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中父母不礼貌话语的对比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1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68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研究分别收集了339、317条中英语料,数据量可以呈现两国父母在不礼貌策略使用方面存在的异同。但是受制于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本研究仅选择了两部情景剧作为语料来源。未来不礼貌话语的研究可以收集更多语料,扩大数据量,使分析更具说服力。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会遵循礼貌的社交原则。但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由此产生不礼貌话语。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基于Brown & 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Culpeper(1996)提出了不礼貌定义,他认为不礼貌是“使用达到相反效果的策略来打破社会的和谐”。同礼貌一样,不礼貌也是一种语用策略。它包含一定的交际意图,可以达到特定交际目的(钱冠连,2002;陈倩 等,2013)。然而,不礼貌话语被视为违反礼貌原则的边缘化现象,在学界长期缺乏关注和重视(冉永平 等,2011)。
近二十年来,不礼貌话语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研究者们探讨了不礼貌策略的使用(Baldó,2019)、不礼貌话语的回应(Anna,2021)、不礼貌的顺应性(李元胜,2006;杨子 等,2007)、不礼貌话语的语用特征(毛延生,2014)等。学者们也对不同身份群体的不礼貌话语展开了研究,比如医患之间的不礼貌话语(王梦岚,2017)、法庭中的不礼貌话语(翟巧玲,2014)等。这些研究注意到不礼貌与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1981)认为,人类是一种天生的社会动物,无论身在何处,都与复杂的社交网络紧密相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例如在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身份,在学校中的老师和学生身份,在工作中的领导和员工身份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社会上所具有的社会身份。语言使用者不同的社会身份和人际关系不仅会加剧矛盾和冲突的复杂性,也使得我们对不礼貌话语的研究更为多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基于以下两个研究目的进行:第一、对比中美两国父母对孩子使用的不礼貌策略,探究中美父母在不礼貌策略使用上的异同;第二、对比中美两国父母在建构相同语用身份时使用的不礼貌策略,进一步厘清两国父母对不礼貌策略使用的异同。
第一,本研究可以丰富和扩展不礼貌话语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父母不礼貌话语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对中美两国父母不礼貌策略的对比,扩宽了学界对不礼貌话语的研究内容;同时,中英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两种语言异同的了解。
第二,本研究希望为话语研究提供新思路。目前,把话语策略研究与语用身份建构结合起来的研究极少。本研究基于父母在交际中动态建构的不同语用身份,对比两国父母不礼貌策略的使用情况,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对两国父母使用不礼貌策略的情况了解得更加清晰;另一方面,结合身份建构的不礼貌话语研究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第三,本研究通过分析两国父母使用不礼貌策略的异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本节将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不礼貌相关理论和语用身份相关理论,具体包括不礼貌研究的发展过程及不礼貌的定义,语用身份的定义及其建构研究。
2.1.1 不礼貌理论研究
不礼貌理论研究是以礼貌研究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研究始于Culpeper(1996),他对不礼貌的研究主要基于Brown & Levinson的礼貌模式。
1)Brown & Levinson的礼貌模式
Goffman(1955)首次提出“面子(face)”概念,他认为面子是人们在交际中需要十分注意的因素,在社会交际中面子是赢得积极的交流效果最有效的方式。
在Goffman的面子理论的基础上,Brown & Levinson(1978)提出了“面子保全理论(face-saving theory)”。他们把面子分为两类: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1987:61)。在他们看来,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对方的赞同、喜爱、认可和尊重;消极面子是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对方干涉、阻碍,拥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在这个理论中,他们假定一个模范人物(Model Person)在交际中遇到言语威胁时,即他/她面子受到威胁(face-threatening act)时,他/她有能力根据想要达到的交际目标,选择最佳或最合适的“补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
Brown & Levinson(1987:60)提出五大礼貌策略,主要包括:(1)不使用补救策略、直接公开地实施面子威胁行为(bold-on record politeness);(2)积极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3)消极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4)非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策略(off-cord politeness);(5)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策略(don’t do the face threaten act)。这些策略的礼貌程度依次递减。
.........................
2.2 不礼貌话语研究现状
2.2.1 父母不礼貌话语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各种话语使用者之间的不礼貌现象,如医患间的不礼貌现象(王梦岚,章燕,2017)、师生间的不礼貌现象(刘威,2017)、庭审话语中的不礼貌现象(孙胜难,2017)、夫妻或情侣之间的不礼貌现象(吴玉玲,2014)、网络中的不礼貌现象(王晶,2019)、不礼貌的性别差异(Aydınoğlu,2013)、广播对话中的不礼貌现象(Lorenzo,2009)、职场中的不礼貌现象(Holmes,2008)等。
相对来说,关注亲子间不礼貌现象的研究较少。另外,此类研究大部分都关注不礼貌现象之中的冲突话语。如Vuchinich(1986)以58个美国家庭聚会期间发生的冲突对话作为语料建立一个语料库,分析夫妻及亲子间的冲突话语的冲突序列。此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冲突序列是如何结束的,结果发现对话者们会使用转换话题、开玩笑、使用缓和语等结束冲突。
与Vuchinich的关注点不同,Diana(2002)关注的是冲突对话中发生的一个特定的语言特征。她注意到家庭成员之间大量的冲突话语根源于大量的唠叨。研究发现,唠叨既与父母和孩子的权力和地位有关,也与父母的性别差异有关。
Waliyadin(2016)以小说《查理·皮皮》(The Charlie Pippin)为研究对象,以Culpeper的不礼貌模型分析其主要人物在家庭和学校之间使用不礼貌话语时所采用的策略情况,发现其中人物由于社会地位不同,使用的不礼貌策略也不尽相同,而处于高社会地位的人物会经常使用直接不礼貌和积极不礼貌策略。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13
3.1 研究问题 ........................................... 13
3.2 数据收集 ....................................... 13
3.3 数据分析 .......................... 14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16
4.1 中美父母不礼貌策略使用情况 ................................... 16
4.1.1 直接不礼貌策略 .......................................... 16
4.1.2 积极不礼貌策略 ................................. 16
第五章 讨论 ........................... 42
5.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不礼貌策略使用的影响 .......................... 42
5.2 权力距离对不礼貌策略使用的影响 .................................. 43
第五章 讨论
5.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不礼貌策略使用的影响


