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专业教学硕士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32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观点和想法,又觉得它会对现实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就总想把它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观点型教学论文。(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专业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引言

(一)研究缘起

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如筑屋而拔其础也”1。说明历史空间概念的建立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明显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历史地图相对于抽象的文字,更为具体化、形象化,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表象。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归纳历史发展规律。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的新课程标准,除了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还必须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其中在过程与方法说明中的第二点也提到:“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要逐步学会掌握时序与地域的综合概念2。”那么,教师想要在初中教学中做到这些,就必须重视应用历史地图教学,掌握历史地图的教学方法。然而在目前的历史地图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及缺少对学生读图、绘图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普遍存在着。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应用的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初中历史教学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

(二)研究综述

国外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历史地图的应用,在诸多国家的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均有呈现。与此同时,国外对历史地图教学的研究发展较为成熟,课程发展趋向于一体化、综合化,强调以历史地图为纽带,历史与地理学科相结合。澳大利亚的《国家课程标准》(2009)中提倡多学科渗透,表示:“为了使小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收益更大,可以在地理、外语、艺术等其它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历史相关的内容。同样,中学阶段的教学也应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同时也提到:“成功的课程设置应当既让学生充分发展历史思维,同时发展跨学科思维的能力(包含地理)。”日本《初中社会科学指导要领(历史)》(1999)中关于历史课程内容的处理事项部分中名明确指出:“在指导史实时,要与地域相联系,着眼于地理条件方面的处理。”美国的《历史科国家标准》(1996)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其中明确提出:“对人类活动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它们的历史时代背景,也要考虑它们的地理空间背景,因为历史记载与其地理背景密切相关。”韩国《社会科中的国史课程标准》(1997)的教学与学习方法部分中指出:“利用历史地图、年表、图表、等多样的学习资料,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历史的能力。”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来看,许多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中均大量使用了历史地图,如美国的历史教材《Exploringworldhistory》(1994),其在开篇第一章的世界历史撷趣部分明确写到:“地理视角观历史——探索地理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你会发现地理知识能够帮助你学习历史”,“技能提升(地图篇)——地图在历史学习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你会有很多机会来锻炼和提高你的读图技能”;在单元复习部分提到:“学生应掌握两种技能:第一培养学生会使用地图和图标来展现本单元中重要的地点、帝国以及历史发展趋势,第二培养学生对本单元的历史人物、地点以及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同时,这本历史教材引用了大量历史地图,占到全书总图片的10.17%。历史教科书中同样使用了大量历史地图的国家还有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

...........

一、历史地图的概念界定及应用价值

研究者及教师对历史地图的概念已有较为明确的认知,但对历史地图、地图二者间关系关注较少,且缺少对教材中历史地图资源的整合及分析。本文从历史地图的概念、类型、特点、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资源、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易于初中一线教师对历史地图更为清晰、深入地了解和理解。

(一)历史地图的概念界定

首先,明确地图的定义。地图是反映自然的一种特殊模式,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其一般定义为:“地图是指说明地球表面的事物和现象分布情况的图,上面标着符号和文字,有时也着上颜色3。”地图主要展示了自然现象时空上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出现了电子地图这一新兴概念。电子地图跳出了纸这一介质的局限,它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各种屏幕上显示出的地图,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地图多是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历史地图则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图形式,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历史地图以类似于地理地图中简明、特定的符号来再现人类在历史时期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地域差异现象。历史地图中常见的符号有:表示区域范围的国界线、区域线、海岸线及河流走向线,表示方向或态势的各类箭头,表明地理位置的各种小圆圈等。历史地图与地理地图最大的区别在于,地理地图呈现的是在某一时期相对不变的地理环境,而历史地图呈现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历史活动有关空间分布的变化及所呈现的地域环境,动态地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的过程。

............

