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5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范文1:基于BIM的北京地铁XX号线设计项目管理的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轨交通共完成投资 12289 亿元,2015 年全国城市地铁完成投资 2683 亿元;到 2015 年末,全国共 26 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运营线路总长度达 3618 公里,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 138 亿人次,20 个城市拥有两条以上城轨交通线路,逐步形成网络化运营格局。在已经形成网络化运营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中,规划今后五年完成投资 6950 亿元,新建线路 982公里;全国共有 40 个地铁在建城市,全国共有 60 个左右城市开展了规划、勘测、设计、咨询等前期工作,“十三五”大多有望开建。其中北京市规划在 2020 年实现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 998.5 公里,图 1-1 为地铁 2020 年规划线网图。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美国:

BIM 应用始于美国,美国联邦政府主管全美联邦政府不动产资产管理的总务署 (General Service Administration,简称 GSA))是倡议公营项目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先锋。GSA 从 2003 年起建立了建筑信息模型指引(BIM GuideSeries),注重在联邦资产建筑计划的空间验证与设施管理,并于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指引内容迄今。GSA 于 2007 年开始要求有受设计补助的大型项目,在设计阶段要提交 BIM(GSA BIM Guide, 2007)。美国推动 BIM 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营建生产力与推动节能减排。美国工兵署(USACE)、退伍军人部(Dept. of Veterans Affairs)、及较为积极的州政府和大学,皆陆续将 BIM 纳入其建设采购的发展目标。在实务面,建筑相关部门大多从操作面研订 BIM 的工作规范。

美国国家建筑信息建模标准(National BIM Standard,NBIMS)由半官方的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全力主导的。2007 年发行 National BIM Standard (NBIMS)version 1;2012 年发行 version 2; 2015 年发行 version 3。 NBIMS 的范围包含3 个主要部分:核心标准,如 ISO 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等;技术文献,如参考流程、范例等;实施布署资源,如契约模板、最佳实务指南等。

美国建筑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简称 AIA)及美国总承包商协会(The Associated General Contractors of America,简称 AGC)分别制作了 BIM 标准附约供美国实务界参考。如 E202-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Protocol Exhibit(2008); Digital Practice Documents(2013);E203-BIM and DigitalData(2013); G201 Project Digital Data Protocol Form(2013);G202-Project BIM Protocol Form(2013)。AGC、AIA、CSI 于 2013 发表了 BIMFORUM, Levelof Development (LOD) Specification。此外,针对 BIM 所带来的专业垂直整合的项目交付成果模式,美国 AIA 与 AGC 也分别制定了整合项目交付所相关的契约条文。

..........................

第2章 论文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设计管理的定义

设计管理理论最早的出现源自于工业设计行业,在《设计管理》迈克尔·法里(1996,Michael Farry)中对设计管理的定义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最合适的设能地使该设计师能在同意的预算中准时解决设计的问题。”

建筑工程设计领域,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设计管理也在不断进步,然而,却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20 世纪末期,建设工程项目发生了很大改变,项目规模上越来越大,而且项目的复杂程度也日益增长,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种情况下,参与方的合作程度也不断提高,旨在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成本,提高设计质量,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越来越多的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了设计管理的重要性,设计管理在建筑工程设计领域的地位不断增强,也被视为了提高工程项目整体质量、缩减成本的重要策略。在研究领域,当时的《建筑设计管理》可谓是设计管理方面的经典之作,该书由英国 Colin Gray 与 Will Hughes 所著。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建筑工程设计的流程,对各方参与者的身份、责任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且对改善设计效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该书的出版,为建筑工程设计领域提供了技术参考,具有极大的实用意义。

建筑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不断变革。许多学者针对工程设计项目自身的特性,在深入研究了工程项目管理与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等相关理论后,建议将前者融入到后者中,为建筑工程设计管理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同济大学丁士昭教授表示,根据参与方工作任务和组织特征的区别,可将工程项目管理分为业主方项目管理、设计方项目管理、施工方项目管理等。在这几类管理中,设计方项目管理在进行方案设计时,除了要考虑自身利益外,还要最大程度的确保项目整体利益,在管理中,需要重点把控的指标有:设计质量、进度、成本目标等,另外,还要兼顾项目的投资目标。

.........................

