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构建了以谦逊型领导、组织正念、组织韧性与组织资源冗余为核心变量的理论模型。在模型的检验阶段,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考察了谦逊型领导、组织正念、组织资源冗余以及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1)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对组织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从新时代政府组织正面临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这一现实状况出发,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构建了谦逊型领导、组织正念、组织资源冗余与组织韧性之间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与组织韧性之间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依据实证检验结果,政府组织可以从领导层的“谦逊型领导风格”着手提高其组织韧性。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也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从“资源”视角出发,将谦逊型领导作为一种组织资源,帮助组织获得除组织韧性外的其他竞争优势。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4 年 11 月,习总书记在分析我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提到:“风险确实有,但没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1自此以后,“经济韧性”一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到。2014 年 12 月和 2015 年 7 月,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和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都提到“经济韧性”一词。在 2019 年 7 月的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也提到:“中国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伴随“经济韧性”一词被国家领导多次提及,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们也注意到当今世界自然和社会安全风险交织,危机从未间断:东非地区的蝗虫灾害、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世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使得公共组织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社会治理体系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全面深化改革亦对公共组织积极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回应公众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郭哲,曹静,2019)。在此背景下,韧性被引入公共管理领域以帮助组织更持续、稳定地应对不确定和未知,已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能力(Milley & Jiwani, 2014; Cote &Nightingale, 2012;潘小娟,李兆瑞,2019)。“韧性”初入公共管理领域就备受国内外实践界工作人员和学者们的积极关注,已被列为一项热点议题。2018 年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国际行政学会)年会将“奋斗、适应、维持:治理体系的韧性”作为主题就是明证。《外国经济与管理》杂志亦通过征稿启事呼吁学界共同探讨“组织韧性”。
1.1.1 新时代风险环境对政府组织的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7 年 7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该文件提到我国的突发事件仍处于易发多发期,各种风险相互交织,呈现出自然和人为致灾因素相互联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既有社会矛盾与新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等特点3。2019 年10 月 31 日,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当前新时代的风险环境对政府组织及时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政府组织作为国家治理主体中的“长辈”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结合资源保存理论和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从资源投资与收益视角出发,以谦逊型领导为切入点,分析谦逊型领导如何影响组织韧性及其内部作用机理,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
(1)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谦逊型领导和组织韧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尽管已有学者提出谦逊型领导与组织韧性存在相关关系,但鲜有实证研究证实二者的确切关系。本研究从资源保存视角出发,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划分理论,提出了谦逊型领导影响组织韧性的研究模型,并对谦逊型领导影响组织韧性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这使得我们对谦逊型领导与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2)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政府组织韧性提升的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发现谦逊型领导影响组织韧性的机理,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组织正念以促进组织韧性提升,有利于组织韧性能力培养方式的丰富,同时也拓展了组织韧性提升的研究内容。
1.2.2 实践意义
(1)有利于增强政府组织应对风险和危机环境的能力。当今社会政府组织面临的风险和危机日渐增多,本研究对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影响组织韧性的机理进行研究,有助于政府组织发现如何提高组织韧性,以帮助政府组织更好应对风险和危机环境。
(2)有利于增强政府组织在出现不可避免的危机后迅速恢复甚至实现成长的能力。当今社会的多变与复杂难免会让政府组织遭遇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组织韧性的增强则可以帮助政府组织即使经历了危机,仍可快速恢复至危机前的状态,甚至通过从危机中学习经验,实现政府组织的进一步成长。
...............................
第 2 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政府组织
是否拥有行政权是政府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的一个重要标志。本研究采用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蔡立辉和王乐夫提出的政府组织定义,将政府组织界定为拥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即政府组织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拥有行政权力并以此为手段进行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有权支配和运用公共资源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组织1。
2.1.2 谦逊型领导
目前学界的主流是将谦逊型领导视为一种可习得的领导行为。因此,本研究选择 Owens 和 Hekman(2012)提出的,已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行为视角的谦逊型领导定义,将谦逊型领导界定为:领导者能承认自身不足、关注下属的优势和贡献、对他人的观点和建议保持开放态度的一种领导行为。
2.1.3 组织韧性
国内外研究普遍将组织韧性定义为一种能力。本研究亦遵循组织韧性的能力观,把组织韧性视为组织应对非常态环境冲击的能力,并伴随有组织从不利情境中恢复甚至发展出新能力的积极结果。因此,本文采用 Kantur 和 Iseri-Say(2015)的定义,把组织韧性定义为:组织抵抗不利和压力条件、保持组织定位以及从不利条件中获得更好发展的能力。
2.1.4 组织正念
目前学术界对组织正念的概念界定相对统一,得到普遍认同的组织正念定义由 Weick 及其同事提出。本研究亦选择 Weick 及其同事提出的组织正念定义,将组织正念视为组织克服意外事件并以不确定信息(如早期威胁信号,不能确定其发展变化)对事态进行掌控的认知能力(Vykoukal et al., 2009),并将组织正念界定为:组织在多大程度上捕捉到出现的威胁性的差异性细节,以及对这些细节迅速采 取行动回 应的能力(Weick et al, 1999; Weick & Sutcliffe, 2001; Weick &Sutcliffe, 2007; Vogus & Sutcliffe, 2012,p.723)。
........................
