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博用户的敌意媒体认知研究--以长春市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65 日期:2023-06-25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在职硕士论文,本研究使用单一的调查方法,对敌意媒体认知效果及其他变量进行测量。在问卷收集过程中,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使得调查层次仅聚焦于大学生这个群体,而不同的年龄层对网络/手机游戏存在不同的认知,使得研究结果在进一步推断的过程中解释力不足。就“网络/手机游戏”研究议题来说,扩大研究对象的年龄层与群体,从不同的年龄层,不同身份职业的人对网络游戏会持有不同的看法,是一个值得进行比较研究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社会性议题是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研究的土壤。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一个特定的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认知,不同的价值观与认知环境造就不同的看法。将特定的事件和议题置于新闻报道中,受众对新闻的不同认知情况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受众主观认知上对新闻报道产生的偏见,就是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研究的范畴。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观点,会运用自我的价值判断来对事件进行解读,对媒体在该事件中的立场会有一定程度的感知,而这种对于媒体立场的感知又会因每个人的认知偏差而不相同。当自我观点与感知到的媒体立场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差距越大时,个人感知到来自媒体的敌意也就越大。例如,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网络中发生一件具有争议性的新闻事件时,网友在评论区会有这样一种声音:“某某媒体又在带节奏”等等。这种现象说明受众认为媒体是不客观的,没有站在中立的、客观的角度报道问题。这也就是说,人们不仅对事件有自我的看法,对媒体立场也有一定的感知。
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国家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尤其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公众性事件、突发事件所引发的舆情与舆论如果引导不善,将会造成人为的社会问题。造成舆论发展失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受众主体认知因素、客观媒介环境是最重要的两个作用力。受众主观认知偏差作用于媒体的信息判断,那么是否会形成感知的媒体观点与己方观点存在较大的偏差度现象?以及受众基于此种偏差感知公众舆论的立场是否会对舆论造成误判,引发舆论传播错误的导向?以上问题引发本研究的思考。
........................

二、 问题提出
国内对该理论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主要为本土化引入思考与实证研究两个方向,实证研究多聚焦于敌意媒体认知效果与舆论、行为倾向的关系探究。目前国内还没有从新媒体语境比较不同媒介传播语境的差异来探究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但某些论文已经认识到新媒体语境会对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研究产生影响,因此对于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探究,不仅可以丰富传播研究,而且在新媒体迅猛发展影响人们传播方式的时候,为受众这个主体因素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之一,本研究以其作为信息传播环境进行讨论,微博媒体的信息传播者即包括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也包括具备网络信息传播原生态属性的非主流媒体,两者所建构的不同话语传播体系对其用户的敌意媒体认知存在怎样的影响,以及对舆论感知存在哪些影响?本研究的问题将围绕以上思考展开,对敌意媒体认知效果在国内媒体环境下的探讨主要从其内在传播属性与传播至效的外延拓展两个方面展开,基于微博用户主体的特征,本研究将探讨大学生对微博的敌意媒体认知在国内语境下基本认知情况是什么?不同媒体语境下用户的敌意媒体认知是否存在差异?不同的用户类型的敌意媒体认知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的外延传播至效研究对受众的舆论感知造成什么影响?
从基本认知情况与差异出发探究不同媒体语境及其传播特性在削减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敌意认知方面有哪些作用;不同类型的用户主体对媒体报道产生的敌意感知,有助于用户对自身认知偏差的了解,其对于大学生用户客观、平衡的解读媒体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舆论感知影响的研究为传播策略制定者提供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更有效的传播互动达到更理想传播效果,尤其是对社会价值共识与认同建构方面具有参考性意义。
...........................

第二章 敌意媒体认知效果与微博的相关研究

一、 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的理论溯源
在探究媒介效果时,以媒介为中心的相关研究一直将受众当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随着效果研究的不断发展,受众主观的认知也成为传播过程与效果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的提出,也正是这种转向的一种印证。敌意媒体认知效果“证明个人的主观因素对于媒体环境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①。

(一)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名词解析

Hostile media effect 和 Hostile media perception 两个词是国外对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的名词使用。两者在国内的翻译中主要有以下称呼:敌意媒体效应;敌意媒体效果;敌意媒介效果;敌意媒体感知;敌意媒体认知等等。“敌意媒介效果,或曰敌意媒体认知”②两种翻译所指代的对象一致,并无“媒介”和“媒体”具体含义上的区别。在国内相当多的文献翻译与传播学术语使用中,对两者并未做界定,而是互为使用。将该效果理论翻译为“敌意媒介效果”或“敌意媒体认知效果”,两者均指向“hostile media effect”或 hostile media perception,在该效果研究中的使用并没有差别。为了避免歧义,笔者将该效果理论在本研究中的翻译统一为“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但“媒介”和“媒体”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中具有不同的指向概念。笔者通过文献梳理了两个术语的相关概念与涉及范畴,希望在本研究的具体使用语境中能明晰概念与规范用语。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媒介”主要是指具有客观性与独立性的一种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手段方式[17],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语言、文字、图像等。而“媒体”主要偏重于指具有主体性和社会性的侧重于指专门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等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如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③。在本研究中,“媒体”和“媒介”作为传播学研究中的基本术语均有使用,根据所指代对象的不同其所代表的内涵亦不同。因此,在文中出现的“媒体”或“媒介”应根据具体的指代对象来判断。
..........................