(二)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资源(人教版)

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共有历史地图90幅,包括七年级上册18幅、下册13幅,八年级上册14幅、下册3幅,九年级上册25幅、下册17幅。其中2幅出现于课后的自由阅读卡,分别是八年级下册的《美国领土的扩张》、九年级下册的《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将教材中出现的历史地图进行分类,分类标准是前文中提到的四分法。如下表所示:90幅历史地图中,形势路线图56幅,其中七年级上册12幅、下册5幅,八年级上册12幅、下册2幅,九年级上册16幅、下册9幅,占历史地图总数的62.2%;行政疆域图22幅,其中七年级上册0幅、下册4幅,八年级上册1幅、下册0幅,九年级上册9幅、下册8幅,占历史地图总数的24.4%;分布图9幅,包括七年级上册5幅、下册5幅,八年级上册2幅、下册1幅,九年级上、下册均无,占历史地图总数的10%;水利航运图3幅,七年级上册1幅、下册2幅,占历史地图的3.3%。以上数据表明初中历史教材中(人教版)中历史地图数量颇多,形势路线图、行政疆域图数量比重较大,而分布图、水利航运图则较少。形势路线图主要出现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行政疆域图主要出现于世界近现代史;分布图主要出现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水利航运图仅出现于中国古代史。

......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应用方法的优化 .......... 22

(一)形势路线图的教学方法 .......... 22

1.着重讲解地图符号 ........ 22

2.多媒体与板图共用 ........ 22

3.指图复述史实 ........ 23

(二)行政疆域图的教学方法 .......... 26

1.注重古今对比 ........ 26

2.强调多图联系 ........ 27

3.着重讲解争议领土 ........ 27

(三)水利航运图的教学方法 .......... 28

1.明确建设缘由 ........ 29

2.注意古今联系 ........ 29

3.立体、平面图相互补充 ........ 29

(四)历史分布图的教学方法 .......... 32

1.从整体认知着手 ............ 32

2.强调在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布局特色 ............ 32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应用方法的优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在分析不同类型历史地图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经典案例、自身教学实践及在多位经验丰富的历史教师的建议下归纳出一套出较为明确、具体、详细的历史地图教学方法。同时,在针对不同类型历史地图的教学方法后均附有一个典型案例,其中《红军长征示意图》、《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的教学案例是在教学实习中与备课组教师共同备课商讨后的成果,并已作为公开课进行展示,且教学效果较好。《元朝疆域版图》、《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教学案例则是本人在结合教参及一线教师的建议下完成的成果。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在历史地图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形势路线图的教学方法

形势路线图是初中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历史地图,是学生认为较难掌握的历史地图之一,也是中考题中出现最位频繁的历史地图。教师在对此类地图教学时应尤为重视。形势路线图的经过性非常强,教学中教师联系正文,从开始讲到结尾,经过讲完了,地图也就讲完了。笔者则根据形势路线图的特点,总结出以下较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历史地图以类似于地理地图中简明、特定的符号来再现人类在历史时期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地域差异现象。而形势路线图则是历史地图中拥有特殊符号的最多的历史地图。形势路线图有非常强的经过性,师在讲解前一定要详细介绍历史地图中出现的符号。只有同学清晰地知道每个特定符号教师在讲解特定路线的相关史实时,学生才能在历史地图上及时找出对应过 程。尤其,在战争路线图的讲解中,教师应着重强调代表不同势力的符号,如若不然, 可能教师在讲解后出现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讲的是哪方势力的过程,甚至出现理解错误。

.............

