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发展规划
按照 2019 年 2 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将打造成为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1]。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少康表示,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助于推动广东省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是各地提高建筑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2]。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宜居住宅的建设。
1.1.2 政策推动
为了进一步的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正在大力加强预制装配式住房建设力度,各地区相应出台发展要求及支持政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打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出台,大力推动了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动建造方式创新,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并提出要求到 2020 年底前,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达到 15%的目标。2018 年 3 月深圳市住房及建设局发布的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专项规划则提出到 2020 年底前,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达到 30%,政府投资项目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达 50%的发展目标。发展装配式建筑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多项政策及规划的发布,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过去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人们环保意识不高,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存在人工成本较低的优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绿色环保的建筑需求与日俱增,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助于推动传统建筑产业由速度型向质量与效益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高能耗、高污染向绿色低碳环保转变。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大湾区装配式建筑主要为新出让的住宅用地、人才房和保障性住房等要求实施的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主动使用装配式较少。房地产企业更多关注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利润,而现阶段装配式建筑项目较传统现浇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建造成本增量[3-4],因此需要采用相关降本增效措施。
本次研究,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与现浇混凝土结构住宅为对象,进行全专业全过程的对比研究。通过研究,(1)分析装配式住宅成本构成特点,寻找降低预制装配式住宅的成本方法;(2)对影响装配式高层住宅成本的因素进行筛选及排序,为装配式高层住宅提供成本优化方向;(3)针对不同预制率要求的项目进行方案比选,为装配式住宅设计提供成本参考;(4)结合装配式住宅案例应用分析,有助于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为后续装配式住宅项目提供借鉴及参考。
............................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成本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装配式建筑基本概念、定义及分类
2.1.1 装配式建筑基本概念
从 1950 年代开始,我国陆续提出“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等概念,时至今日则用“装配式建筑”统称[31]。在欧美及亚洲其他地区亦称作产业化住宅或工业化住宅。
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组装而建成的房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 对装配式建筑的定义是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主要包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及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等不同形式。
2.1.2 装配式建筑内涵及特征
装配式建筑有主要构件特别是结构构件是预制的和预制构件的连接方式必须可靠这两个特征[32]。
装配式建筑具有两项需求,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需要建筑、结构、机电、内装、智能化、造价等各专业进行一体化设计;装配式建筑的建设需要策划、设计、生产、运输、装配、运维等各环节进行一体化建造。
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集成性
装配式建筑并非仅是建筑工人工作地点的简单转移[5],不等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简单相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关键在于系统集成化,不是传统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模式下进行装配化施工就是装配式建筑,真正意义的装配式建造只有将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和内装部品、设备管线等前置集成为完整的体系才能体现装配式建筑的整体优势。对于预制构件来说,其集成的技术越多,后续的施工环节越容易,这是预制构件发展的方向。
(2)设计标准化、组合多样化
建筑行业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生产实现产业化;而生产是否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在于设计标准化[33]。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应该遵循“少规格,多组合”设计原则,可以提高项目标准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
..............................
2.2 装配式项目成本组成
根据《广东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2018)》,建筑安装工程费构成如图 2-2 所示。
预制装配式建筑成本组成与上述传统方式基本一致,但装配式建筑还包括预制构件产品的制作成本、运输装卸吊装成本和现场组装成本等增量成本,这些增量对装配式项目成本起着关键作用。
现浇混凝土结构,结构构件价格主要是由混凝土、钢筋以及模板组成。计价时,混凝土、钢筋、模板分别套用各自的清单和定额。混凝土和钢筋归入分部分项工程费中计算,模板归入措施项目费中计算。现浇混凝土场外运输费包含在混凝土主材单价中,但需要单独计算混凝土泵送增加费,泵送增加费套用相应的清单定额,归入措施项目费中计算。
..........................