语言学论文参考

对于研究结果中的美国父母比中国父母更常使用“阻碍进一步对话”策略,本研究认为是受到两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导致的。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Hofstede(1984)文化维度理论的五个维度之一。Hofstede指出,在个人主义社会中,人们关注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在集体主义社会中,人们对群体有高度的忠诚,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中国人有很强的集体意识。一方面,中国历代都在实行“重农制商”的政策,农业生产的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稳定,形成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依赖。另一方面,孔子的儒家思想曾经在传统中国发挥主导作用,儒家思想非常重视群体意识,强调整个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只有服从群体,个人才能与世界相处融洽。相反,美国社会则强调个人主义,个人利益被放在首位。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欧洲中后期。随着私有制渗透到家庭中,父子、夫妻开始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这为个人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集体主义的影响下,中国人注重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中国人在说话做事时总会顾忌到别人的面子。即使是在亲密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也会照顾孩子的面子,尽量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在集体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父母把孩子看作集体中需要保护的弱势个体。因此,为了避免伤害孩子的面子、保护孩子和维护亲子关系,相比美国父母,他们较少使用“阻碍进一步对话”策略,即较少打断孩子的发言,会听完孩子的发言。在个人主义的影响下的美国父母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认为孩子们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与孩子相处时,美国父母会倾向于把孩子当做成年人,认为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此外,在建构行为控制者身份时,父母认为孩子的行为应该受父母的约束、孩子应该遵从父母的意愿,他们会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要求和约束。所以他们在不想听孩子的发言时,或者是控制孩子行为时,会比中国父母更倾向于直接打断孩子的话,即阻碍进一步对话。

...........................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内容与结论
通过对美国电视剧《摩登家庭》和中国电视剧《家有儿女》中父母对孩子使用的不礼貌话语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本研究发现,由于亲子关系的亲密性,父母经常会对孩子使用不礼貌话语;其次,由于父母的权力高于孩子,父母常使用“批评”策略和“威胁”策略。两国父母都使用不礼貌话语建构了行为控制者、家庭冲突的调停者、教导者和养育者身份,以此管教孩子以及维护家庭关系。但是由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父母与孩子间的权力距离的影响,两国父母在拒绝执行礼貌、“阻碍进一步的对话”、“冷落、怠慢”和“把听话人排除在外”等策略的使用方面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