二、 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研究综述
(一)敌意媒体认知效果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对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影响因素的探究也是该理论早期的重要探究方向之一。早期的相关研究除了针对该理论在不同研究议题中的效果验证研究之外,便是测量哪些相关因素对该效果产生影响。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涉入程度与涉入类型;另一个是对媒体报道的“先入之见”。

1. 涉入类型
涉入在国内的研究中主要以广告与营销领域的测量为主,不同的学科领域对涉入的定义与操作化测量方式各不相同。但大体上有共同之处,即受众自身对议题或事件的接近性。Zaichowsky(1986)指出涉入是指“一个人基于内在需要、价值体系和兴趣而对某事物感知到的关己性”①。在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视角下,涉入类型在早期的研究中主要是“派系属性”(partisan),在实证测量中“派系属性”是涉入操作化定义测量重要的指标。敌意媒体认知效果早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立的党派成员,派系属性指的是个人对某个党派价值涉入的关系度。随着研究的发展,派系属性不仅指受众的党派属性,同时也指对某一组织、或者某一议题有共同意见和观点的人。这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人或群体在某一特定事件中组成具有某种纽带联系的、松散的或牢固的关系。例如,Giner-Sorolla 和 Chaiken(1994)[21]对巴以冲突进行研究发现,双方的党派成员对同一条新闻报道做出了不同的认知,均认为该报道不利于己方,对已方存有敌意。0h 和 park(2011)[22]的研究指出高的党派属性具有刺激或鼓励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的作用。以上研究不仅验证该效果的存在,也验证了派系属性对受众的敌意媒体认知的影响。Kim(2011)[23]基于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对全球变暖问题进行研究,其中派系属性作为变量之一被研究,其主要指全球变暖是人为原因还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两方不同观点的支持者。研究结果表明派系属性在偏见感知差异方面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派系属性涉入越强越高的人,其对自我的团体内部价值观念与观点的支持导致其对外部信息具有一种抵触作用。

................................

第三章 大学生微博用户敌意媒体认知效果调查研究设计........................ 26
一、研究设计 ........................... 26
(一)研究议题 ............................... 26
(二)研究的媒体对象 ........................... 27
第四章 大学生微博用户敌意媒体认知调查结果 ................................ 31
一、调查过程 ......................... 31
二、问卷分析 .............................. 3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40
一、研究结论 ...................................... 40
(一)敌意媒体认知效果在中国语境中出现新的传播现象 ................ 40
(二)大学生微博用户的敌意媒体认知与传播语境具有重要关系 .......... 4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长春市高校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测量了大学生用户对微博敌意媒体认知基本情况,比较不同媒体语境、不同用户类型的敌意媒体认知是否存在差异,并就其对舆论感知存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而该研究结果又进一步佐证受众主观认知偏差是敌意媒体认知形成的本质原因这个观点,在本研究中,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敌意媒体认知符合受众感知的媒体观点与己方观点的偏差度现象。本研究希望通过从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的相关视角来分析认知偏差和传播语境对受众认知的建构作用,进而阐释中国语境下的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的成因。受众基于主观认知的能动性,其在对外来信息进行处理时,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归类和信息判断的不同标准便成为信息认知与处理的标尺。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受众倾向于记忆对己方的负面信息,怀有负面情绪的人记忆负向信息的能力明显高于正面、愉悦的信息。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该理论假说在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的相关研究中并没有被证实,但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推导来看,该理论具有一定可验证性,需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验证。受众对信息的归类主要基于自身的立场与态度,受众对于自身群体外的信息具有一种排他性,尤其是对否定与具有敌意的信息进行处理时,基于自身的判断,在自尊心的驱动下,对外来信息作出排斥、敌意的认知。判断的不同标准主要是对立双方在判断事物时,其可能评判的重点不同、视角不同、自身的评判标准不同而产生差异,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信息解释性的偏差。在本研究中价值相关性涉入是受众敌意媒体认知的预测变量,受众对某事物的价值涉入与判断是其在进行信息解读时最原始出发点,加之心理学变量作用,人们会接受与自我“认知图式”①相符的信息,对不符的信息会产生“忽视或排斥”[88]的现象。从心理学来看,受众主观认知偏差现象不可消除。那么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理论从其理论形成条件与深层次的成因来看,受众主观认知偏差是其本质的形成机制。

.............................

结语
国内对于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的研究起步较晚与成果相对较少,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注意到敌意媒体认知效果作用下的受众、舆论与传播环境的关系,尤其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舆情发展与走向成为新的研究重点与热点。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敌意媒体认知效果的溯源与本土化引入研究;二是基于新媒体传播环境对敌意媒体认知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多集中于探究敌意媒体认知效果与舆论的关系。
受众对具体的媒介环境认知各不相同,不同媒介环境间的比较研究应是未来可研究的方向之一。本研究只比较了主流与非主流媒体传播环境,总体上来说,还是一种宏观的研究,未来可以比较具体的媒介传播形态与属性是否对受众的敌意媒体认知产生影响;也可以比较就同一个议题国内外受众对媒体的敌意认知是否存在差异等等。
本研究使用单一的调查方法,对敌意媒体认知效果及其他变量进行测量。在问卷收集过程中,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使得调查层次仅聚焦于大学生这个群体,而不同的年龄层对网络/手机游戏存在不同的认知,使得研究结果在进一步推断的过程中解释力不足。就“网络/手机游戏”研究议题来说,扩大研究对象的年龄层与群体,从不同的年龄层,不同身份职业的人对网络游戏会持有不同的看法,是一个值得进行比较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