2.2 BIM 的定义

首先,从构成 BIM 的三个字母来对其定义:

B 代表建筑。这里要明确的关键点是,“建筑”不仅仅意味着“一栋房子”。BIM 不仅是用于设计具有四个墙壁和一个屋顶的结构。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概念源于它的根源——在语源学意义上,它确实意味着“房子”。然而,为了获得 BIM 的真正要点,它有助于从动词“建造”的角度来思考“建筑”一词。BIM 是一个涉及与建筑,基础设施,土木工程,景观或其他大型项目相关的建筑物的过程。

I 代表信息。这些信息被嵌入到项目的每个方面。这就是 BIM“智能”的原因。每个项目都有一个惊人的信息量,从价格到性能评级和预测的寿命。BIM 在项目破土动工之前就可以展示有关项目的所有信息。同样,BIM 也可以帮助跟踪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潜在问题。BIM 是一种将所有这些细节汇聚在一起的方法。

M 代表建模。这一步是建筑物每个方面及其信息的概述。模型可以提供建筑项目的标准和措施,以较小尺寸展示最终外观和效果,并将继续存在于整个建筑的寿命期间。模型也可以成为业主的参考工具,并在建设完成后,有助于日常的维护运营和其他决策。

......................

第 3 章 地铁 XX 号线设计项目现有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16

3.1 地铁 XX 号线设计项目现有管理模式 ................ 16

3.1.1 进度管理 ......................... 16

3.1.2 信息管理 ......................... 17

第 4 章 基于 BIM 的地铁 XX 号线设计项目总体管理.........................29

4.1 工作计划及流程 .................... 29

4.1.1 工作计划 ...................... 29

4.1.2 工作流程 ......................... 30

第 5 章 基于 BIM 的地铁 XX 号线设计项目生产管理..........40

5.1 基于 BIM 的设计质量管理.......................... 40

5.1.1 管线综合及碰撞检查 ................ 40

5.1.2 孔洞预留 ......................... 42

第5章 基于 BIM 的地铁 XX 号线设计项目生产管理

5.1 基于 BIM 的设计质量管理

5.1.1 管线综合及碰撞检查

管线综合对于地铁设计水平和质量的影响,几乎涉及到每一个参与设计的专业,大的方面影响到建筑面积、层高,结构梁形式,小的方面细致到两个专业管线位置交叉时的具体高程。

地铁车站的布置管线空间非常有限,特别是地铁的站台层和设备区走廊在以往地铁设计中更是问题集中爆发的位置,因此,运用 BIM 技术对多专业的管线进行三维的碰撞检查并进行综合设计,对于提高整个设计水平和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基于 BIM 技术管理管线综合设计的工作重点:

(1)确定管线综合设计范围。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确定车站内部需要进行管线综合的具体位置,明确管线综合设计在工程中的目的是用于指导各专业进行管线排布的原则,以及初步判断土建预留空间是否满足管线排布要求。

(2)确定需要综合的管线的专业。包括供电专业、通信专业、信号专业、通风空调专业、给排水及消防专业、动力照明专业、站台门专业、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人防等各设备专业。

(3)收集建筑及各设备专业相关管线模型。设备模型一定要经过自检,解决本专业与建筑的硬碰撞问题后,再提交管线综合专业汇总整合。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致力于研究基于BIM技术的地铁XX号线设计项目的管理,以地铁设计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根据多年的地铁设计的经验,并结合地铁工程设计管理特点,通过文献阅读研究和对地铁项目参与方人员的调研,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总结归纳了目前北京地铁建设中设计项目通用的人员结构和管理模式,分析研究了现有管理模式下导致的实际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基于BIM的地铁XX号线的设计项目管理方式和在XX号线项目管理中应用的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对相关设计单位的走访调研和与地铁建设有关的人员的实际交流,分析了目前北京地铁设计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在笔者看来,传统二维模式下的设计手段的协同能力弱、信息交换成差、工作流程存在漏洞等是我国地铁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目前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设计方法及管理模式在面对复杂工程时存在较大缺陷。