2.2 理论基础
本研究探讨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对组织韧性的作用机理,为解决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何以影响组织韧性这一问题,本研究将从政府组织的内在需求出发,尝试探求这一作用机理背后的理论基础。
2.2.1 资源保存理论
因研究工作压力的需要,国外学者提出了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resources theory,COR 理论)。COR 理论从资源得失视角解释并分析压力情境下的个体行为,提出至今已在学界得到广泛使用。COR 理论的提出者 Hobfoll(1989)对该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了描述:个体会努力保持、保护和构建资源,而对个体构成威胁的是这些宝贵资源的潜在或实际损失。根据这一基本假设,COR 理论推导出两个基本原则:
其一,资源损失的首要性;其二,资源投资原则。为了防止资源损失、从损失中恢复以及获得新的资源,个体的资源投资是必然的(Hobfoll,2001)。根据资源投资原则,COR 又衍生出以下四个推论:其一,如果个体本身就具备很多资源,那么他在获得其他资源时将更为容易;如果个体本身就缺乏资源,那么他不仅更加难以获得其他资源,而且很容易遭受资源损失。其二,未来遭受资源损失的原因在于早期经历的资源损失。其三,未来取得资源收益的原因在于早期取得的资源收益。其四,如果个体已经缺乏资源,那么个体在处理剩下的资源时将倾向于持保守态度。
在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COR 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如果个体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资源储备,个体就有应对好因为资源损失而造成的压力的基础条件,不仅不容易遭受损失,而且更有可能获得其他资源;反之,拥有较少资源的个体较难应对资源损失带来的压力,不仅更容易遭受损失,而且更加难以获得资源。据此,COR 理论又衍生出丧失螺旋效应和增值螺旋效应。其中,丧失螺旋效应具体体现为:如果个体本身就缺乏资源,那么个体很容易就会因为资源损失而面临压力,出现压力后,个体往往会进行资源投资以求减少资源损失,但往往这种资源投资只会进一步加速资源损失;增值螺旋效应具体体现为:如果个体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资源,那么个体不仅在获得其他资源时将更为容易,而且更多的资源增值也会因为个体所获得的其他资源而产生。Hobfoll(1989)认为,在以上两个螺旋效应的形成速度方面,形成资源丧失螺旋效应的速度往往快于形成增值螺旋效应的速度,这就很容易造成个体一旦缺乏资源就步入丧失螺旋效应的损失漩涡。
..............................
第 3 章 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理模型与研究假设.........................21
3.1 理论模型...........................21
3.2 研究假设..................................22
第 4 章 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对组织韧性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25
4.1 问卷设计...................................25
4.1.1 测量工具设计................................... 25
4.1.2 测量题项编制................................. 25
第 5 章 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对组织韧性影响机理的研究结论与展望.......................................43
5.1 研究结论与讨论..........................43
5.2 管理启示...................................44
第 4章 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对组织韧性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4.1 问卷设计
4.1.1 测量工具设计
为了保证所用的量表具备达标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国外成熟、权威的测量量表,并在反复回译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情境进行修改和润色,力求测量量表既具有学术严谨性又通俗易懂。具体来说,本研究的谦逊型领导量表、组织韧性量表和组织资源冗余量表都使用李克特 5 点计分法,组织正念量表则使用李克特 7 点计分法。表 4.1 列出了本研究的具体计分方式。结合笔者的现实情况,本研究采取了网上电子问卷和线下纸质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尽可能地扩大调查样本量。
4.1.2 测量题项编制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包括对政府组织的谦逊型领导、组织正念、组织韧性和组织资源冗余这四个核心构念的测量。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行政级别。
(1)题项数量设定。一般而言,量表(问卷)的答题时间应控制在 50 分钟以内(Converse & Presser, 1986)。从已有的经验来看,花费 15 到 30 分钟来填写的量表(问卷)具有更强的统计学意义(范柏乃,蓝志勇,2018)。具体而言,本研究通过 30 道题项对研究的核心变量进行测量,其中谦逊型领导通过 9 道题项进行测量,组织正念通过 9 道题项进行测量,组织韧性通过 9 道题项进行测量,组织资源冗余通过 3 道题项进行测量,预计完成每份问卷的填写时间约为 15-20分钟。
第 5 章 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对组织韧性影响机理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立足于政府组织的组织韧性,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构建了以谦逊型领导、组织正念、组织韧性与组织资源冗余为核心变量的理论模型。在模型的检验阶段,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考察了谦逊型领导、组织正念、组织资源冗余以及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
(1)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对组织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从新时代政府组织正面临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这一现实状况出发,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构建了谦逊型领导、组织正念、组织资源冗余与组织韧性之间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与组织韧性之间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依据实证检验结果,政府组织可以从领导层的“谦逊型领导风格”着手提高其组织韧性。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也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从“资源”视角出发,将谦逊型领导作为一种组织资源,帮助组织获得除组织韧性外的其他竞争优势。
(2)组织正念在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与组织韧性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采用 Hayes(2012)编制的 SPSS 宏中的 Model4,验证了组织正念在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与组织韧性之间确实起到了中介作用,即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可以通过组织正念所起的桥梁作用正向影响组织韧性。该研究结果也进一步揭示了政府组织谦逊型领导影响组织韧性的内在机理和作用路径,并为从组织正念这一构建高可靠性组织的重要组织资源出发,研究组织层面资源与组织韧性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3)组织资源冗余对组织正念与组织韧性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著,与此相反,组织资源冗余负向调节了组织正念与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即组织资源冗余水平越低,组织正念与组织韧性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从理论层面来说,组织资源冗余是组织中那些还没有被充分部署的资源,在为政府组织适应环境变化,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方面能够提供积极帮助,例如在组织面临压力或逆境情境时抵抗压力、战胜逆境、恢复平衡状态甚至实现自身成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