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范文3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88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篇一:瞬时弹性成像检测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第 1 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随着 10 余年来各种抗病毒方案的研究进展,CHC 早已成为公认的可治愈性的疾病,然而在患者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后,是否意味着肝脏损害完全清除。由于作为判断肝脏损害金标准的肝脏穿刺病理存在实施上的诸多客观限制,国内外学者不断探究出了瞬时弹性成像、APRI、FIB4等无创纤维化诊断方法对肝脏损害进行评估。本文对我院 2014 年 4 月至 2015 年12 月的 CHC 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二联疗法)治疗对于 CHC 患者肝硬度值的影响,以及对于上述抗病毒治疗方案疗效不同的患者肝硬度值变化有何差异。

....

1.2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是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所致的隐匿性、进展性的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报告,世界丙肝感染率为 2.8%左右,感染人数约 1.85 亿,每年死亡病例为 35 万左右[1-2],每年新发感染约 300 万~400 万例,我国大约有 1000 万丙型肝炎感染者。HCV 慢性化率约 50%~85%[3-4], 患者感染 20 年 CHC 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率约为 5%~15%, 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年发生率约为 3%~4%,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年发生率约为 2%-4%。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途径主要是经血液、性和母婴传播三种。丙肝病毒基因型的命名方式约有四种即 Okomoto 系统、Kanazawa 系统、Chan系统和 Simmonds 系统[5]。现在应用较广的为 Simmonds 系统,共分 6 个基因型(genotypes, GT)和多种亚型。全球范围来看,其中 1 型最多,是欧洲、北美、东亚地区的主要基因型。1b 和 2a 是我国最常见的基因型, 其中 1b 型约占 56.8%, 2型约占 24.1%,3 型约占 9.1%,尚未发现 4 型和 5 型患者, 6 型约占 6.3%。不同的基因型的治疗疗程与方案有所不同,且造成肝脏不同程度破坏,其中 1b 型对肝脏的破坏要比别的型严重。 经过不懈的探索,目前认为通过丙肝抗病毒治疗清除或抑制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延缓甚至终止肝脏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癌的疾病进展,是当前治疗 HCV 的重中之重[6-8]。目前,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terferon,PEG-IFN) 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 (PR 治疗)仍是我国现阶段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因其在某些基因型如 1/4 型病毒的治疗上 SVR率不够理想,及标准疗法带来的流感样症状、血常规改变等不良反应,导致一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一些禁忌及矛盾,随着对丙型肝炎复制机制的研究,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迅速研发,已成为国际上丙肝治疗药物热点话题,另外基因疗法、中医药治疗等疗法也取得一定进展,现就上述几种治疗方法作一简要综述,以指导丙肝患者个体化治疗。

........

第 2 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 2014 年 4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间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的 84 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 2015 年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 HCV 的诊断标准;(2)血清 HCV 抗体和 HCVRNA均阳性;(3)ALT 正常或异常,异常者小于正常上限 10 倍;(4)无干扰素禁忌。排除标准:(1)治疗前 6 个月内接受过干扰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2)失代偿期肝硬化;(3)合并其他原因的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4)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甲肝、乙肝、艾滋病毒等;(5)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包括其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的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患者等;(6);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7)未获得知情同意者。

........

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派罗欣)180ug,每周 1 次,皮下注射;根据患者体重同时给予利巴韦林口服,剂量为 900~1200mg/d。疗程根据基因型定为 1/6 型为 48 周,2/3 型为 24 周。无应答及复发的患者停药后未再行 PR或其他抗病毒方案治疗。

....

