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同国家其他事业同步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与过去相比,实现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相对城市经济而言却在衰弱,这是我国长期实施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城镇化使得农村可流动的资源和要素流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而农村长期的资源要素流出,导致农村衰落。农村衰落主要表现为农村空心化。农村空心化包括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村产业空心化以及农村社会文化空心化等,其中农村人口空心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村劳动力人口外流,在农村大多数剩下的都是没有生产力或者生产力不足的小孩和老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如表1-1 所示,2019 年和 2018 年全国农民工总人数为 29077 万和 28836 万,同比增长率分比为 0.8%和 0.6%。其中,外出到异地的农民工人数分别 17425 万和 17266万,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0.7%和 0.5%。外出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农村劳动力人口外流严重。且 2016 年的农业普查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年龄段集中在 36岁以上,这表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呈老年化,青年劳动力不足。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运用在写作过程中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上。通过阅读大量农村金融理论包括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农业信贷补贴论、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金融抑制。同时,阅读大量国内外关于小额信贷的文献综述,较为全面地了解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现状,两者共同为本案例的深刻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
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实地去到 A 县,了解 A 县农商行的情况,去往受“产业扶贫信贷通”支持的企业进行调研与访谈,参加 A 农商行在杨功村里举办的金融夜校,获取“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办法说明、操作流程和风险补偿金机制等一手资料,以确保案例的真实准确性,为案例分析做准备。
(3)案例分析法
本文先介绍“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办法说明、操作流程以及风险补偿金机制和 A 县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然后阐述“产业扶贫信贷通”联结政府、银行、合作社、农场经营主和贫困户等多方主体,多方主体皆有受益。再分析 A 县农商行作为“产业扶贫信贷通”放贷数额最多的金融机构,其取得成效的原因。最后研究“产业扶贫信贷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针对该不足之处提出针建议与对策。并从 A 县开展“产业扶贫信贷通”业务的调查分析中,得出启示为其他农村地区将金融支持更好深入农村经济提供经验借鉴。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农村金融基础理论
农村金融发展在理论上分为三个阶段:农业信贷补贴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和金融市场理论。通过分析其理论内容、意义和缺陷,对健全和完善现有农村金融市场和建立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1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农业补贴论
(1)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美国经济学家 R.I. Mckinnon 和 E.S.Shaw(1973)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了金融抑制理论。他们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或者地区的金融发展特点包括: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金融市场体系的残缺与分割、和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度管制。这些制约着发展中国家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制约着金融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改善这种金融抑制的现象,R.I. Mckinnon 和 E.S.Shaw 根据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发展过程的有效分析得出金融深化重要理论。金融深化理论指出,改善金融抑制的关键是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度管制,让金融市场自由运转,唤醒市场活力。
(2)农业补贴论
在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下,20 世纪 80 年代推出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业信贷补贴论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民收入不稳定等特点决定农村金融的高风险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经营目的是获利和规避风险导致他们不会对农民轻易放贷。农村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农村居民又难以获得信贷资金,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不足,从而非正规金融蓬勃发展,农村居民转向民间借贷来满足资金需求。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上面提及的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小额信贷的实践成功提供了理论基础。小额信贷由穆罕默德?尤努斯提出,在孟加拉国取得成功之后,迅速在各个国家推广开来。下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小额信贷的相关研究。2.2.1 小额信贷的概念、类型的相关研究
(1)关于小额信贷的概念
国际上的小额信贷是指信贷机构,在一定区域内,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安排下,按特定的目标向贫困人口提供信贷资金和综合技术服务的信贷方式。国内学者杜晓山、孙若梅(2000)认为,小额信贷是金融机构向贫困人群提供可持续且额度较小的信贷活动。林志斌、王海民(1999)认为小额信贷通过对贫困人群发放小额度的贷款,来实现扶贫目的,这区别于一般性商业贷款。因为国内外小额信贷的实践过程、服务对象、运行机构、运行模式、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等都不相同,所以国内外学者对小额信贷的定义没有完全统一。
(2)关于小额信贷的类型
根据小额信贷机构所期望的第一目标不同,国外学者早期将小额信贷分为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两类。福利主义小额信贷主要关注小额信贷的扶贫效果,认为小额信贷的第一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经营要让位于第一目标。制度主义小额信贷主要关注信贷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认为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是扶贫的前提。但实际上不管是福利主义小额信贷的扶贫目标还是制度主义的可持续经营目标,两者的目标不是对立的,目前学者普遍认为小额信贷的目标要兼具扶贫和可持续经营发展,寻求两者统一的实践路径。
............................