结语

毕业前期本人有幸成为一名初一历史教师,将论文中历史地图的教法更多地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更为深入地了解了真实的历史课堂,另一方面咨询和听取了更多一线优秀教师的建议,感悟颇多。 首先,历史地图的教学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尤其是一些已经固定教学模式的老教师,他们认为“中考不考的不用学”,历史地图的讲解时在浪费课堂的教学时间。显然,这涉及到传统历史教学观念的改变,而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其次,本人在历史地图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在本文对于初中历史地图教学的应用阐述比较肤浅。如文中对初中历史地图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不够深入,提出的不同类型历史地图的教学方法也不一定全部应用于该类地图,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但是,笔者相信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地丰富、补充论文中的不足。 最后,希望专家以及一线历史教师加大对历史地图研究的力度,让我们更一起改变历史地图教学的现状,让历史地图真正的发挥其教学价值,为历史课堂增色添彩。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专业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他的著作《全球通史》中提到,“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①2004 年新一轮的高中课程从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开始,之后逐渐推广到全国,迄今为止已经有 12 个年头了。纵观这次改革,高中历史学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科书从“一纲一本”转向了“一标多本”,强化了必修和选修的设计,每个模块都有特定的主题,各模块内容主次分明,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正如上文所说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历史,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随着研究者思想的开放、视野的开阔、以及众多新的史料的发现和整理,以孙中山为中心的人物研究,以辛亥革命为中心的事件研究,以三民主义为中心的思想理论研究等,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高中历史教学虽与史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因为它们都涉及历史,就会产生必然的联系,可以说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要有时代性和科学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变化,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能满足于过去所学的知识,也不能把自己置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桎梏中,要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博览群书。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关注史学的新动态,从历史学的发展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己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思辨的、创造性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

(二)研究的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界对高中历史引入史学研究成果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但是专门针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具体研究还不多见。本文的研究有以下的意义:(1)通过对相关史学研究成果的介绍,了解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孙中山等一系列事件和人物的基本史实,建构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为下一步的研究做知识准备,为更好的开展教学提供帮助。(2)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明白人教版涉及孙中山的教材内容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引起史学工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注意,在教学中扬长避短。(3)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一些引入史学研究成果的建议,给教师在相关内容授课时提供思路,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

二、 基于教科书内容的相关史学研究成果概述

20 世纪前后的中国围绕孙中山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下面将以孙中山为线索,引述关于孙中山、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三民主义等内容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和史学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作一些知识准备。

(一)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陈锡祺先生提到,“孙中山在甲午战争以前,不仅已初步具有了反清的革命思想……但此时孙中山的思想无可否认地还存在着严重的改良主义成分,反清革命的决心,还不是很坚实的”①。金冲及和胡绳武先生比较赞同这个观点,并把孙中山革命思想分为三个阶段。1866 年到 1879 年是孙中山的童年时代。童年的孙中山,家里十分贫困。因家贫,他的哥哥孙眉 1871 年远赴檀香山谋生。像其他穷人家的孩子一样,孙中山自幼就要帮家里干农活,直到十岁才进入村塾读书,老师给他取了学名“文”,就这样在十四岁之前,他一面读书一面干农活。在家乡广东香山县翠亨村,有位太平天国的老兵,常给小朋友们讲洪秀全的英雄故事,这令孙中山对洪秀全十分仰慕。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以及太平天国的革命故事,使他深知劳动人民的痛苦,对孙中山后来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很难说童年时的他,“已经具有一种明确的政治思想,同样也很难说这时的他已经立志革命”②。1879 年至 1885 年之间,孙中山赴檀香山求学,这对他影响比较大。他的哥哥孙眉到檀香山数年后积聚了一定的财富,从而彻底改变了孙家的家境。1879 年,孙中山随母亲始赴檀香山,令他大开眼界。到檀香山后他很快开始接受西方教育,同时感受到了英美文化影响下的夏威夷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法治环境。那时还有一件事,即美国策划吞并夏威夷,遭到当地人民的反抗。因此,林家有和张磊先生在《孙中山评传》中认为“这一切都可能是促使孙中山产生反对外国侵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自决的思想”③。金冲及和胡绳武先生认为“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来‘改良祖国’,就成为孙中山的朦胧的理想。”④1883 年当他接受了西方教育并在回国途中重新接触到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时,因不能忍受官吏对乘船游客的勒索,不禁起来反抗,最后导致沙船被扣留一天,后船主向清吏行贿才准开行。在此过程中他向乘客发表演说,强调改良中国政治的必要性。林家有和张磊先生认为孙此时的思想兼容“改良”和“革命”,不过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孙中山的思想确实具有一定的叛逆性,但是并不能称得上有革命性。

.........