第 3 章 结 果 ......... 12

3.1 治疗前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12

3.2 研究对象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情况 .... 12

3.3 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度值及肝硬度分期的影响 ..... 12

3.4 抗病毒治疗对 BMI 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14

3.5 随访后患者肝硬度值变化 ......... 15

第 4 章 讨 论 ......... 17

第 5 章 结 论 ......... 20

第 4 章 讨 论

丙型病毒肝炎是由丙型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绝大部分病例出现慢性化。目前全球感染人数约为 1.85 亿,我国感染人数约为 1000 万。其中约 1/5的病例会引起肝硬化、终末期肝病及肝细胞癌等 HCV 相关肝病事件的发生。丙型肝炎病毒为 RNA 病毒,其基因型按 Simmonds 系统分为 6 型,1b 和 2a 是我国最常见的基因型, 1b 型约占 56.8%。随着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目前认为早期、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对于预防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肝细胞癌及死亡等肝病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方案仍是我国主要的根除丙肝病毒的治疗方法,由于其在治疗丙肝上的某些限制及对丙型肝炎复制机制的研究进展,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迅速研发,成为国际上丙肝治疗药物热点话题,且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渐普及,在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的治疗目标是清除体内丙肝病毒,其疗效评价的标准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即治疗结束后 12 周或24 周,HCVRNA 不可测,获得 SVR 的患者 99%可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目前,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联合利巴韦林(RBV)即 PR 治疗仍是我国现有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感染的标准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通过调节自身免疫系统及抑制RNA 的转录、翻译等过程达到抗病毒治疗的过程,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CHC 的标准治疗是根据基因型指导抗病毒治疗的:1/4 基因型患者 PR 治疗 48 周;2/3 基因型 PR 治疗 24 周。国内研究显示,对于基因 1b 型的患者,采用 PR 治疗 48 周,患者SVR12 可达 91%;基因 2/3 型患者治疗 24 周,SVR 率为 90%,基因 6 型 SVR 率为 100%。由于 PR 治疗方案对于一些基因型疗效不佳,长期应用干扰素造成患者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等限制,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迅速发展。这类药物针对 HCV 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靶点进行作用,从而干扰病毒复制,主要包括 NS3/4A 蛋白酶抑制剂、NS5A 抑制剂和 NS5B 核苷与非核苷聚合酶抑制剂三类。大量研究显示 Daclatasvir 联合 Sofosbuvir 治疗方案是目前最有效,并且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案。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该类药物尚未在中国上市,同时其长期疗效的维持、长期安全性的临床数据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结 论

1.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无论抗病毒疗效如何,患者肝硬度值、肝功能指标等在抗病毒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

2.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无论抗病毒疗效如何,肝硬度值在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后长期随访,获得 SVR 患者的肝硬度值持续下降(P<0.05);未获得 SVR 患者的肝硬度值进行性升高(P<0.05);

3.有效抗病毒治疗可能使肝纤维化部分逆转,但并不能使肝脏损害完全根除,在发生持续肝损害前及早确诊并进行抗病毒治疗非常必要。

.........

参考文献(略)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篇二:临床下痫样放电对成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第 1 章 前 言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响世界上约 5000 万人[1],国内目前约有 900 万癫痫患者,占全球癫痫患者的 1/5-1/6,同时每年新增加癫痫患者 40 万[2]。癫痫患者常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癫痫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约为 30%-40%[3]。国内报道约 30%癫痫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其中明显缺陷者为20-25%,而癫痫患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未见报道[4]。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以往研究认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癫痫本身因素,如首发年龄、病程、发作频率、病灶部位以及抗癫痫药物等,但近年来发现,在一些临床上无癫痫发作,仅脑电图发现临床下痫样放电(subclicin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SED)的患者也存在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5]。因此 SED 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引起关注,多数研究认为SED 会引起短暂认知损伤(transitory cognitive impairment,TCI),在儿童癫痫患者研究中已证实,中央-颞部棘波的良性儿童期癫痫(BECTS)患者出现行为受损、学习成绩下降、神经心理功能下降与 SED 密切相关[6],慢波睡眠期持续性棘慢波(CSWS)患者也出现认知障碍及行为受损[7],认为儿童脑发育尚未完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导致发育中的神经元受损,进而影响智力发育,导致认知功能损伤[8]。而成人脑发育已经完善,SED 是否还会影响成人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社会心理功能,是目前癫痫领域关注的热点。尤其在治疗方面,控制癫痫发作始终是癫痫治疗的关键,但不仅于此,对其共患病及伴随症状给予综合治疗,全面提高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是最终治疗目标。对于癫痫发作控制良好,而脑电图检查仍存在不同程度痫样放电的成人癫痫患者如何治疗尚无定论,往往也被临床工作者所忽视。

