阶级色彩,是其显著的特点。在大革命期间它积极动员当时的中国工人开展各项运动,不仅向外界传递出各地工人运动的情况,而且为工人运动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是当时中国工人的革命先锋。
.........................
1.2研究现状
1.2.1《中国工人》及相关工人报刊的研究现状
(1)相关著作对工人报刊的研究
相关的文集主要有《李大钊文集》,《赵世炎文集》,《林育南文集》;专著有刘明奎、唐玉良所著的《中国工人运动史》,刘立凯、王真的《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工人运动》和(日)中村三登志《中国工人运动史》,其他研究史料包括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和张国焘的《我的回忆》等。以上著作主要对中国近代工人运动的产生和历史开展的情况进行论述,其中有关工人报刊提及的并不多,仅有著作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选用了《中国工人》关于工人运动的报道情况作为参考内容。
(2)期刊中《中国工人》及相关工人报刊的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集到关于《中国工人》的期研究刊仅有1篇。宁树藩于1956年发表在《复旦学报》第2期的《中国工人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一文主要谈了中国工人阶级报刊产生的时间、条件和中国工人的组织和工人报刊的发展情况。它提到中国真正的工人报刊的出现是在中国共产主义者参加工人运动以后的事。关于工人阶级报刊,他提到,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深刻性和社会主义色彩的鲜明性,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工人运动的特色了。在五四运动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开始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工人阶级的觉悟也迅速提高。在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的组织和领导之下,第一批中国工人报刊《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诞生。文中提到1924年到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这段时间,党的新闻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从1924年7月开始工人运动逐渐恢复,当时的《中国工人》月刊是工人运动影响较大的刊物,“中国青年”会对其的评价是“彼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灯塔,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军师”,号召工人学生广泛订阅。
............................
第2章《中国工人》进行政治动员的背景和条件
2.1政治动员相关概念界定
“动员”一词最早来源于军事词汇,后来逐渐转入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在现代社会一般认为动员指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政治动员从动员这一概念延伸发展而来,国内外学者都曾从不同视角进行定义。从革命的视角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政治动员是要将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列宁认为,政治动员不仅要使工人阶级认识到政治上的压迫,而且还必须“利用压迫的具体表现来进行鼓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到,政治动员就是先将政治目的告诉给军队和人民。然后用政治纲领将他们发动起来,之后依靠干部、民众团体、学校、宣传工具去动员和引导。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美国学者汤森和沃马克认为,政治动员是“统治精英获取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为政治权威服务的过程”。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看,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认为政治动员是社会成员伴随现代化发展(经济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等)而发生全面变化的过程。人们逐渐适应于新方式的社会化和行为的现代化过程。从领导方式的角度来看,关海庭教授认为政治动员是“一定的政治主体,如政党、国家或其他政治集团,运用通俗化、生动化的形式和途径自上而下地激起本阶级、集团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自下而上地参与政治活动,以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行为和过程。”石永义等人认为,政治动员是指“政治动员主体对客体进行的一系列宣传、教育、解释、说明、激励等活动。目的是激发客体实现主体决策的积极性。”
............................
2.2《中国工人》进行政治动员的背景
《中国工人》月刊是中共中央公开出版的领导工人运动的刊物,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舆论阵地。自1924年10月在上海创刊,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成为该会的机关报,直至1929年5月15日停刊,共出13期。因此,《中国工人》的创办发行时期正值当时的国民革命时期。
2.2.1国内外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这段时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稳定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在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并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对于俄国,1917年爆发十月红色革命,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政权,这也标志着世界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向世界传播,尤其向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传播。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指导了中国革命在内的世界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也是从这一年年开始,斯大林上台执政,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军事化建设,并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
第3章《中国工人》对工人的政治动员............17
3.1报道与反映工人的生存困境..........17
3.2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以及国民党对无产阶级的压迫.............18
第4章《中国工人》对工人进行政治动员的特点...........31
4.1以国内工人运动报道为核心,兼顾国际工运报道.......31
4.2采取新闻评论等多种新闻传播手段............31
第5章《中国工人》对工人政治动员的启示.......51
5.1政治动员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1
5.2政治动员要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利益为核心.........52
第4章《中国工人》对工人进行政治动员的特点
4.1以国内工人运动报道为核心,兼顾国际工运报道
.........................
第5章《中国工人》对工人政治动员的启示
在军阀割据混战的大革命时代,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开展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在革命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自成立以来就对工人运动十分重视并倾注了主要精力。尤其在大革命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先后掀起几次高潮,充分展示了工人阶级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和革命性,也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系。《中国工人》正是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产物,从创办之时就决定了这是一份面向工人阶级的刊物。它作为早期工人阶级刊物,不仅见证了大革命前后工人运动的历史,还为动员更广大的群众加入到工人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马克思曾指出,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仅是成功的要素之一,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人运动时,它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大革命时期前后的工人尽管遭受着地域差异、技术差异、文化水平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等限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能充分利用《中国工人》对工人进行政治动员,从实践和理论上指导工人运动的有效开展,对当时的工人运动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之下还能蓬勃兴起,尤其是在“二七大罢工”失败后还能掀起高潮,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便是在当今的改革发展时期,《中国工人》所发挥的政治动员作用依然能够为新时期的各项全民政治动员提供一定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略)
《中国工人》(1924-1929)对工人的政治动员新闻媒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新闻媒体文章
- 《西安晚报》(1937-1945)的抗战动员新闻媒体
-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新闻媒介形象研究
- 扩展与置换:趣缘群体的“群”新闻传播分析
- 新闻媒介记忆视角下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研
- 新闻媒介生态学视野下我国工人报发展研究
- 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新闻媒体研究:建构、特
- 青年亚文化新闻媒体视阈下的纯网综艺节目研
- 新闻媒体网络环境下医患认知差异研究——基
- 《河北日报》“两微一端”协同新闻媒体传播
- 《人民日报》新生代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研
- 新闻媒体视角下IP影视剧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
- 报纸媒体与电视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及传播策
- 大数据背景下“被遗忘权”对新闻媒体传播实
- 奢侈品广告新闻媒体传播的本土化策略分析
- 当代城市社区新闻媒体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 后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条件下新闻媒体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