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的视角,对R市D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展开研究,在对R市D区生活垃圾治理情况展开的调研中,发现其存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分类治理主体间衔接配合不顺畅、社区生活垃圾错放混放现象多发、垃圾终端处理过于依赖填埋和焚烧等问题。
1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城市社区
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①西方是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源地,其很早就开始使用“社区”这一概念。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最早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其认为社区是一个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关系十分亲密的社会群体。②查尔斯罗密斯将德文“Gemeinschaft”译成了英文“Community”,其含义是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国内的“社区”是由费孝通等社会学家根据英文“Community”一词翻译而来,费孝通先生把“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来说的,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经济条件、公共服务、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社会流动性、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并且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我国,社区一般指城市社区,此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指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这也是中国语境下的社区与西方语境下的社区的最大区别。2000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我国现有的城市社区一般就是指居民委员会所属辖区,本文也将以此为研究对象。
.................................
1.2 网络化治理理论
网络化治理是治理理论的重要理论分支,是政府治理模式不断演化下的一种新趋势,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兴起的新的治理模式。网络化治理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公共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该理论强调治理结构网络化、治理价值民主化、治理工具的信息化,强调将多个治理主体纳入到治理网络体系当中并对其职责进行系统性划分,这些观点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1.2.1 网络化治理框架设计
要想形成有效的治理网络,第一步要搞清楚的就是如何设计一个严密的服务运行框架,一个合理的框架设计有助于政府实现其政策目的。在政策设计阶段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包括既定目标、基本条件、具体分工等,而不是简单的共治,要重新塑造政府的角色定位,明确既定的公共价值,以实现在此基础上的多元主体合作。
第一,确定使命与战略。想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并实现预定目标,必须要确定一个公共价值和目标作为前提条件,只有确定公共价值,才能充分凝聚各个主体的力量。治理网络的设计也需要保证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治理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各种突发事件,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来适应具体情况的变化。
第二,确定启动战略。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是网络化治理的前提,政府要强化组织领导作用,动员社会,调动各方资源,做好公共服务的供给。
第三,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仅靠政府往往难以实现网络治理目标,因此,需要广泛协调各方力量参与网络化治理。同时,要设定一些必要的条件来筛选正确的合作伙伴,选择合作伙伴的关键因素是看其所提供的的资源能否对网络治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合适的合作伙伴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治理网络的效益。
第四,确定正确的网络类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开发并选取合适的治理网络,为保证网络的有效运行,要协调各方利益,促使治理网络达到最佳状态。
...............................
2 R市D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2.1 R市D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状
R市D区隶属于山东省,位于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北依青岛,南接连云港,管辖总面积1266平方千米。2018年末,D区下辖5个街道、7个镇,总人口数为74.18万人,有33.71万城镇常住人口,占比总人口4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61元,相比2017年的31779元提升8.1%。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也日益提升,生活垃圾产量因此不断增加,给环境治理带来严峻考验,垃圾分类处理成为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R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上升,2019年R市生活垃圾生产量达49.1万吨,历年数据如表2-1所示。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
2.2 R市D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问题
R市D区作为新兴沿海城市的主城区,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发展理念也由“重经济、轻保护”转到二者的统筹兼顾上来。虽然D区在垃圾治理上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为求发现D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问题,对D区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13份。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D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垃圾错放混放现象多发、垃圾终端处理过于依赖填埋和焚烧等问题,亟待政府引导居民、企业等社会力量携手共治,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网络治理体系。
2.2.1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商品的数量和品类也越来越多,垃圾数量随之增加,面对生活垃圾种类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现有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难以应对当前垃圾分类处理的严峻形势,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在对D区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中,如图2-2所示,有89.67%的居民反映社区缺乏有明确垃圾分类标识的垃圾桶。部分居民还反映其小区内分类垃圾桶数量不足,摆放位置不够合理,扔垃圾不太方便。在实地调研中可以发现垃圾存放区域时常会被车辆占用,部分垃圾桶长期使用之后有破损和垃圾溢出的现象,有些居民甚至将大件垃圾直接堆放在垃圾桶外,影响社区人居环境和整体风貌。
...........................