(二)孙中山与兴中会和同盟会

1894 年秋孙中山第三次赴檀香山。这次赴檀,在孙眉的支持下,孙中山积极奔走联络,于 1894 年 11 月 24 日主持成立了兴中会。孙中山提议将他们成立的革命团体定名为“兴中会”,并宣布了他起草的九条革命章程,章程的第一条就说“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①。孙中山还起草了一个秘密誓词(即入会盟书),因为没有文字记录,有学者提出该誓词不存在,但多数学者认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内容的誓词是存在的。秘密誓词的焦点在“创立合众政府”,大多数论者给予该誓词比较高的评价,认为“和孙中山的革命实践相适应,他在誓词中明确提出了推翻满清、建立共和政府的革命目标,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关于兴中会的章程,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孙中山第一篇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清朝腐朽统治进行揭露和谴责的著作,其基调与数月前的《上李鸿章书》有很大的不同,这反映了他在政治思想上确已实现了质的飞跃”③。同时,“大家一致认为章程对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攻击的立场,但并未明确提出推翻清朝的主张”④。章程中所规定的一些管理方法和组织原则,已明显不同于会党,议事规则带有民主精神,“这表明,兴中会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近代政党的色彩,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⑤。

.........

三、基于相关研究成果的教科书内容分析......27

(一)教科书内容存在的不足.....27

(二)教科书存在上述不足的原因分析......36

1.教科书的稳定性与史学研究的连续性的矛盾.......36

2.教科书的内容是国家立场的表达..........38

3.受近代史研究的影响....40

四、高中历史教学引入史学研究成果的建议.......... 43

(一)结合史学研究成果,夯实学生基础知识...........44

(二)尊重教科书内容,丰富历史人物形象...... 45

(三)立足时代背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46

(四)培养历史思维,揭示历史事件本质.......... 47

(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深刻理解三民主义...........49

1.探寻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49

2.探究三民主义理论的广度和深度..........50

3.探悟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的力量............500

(六)把握时代脉搏,重视孙中山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构想........51

四、高中历史教学引入史学研究成果的建议

高中历史教学引入史学研究成果既是基于教学内容优化的考虑也是基于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的考虑。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和教材,并结合各种实际(学生实际、教学实际)传授给学生的各种知识(或信息)”①,这就是说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课程内容,教科书中所表述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为教材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将这三者等同,使得单纯讲教科书、全盘托出教科书和简单阐释教科书变成了很多教师常态化的授课习惯,导致作为教学材料而存在的教科书角色发生了异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分清主次,把握教科书的重点。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所谓教材观就是“教师对教材本质及其功能的基本认识,他反映了教师对待教科书的态度和方式。教材观不仅涉及‘教什么’,也涉及‘如何教’,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②。新的教材观认为教科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只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是教师用来教学、学生用来学习的一种媒介,可以说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学生学习的参考书,是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即从“唯一课程资源”向“多元重要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理解,史学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既是优化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是新的教材观的要求,不可把教材视为圣经,也不可把它丢在一边。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由于历史教科书是以“模块+专题”的形式编撰的,出现了很多交叉知识点。以孙中山为主线,教科书与他有关的主要内容包括必修 1第 13 课《辛亥革命》,必修 3 第 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选修 2 第六单元第 2 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 3 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第 4 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以及选修 4《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应该看到,这些内容虽然紧密联系但却各有侧重,基于教学内容优化的要求和前三章研究的结果,本文对人教版教科书涉及孙中山的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引入史学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

结语

史学研究是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基础,而历史教科书由于受众面广在某种程度上对史学研究起到推介的作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①。历史的魅力在不断的探索真实当中,历史教科书作为向青少年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想要长期保持科学性和时代性,应尽可能的吸收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展示历史的真实性。随着时代的开放,史学的发展呈现不断繁荣的景象,这就为教科书吸收史学研究成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外,我们应该明白,历史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所以及时淘汰不符合时代特点与社会发展的内容,加入更多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内容,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生活。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虽然受到了教科书编写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也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还没有一本系统论述该问题的著作,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是一种趋势,但这恰恰意味着在以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本文以人教版教科书涉及孙中山的内容为例,实际上是以孙中山为线索,将必修和选修各模块教科书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基于教科书内容引述了史学界对相关成果的研究,通过史学成果和教科书内容的对比分析,指出了教科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为何出现这些问题做了分析,最后本文从教学内容优化的角度出发对历史课堂如何引入史学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以期对史学研究成果如何引入历史课堂提供一个视角。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思考,不久的将来当史学研究成果大量引入历史课堂时,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怎样处理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的关系,怎样平衡大量的史学研究和有限的历史课堂之间的关系,史学研究成果引入历史教学的学科意义和教育价值又将怎样体现,如何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入史学研究成果以及具体引入时内容如何取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廓清、去升华,这也给该课题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专业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绪论

