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不少被殖民国家纷纷独立,各国纷纷开始进行建设和发展。经过了 60 年的发展,目前在世界银行的绝对收入划分标准下,高收入国家有 81 个,中等收入国家有 137 个,低收入国家有 29 个。但是,高收入国家中只有 10 个是从中等收入发展起来的,其他的高收入国家都在 1960 年之前就迈过了高收入门槛,即发展到现在,在 176 个后发国家中,只有 10 个国家经过 60年发展迈过了高等收入门槛,其他国家要么处于低收入区间要么处于中等收入区间,还有一些国家长期徘徊在高收入门槛上下无法稳定突破,即落入绝对收入标准下的中等收入陷阱,与此相伴的还有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社会腐败等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果将标准放宽,以各国人均 GDP 与美国人均 GDP 的相对值作为划分区间的标准,以相对美国人均 GDP 的 60%为高等收入国家门槛,则在上述 81 个高收入(绝对收入标准)国家中,处于 60%相对收入以上的国家中只有 26 个,也就是说,即使跨越了绝对收入标准下的高收入门槛,也只有 32%的国家能继续突破相对收入标准下的高收入门槛,其他国家长期处于 60%相对收入之下,即落入了相对收入标准下的中等收入陷阱。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同质和等速的过程,其发展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再从量变开始的阶段性过程。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各国国情不同为出发点,对不同情况精细针对性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各国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因此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对现实经济的发展具有突出理论意义。笔者将主要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按照生产部门、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现代经济增长和包含过渡阶段四个标准进行分类,针对各部分理论进行文献梳理和辨析,发现经济发展二阶段理论以综合性的视角,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在跨越贫困陷阱后向发达国家发展将会经历两个经济阶段,即剩余劳动力消化阶段和技术追赶阶段。并强调两个阶段之间并非自然过渡,中间存在中等收入陷阱,这与目前各发展中国家现状一致;同时理论建立了统一的数理模型,经过数理推算,逻辑严谨地给出了各重要经济变量的互动机制。在现实意义上,理论所分析的各阶段的结构禀赋、生产模式以及增长动力等的变化趋势和内部互动机制,为习近平主席的新常态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该理论的实证研究较为空白,因此本文将在两阶段理论框架下进行实证研究。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发展两阶段理论在理论文献层面上的合理性以及数据与事实文献上的可证性。
主要研究思路框架如图 1.1
图 1.1 研究思路框架一
本文第三章为宏观指标分析,分析不同收入区间的宏观指标特点及趋势,以此初步实证经济发展两阶段理论。第四章选用 Hausmann 的出口技术复杂度理论,结合两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SITC 第三版标准构造了代表生产方式的技术结构指标,设置了对照试验,由此从微观技术结构上实证了两阶段理论。进一步根据实证经验,尝试得出了相对的自主核心技术水平指标。最后,在微观技术结构上对中国 2017~2019 年的技术状况进行了分析。
.............................
第二章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一、按生产部门划分
自李斯特论证了国情差异与政策之间的关系后,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便成为各国确定不同经济、社会、政治等政策的重要依据。他认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会经过五个阶段:“狩猎社会”、“畜牧社会”、“农业社会”、“农工业社会”和“农工商业社会”。但是,李斯特并未说明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和时间界限,同时,阶段的划分方式是根据不同时期经济表现形式的不同特点,进行的简单线性划分。继李斯特之后,希尔德布兰德以物质交易媒介形式不同,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凡勃仑则将阶段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手工业时代”和“机器时代”。以上研究从不同视角划分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但都只是片面的总结了时代特征,缺乏对经济发展内部深层次的机制互动的研究,因此难以用于指导发展中国家发展。
罗斯托研究了现代经济,在生产的动态理论基础上,强调了主导部门的作用,提出了更完善的经济阶段理论划分。他将经济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条件、起飞、走向成熟、高消费时代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为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标准,在当时的一些资料数据为基础上,总结了不同阶段持续的时间和必要的投资率水平;提出了主导部门概念,强调在各阶段中,主导部门增长率高,带动能力强,在产业结构中地位举足轻重。理论具体描绘了不同经济阶段的特点,结合主导产业部门的中观结构来刻画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不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而且深层次刻画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论不足在于未能更进一步讨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使其政策建议较多停留在中观层面的产业选择和投资率等指标上;且理论对各阶段的主导部门,并未提供详细说明。我国学者周学在此理论基础上,应用边际效用理论对主导部门进行了划分,指出任何商品的宏观边际效用都会经历由低到高,再由高转低的过程,并将主导部门分成了三类:发展型主导部门,主导部门,衰退型主导部门;进一步指出了不同阶段主导产业的商品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人们的需求变化,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低收入阶段”、“温饱阶段”、“小康阶段”、“富裕阶段”和“高富裕阶段”。
..................................
