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蓬勃发展,金融体制与市场发展不断匹配适应,特别是在满足居民和企业投融资需求、完善金融领域投融资结构与机制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但是市场的发展远快于监管体制的完善,监管滞后性使得金融领域的资产管理业务出现了新生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向投资者提供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以保本保收益为主要卖点,实行刚性兑付,以期望吸纳更多社会资金丰富自有资金池,将资金投入到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中充实资本,将短期理财产品的资金用来进行长期投资,加剧了期限错配风险,流动性风险陡增;第二、理财产品资金池资金来源复杂,潜在金融风险不易察觉,推迟金融风险自我发现几率及暴露延迟,减少了应对风险的时间,使得小风险逐渐汇聚成大风险,演变为不可逆转的严重危机。同时,资金池业务也为逃避金融监管提供了渠道,使得监管部门事前无法有效开展监管,事中无法及时协助金融单位应对,事后增加调查难度;第三、银行资管业务的多层嵌套,银行吸纳了投资者资金后,又委托给信托公司、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进行投资,但由于投资实体经济风险较大,被委托公司又将资金投资资管产品,如此多次投资,使得资金脱离于实体经济,转入虚化的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降低了社会资金的流动性,不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这与我国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国家金融发展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为进一步改善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在 2018 年 4 月 27 日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对金融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的资产管理业务都将受到影响,根据 2017 年末百万亿资管明细,表 1-1 可以发现,银行的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稳居榜首,受资管新规影响,资产管理业务庞大的商业银行首当其冲。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的相关研究
国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目前已经有有很多成熟的研究成果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Diamond 和 Dybving(1983)发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在其资产和负债中存在明显差异,负债性业务的流动性水平明显较高,开展业务时资产转为负债,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二十世纪以来,专家学者对流动性风险的成因有了更多的研究。Koren 和 Szeidl(2001)提出客户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Paola(2002)等学者认为银行流动性管理混乱和银行挤兑危机的想法,Leonard Matz 和 Peter Neu(2010)研究认为,银行内部负债和资产之间存在错配,已经超过了银行的预期支付计划并且资产无法按照市场公允价值变现,Altunbas Y.(2011)等人研究发现迅速增长的贷款,以及 Chen T H.(2015)等学者认为,风险调整收益的降低,这些都将诱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此外,JY Wang 和 XF Wang(2010)等学者研究发现,当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面临两大类风险,分别是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受到金融机构资本是否充足,盈利水平和发展空间的影响,流动性的强弱和员工素质等也会影响内部风险,而外部风险主要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环境变化以及地方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
(2)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理论相关研究
Thornton(1802)最先提出了“最后贷款人制度”理论,该理论指出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会在商业银行出现经营困难时及时救助,但这将会增加商业银行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根据这一理论,Repullo(2004)指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救助行为将会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近现代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开始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Allen 和 Gale(2000)认为,银行是存在于市场环境中的,外部环境精良,流动性资产在应对流动性需求时则价格公道,而当外部环境不利时,流动性资产的内在价值将会降低,清算价格会低于公允价值。而 Kashyap(2002)则认为负债管理理论中的存款理论,可以在商业银行遇到流动性风险时,尽可能保护存款者利益,
这将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资管新规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管新规
资管新规是 2018 年 4 月 27 日由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并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简称。资管新规由三十一条具体指导意见组成,目的是对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系统性的管理,以解决商业银行所存在的刚性兑付、杠杆不清、多层嵌套、投机频繁、期限错配等资产管理问题,并设定一致的监管标准规制,加强监管力度,达到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实现有效监管,保护消费者购买、使用相关金融产品的权益。同时通过指导意见的形式,让商业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标,充分调动资产管理相关业务功能,健全实体经济投融资渠道,满足需求。从严规范引导,规避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的风险,防范复杂产品,加剧风险在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不同区域间的风险连带反应。
2.1.2 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是指理财产品到期时,产品项目的融资方需向投资者兑付应有的本金及收益,但如果产品在投资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融资方兑付不了的话,则代销方需自行为客户垫付本息,这就是刚性兑付的表现形式,在银行理财中比较常见。刚性兑付扰乱了行业的规则,背离了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市场规律,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对于投资者来说,刚性兑付让大众相信了“无风险也有高收益”的童话,在投资过程中,会使投资者丧失风险判断能力和专业知识,对投资者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2.1.3 多层嵌套
嵌套是指资管产品之间的投资关系,多层嵌套是指银行将资金委托信托公司投资,信托公司将资金投向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将资金投资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又将一部分用于购买银行理财,这样的投资方式被称为多层嵌套。多层嵌套导致资本在同业间空转,使得资本脱实向虚,资管业务通过多层嵌套逃避监管,规避合格投资者制度。
..........................
