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背景下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关系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34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导论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且以此为核心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迄今为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已经创立一百多年了,社会主义实践也在曲曲折折中走过了八十多年。在这段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和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实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对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基石—剩余价值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的。建立高楼大厦要从地基开始,一种科学的理论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前提,犹如一座大厦没有了地基,必将倾倒。本文正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这一角度,来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的。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前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都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其归宿和落脚点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研究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规律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从莫尔、康帕内拉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再到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并使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实现则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其理论根基的。而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以劳动价值论为其基本的理论前提才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尽管多少年来,从庞巴维克到萨缪尔森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直没有停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攻击,包括有些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例如米克、斯蒂德曼等人,也认为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认为对于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来说,劳动价值论是不必要的。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对价值进而对剩余价值的解说至今仍然没有被一种全新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所代替,反而被不断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实践所证实。作为无产阶级的同情者和导师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当他用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探究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时,他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首先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研究商品时发现,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发现了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即认识到了商品交换价值的可通约性,却没有也不可能理解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和为什么要表现为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量为什么要表现为价值量。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劳动二重性这一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才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来源于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物的要素—生产资料通过具体劳动将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而活的要素—活劳动通过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包括自身价值在内的新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形式,不仅一切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而且包括劳动力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也都成为商品。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劳动力要素产权和生产资料产权是分离的,劳动者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才能实现劳动力要素和其他物的要素的结合,即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够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创造出一个大于自身价值量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然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结束时,劳动者只拿到补偿自身价值的部分,其余全部价值被资本家只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无偿占有。

因此,资本家剥削了雇佣工人。这一切都是按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规律进行的,表现出来的是“自由”、“平等”和“边沁”,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剥削的实质,这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切奥秘所在。因此,要消灭剥削,消灭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雇佣劳动,从而消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产权分离,重建个人所有制即社会所有制,实现联合劳动,实行公平合理的分配。这就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没有劳动价值论就没有剩余价值理论,正如恩格斯所说,“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他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①而没有了剩余价值论也就没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也就没有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

二、科学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50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前提和逻辑起点........50

(二)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石.............52

(三)科学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涵义...............55

(四)客观地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局限..............56

(五)关于当前价值源泉问题的几种观点的简要评述.................58

三、科学技术对价值和使用价值量的影响和国民经济核算.............59

(一)深化对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认识..............60

(二)价值、使用价值、国民财富的联系和区别...............63

(三)科学技术与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的关系..............64

(四)商品的价值量和国民经济核算..................66

四、知识经济和劳动价值论..................67

(一)科技、知识是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重要因素.................67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的新特点.................69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仍然是劳动创造价值.................70

结论

本文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是达到顶极的真理,而是与时俱进的典范,劳动价值论也是如此。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此,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教条的诊释,做到科学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已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内在的含义以及马克思没有在理论中展开的部分;二是要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身的历史局限性,用新的材料新的眼光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因此,本文立足于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本来涵义和基本范畴的正确理解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回答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提出的新课题,对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与此相应,本文沿着从逻辑抽象到具体问题的展开这样一种思路,主要采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主要对有关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一是劳动问题,二是劳动和价值的创造问题,三是劳动和分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永估:《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关于当前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对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2苏东斌钟若愚:《劳动价值学说史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3蔡继明李仁君:《广义价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4胡钧樊建新:《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5张美蓉南松:《家务劳动价值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6王压张松坡:《现代公有制与现代按劳分配制度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7吴鸿城:《劳动价值的动态定量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

8董建才:《社会主义劳动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9有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

10郭寿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