目前临床中尚未发现能够检测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依靠神经心理学量表及长程视频脑电图联合应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对于癫痫及其认知方面的研究及诊治多限于脑解剖学结构层面。但近几年随着医学影像学发展,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uce imaging,f MRI)技术迅速发展,一系列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相继在临床中被推广应用,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张量成像(DTI)以及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成像等。尤其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效应的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uce imaging,BOLD-f MRI)为癫痫以及认知相关领域提供崭新的前景。BOLD-f MRI 是基于静息状态下脑神经元自发活动引发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脑功能活动进行评估,具有无创、简便易行、高分辨率等诸优势,不但能通过形态、密度变化对大脑进行客观精准分析,深入探索脑功能网络连接异常的改变,而且还可以准确定位视觉、认知等脑功能区,该技术的应用象征了已由传统的脑解剖结构的检查过渡到对脑神经功能活动方面的检测,其功能连接的方法非常适合癫痫的脑网络及记忆功能研究,准确识别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之间脑功能连接的差异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功能效应及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至关重要。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往往只关注癫痫发作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忽视那些癫痫发作控制良好患者中临床下痫样放电对认知功能的危害。这些放电会引起认知功能的暂时损害还是持久的认知障碍?如何早期发现 SED 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是否需要干预治疗?SED 引发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目前国外对 SED 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儿童,关于 SED 对成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

.......

第 2 章: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来源:选择 2016 年 3 月-2017 年 3 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癫痫患者 60 人,男 29 人,女 31 人,年龄范围:16-55 岁,平均年龄:29.88岁,且符合下述入选及排除标准的癫痫患者为临床下痫样放电(SED)组。随机选取具有相同年龄段、性别及教育背景的健康志愿者 40 人,男 18 人,女 22 人,年龄范围:16-55 岁,平均年龄:30.30 岁,且符合下述入选标准为对照组。

2.1.2 SED 组纳入标准(1)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 2014 年癫痫诊断标准[9] ;(2)年龄 16-55 岁之间;(3)入组前患者癫痫发作控制 3 个月以上;(4)患者目前均以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等新型抗癫痫药单药治疗;(5)患者知情同意。

........

2.2 研究方法

2.2.1 收集临床资料

(1)人口统计学资料的收集:SED 组及对照组患者登记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详细记录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联系方式、家庭住址、住院号、填写时间等信息。

(2)相关病史的采集:SED 组需采集包括既往史(出生史、家族史、外伤史、手术史、脑炎及脑部器质性病变史)、首发年龄、病程、发作频率、距离最近一次发作时间、发作类型及持续时间、曾经及目前服用的抗癫痫药物(种类、剂量及用药时间),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

2.2.2 认知功能评估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10](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是一项快速筛查同时具有良好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认知障碍评定工具。可评定不同的认知领域,包括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记忆,命名,语言复述,抽象思维,计算和定向力等。总分为 30 分,如果受教育年限≤12 年则加 1 分,≥26 分属于正常。

.........

