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金融发展一直是政府和学界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相继经历了 2001 年的互联网行业的投机泡沫和 2008 年由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以及 2020 年震动全球金融市场的美股“两周四熔断”“油价暴跌”以及“原油期货价格跌至负值”的历史性事件后,由金融发展引发的“经济金融化”的相关话题更是进一步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热议。但纵观全球各大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历程和演变轨迹,经济金融化的发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1970 年前后,经济危机席卷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信奉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部分国家陷入滞胀危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再次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关注。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专家和学者结合国家当前的经济与金融体系构建完善度、系统运行流畅度以及市场发展成熟度,并对未来发展方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后,提出“大部分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都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 “金融深化理论”也随之应运而生。随着“金融深化理论”越来越多的进入学界和政界的视野,1970 年开始部分西方国家将经济政策的方针和政策向金融自由化的方向倾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和限制大大降低,越发重视金融工具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并且1990 年后,在全球化的推动下经济金融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全球的经济发展都普遍朝着经济金融化的方向发展①。
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受到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坚定不移地以实体经济为抓手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力打造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世界品牌,推进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智能化建设,凸显中国的人才、资源优势,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十三五”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阵痛调整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矛盾频发”以及“刺激政策副作用‘发作’”等问题集中出现。诸多问题的爆发和困难的叠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节能环保、生态优先和集约发展是中国未来要走的新路子,必须着力提高经济韧性、产业活力和内在需求,实现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新时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当前“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通过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高级化,协调区域间的资源流通和共享,成为了实现城市群梯度结构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被认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因此,新时期推进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将在区域间资源配置、人才流通和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关键作用,未来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回顾
一、经济金融化的研究综述
(1)经济金融化的内涵
经济金融化这一概念最早是 Sweezy 在研究泛金融行业在经济结构中扩张时,引入这一定义来表现金融部门在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尽管在随后的研究中,大量的学者都提出了“经济金融化”或“financialization”这一术语,但是至今国内外还未对“经济金融化”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和界定。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经济金融化也产生相当广泛和丰富的内涵。
根据研究角度来划分,西方学者对经济金融化的内涵界定分为三个视角:
一是从宏观视角出发,学界普遍认为经济金融化引导了经济积累模式和生产活动关系的改变。Arrighi(1994)、Krippner(2005,2008)、Foster(2007)都提出一种“积累主义”的观点,即经济金融化的内涵是非金融企业的利润开始依赖于金融渠道收益,经济重心呈现出“实体部门→金融部门”转移的趋势,并且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①。上述内涵中的“金融渠道收益”主要是广义层面的收益,即非金融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列出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净汇兑损益以及其他综合收益等项目上的收益。因此,资本主义社会诞生的积累主义更侧重于讲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积累的持续加深的同时,实体经济正在加速向虚拟经济转移,经济增长对金融部门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另外,Ben、Fine(2010,2013)提出经济金融化的涵义是金融对生产关系重新定义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在世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金融部门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提高,相关的金融要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改变也在显著增强,从而使全球的资本、利益和风险等生产和活动关系不断地再分配②。
二是从中观角度出发,学界普遍认为经济金融化引起了金融部门地日益膨胀并逐步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支配性地位。Phillips(1994)、Epstein(2005)、Orhangazi(2008)和 Dore(2002、2008)将经济金融化的内涵界定为实体经济体系与虚拟经济相比,金融部门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的支配地位日益突出,其中最显著的表现是金融部门的相关组成要素如金融市场和金融从业者等等在经济贡献度与政府决策导向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随着金融深化理论被广泛接纳以及各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化的深化,随之而来的是证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日益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脆弱性的上升。
.............................
第二章 经济金融化对城镇化影响的理论阐述与机制分析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理论阐述
一、金融发展理论
(1)金融结构理论
金融结构理论是由戈德史密斯率先提出并在金融发展问题的领域作为最有影响力之一的理论广为传播。作为最早研究该领域的理论之一,金融结构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给金融结构的实质做出了定义,即金融结构的本质就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从而进一步得出探索金融发展的过程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演化进程的结论。
为了准确的得出金融结构理论,戈德史密斯搜集了超过 30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 年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定性加定量分析,并提出金融发展基本特点的核心指标金融相关比,并构建了一个由 8 个指标构成的用于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为后面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参考指标。基于其研究结果,他关于金融结构的观点总结为两条:1)不同国家的金融发展在在纵向上都具有规律性且金融结构在横向上都具有可比性;2)经济增长受到金融结构相关要素的显著正向影响,因此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衡量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
(2)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本质上都是肯定金融自由化的积极作用的论述,都是表明一种反对政府过多干预和肯定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的观点。Shaw 和 Mckinnon 于 1973 年分别提出上述理论,这一年也被学界公认为金融发展理论诞生与发展的元年。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市场本身就具有优秀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很多方面例如资源配置效率、要素集聚能力以及资本积累和流通速度上都要明显优于非金融部门,因此应鼓励金融市场地深入发展,减少政府部门地过度干预。金融抑制理论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该理论认为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这两大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从而进一步阻碍了经济增长。总的来说,这两个理论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应运而生,都反对政府部门对于金融部门不合时宜的管控政策与手段,追求利率与汇率的自由化,在通胀可控的前提下,以技术进步为抓手,推进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联动,完成资本的快速累积和再投入,使经济社会最终实现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经济金融化与城镇化的传导机制分析
结合经济金融化的相关理论阐述,可以发现从经济金融化虽然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效应,但其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作用于经济增长这一范畴。从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可以总结出,经济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所产生的集聚经济、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效应促进了城镇化的形成,城镇化可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二者存在着同步发展的关系。因此,本文为分析经济金融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时,将从“经济金融化→经济增长→城镇化”的传导路径为切入点建立相对应的理论框架。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上述理论,并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传导和影响机制分析。
