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主义视角下昭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68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优化路径,笔者也意识到,由于渐进主义理论模型具有墨守成规、维持现状、不刻意追求改革与创新的弊端,因此,在渐进主义的视角下提出的优化路径,更多是基于现有政策的修修补补,一定程度上存在过于保守的倾向。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一场我国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脱贫运动,更是一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脱贫攻坚”一词最早出现在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但真正起源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并以此作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随着国家扶贫开发系统的正式建立以及各类脱贫政策的落实,脱贫攻坚战于2014年正式打响。
但从我国减贫实践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脱贫攻坚就已经开始。我国致力于消除和缓解贫困,先后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救济式扶贫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改革式扶贫阶段、精准扶贫时期的攻坚式扶贫阶段等,各个时期社会环境不同、突出贫困问题不同,所采取的扶贫措施与手段也就不同,直至2015年,才真正形成了脱贫攻坚制度规范的体系化,手段措施的专业化。截止2020年底,经过持续努力奋斗,我国全面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安全、基本医疗、义务教育有保障)以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得以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治理,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
二、相对贫困
起初,人们对贫困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的“绝对贫困”,即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收入无法正常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Townsend首次提出了“相对贫困”的概念内涵,他认为,相对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对最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缺乏,而是出现了与参照群体相比较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相对被剥夺”现象,即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获得社会资源和社会发展机会的缺失,从而被排斥在了社会正常福利水平之外。①此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认为相对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的权利相对被剥夺,即个体话语权缺失,主要体现为贫困群体的社会发展权利和可行能力不足。②由此可见,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是一种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多维复合型 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确定等方面。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渐进主义理论内涵
渐进主义(incrementalism)作为一种政策分析范式,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在批判传统理性模型的基础上,于1958 年发表名为《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的,他认为:“由于决策者受自身知识、时间、精力、信息等条件所限,所制定的政策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因此,较为合理可行的是做次优选择,即“渐进式”地做出决策计划,在延续固有政策的基础上,做出小幅的改动、更新或者补充”。 ③随后,林德布洛姆在《决策过程》《政治与市场》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渐进主义思想,主要强调了决策者要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要在合法政策和社会稳定的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渐进调适的方式逐渐实现政策目标。
基于林德布洛姆对渐进主义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渐进主义:在界定政策问题上,人们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在分析问题、明确目标、提出方案、优化选择等环节是不可能做出最优解的,因此,只需要决策者发挥自身所长和根据以往经验,追求次优解,从而降低分析的复杂性;在确立政策目标上,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政策目标,而是在考虑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政策目标进行灵活调整;在设计政策方案上,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政策方案,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地调整、修正、补充,既保证旧政策的稳定性,又保持现政策的连续行,逐渐把旧政策转变为新政策,把小政策转变为大政策。
综上,我们可以简单总结渐进主义所强调的观点:一是政策制定很难追求最优解,因此要注重发挥决策者自身优势才能及时总结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二是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决策者需要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三是要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新政策是在旧政策的调整、修正、补充中形成的;四是注重政策目标与方案之间的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
第二章 昭阳区基本区情和脱贫攻坚成效概况
第一节 昭阳区基本区情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乌蒙山腹地,是滇、川、黔、渝结合部枢纽城市和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全区国土面积2167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4个街道198个村(社区)3210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27个民族96.03万人。
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自2015年到2020年,昭阳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26.15亿元增加到365.84亿元,增长52.2%,年均增长8.77%,其中,第三产业增幅较大,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投资、财政收入、消费增量显著,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67.01亿元,年均增长14.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1.46亿元增加到15.06亿元,年均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85.96亿元增加到151.77亿元,年均增长12.0%。在非公经济发展方面,截至2020年,全区非公经济增加值实现12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34.5%,较2015年年均增长8.5%。
在社会发展方面,截止2020年,昭阳区有常驻人口96.03万人,属于云南省人口大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3%。昭阳区常住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02年,略高于云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8.82年的平均水平;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15年的3.68%增长到2020年的4%;此外,昭阳区5年累计减贫48591户202857人,年均减贫4万人左右,脱贫之路行稳致远。
在民生方面,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4877元增加到2020年的25468元,年均增长11.3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863元增加到35962元,年均增长7.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969元增加到12657元,年均增长9.69%。随着昭阳区脱贫攻坚的顺利收官,农村住房、教育、基本医疗等民生保障得到较大增强,群众生活水平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但我们注意到,虽然昭阳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乡,收入差距却在逐渐变大,但城镇和农村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也逐渐显露。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
第二节 昭阳区脱贫攻坚成效概况
昭阳区自启动脱贫攻坚以来,5年累计投入资金125.99亿元,截至2020年底,昭阳区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年均减贫4万人左右,累计减贫48591户202857人,出列贫困村145个,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22.01%下降为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969元增加到12657元,群众认可度高达95.6%,获得了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综合评价“好”的等次;“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全面解决,1.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对象实现清零,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饮水、医保、教育等问题得以全面解决,脱贫之路行稳致远,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治理,困扰该地区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区各族群众世世代代的脱贫梦想已变成美好现实。①总结昭阳区脱贫攻坚成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两不愁三保障”是我国扶贫开发针对扶贫对象的总体目标,包括: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两不愁”较好解决,但“三保障”却一直是脱贫攻坚以来的“硬骨头”。昭阳区自启动脱贫攻坚以来,经过持续奋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已得到全面解决。
在住房保障方面,昭阳区通过对区内所有村组疑似危房全面进行排除,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48566户,覆盖194264人,全面消除了农村C、D级危房,有效保障群众安全稳固住房;此外,昭阳区有着新建的全国最大的靖安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以及红路安置点、虹桥馨居 3 个集中安置区,通过“方案制定、对象确定、地点测定、规划审定、队伍选定、工程鉴定、群众认定”工作环节,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精准测定安置地点,实现脱贫攻坚时期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043户34418人,同步搬迁833户3176人。
............................
