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视角内蒙古旅游扶贫效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67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异较大。根据BCC模型分析结果可知,内蒙古地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达到76%,发展势头较好。其中巴彦淖尔、乌海、阿拉善等盟市规模报酬不变,处于技术前沿面;除通辽市、赤峰市规模报酬递增外;其余盟市的规模报酬均递减,表明当前旅游扶贫需亟须提高精准度。第二,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变化幅度受技术效率影响较大。2010至2018年内蒙古地区旅游扶贫技术效率平均水平和规模效率平均水平分别达到88%和84%,表明内蒙古整体扶贫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较高,对比综合效率均数可以得出技术效率是本区旅游精准扶贫综合效率产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旅游业因其独特发展优势已成为大众认可的朝阳型产业和对环境友好的无烟服务产业,具有广泛的经济带动性,很多地区依托旅游产业及其现有资源条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在帮扶脱贫方面有着得天独厚和无法比拟的产业带动优势[1]。从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 2017 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旅游业产值占全球GDP 的 10.4%,同时在全球的就业市场上,提供了近 10%的就业机会,是极其重要的产业之一。可观的数据给世界旅游组织带来信心,诸多专家认为到 2020 年,世界上17%的贫困人口会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摆脱贫困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2]。
将视点转向国内,在 2011 年制定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中明确将旅游扶贫列为重要扶贫方式,并在纲要中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战略性规划及详细措施,为进一步推进扶贫攻坚进程,实现 2020 年全面脱贫的目标指明了方向。历经多年实践探索,2018 年 12 月,国办再次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首次将消费扶贫作为重要方式纳入脱贫攻坚战略,同时要大力宣传,加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购买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消费。特别是 2020 年 1 月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贫困地区旅游业受阻及农副加工销售行业滞销,各级政府、网络媒体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加强对贫困地区帮扶与宣传,同时积极调动脱贫群体的能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各方努力,力争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自 2013 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到 2020 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相关讲话,在中央政策层面多次强调了建立精准识别、精准脱贫工作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在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旅游扶贫精准程度与效率问题越来越成为关注重点。在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中,贫困人口是否获得了切实的帮扶是关键。在各个地区大力开发旅游业,带动贫困人口致富的过程中,扶贫措施不具备针对性、扶贫对象不准确、开发的扶贫项目受众不明确、资金的流向不明晰等各种问题堆积在一起,致使扶贫效率偏低[3]。从实践中思索,如何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高效的扶贫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对旅游扶贫效率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可以丰富扶贫理论,有助于扶贫理论的长期研究。近年来,旅游扶贫的宏观政策、扶贫机制设计和具体的扶贫模式是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的重点,但此类研究多是理论、框架结构层面的,对扶贫效率的关注不足。虽然扶贫开发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但是在扶贫效率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上,仍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对内蒙本地区旅游扶贫效率的分析评价相对较少。本文利用 DEA 分析法常对效率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进行计算分析,对各盟市效率情况进行分类归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本篇文章的研究丰富了内蒙地区旅游扶贫效率的理论研究,同时对内蒙地区旅游扶贫过程中的影响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动态研究。
1.2.2 实践意义

纵观中国的扶贫事业已历经三十年之久,成效显著,在诸多的扶贫战略方式中,旅游业的效果尤为显著,因此旅游扶贫已经成为重要战略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9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 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1109 万人,同比下降 66.8%;贫困发生率 0.6%,比上年同期下降 1.1%,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程度、减贫速度均超上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如此优异的成绩显示出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在系列政策文件的指引下,很多地区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扶贫事业成效显著,扶贫深度可观。但是,面临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上行压力,及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的迫切需求,早先的粗放型扶贫模式由于追求整体的扶贫效果,在扶贫精度问题上关注度不够,环境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大,不仅严重影响当下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从发展的角度而言更是非常不可取。因此本文结合国内旅游扶贫的实践经验,将研究重点落在扶贫效率水平以及扶贫效率上,通过数据分析归类研究,得出旅游扶贫效率受到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为实现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对帮助旅游扶贫事业发展、推进区域内旅游扶贫实践也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本部分主要对旅游扶贫、旅游扶贫效率分析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归纳总结,为研究的开展进行准备。
2.1.1 旅游扶贫
从国际上来讲,旅游扶贫的概念主要分为两种:PPT(Pro-poor Tourism)概念和ST-EP(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概念。从定义上来只要是对贫困人口有利的旅游都属于 PPT。在 PPT 中不存在固定的蓝图,也不存在所谓的标准模式,只要能够从旅游产业中给贫困人口减轻负担就是有效的旅游扶贫。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 PPT 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旅游给贫困人口带来效益,提高贫穷和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水平[4]。但是 PPT 模式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效益方面,在教育、卫生、交通以及人口的整体素质方面也有较好的帮助,这从根本上讲和旅游扶贫的目的是一致的。但 PPT 模式的效果也并非无人质疑,Ashley(2001)曾发表文章指出由于在某些地区精英分子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态势,由此造成了更大程度上的贫富差异,从根本上违背了 PPT 的初衷[5]。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通过旅游来进行扶贫的这种方式不仅仅需要考虑策略的效果还需要考虑到因地制宜的特点,比如某些地区的贫困人口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商业实现的可行性、是否存在完备的政策等等。