(2)针对目前北京地铁设计项目管理方面所呈现的不足,笔者制定了一些改进建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设计单位在地铁应用BIM技术前,应认真对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相关软件的性能指标进行深入对比研究,从而确定一款真正适合于地铁设计的软件平台,为今后的BIM应用做好准备工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在项目开展前期,充分发挥总体单位的领导作用,积极配合业主单位制定好本线的BIM应用目标。在项目内部管理时,总体单位,应严格规范项目管理流程,从前期的地铁BIM工作计划书的编制,到整个项目人员的确定,已经最终交付成果的内容及质量,总体单位应全程严格监管。

c.充分利用基于BIM技术的协同平台,促进多单位多之间的数据共享。利用协同平台管理参与人员的权限,保证模型的及时性和正确性。并依靠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查,提高管线综合图纸质量,减少施工现场的安装问题。用Revit软件二次开发的办法,实现所有结构开洞的自动化,确保在图纸阶段不产生错埋漏埋的现象。以Revit的能耗分析功能为技术基础,提高地铁设备专业的设计水平,到达降低能耗的效果。

d.交付成果标准化,有利于整体工程文件交付水平的全面提升,保证了工程文件交付的全面、准确,这也是地铁设计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的一种标志。

参考文献(略)


范文2:S公司EPC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产业及相关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的竞争和互联网产业对各行各业的冲击在不断加剧,如何快速适应当下的市场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市场氛围下,以工程总承包建设为主要业务的公司纷纷"思变",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工程总承包项目具有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工程数据量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变化的因素太多,且各种因素又相互影响,导致成本和周期存在不确定性等特点。随着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回落,工程板块的竞争异常激烈。在此背景下,必须把工程建设项目的信息化工作提高到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

.......................

1.2研究目的及煮义

笔者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以设计为基础,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体的全能型工程公司(以下简称S公司)。随着国内经济及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工程公司之间的项目竞争非常激烈,S公司由于项目管理成本较高,投标报价难以有较强的竞争力,导致项目中标率很低。经过综合考虑,只有不断提島决策、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水平及效率,才能改变S公司现状,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是公司能否立足当下的重中之重。利用好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公司各阶层的业务水平和效率,降低项目管理成本,有利于S公司的长远发展。

目前S公司虽然在项目信息管理中有一些不错的应用,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总承包项目中,公司主要专业虽然已经实现了三维工厂设计,但上下游专业互提条件还是以纸质为主,上游设计参数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通知到下游专业,或者专业间的条件发生变化也不能及时通知对方,因此造成信息不一致,最终导致设计效率低下和质量下滑。第二,由于公司采购的是国外的材料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对采购的各个阶段进行信息管理。但国外软件的设计思想与公司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开发针对性不强,无法直接应用,必须在国外材料管理软件的基础上二次开发重新优化。第三,虽然有一部分信息系统是用来解决施工问题开发的,也含有一些项目管理标准,但不能和其他的系统综合利用,若想发挥系统最大功能需对软件进行深入开发;而另一些信息系统只停留在应付业主的表面王作中。第四,系统管理的思想难以体现,我们都知道工程项目管理有很多信息会被涉及到其中,主要包括成本费用信息、项目采买信息、项目管理人员的任命和调配、项目的进度计划、项目组织机构等,而这其中的某些信息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只用人工方法管理是很难体现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缺乏系统管理的思想。

......................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2.1EPC项目管理理论与应用

EPC是国际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项目管理模式,包括设计、采购和施工;项目管理,顾名思义,以项目为管理对象,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地管理和监控;在项目管理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交付物。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详细设计、采购的设备及材料等。

EPC这种项目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随后逐渐在全球推广,并开始应用于工程承包领域。1999年,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在过去出版的合同条件的基础上,对合同的一些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发布了《简明合同格式》第一版,加速了EPC模式的推广和应用。EPC管理模式是以工程总承包商为核也进行工程建设,设计、采购和施工都由总承包商来统筹安排,可达到缩短工程建设工期、降低投资的效果。由于EPC管理模式具备上述优点,在工程建设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成为项目管理的主流模式。该模式的亮点还在于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和设计的完美结合,为实现快速设计、低成本采购和高效施工提供了保障。目前,EPC项目管理模式在基础设施、发电厂、石化工厂和石油开发等工程建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自80年代中期以来,工程总承包公司也逐渐的建立起来。而EPC总承包模式的推广是在2003年2月由建设部下发的文件中提出的,该文件首先指出如何使体制机制改革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不断深化,其次,明确了与国际项目管理模式接轨的方向。虽然经过了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但人们仍然对EPC总承包模式的认识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若想更全面的了解EPC总承包模式,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