3 R市D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成因............................ 23
3.1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网络治理框架未健全............................. 23
3.1.1 垃圾前端分类与终端处理不匹配 ........................... 23
3.1.2 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和相关细则条例待完善 ...................... 24
4 完善R市D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 32
4.1 优化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网络治理框架.............................. 32
4.1.1 加快生活垃圾前端分类与终端处理设施建设 .................... 32
4.1.2 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规范与细则条例 ....................... 32
结束语............................. 41
4 完善R市D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
4.1 优化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网络治理框架
完善的框架体系是治理网络成功运行的基础,政府应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治理框架以凝聚各方参与力量。治理框架的设计需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网络治理主体参与,加快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相关的细则条例。
4.1.1 加快生活垃圾前端分类与终端处理设施建设
公共部门作为垃圾分类治理的引领者,应根据城市的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各环节的资源分配,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式,实现垃圾治理模式本土化。政府应立足长远,转变观念,由“一箩筐”的终端治理逐步转向“减量化”的前端治理,重点做好源头分类工作。当前D区社区普遍存在垃圾分类设施覆盖不全面、配置不合理、规范化程度低的问题。政府应扩大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在各社区安装普及符合最新分类标准的收集容器,规划布局建设分类垃圾桶,增设社区垃圾回收站点。政府应引入智能化垃圾收运设备,试点普及自动感应开盖的智能垃圾箱,实现垃圾自动化收集和处理,引导居民按照垃圾“四分法”投放到相应的收集容器中,从而打通垃圾处理链条的各个环节。
另外,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规划布局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充分考虑垃圾回收企业的利益和需要,引导建设综合分类垃圾处理产业基地,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综合化、集约化运行。政府应鼓励终端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垃圾筛选分拣的自动化水平,加强垃圾填埋厂渗滤液处理技术与防渗漏技术升级,降低垃圾焚烧发电厂废气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改进原有的各种焚烧装置,开发新型焚烧炉,提高垃圾焚烧装置的机械化程度。通过以上种种方式使垃圾处理朝着高效、节能、低造价、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将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以无害化方式最大程度循环利用,减轻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
结束语
伴随经济发展,垃圾治理问题日趋严重,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能够有效落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网络化治理理论是在信息社会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兴起的科学理论,其理论主要涵盖网络化治理框架设计、治理主体连接纽带、治理主体责任构建、网络化治理能力建设四个方面,其优势在于发挥信息时代下网络治理工具和各治理主体的作用,提高治理水平。
本文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的视角,对R市D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展开研究,在对R市D区生活垃圾治理情况展开的调研中,发现其存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分类治理主体间衔接配合不顺畅、社区生活垃圾错放混放现象多发、垃圾终端处理过于依赖填埋和焚烧等问题。然后将问题放入网络化治理理论框架内进行分析,根据垃圾分类治理主体关系构建网络化治理框架,进而得出以下对策:(一)优化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网络治理框架。加快生活垃圾前端分类与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规范与细则条例,强化党政机关的督导和示范引领作用,改变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二)完善治理主体间的沟通、合作纽带。建立制度保障、理念调和的信任机制,建立信息透明、高效便捷的沟通机制,建立利益互补的协调合作机制。(三)构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网络治理责任机制。明确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完善奖惩考核制度,明确居民垃圾分类责任,制定垃圾收费标准,明确企业垃圾处理责任,实现全过程监管。(四)提高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网络治理能力。加强垃圾分类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公私部门合作,鼓励引导垃圾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探索复合型垃圾处理手段。相信以上对策能够科学地提高我国垃圾治理能力,完善垃圾分类网络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