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
建筑业是指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产品主要包括各种工厂、铁路、桥梁、港口、道路、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工人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但在学术研究中,对工人的概念却非常模糊,一般来说,工人较为规范的界定是指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建筑业工人是指直接生产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等产品的操作人员或者辅助操作的人员。微观上特指在建筑产品生产一线的直接操作人员,与施工企业在现场的管理人员、工程师等加以区分。中观与宏观上来说,虽然从事建筑业一线生产的人员几乎全是“农民工”,本文还是倾向于使用“建筑业工人”一词,一是为了方便论述,将界定为在建筑领域工作的“农民工”与从事其它领域的“农民工”区别开来,避免歧义;二是采用诸如“建筑业农民工”“建筑业施工人员”等都不如“建筑业工人”简便和准确。
组织形态是指组织内的一种无形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构架,由组织中纵向的等级关系及其沟通关系以及横向的分工协作关系及其沟通关系形成。建筑业工人的组织形态集中表现为构成群体的基本状态以及组织纵向、横向的等级、分工协作和沟通关系。既反映组织与组织、组织与成员之间角色构成、分工协作关系,又体现分工和协作框架。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推算,我国的建筑业工人规模已达 5600 万人。作为开展工程建设活动的直接要素,建筑业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在完成了一项项建设任务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除制造业外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最多的一个行业,建筑业工人多来自农村,技能素质不高,都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偏低、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和安全。
......................
1.2 文献综述
1.2.1 工程及工程共同体
工程建设活动伴生的工程共同体是本世纪初在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界迅速发展的研究与应用新领域。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提出:共同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学概念,其基本特征为共同目标、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也是共同体赖以生成的基础[7]。李伯聪教授等认为“工程共同体”是指参与到建设工程活动中的所有主体的集合,共同体成员在同一目标下,根据其不同的层次和角色,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形成了一种联系紧密、关系复杂和利益多元的主体体系。
工程共同体的研究表现在结构形式、构成因素、伦理基础等多个方面,李伯聪及张秀华认为工程共同体的类型可以分为“工程活动共同体”与“工程职业共同体”,工程活动共同体为基本,而工程职业共同体是依附于前者的亚共同体,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工程活动工程体上。蒋美仕、朱代明、李玲从社会建制的角度,论述了工程共同体在微观、中观层面的主体及相互关系;温运城、孙俪翎从角色扮演及影响因素角度讨论了工程共同体之间的有效的知识沟通和共享原则。周倩、樊勇认为整个工程共同体中,政府属于利益相关者,承担了多重角色,发挥了引导、服务、监督等多种作用。陈雯认为现代工程共同体主要由工程师、工人、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并在共同伦理基础上运转。田鹏、陈绍军认为工程共同体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不仅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关系,也存在着它与社会中的其他共同体存在着复杂的外部关系。
........................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工程共同体相关理论
工程活动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自然界的活动,从事工程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和本质特点的表现;工程也是解决人的“遮风避雨”的“住”基本需求的根本手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方式之一。通过工程活动改变自然面貌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工程共同体是开展工程活动的主体,工程共同体相关的理论也围绕着工程活动而展开。
2.1.1 工程共同体理论
在工程哲学研究路径中,以李伯聪教授为代表的一大部分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工程与管理学交叉的领域。李教授认为:“……工程活动是以集体活动或共同体活动的方式来从事和进行的社会活动。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其集体性和社会性,工程活动的基本主体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特定形式或类型的共同体——工程共同体……”
(1) 工程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工程共同体是集结在特定工程活动下,为实现同一工程目标而组成的有层次、多角色、分工协作、利益多元的复杂工程活动主体的系统,是从事某一工程活动的个人“总体”,以及社会上从事工程活动的人们的总体,是现实工程活动所必需的特定的人群共同体[38]。该共同体是有结构的,由不同角色的人们组成,包括工程师、工人、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
(2) 工程共同体类型
工程共同体的主要组织形式或实体样式分为“工程活动共同体”和“工程职业共同体”,工程活动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或实体样式为各类企业、公司或项目部,它们是工程活动共同体的现实形态,并以制度的、工艺的、管理的方式或者以基于物流为基础的人流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模式;工程职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或实体样式为工程师协会或学会等,它的显著功能在于维护职业共同体的整体形象确立并不断完善职业规范,以集体认同的方式为个体辩护。由于工程职业共同体派生于工程活动共同体,本文中若无特别说明提及的工程共同体泛指前者——工程活动共同体。
......................
2.2 组织形态相关的主要理论
2.2.1 差序格局理论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理论,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圈子的大小和血缘、地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知识文化水平因素的大小强弱是成正比;血缘组织越大,圈子就越大,其属性规则以伦理辈分为基础;地缘越是接近就越易形成差序圈子;而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的高低是圈子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它象征着权力支配的大小;圈子的形成可能是一种因素的结果,也可能是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圈子与圈子相互重叠交叉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主要基调。
2.2.2 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该理论由梅奥提出,主要内容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社会群体中除了存在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
.......................
3.1 宏观、中观层面相关数据 ................. 16
3.1.1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 .................. 16
3.1.2 政府其他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 ............... 19
4 建筑业工人组织形式研究及案例分析 ........... 30
4.1 组织形式研究 ................. 30
4.1.1 组织形式的演化过程............... 30
4.1.2 现有的组织形式 ...................... 30
5 结论与展望 ............... 38
5.1 主要研究结论 .................. 38
5.2展望 ...................... 39
4 建筑业工人组织形式研究及案例分析
4.1 组织形式研究
4.1.1 组织形式的演化过程
我们国家建筑业工人的组织形式大概经历 4 个阶段:在计划经济下,施工企业负责按照计划组织施工,各个层级的施工企业都自己的施工队伍,按照“经理、工段长、工人”的组织形式开展施工活动;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施工管理体制实行管理层与作业层的“两层分离”,开展施工活动作业层的工人开始向社会招募,由于“土地联产责任承包”后,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开始进城,满足了施工任务对劳务的需求,组织形式演化为“经理、工段长、工人(农民工)”;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随着项目法人制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大批的工人下岗,在建筑行业内,由于农民工的低成本、高流动性的优势,同时加上建筑行业的“苦、累、脏、差”很快就将原来有“身份”的工人淘汰出了这个行业,组织形式进而转化为“经理、项目法人、包工头、农民工”;到了 2007 年《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 159 号)发布后,众多施工企业内部和社会上的劳务公司应运而生,施工企业彻底与工人层级脱离。组织形式转变为“经理、项目法人、劳务公司、农民工”,由于此种形式导致客观上要向国家缴纳两次税费,多被业内诟病,而普及采用率较低。
......................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基于“价值中性”的基本伦理假设,本研究采用工程共同体视角对“建筑业工人”这一被黑箱简化群体的组织形态进行了简要描述。从宏观、中观的数据资料开始,重点在微观层面展开了建筑业工人群体的基本状态和组织形式两个方面的调查、剖析和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