第二节 文献评述
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同质和等速的过程,其发展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再从量变开始的阶段性过程。因此经济发展理论在根据各国国情不同,并据此为各国指明发展方向上具有突出的意义。
本章通梳理主要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并按照生产部门、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现代经济增长和过渡阶段四个主要标准进行了分类,对各个理论的主要内容、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辨析,现简要总结。
按生产部门划分经济阶段的理论,在明确经济主导产业上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但缺乏对经济发展内部深层次互动机制的研究,例如未进一步讨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多数仅仅是按照时代特点所做的线性划分。按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划分经济阶段的理论,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同时钱纳里根据不同国家工业化的经验与特点,建立了一个工业化标准模式,为后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标准参考模板;但是理论是依照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的总结,随着时代的变动,技术的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分配和需求的偏好变动,理论对现实的适用性骤减,而且前工业化发达国家自身的问题已层出不穷,例如贫富差距加大、国际收支结构逆转、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等问题。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划分阶段的理论,涵盖了工业革命前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但是缺少对“农业转工业”这一过渡阶段的研究,而且理论无法解释多数国家经过过渡阶段后难以保持继续增长的现象,即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包含过渡阶段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很好地描述了经济社会从起步走向发达的过程,并且对于每个发展阶段的要素和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阶段跨度较大,涵盖变量过多,对数理逻辑论证和数据实证都提出了难度。但是笔者认为包含过渡阶段的理论分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后发国家的发展道路从来都不像主流经济学所形容的可以一帆风顺地持续增长最终收敛于均衡点,因此理论越能逻辑化地概括发展过程、越能对发展阶段主要特点进行概括和阐述,那么理论就越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出建议,进而提高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性。
...............................
第三章 宏观指标分析 ............................... 21
第一节 宏观指标选取说明及国家分类 ............................... 21
一、宏观指标选取说明 .................................... 21
二、国家分类 ........................................ 21
第四章 依生产方式构造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 35
第一节 出口技术复杂度理论 ....................................... 35
一、出口技术复杂度理论 .......................... 35
二、理论选取原因 .............................. 35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7
第一节 结论 ............................... 97
第二节 建议 .............................. 101
第四章 依生产方式构造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第一节 指标说明、数据说明及国家分类
一、指标说明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SITC.REV3 标准下的产品目录13(详细分类见附录A),本文将各类产品按照生产方式不同划分为劳动密集产品、钢铁金属资本密集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其他类别产品。本文将编号 0 和 4 的商品分类为资源密集,编号 2 的商品分类为资源、人力和少量资本类别,编号 6 和 8 合集为劳动密集产品,编号 5 和 7 合计为技术密集。鉴于第 8 类产品编号 87 产品为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设备、编号 88 为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属于技术密集类产品,因此计入技术密集产品,并在劳动密集产品里删减这两项商品。由于67 到 69 编号商品为钢铁和金属,因此单独列为资本密集产品。为了便于本章第三节的结构分析,本文这里将四种主要生产方式,即资源密集、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计算后的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标,分别简称为 TSI04、TSI68、TSI6769 和 TSI57(其他技术含量简写方式类同),由第一节的第二小节分析可知该价值量指标可作为各类产品技术含量的代表。进一步计算各国的 ES 结构指标,在后文的分析中各指标代表含义为各国各类技术的输出量,简称 ES04、ES68、ES6769 和 ES57 等。
另外,考虑到目前各国处于全球贸易分工链下,发展中国家出口高科技产品,看似由发展中国家所生产,但其主要技术来源则为发达国家(Johnson,2009),又考虑到目前发达国家对无形知识技术密集资产的发展和重视。因此,本文加入知识产权费用接收作为第十一类出口产品14,编号为 10,计入整体计算,以进一步判断各国的自主技术程度,简称为 ES10。(分类图见图 4.1)
图 4.1 根据生产方式对产品进行分类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本文从文献和数据的角度实证了经济发展两阶段理论,为理论提供了可靠支撑。
总体概括来说,通过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文献的梳理和结合现实分析,挖掘了经济发展两阶段理论与各经济发展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此从理论文献角度支持了两阶段理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选取失业率、资本形成总额占 GDP 比例和研发支出占 GDP 比例三个宏观指标进行了趋势分析,从整体趋势上初步实证了生产方式的转型过程。进一步,从失业率角度实证了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本质的区别;并且通过对失业率指标的分析,实证了经济发展两个阶段存在本质区别。从资本形成总额和研发支出的角度实证了第一阶段的经济推动力为投资需求,结合失业率和本文第四章内容可知该资本类型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资本。
进一步,以出口技术复杂度计算公式为基础,结合两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技术进行了分类别处理,根据国家相对美国人均 GDP 特点进行了组别划分。通过比较组间和组别间的技术输出结构以及指标间的关系,实证了两阶段理论。在各组经验分析上,构造了相对的自主核心技术水平指标 ES5710,并对该指标进行了文献支持和计量检验,实证了指标代表自主核心技术水平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 0.19 上下组别和中等收入陷阱组别的分析,再次实证了两个阶段的经济增长动力、生产方式不同,且两个阶段之间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并在结构技术指标 ES57 和相对的自主核心技术水平指标 ES5710 的基础上,对中国近况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