第三章 装配式混凝土高层住宅成本调研分析............................ 18
3.1 装配式建筑现状调研...................................... 18
3.1.1 相关政策...................................... 18
3.1.2 装配式建筑建设情况及主要...................................... 20
第四章 装配式混凝土高层住宅成本研究.................................. 38
4.1 装配式建筑项目增量成本构成............................. 38
4.1.1 设计方面............................................ 38
4.1.2 生产方面.................................... 38
第五章 装配式混凝土高层住宅成本管理应用案例........................................... 62
5.1 大湾区某装配式高层住宅项目概况........................................ 62
5.1.1 项目概况.................................... 62
5.1.2 设计说明................................ 64
第六章 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建议
6.1 加大政策
扶持、形成规模经济
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优化在政府层面来说需要通过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作用,促进形成装配式建筑产业规模经济,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从用地供应环节源头推动,在供地方案中明确装配式建筑相关要求并落实在合同、审查、招标定标、质量检测和项目验收等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项目费用补贴和面积奖励等多项政策扶持措施,以便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期补贴预制构件等增量成本,激励开发商主动应用装配模式,同时扩大促进政策对不同结构体系和不同项目类型的受惠覆盖面,以政府投资项目如安居房等为样板工程带动推动装配式建筑项目类型实施范围,从而推动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通过规模经济进一步促进装配式建筑成本降低。同时加快政府管理流程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相关特点,形成装配式建筑政策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58-60]。
装配式建筑在建设模式方面的成本优化,则应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应用在装配式建筑上收益是明确的、方法是可行的[63],通过优化全产业链各环节成本,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打造集约高效的新型建设方式并选择有条件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支持企业向具有工程管理、设计、生产、施工、采购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以推广装配式建筑为载体,以产品生产标准和设计、施工等应用标准为纽带,推动绿色产品的应用及住宅部品认证,实现建材加工制品业、建筑施工安装业和房地产的联动发展,整合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中各个上下游相关企业,推动整个产业链联动和推进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支撑研发产出与产业链创新需求的无缝对接[64],较传统现浇模式,装配式建造模式更加有机会通过整合资源,标准化设计、批量采购、批量生产、集中物流运输,减少产业链上各环节重复增加的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将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劣势转化为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优势,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文以装配式混凝土高层住宅为研究对象,对其研究现状、政策基础、建设情况等态势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并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调查分析装配式混凝土高层住宅成本影响因素,对装配式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进行设计对比、计量计价、措施费税金等对比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针对各预制率的不同构件选用方案进行成本对比,提出最经济方案建议,并通过案例实证成本管理措施,提出可持续发展成本建议。
通过上述章节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通过对大湾区装配式混凝土高层住宅成本影响因素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对成本影响从大至小的因素依次为:预制率和装配率,设计水平,设计标准化,施工技术,构件拆分,构件类型,工厂规模,施工场地位置,施工机械,工厂位置,库存管理。
(2)围绕预制构件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式混凝土高层住宅项目主要成本增量构成为:设计费增量,设计内容差异,装配方案成本增量,构件生产费用,模具、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构件运输、堆码、吊装费用。
(3)通过对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各专业特点进行对比,对各构件计量、计价进行对比分析,以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为例,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情况下得出装配率在 15%时,外围护结构全预制,内隔墙全预制,10%预制楼板为最经济方案;装配率 30%时,外围护结构、内隔墙、楼板、空调板、楼梯全预制为最经济方案;装配率 45%时,应选择外围护结构、内隔墙、梁、楼板、阳台板、空调板、楼梯全预制;装配率 60%时,外围护结构、内隔墙、梁、楼板、阳台板全预制,35%使用预制剪力墙为最经济方案。
(4)以深圳市某装配式混凝土高层住宅为例,通过设计方面施工方面成本控制措施应用,论证前文研究在实际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亦提出相对成本增量而言,装配式建筑优势及带来的效益更加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5)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形成规模经济,强化技术支撑、优化建设成本,创新建设模式、优化产业链成本以及对标国际先进、实现融合发展等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促进装配式建筑可持续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