2.2信息化及信息集成理论及应用

2.2.1信息化理论与应用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日本。1963年,日本学者梅掉忠夫在其一篇名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首次提到了"信息化"一词,随后,"信息化"一词逐渐风靡全球;紧接着,在1964年,日本立教大学的神岛教授首次提及"信息社会"一词,文章中指出信息社会将逐步取代工业社会,最终占据社会主导地位;1967年,日本政府当时正在研究经济的小组,总结并正式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在接下来的信息社会中,信息产业将飞速发展,并逐渐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而信息化则是由常规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信息产品逐渐取代传统的物质产品。随后,在1978年,两位法国学者联名出版了《社会信息化》一书,为"信息化"及"信息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美国著名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提出了制造资源计划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进一步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的概念,体现了面向供应链的思想。EPC功能强大,综合应用了C/S、面向对象技术、关系型数据库、第四代语言网络通讯、用户图形界面等技术,可轻松实现对计划的编制和对物料的控制。对信息化及企业管理信息化理论的研究及应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应用方面,则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

为了更好的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及全球市场的变化,我国也积极开展信息化理论的研究及应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里,我国在信息化方面的理论研究著作法到500多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富强撰写的《知识经济与信息化》,该书强调了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认为21世纪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

第3章S公司EPC总承包项目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分析...........9

3.1S公司简介............9

3.2S公司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特点.............10

第4章S公司EPC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15

4.1理清设计阶段信息流,充分应用集成化设计思想..............15

4.2打通采购业务流程,完善采购管理系统.............17

第5章S公司EPC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的实施..............27

5.1设计阶段信息化建设策略的实施............27

5.2采购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策略的实施.............32

第6章策略实施成效及建设经验推广

6.1系统建设经验推广

(1)一把手工程

任何信息化都需要业务和管理的变革,如果没有强有力地组织保障和一把手的推动力,信息化项目肯定是失败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公司的业务核必系统,它更强调业务和管理的变革,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将大幅提升项目科学化管理水平,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所以—定会遇到来自不同方向的阻力,为了减少阻力,降低信息化实施的难度,一把手在当中起到重要的决策和拍板作用。

(2)抓牢基础工作

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的基础是编码体系和标准化两个方面,这两个基础工作缺一不可,跟我们的建设项目一样,如果基础不牢,上层建筑再好看,功能再多也都是无法使用的。

(3)抓住数据的源头

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头是我们的设计信息,如果没有前端的设计数据,后端的系统搭建的再好,都有可能在使用过程导致管理的失真,降低管理和决策效率。

(4)利用集成将设计、采购、施工业务关联起来

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个庞大的、复杂的、专业化的系统,它不可能通过一个平台来实现所有的功能,所W就需要利用集成技术将总承包的设计、采购、施工信息串联起来。

......................

第7章结束语

7.1全文总结

本文从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出发初步实现了集成化设计为龙头,以设计、采购、施工信息流为主线,以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集成系统为核也的科学化项目管理的思想"。同时,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最终结合公司具体的实例,分析了应用效果,并提出了推广建议。

本文主要的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S公司EPC总承包项目信息化现状,逐个分析了设计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信息集成阶段信息化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些原因和问题都是工程建设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整个行业都有指导意义。

(2)结合公司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理清设计阶段信息流,充分应用集成化设计思想;打通采购业务流程,完善采购管理系统;设计功能实用的施工管理系统;完善EPC项目管理信息集成的信息流。通过主要模块的建设策略,进一步阐释了信息流驱动业务流的实现过程。

(3)提出了实现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方法。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在合理的工期内,保质、保量的W最低成本来实现交钥匙工程。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大型化、复杂化、专业化,如果不靠信息化来提升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很难实现项目的目标。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