选题缘起及意义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人才,这样的发展趋势就要求学校要进一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①因此,启发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更有用知识和培养思考行为能力的同时,较之以前的教学方式,更能开发学生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与思维的活跃性,是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可行方式。我国基础教育的宗旨与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关注书本知识,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仅停留在理论阶段,不仅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也使得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仅停留在课堂上“死板的教”与“被动的学”的过程中。故而,我国实施课堂教育的新改革,应当在关注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在现实活动与社会实践中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得到更加充实的发展与提高。而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正是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课堂教育形式多样化与完善化的最佳途径,故而,实施启发式教学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是实现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师生双向互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然,对于一名尚未形成独立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初中生而言,在这一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提高的仍是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自我拥有主动学习、积极投入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培养自己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而对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建立与提高则需要从两方面做起:“在发掘教师在课堂授课创新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概括、推理及判断能力。”

..........

相关概念界定

客观世界的运行方式与生存机制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虽无力改变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却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与改造自然。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积累经验和不断的探索,逐渐的掌握认识与改造自然为人类谋福的经验与规律。而长期从事实践劳动的人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实践经验,在客观活动对象的改造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总结与归纳,形成自己认识与改造世界中的工具与方法,其中受自然界客观规律启发而获得的方式或方法被称之为启发式算法(Heuristic Algorithm)。①启发式教学指的就是的教师在依据现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当下能够使用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采取启发与诱导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知识,为了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就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②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任务,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把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为教学的第一要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学习自主性作为实践教学的中心,进而实现学生轻松快乐学习目的的一种当代教学指导思想。究其本质而言,启发式教学并不单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说到底,它更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思潮的教学理念,一种不断追求创新的教学观念,一种为社会发展提供合适人才的教学原则。从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来看,皆是将启发式教学放置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不断实现着改革局面的新发展,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在教育教学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教师在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依据学生历史学习必经过程的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明晰 “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历史就是经历的事儿,”“通过史料来研究历史,这就是史学的含义。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人们阅读史料,了解史料,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历史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③帮助其主动的、积极的、自觉地掌握历史知识。

...........

第一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下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这也就成为了历史教学改革前进的障碍。而启发式教学法的提出和应用是建立在一系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它既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规律,又适应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也有益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解决。所以启发式教学法是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存在的科学必然性和发展的持续可行性。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懂得将教育发展现状与教材内容作为教学实践的客观依据,将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特殊作用,不断的唤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欲望,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向着全面发展的教学宗旨靠近。在当下教育改革进程中,也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改进教学行为。①故而,作为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启发式教学法不仅要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且还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1.1 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会对教学实践本身及教育思维活动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及主观要求,而这也就是教育理念产生的过程。面对教育改革的当下,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应该认清教学现状,加快实施改革转型。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当明白历史教学转型的诸多方面,在诸多方面中,哪一点才是转型的重点与突破点。“道路未走,思想先行”,我们知道,想问题办事情都有相应的指导思想,正确的思想引导对实践活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改造就是当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而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考察,教育理念中所存在的“墨守成规”思想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通病。“墨守成规”说的就是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灵活,较为死板。而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指的就是教师思想不能紧跟时代变化,固守原来的教育方法,不肯接受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新型教育理念,逐渐与社会发展脱节,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老师,在他们眼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牢记历史典故,在应试中拿到高分数。①所以,不管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理解,只要考出好成绩就是教学的目的与宗旨。在他们那里,历史教育只是灌输知识的工具,全然不顾历史教育的其他教育功能。目前老师们为了应试中的高成绩而硬着头皮灌输,学生们硬着头皮死记硬背,这种偏于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和‘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是有副作用的,不但会磨损学习的兴趣,而且因为多年以来复现式的记忆,造成青少年大脑左半球的过度使用,导致大脑右半球的弱化,这种不平衡,或许会阻挡孩子潜在的创新能力的成长。“②同时,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受到减弱,初中时期历史学科的考试模式仍然采取的是学期测验等考试方式,在应对考试的重压下,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方式仍然是依赖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这种被迫灌输的学习方式多采用刻板的读、写、背等方式,达不到以自然感知来学习历史的学习目的。干巴巴的文字代替不了活生生的历史,历史学本身所具有的丰厚性和趣味性也被抹杀殆尽。