第三章 渐进主义视角下昭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挑战分析 .......................... 33
第一节 外部环境挑战 ............................. 33
一、国家贫困标准的提高给持续稳定脱贫提出挑战 ..................... 33
二、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给乡村发展制造天然瓶颈 ........................ 34
第四章 国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典型地区经验借鉴 ................... 41
第一节 国内典型地区亮点经验 .................... 41
一、河南兰考县:“12345”稳定脱贫机制 ......................... 41
二、广西平桂区:“七步法”防贫预警干预 ............................. 42
结论与展望 ........................ 62
第五章 渐进主义视角下昭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探究

第一节 按部就班:维持政策稳定,落实防贫保障
渐进主义的“按部就班”原则强调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打鼓另开张,由易到难逐步推进政策,并使政策更加平稳有序。因此,昭阳区应维持脱贫攻坚时期的帮扶政策稳定,关键守住“两不愁三保障”,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线,以及社会兜底保障的政策底线要求,才能进一步落实防贫保障,夯实发展基础,阻滞绝对贫困的再生。
一、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
脱贫攻坚时期,农村贫困人口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是一个地区稳定脱贫的底线要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五年过渡期内,昭阳区应继续牢牢守住“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不断在住房安全保障,基础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保障方面持续精准发力的同时,在保障对象,保障方式等方面做出渐进调试,才能避免规模性返贫、致贫情况的发生。
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建立健全农房监测制度,分类确保农村重点对象住房保障。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并不能一劳永逸,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原新建、加固的农房可能会再次出现开裂、倾斜等险情。因此,昭阳区应建立农房定期检测制度,重点关注在脱贫攻坚时期未享受过农村住房保障政策支持且现阶段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边缘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必要时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对于已经享受过住房保障政策的农户,加强日常维修和管护,查缺补漏,补齐短板弱项,并聘请住建部门相关技术人员以加强质量安全技术指导与监督管理,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目标。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
结论与展望
脱贫攻坚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级干部群众,解决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2020年后,我国农村减贫战略与政策从“扶贫”向“防贫”转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防贫”的第一步,是衔接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本研究基于渐进主义的视角,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了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该地区主要受到国家贫困标准的提高、地理条件的限制、突发性灾害的发生以及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从内部环境来看,主要面临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人才存量不足、内生动力不足的挑战。针对昭阳区现存挑战和客观实际情况,笔者通过寻找、梳理了国内河南兰考县、广西平桂区、云南武定县等典型地区的实践亮点经验,为昭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路径借鉴。最后,基于渐进主义的按部就班、稳中求进、积小成大三大原则,分析认为昭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首先要维持现有帮扶政策的稳定,抓住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持续推进就业扶贫政策、持续落实好社会兜底保障政策三个关键底线要求,落实好防贫保障;其次是对现行政策做出及时总结调整,通过健全防贫预警监测机制、内生动力激发机制、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成果督查考核来探索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以此实现防贫的二重保障;最后,以乡村振兴的目标为引领,重点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推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优化路径,笔者也意识到,由于渐进主义理论模型具有墨守成规、维持现状、不刻意追求改革与创新的弊端,因此,在渐进主义的视角下提出的优化路径,更多是基于现有政策的修修补补,一定程度上存在过于保守的倾向。例如,昭阳区与全国其他原深度贫困地区相比,在产业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有着较大优势,但本研究仍是注重于对脱贫攻坚时期针对农户的技能培训、产业帮扶政策的调整和完善,缺少创新性的考量,与乡村振兴所提倡的“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有深度上的差距。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