长江经济带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 11 个省市构成,覆盖了中国的东中西三大板块,总面积约 205.23 万平方公里,2018 年以占全国 21.4%的国土面积和 42.9%的人口,贡献了 40.3 万亿的GDP,占全国的 44.1%,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前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市场深化改革也逐渐进入了深水区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坚定地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三大区域的区位优势,依托黄金水道,坚持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以开放提升竞争力,推进和优化产业升级与城镇化格局,高质量建设综合交通运输走廊,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激发内生发展活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带。
图 3.1 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经济金融化与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 20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经济金融化发展现状 ................................. 20
一、宏观层面经济金融化发展现状 ............................ 20
二、微观层面经济金融化发展现状 .................................... 23
第四章 经济金融化与城镇化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 28
第一节 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取 .............................. 28
第二节 变量说明及其量化 .................................. 28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 31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42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42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43
第四章 经济金融化与城镇化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说明及其量化
被解释变量:城镇化(ur)。胡海峰(2016)的研究提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不应该是研究的终点,继续探索二者的影响机制对未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流动、资本快速积累以及产业规模报酬递增的必然结果,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已经成为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抓手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基于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指标的可获取性、操作性和接受度,采用城镇化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因此,城镇化率也作为本文的关键性指标来衡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农村人力资本: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本可以为其提供基础性支持和内生动力供给的作用。根据二元经济理论,其假设劳动要素是无限供给且同质的,但是在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年龄、区域、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要素具有很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尤其是进入工业化建设中后期,资本密集型产业比例逐渐上升,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将更多依赖于内部系统,对劳动力要素的异质性的敏感程度显著提升,最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劳动力要素的异质性影响势必会对模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为消除其对城镇化水平的非必要性影响,本文力图抓住城镇化的本质,将农村人力资本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到计量模型中。但就现行的资料文献来看,还未形成一个对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统一衡量标准。最终基于指标的相关关系、数据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等标准考量,本文拟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农村人力资本的衡量尺度。具体操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现行标准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划分为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紧接着通过专家法和文献法对各个程度的受教育程度分别赋值为 2 年、6 年、9 年、12 年、16 年;2)最后通过将各个受教育程度的农民人数与给予的赋值相乘,从而得到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从而式(15)可以表达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表 4.2 LLC 方法下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以经济金融化度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基于门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经济金融化度存在着显著的三门槛效应,也就是说长江经济带的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随着经济金融化度的变化而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当经济金融化度处于(0,0.1130]区间时,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存在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当经济金融化度处于(0.1130,0.1516]区间时,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存在着正面效应,但表现得并不显著;当经济金融化度处于(0.1516,0.1647]区间时,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抑制作用相较于(0,0.1130]区间时更强且更显著;当经济金融化度处于(0.1516,0.1647]区间时,虽然回归结果表现为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有微弱的促进作用,但跨过该门槛的样本均来自于上海市,因此其结果对整体不具备代表性,但在现实中上海市在金融市场的各方面的建设经验也值得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学习借鉴。
(2)本文引入的控制变量人力资本、投资率和消费需求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这三者依然是拉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驱动力。本文出现的一个较为“反常”的结果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但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二者的发展出现背离的原因主要是:①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的加速,以及第三产业逐渐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统计学口径上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的背离是必然趋势,短期城镇化率上去了但长期人才缺乏相应的产业吸引和常驻动力;②由人口城镇化引发的房地产财富效应被急速放大,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被吸引进入了泛金融行业,造成了以资本积累和长期投入为基础的工业经济逐渐被挤出和边缘化,这也加速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背离;③从经济金融化角度来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背离的本质正是由于经济金融化的过度发展,导致了大量的资源的错配,产业由实入虚,使实体经济进一步空心化。
(3)对长江经济带进行分区域分析后,发现上中下游的经济金融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从上游来看,上游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双门槛效应,从门槛值和系数来看,上游地区经济金融化的深化一直对城镇化的发展起着抑制作用,但跨过门槛值 0.11 后,抑制作用在逐渐减弱,说明当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逐渐形成良性互动后,经济金融化未来也会促进城镇化发展;其次从中游地区来看,中游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单门槛效应,但在跨过门槛值前和后,经济金融与其他变量相比对城镇化的建设起到了负面作用或者呈现不确定性,说明中游地区当前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不能盲目加速经济金融化发展,应该立足产业根基和生存“土壤”,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最后从下游地区来看,下游地区的经济金融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这也得益于下游地区作为金融市场改革的先行者,在金融市场的规范化设计、金融体系的完善化建设和金融要素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上走在了前列,通过壮大金融部门规模与供给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引导资金再分配和加速资本积累等多重途径对城镇化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经济金融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巨大差异性,也正说明了未来在做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时,要正确地识别区域差异性、结合区域优势性和联通区域桥梁,合理布局金融资源、规范金融资金投向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