ST-EP 主要是指旅游的可持续性和消除贫困作用,认为短暂的旅游与可持续性的旅游相比,后者具有绝对的优势。除去可以消除贫困,还可以缓解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例如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6]。
从目的上来讲,ST-EP 与上述的 PPT 相同,都是为了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贫困人口。从关注的问题来看,PPT 和 ST-EP 的着眼点也是相同的,都针对地区经济发展,所以两者都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相比较而言,后者在前者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扩充,致力于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体系。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旅游扶贫方面,国内外的研究都较为丰富,成果也相对显著。从国外的研究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扶贫理论[16,17]、扶贫方式[18]、参与角色[19]、受益主体[20,21]、及扶贫效果[22]等几个方面。而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扶贫模式和路径[23~27]、社区居民感知态度[28]、问题与对策[29~31]、旅游扶贫效应[32~34]等内容。
2.2.1 关于旅游扶贫模式的研究
在模式研究方面,考虑到各个地区自身条件和特点的差异性,在模式选择上也各不相同,比如某些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治理有效等,对于这些因素,相关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其中,我国旅游扶贫的传统模式—政府主导型一直都被推行,而且仍是当前重视的程度最高的一种扶贫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顾名思义指的是通过政府的努力,包括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来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从而发展旅游,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最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很显然政府处于核心的地位,因为政府在决策和实施方面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和科学性,同时在财政和管辖方面都非常具有绝对优势,另外还可以通过直接颁布政策、指令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地区性的旅游业发展,从实践结果来看,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扶贫模式效果显著,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35]。

但是这种模式在近年来也被一些学者所质疑,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问题的出现,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扶贫模式暴露了其劣势,从长远周期考虑,也尚未达到预想的良好效率效果,而且对于生态环境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龚艳等(2014)学者提出了有限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再是绝对的,组织体系表现出多样化,包括政府、企业、市场、社区居民和旅游者都参与在内,而政府在其中主要起着帮扶的作用,真正成为旅游扶贫主体的是企业,市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市场可以搭建合适的桥梁,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调节、社会参与[36]。

................................


3 研究方案设计 .................................. 17
3.1 研究方法......................................... 17
3.2 样本选择..................................... 18
4 实证分析 ......................... 24
4.1 旅游扶贫效率分析 ................................... 24
4.1.1 旅游扶贫综合效率 .......................................... 24
4.1.2 旅游扶贫纯技术效率 ................................ 25
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35
5.1 主要存在问题 ........................................... 35
5.1.1 生态地域瓶颈 .......................... 35
5.1.2 品牌建设孱力 ............................ 35

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存在问题
5.1.1 生态地域瓶颈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呈多种样式,生态环境也具有多样性,连片贫困区的居民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较为恶略、交通不便的林区草原,虽然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资源,但在硬币的反面这样的境况同样也造成了农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挖掘时的生态环境瓶颈。同时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负载,影响了农牧民旅游脱贫的发展。

从地域发展特点来看,各盟市间旅游扶贫产业发展不均较为严重。内蒙古从地理环境来看东西狭长,区内行政管辖面积大,各类旅游景区、旅游资源间距离较远,分布较为扩散,聚集程度较差,因此造成规模效应。旅游产业规模、旅游收入有所欠缺,文化旅游线路建设相对滞后,彼此孤立,应积极打造开辟融合独特草原文化、特色民俗、风貌建筑的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产业对人口、经济的聚集效应。解决好东西盟市、南北城市呈现出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产业布局不均衡、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发挥好旅游经济对扶贫工作的经济带动作用。

5.1.2 品牌建设孱力
从品牌建设来看,区内各盟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缺乏特色品牌引领,造成游客对内蒙古旅游的印象较为单一,这样的固有影响容易造成游客的错误认识从而在旅游竞争力方面薄弱,不利于旅游脱贫的发展。旅游扶贫的主要方式是以发展旅游产业从而带动相应贫困载体使其实现增收脱贫,但是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挖掘时,由于战略认识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品牌建设方面对于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承载不足,同时在经济利益上的过于短浅和激进,将品牌建设、文化融合等同为单调、强行、无趣的表演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品牌未来发展。
....................................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内蒙古地区十二盟市相关统计数据,采用DEA模型测算内蒙古地区旅游扶贫效率及其变化。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各决策单元即内蒙古各盟市间旅游扶贫效率差异较大。根据BCC模型分析结果可知,内蒙古地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达到76%,发展势头较好。其中巴彦淖尔、乌海、阿拉善等盟市规模报酬不变,处于技术前沿面;除通辽市、赤峰市规模报酬递增外;其余盟市的规模报酬均递减,表明当前旅游扶贫需亟须提高精准度。
第二,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变化幅度受技术效率影响较大。2010至2018年内蒙古地区旅游扶贫技术效率平均水平和规模效率平均水平分别达到88%和84%,表明内蒙古整体扶贫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较高,对比综合效率均数可以得出技术效率是本区旅游精准扶贫综合效率产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本文将内蒙古地区十二盟市分为“黄金成熟型”“朝阳发展型”“潜力成长型”“夕阳落后型”四个类型,同时与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相关比对,提出应根据各类型特征提高旅游扶贫技术效率、产业聚集效应,拓宽边际增长点,从而有效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