第 3 章 结果........10

3.1 入组对象基本资料....10

3.2 SED 对认知功能的影响......10

3.3 SED 中放电指数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10

3.4 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12

3.5 SED 致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功能网络研究........12

第 4 章 讨论........15

第 5 章 结论........20

第 4 章 讨 论

认知功能障碍是癫痫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学习,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心理负担。以往的研究认为认知功能障碍与癫痫发作本身及抗癫痫药物的应用有关,但近年来发现临床下痫样放电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下痫样放电[15](subclinic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SED)是指脑电图上呈癫痫样放电(如棘波、尖波,伴或不伴慢波等),但同时无临床发作的现象,也叫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IED )。目前国外对 SED 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儿童,而且在儿童癫痫患者的研究中已经证实 SED 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然而关于 SED 对成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相对匮乏,也是临床医生常常忽视的问题。本课题选取近 3 个月以上无临床发作、且头部影像学检查结果阴性的成年癫痫患者,行SAS 焦虑量表、SDS 抑郁量表、PSQI 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及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Mo CA 认知量表评估、长程脑电图监测及静息态 BOLD-f MRI 功能核磁检查,从不同角度探讨 SED 对成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以期待为成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带来新的理论依据,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全面改善成人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受试者采用 Mo CA 认知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因该量表覆盖重要认知领域,其敏感性高、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临床,且对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比较敏感、检出率高,避免其它认知量表在轻度认知功能受损检测中的遗漏,具有其独特优势,因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多数为无认知功能障碍主诉及轻度认知受损者,故未采用传统的中国韦氏智力量表。将 SED 组患者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 40 名健康人对比得出,SED 对成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损害,Mo CA 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主要表现在视空间与执行功能(P=0.00),注意力(P=0.00),语言能力(P=0.00),抽象思维(P=0.00),延迟回忆(P=0.00)。而在命名(P=0.57)及定向力(P=0.1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合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发现既往的大部分关于SED 的研究都局限于儿童癫痫患者,而且认为 SED 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16]。然而对于成人癫痫患者频繁的临床下痫样放电研究匮乏[17]。

.........

结 论

1.临床下痫样放电影响成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放电指数越高对认知功能损害越明显,应重视临床下痫样放电的抗痫治疗。

2.临床下痫样放电对成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可能与认知相关区域的脑功能网络连接异常有关。

.........

参考文献(略)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篇三:帕金森病患者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定量MRI研究

第 1 章 引 言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 60 岁左右,我国 65 岁以上人群 PD 的患病率大约是1.7%。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 DA 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脑内其他部位比如:蓝斑、Meynert 基底核、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脚桥核和中缝核也会出现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1-2]。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 PD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但是这些异常均无特异性,在其他神经变性疾病中均存在。而近几年来针对神经炎症与帕金森病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这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在大多数针对神经炎症的研究以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为中心展开,而最近对帕金森病神经炎症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神经炎症的内涵应更为广泛,广义的神经炎症包括:胶质细胞反应、T 细胞等外周血免疫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浸润、血脑屏障的改变和天然免疫反应等[3-5]。

目前,关于 PD 患者血脑屏障变化的研究很少。血脑屏障的概念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当时德国科学家 PaulEhrlich 观察到向啮齿类动物静脉注射的染料可以渗漏到除大脑以外的全部身体器官。血脑屏障由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其它的神经血管单元(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神经元和基底膜)紧密连接而成,血脑屏障可以屏蔽血液中的毒性物质以及供应大脑营养;通过血脑屏障的转运由物理屏障紧密连接,如(zona occuldens 蛋白、occludin 等)和代谢屏障(酶和不同的转运系统)严格控制,血脑屏障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与以前一贯的观念不同,现在认为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存在血脑屏障破坏。6 年前一项较为重要的研究采用 c-维拉帕米(一种通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Kortekaa S 等发现与年龄配对的老年对照组相比,帕金森患者中脑 c-维拉帕米摄取量增加 18%,这种维拉帕米摄取量的增加可能反映了血脑屏障渗透率的提高[6]。同样在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包括 MPTP 小鼠模型、6-OH 大鼠模型证明同样存在血脑屏障的破坏。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可能存在血脑屏障的破坏,但渗透的形式、破坏的程度、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PD 与 AD、MS 同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AD 与 MS 均在活体实验方面发现存在血脑屏障的破坏[7-8]。PD 是第二大类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推测 PD 患者可能存在血脑屏障功能障碍,本研究旨在说明患者是否存在血脑屏障破坏;如果存在血脑屏障破坏,那么破坏的程度与帕金森病严重程度是否相关。

.......

