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视角下基于FAHP的城市防灾公园有效性评价研究--以南昌市人民公园改造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404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36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工程管理论文,本文以南昌市人民公园为研究对象,从内部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系统、防灾设施、绿地景观、日常管理等5个方面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着手分析了城市防灾公园的有效性.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 2008 年四川汶川地震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各省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新要求,以《GB21734-200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以下简称为《GB21734-2008》)为依据,朝着智能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积极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力求实现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
2013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到 2015 年,设市城市至少要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
近年来,江西省也在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加大项目储备、申报、建设力度,各地市及部分县已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或重大民生工程建设范畴。宜春、赣州、南昌先后争取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专项项目支持。目前,江西省各地已经建成 2000 多个应急避难场所,见图 1.1-1.2,新建的应急避难场所已经转向更加智能化、品质化的阶段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灾公园的发展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城市防灾公园的兴起时间、以及后续的发展情况、尤其对防灾公园等应急避难场所发挥的作用和局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姚敏,许浩(2013)、史路路(2017)早在1871年,美国芝加哥发生了一场大火,损失惨重[1]。自此,美国就开始着手建设公园系统,他们利用开阔的绿地空间作为隔离带,将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分隔开来,以这种分区的方式达到提高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的目的[2]。
白红伟、仲丽娜、陈朝霞(2017)美国的城市公园系统融入了防灾避险思想。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见图 1.4,布鲁斯派克公园,这两个公园利用大草坪和路网的规划初步体现防灾避险功能[3]。

........................

第 2 章 国内外城市防灾公园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及基本理论

2.1 防灾公园的基本理论
2.1.1 防灾公园的定义
周游 (2015) 1993 年日本在《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首次提出防灾公园的概念[18]。该法令将防灾公园定义为:“由于地震灾害引起的市区发生的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 强化大城市地域内的防灾结构而设置的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所、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2.1.2 防灾公园的功能
防灾公园作为城市的中心固定避难场所,应具备以下功能:一、为市民提供固定的紧急避难场地,为市民提供临时落脚地或避难住所;二、园区内应满足有效防止因地震带来的火灾等次生灾害,防止出现爆炸等二次危害,为灾民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场所;三、园区内应配有医疗中心,备好紧急医疗物品,用于救助伤员;四、园区内应规划应急停机坪,灾时交通可能遭到破坏或出现拥堵情况,为了能及时运送救灾物资和伤员,防灾公园应提供直升机起降的场地;五、确保应急通讯网络通畅,灾时信息的传递尤为重要。
2.1.3 防灾公园的设施
防灾设施与防灾功能相辅相成,为了有效发挥防灾公园的作用,就必须配置相应的防灾设施。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设施和场地,是防灾公园实现其固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则需确保应急供水、供电、应急厕所、应急灯等设施完好;为了让灾民快速安全到达指定的疏散区,则需要配备应急指示牌、应急疏散区、防火隔离带等防灾设施;为了在灾时更快的更有效的传递信息,运送物资及救助伤员,帮助防灾公园更好的发挥作用还需要配置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广播系统、应急停机坪、应急医疗中心等防灾设施。
..........................

2.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理论
2.2.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根据《GB21734-2008》中的定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性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满足临时生活需要的安全场所”。
2.2.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
我国根据避难场所具有的防灾功能和内部设施配置完善的程度不同,按照《GB21734-2008》的定义:“我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会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等地,并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类”。如表 2.1 所示:

.........................

第 3 章 城市防灾公园综合评价方法及有效性指标体系建立............................... 19
3.1 层次分析法................................. 19
3.1.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19
3.1.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19
第 4 章 南昌市人民公园应急避难场所项目规划及评价....................................... 29
4.1 项目背景介绍................................... 29
4.1.1 城市概况.......................................... 29
4.1.2 人民公园区位、范围...................................... 30
第 5 章 基于 FAHP 的人民公园改造为城市防灾公园有效性评价研究................. 45
5.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45
5.1.1 研究对象.................................... 45
5.1.2 研究方法................................. 45

第 5 章 基于 FAHP 的人民公园改造为城市防灾公园有效性评价研究

5.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5.1.1 研究对象
南昌人民公园位于南昌市东湖区,南临南昌主干道北京西路,北临福州路,地理环境位置优越。参照国内外相关经验,作为固定避难生活绿地的防灾绿地,服务半径宜在 3~5 公里,步行约 1 小时内可以到达。该区域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可达性好,适合建设为防灾避难疏散场所。
南昌市人民公园总占地面积 31.05 公顷,除去建筑面积、水域面积、道路面积及密闭度较大不适合避难的绿地面积,南昌市人民公园有效的避难面积约9.2 公顷。根据人均 2m2的规划原则,人民公园在灾时可容纳 4.6 万人左右。从避险有效面积到容纳量来说应定位为大型防灾公园(固定避难疏散场所)。
南昌市人民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是南昌市第一个防灾公园改造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5.1.2 研究方法
模糊层次分析法(简称:FAHP),是将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评价体系、评估效能和优化系统等方面,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型。运用方法一般是先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因素集,层次分析法可以将定性化问题与定量化的分析相融合,并通过层层分级的模型解决多准则与无结构的评价难题,然后再用模糊综合评判确定评判效果。将两种方法结合,可以较好的发挥两种评价方法的优点,以减少人为主观因素所导致的数据误差。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南昌市人民公园为研究对象,从内部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系统、防灾设施、绿地景观、日常管理等5个方面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着手分析了城市防灾公园的有效性,得出的结论如下:
(1)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得出:防灾设施权重为0.534,权重最高,其中,防灾设施的实用性>经济性>可转换性;道路交通系统权重为0.172,权重次之,其中,防灾公园道路交通系统的出入口数量>安全性>可达性;内部功能分区权重为0.123,其中,应急疏散区>应急指挥中心>绿化隔离带;日常管理权重0.111,其中,防灾演习>日常维护>宣传教育;绿地景观权重为0.060,其中,方案层指标中防火性>防尘抗污染>观赏性。

(2)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果可知: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人民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人民公园改造为防灾公园是十分有效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影响防灾公园有效性因素中道路交通系统>内部功能分区>防灾设施>绿地景观>日常管理。
通过上述案例研究结果可知改造后的公园绿地在灾时能十分有效的承担应急避难功能,通过将南昌市人民公园改造成具有地震应急避难功能的防灾公园的这一做法,将进一步完善南昌市的综合防灾机制,从而提高南昌市防灾减灾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本文也提出了在改造防灾公园中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为今后国体中心及九龙湖片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国标Ⅱ类)、南昌县昌南体育中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国标Ⅲ类)建设等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