3“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基本介绍.................................11
3.1“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实践主体.................................11
3.2“产业扶贫信贷通”的业务介绍........................11
4“产业扶贫信贷通”取得的效果分析................................18
4.1“产业扶贫信贷通”所取得的效果..................................18
4.1.1 扶持贫困人口,实现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18
4.1.2 提升银行社会形象,扩大业务份额...................18
5 启示与对策建议.......................................30
5.1 启示...................................30
5.1.1 建立农村征信体系............................30
5.2.2 强化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素养................................30
5 启示与对策建议
5.1 启示
A 县农村商业银行在几家银行当中,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的数额最多且多方受益,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金融抑制。它的做法对其他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详细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5.1.1 建立农村征信体系
随着全国征信的开始,农村地区也开始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在对 A 县农商行调研过程中,发现在建立健全农村征信体系上,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也有改进之处。第一,通过整村推进金融服务的方式,降低单个收集农户信息的成本和时间。第二,利用人口相互熟悉,信息互通的优势,请村干部、银行信贷评估员和该村的“百事通”等人组成信贷评估小组,以整村授信的方式,来对该村的农户进行集中授信,提高贷款效率,降低贷款成本。第三,“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开展与整村推进金融服务联合,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管理能力强,宣传力量强,广泛动员每村每户,掀起声势浩大的宣传动员活动,降低农商行的宣传成本。第四,开始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将收集的农户信息整理成电子档案,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对农户授信。但是,在农商行也有可改进之处,农商行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大数据平台建立缓慢;开展“信用户”、“信用村”工作阻力大、成本高,进展缓慢。
5.1.2 强化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素养
银行要努力推进金融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农户金融意识,营造良好的金融氛围。对于金融知识普及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 A 县农商行提供一种极具特色的方式:金融夜校。在村子空旷的广场处,搭建临时的放映厅,由农商行员工组成的金融知识宣讲队伍,用当地方言介绍农户综合授信、小额农贷办理流程,宣传普及反假币、防诈骗、个人征信等金融知识,还采取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与村民进行互动,负责该地的农商行支行的客户经理和柜面人员必须在场,及时为宣讲结束后的农户做好答疑和办理业务工作,更有其他政府机构借助金融夜校这个平台,宣传法律知识或者相关部门政策。农商行还会请村长共同参与主持,以银行一起维护现场秩序。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借鉴这种方式宣传金融知识,方式多种多样,本文只提供一种特色方式,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自己的普及方式,来提高当地农户金融素质,优化金融环境,缓解金融需求型抑制。
.........................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可流动资源和要素都流向城市,农村相对城市在衰败,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同时,农村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发展农村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而且还是实现攻坚脱贫的关键一步。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何将资金恰当的注入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 A 县发现该地“产业扶贫信贷通”以一种较为恰当的方式给农村注入信贷资金,唤醒农村活力。既扶持一批当地龙头产业,为农村地区“造血”,又给与贫困户信贷支持,帮助其脱贫。同时,政府设置风险补偿金机制,来放大“产业扶贫信贷通”的贷款额度和补偿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产业扶贫信贷通”A 县的配合机构有几家,但本文选择 A 县农村商业银行,是因为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商行在 A 县存贷款数额位于全县第一,涉农贷款额高达 80%,可以说农商行的支农力度全县第一,而且农商行“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发放数额在其他几个合作银行中也是全县最多。基于这几组数据,本文深入挖掘结合实践调研,发现农商行有着覆盖全县的金融服务网,使得“产业扶贫通”的开展更为便利,通过整村推进金融服务、整村授信的方式,降低信贷的固定成本,开展金融夜校,给农户上生动的金融一课,农商行作为该地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与当地政府共同推动当地金融环境的优化。但“产业扶贫信贷通”因为政府扶贫目标与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目标不一致,建卡立档贫困户的动态变化,政策变动和执行偏差等原因,会使“产业扶贫信贷通”在风险防范上面临困境。为避免未来集中还款致使违约风险大面积爆发的可能性,本文建议从现在起各部门积极行动做好防护措施。首先,政府积极行动,利用自身庞大的组织体系,在风险防范的各个环节做好“补位”工作;取消信贷指导任务,通过奖励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其次,为解决“户贷企用”隐含的风险,加大对实际用款者新型农户经营主体的监管力度。再次,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金机制,引入社会捐赠资金,减轻财政资金压力,优化风险补偿金审批流程,及时补偿金融机构风险损失。最后,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加强农户职业技能培训,从根本上加强农户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间接减轻了“产业扶贫信贷通”的违约风险。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