第 2 章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依据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2016(版)收集 2016 年 5 月至 2017 年 5 月期间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一科的住院及门诊确诊为帕金森病患者 22例,组成 PD 患者组,详细记录他们的一般资料及病史等,有一例患者在测量过程中动脉输入函数(Arterial Input function curves,AIF)曲线不合格,舍弃,入组21 例,其中病例组男性 10 例,女性 11 例,年龄范围在 50-80 岁之间,平均 65.14岁;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及健康志愿者共 16 例,测量过程中有 2 例 AIF 曲线不合格,舍弃,入组 14 例,男 8 例,女 6 例,年龄 50-70 岁,平均 60.43 岁;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排除标准:如脑手术、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幽闭恐怖症、大量纹身,肾功能滤过率小于 30 毫升/分钟、对钆类造影剂过敏;脑血管疾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感染,创伤,精神疾病及颅内肿瘤等其它病变;入组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1)入选 21 例 PD 患者组成 PD 患者组,14 例健康人组成正常对照组,入组人员均行 DCE-MRI 检查,其中 PD 患者在检查前停用 PD 类药物 12h 后处于关期状态,对 PD 患者首发侧与正常对照组感兴趣区 Ktrans 纹理参数进行比较。

(2)将 21 例 PD 患者依据肢体先后受累的顺序分为首发侧和非首发侧,比较首发侧与非首发侧感兴趣区神经核团 Ktrans 纹理参数。

(3)按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即 H&Y 分期分为早期与中晚期,即早期为 1-2 期,中晚期分为 3-5 期,其中早期 8 例、中晚期 13 例,对早期与中晚期感兴趣区神经核团 Ktrans 纹理参数进行比较。

.........

第 3 章 结 果..... 5

3.1 基本资料的比较..... 5

3.2 PD 患者首发侧与正常对照组纹理参数大小的比较...... 5

3.3 PD 患者首发侧与非首发侧纹理参数值大小的比较...... 6

3.4 PD 疾病分期与纹理参数值大小的比较.........7

第 4 章 讨 论..... 9

第 5 章 结 论......... 12

第 4 章 讨 论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 60 岁左右,我国 65 岁以上人群 PD 的患病率大约是1.7%[9]。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 DA 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脑内其他部位比如:蓝斑、Meynert 基底核、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脚桥核和中缝核也会出现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1-2、10]、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 PD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但是这些异常均无特异性,在其他神经变性疾病中均存在[13]。而近几年来针对神经炎症与帕金森病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这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在大多数针对神经炎症的研究以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为中心展开,而最近对帕金森病神经炎症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神经炎症的内涵应更为广泛,广义的神经炎症包括:胶质细胞反应、T 细胞等外周血免疫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浸润、血脑屏障的改变和天然免疫反应等[11-17]。目前,关于 PD 患者血脑屏障变化的研究很少。血脑屏障的概念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当时德国科学家 Paul Ehrlich 观察到向啮齿类动物静脉注射的染料可以渗漏到除大脑以外的全部身体器官。血脑屏障由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其它的神经血管单元(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神经元和基底膜)紧密连接而成,血脑屏障可以屏蔽血液中的毒性物质以及供应大脑营养;通过血脑屏障的转运由物理屏障紧密连接,如(zona occuldens 蛋白、occludin 等)和代谢屏障(酶和不同的转运系统)严格控制,血脑屏障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与以前一贯的观念不同,现在认为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存在血脑屏障破坏。6 年前一项较为重要的研究采用 c-维拉帕米(一种通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Kortekaa S 等发现与年龄配对的老年对照组相比,帕金森患者中脑 c-维拉帕米摄取量增加 18%,这种维拉帕米摄取量的增加可能反映了血脑屏障渗透率的提高[6]。同样在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包括 MPTP 小鼠模型、6-OH 大鼠模型证明同样存在血脑屏障的破坏[18-21]。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可能存在血脑屏障的破坏,但渗透的形式、破坏的程度、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

.........

结 论

1.本研究认为 PD 患者首发侧苍白球、黑质区存在血脑屏障微渗漏。

2.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可能与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相关。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