2.2 流动性风险相关定义及评价方法
2.2.1 商业银行流动性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以满足客户在一定时期内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主要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部分。资产的流动性是指持有的资产在尽可能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也就是转换为现实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能力。负债流动性是指可以随时增加或减少的负债金额,以确保必要的资本需求和平衡。当然,流动性是以机会成本为代价的,流动性越强,机会成本越高,资产的收益率就越低。
狭义流动性是指占有现金或占有容易变现的资产,广义的流动性就是在有需要时获取现金的能力。流动性是银行用于抵偿预期和意外的资产负债表波动,并为银行发展提供资金。它代表了银行有效处理偿还存款和其他负债的能力,以及向贷款和投资组合提供增量资金的能力。如果银行可以以合理的成本增加其负债并出售资产获得所需资金,则表明该银行具有足够的流动性潜力。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其咨询文件序言中介绍到:流动性是银行在未发生不可接受损失的情况下提供资产增长和偿付到期负债所需资金的能力。银行在将短期存款转化为长期贷款的过程中发挥了根本作用,这使银行特别容易受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每笔金融交易或承诺都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影响的不仅是个别机构甚至会影响整个市场。
..............................
第三章 资管新规对 J 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分析 ................................... 18
3.1 J 农商行概况 .......................................... 18
3.2 J 农商行的资管业务与经营情况 ................................... 19
第四章 J 农商行流动性风险评价 .................................... 30
4.1 J 农商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 30
4.1.1 流动性比例 ........................................... 30
4.1.2 存贷比 .................................... 31
第五章 J 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 38
5.1 J 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8
5.1.1 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 38
5.1.2 风险监测指标不全面 .......................... 38
第五章 J 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5.1 J 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5.1.1 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J 农商行是国内上市较早的农村商业银行,但是在所有上市的农村商业银行中它的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更看重银行的盈利性,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不够重视。根据 J农商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发现,董事会及管理层在资管新规颁布之后,仅批准成立了资产管理部用以防范流动性风险,但是对部门的具体职责却没有明确的分工,部门管理也存在疏漏,原有的风险管理部与业务部门同属运营部门,单独隶属于行长直接领导,容易收到外部因素影响,降低监管效率,引发风险管理缺位等问题。同时 J 农商行存贷比较高,核心负债比例多年来未达到监管标准,不良贷款率一直超出行业平均水平,但是管理层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小微贷款较多引起的,并没有意识到银行可能面临一些流动性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1.2 风险监测指标不全面
在对 J 农商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进行比较时发现,一直以来,J 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的监测指标只有本币流动性比例,缺乏对外币流动性比例的监测,其他流动性指标都没有进行监测计量。资管新规和流动性新规颁布之后,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匹配率等指标,都要求进行监测,但是在 J 农商行2018 年的相关数据中,并没有以上指标。这样使得 J 农商行并不了解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一旦发生流动性风险,也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保本理财、同业业务爆炸式增长,给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问题逐渐得到了重视。在金融强监管的大环境下,本文以资管新规为背景,通过对 J 农商行在资管新规背景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资管新规颁布后,J 农商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中新增加了资产管理部,但是其与最先上市的 CQ 农商行之间在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上仍存在差距。资管新规出台后,J 农商行的业务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资产端禁止期限错配和多层嵌套,限制投资非标资产,负债端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规范资金池业务,理财产品销售业务转型,其他业务方面实体经济贷款业务增加,存款业务金额下降。资产端业务的调整会直接降低流动性风险,负债端业务可能间接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实体经济贷款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够明确,存款业务下降将会增加流动性风险。短期看来,这些业务的调整可能会增加 J 农商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资管新规出台后的强监管环境,会规范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
第二、采用静态指标分析法,将 J 农商行及其他 6 家上市农村商业银行的 6 个流动性风险指标进行比较,发现 J 农商行的流动性比例、超额备付金率和资本充足率较好,而核心负债比例多年来未达到监管标准,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也与行业间也存在明显差距。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 J 农商行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价,发现与其他 6 家上市农村商业银行相比,J 农商行流动性风险较高,但是与自身相比有了一定下降。而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其核心负债较少,存款比例下降,不良贷款率较高。
第三、通过对前文的梳理发现资管新规背景下 J 农商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监测指标不全面、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董事会尚未设置合规管理部门、资管新规出台后没有明确的流动性风险改善方案和详细计划。为有效解决 J 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优化建议:一是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二是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三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四是设立合规管理部,培养专业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五是制定适应资管新规的具体转型方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