.........

1.2 初中历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须不断深化,而在改革整个过程中不可动摇的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实,任何领域的改革都是时代对其发展的新要求,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大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赋予人们更多便利的同时,对于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型思维的实用人才,而学校教育则是培养这类人才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下学校应通过对学生施行启发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支持,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由于启发式教学法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更加关注个体发展的需求,更加强调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和塑造情感,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

第二章 启发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和应用方法.......23

2.1 启发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23

2.1.1 知识串联性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23

2.1.2 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23

2.1.3 平等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24

2.1.4 历史课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24

2.2 启发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25

2.2.1 正问启发法...........26

2.2.2 反问启发法...........26

2.2.3 观察启发法...........27

第三章 启发式教学法在现今历史教学中应用.........31

3.1 启发式教学法在现今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局限性.........31

3.2 启发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解决对策.........32

第三章 启发式教学法在现今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局限性和解决对策

3.1 启发式教学法在现今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局限性

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启发式教学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为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航路,但根据笔者分析我国的教育教学现状,启发式教学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问题。现阶段我国教师授课水平的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启发式教学的设计和开展。由于我国社会整体处于社会转型期中,教育亦是如此,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充斥教学课堂之中是我国当下教育改革的现状。更有好多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老师摒弃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来片面的追求分数的提高。同时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而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具有优秀的课堂组织和控制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有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其次教师还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感染力,教师需要先用情绪来感染自己,才能进一步的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感染力的老师如何能够上出一堂精彩的历史课,以上的这些要求对我们历史老师来说是巨大的考验也是严格的要求,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推广与应用顺利进行阻力。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初中生在中学阶段历史学习的权威考核方式是中考,但长期以来,我国对传统的考试改革进展缓慢,中考的考查方式仍然是局限于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和生硬的题目。这就与启发式教学法有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但在考试中的题目设定仍是传统死板的,虽能暂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在大部分的课堂状态下教师还是要选择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授课。究其原因,让学生养成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培养。

............

结语

对于启发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推广与广泛应用,是当下我国历史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也是对未来历史教学事业的美好憧憬。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相比,启发式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激发学生创造性为核心,以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学手段,在此基础上实现历史教育是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在遵循教学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将历史教学立足于学生主体之上,紧跟时代内容的发展,不断反映着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变化对历史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不仅使然,启发式教学法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在时代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日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科学的真理性。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唯理性教学论”与“唯经验教学论”的桎梏与僵局,而且自身所体现的创新性教育精神也将成为当下及未来教育改革所秉承及沿用的方向引导,也是现代历史教育研究的重点。除此,启发式教学法还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历史教学课堂中对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提升教学氛围,增加学习历史的趣味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故而,对于启发式教学法的研究,是当下学界对于历史教育改革研究的组成部分,也是突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加快实现历史学科教育改革步伐的重中之重。教育教学的改革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日渐加快,理论的创新要实现对客观内容的正确反映,故而,当下对于启发式教学法的研究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创新的挑战。面对我国历史学科的教育发展现状,只有充分认识教育改革的阻力与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未来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中,不断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基础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21 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发展现状,对人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历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在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上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专业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绪 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与之相对应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僵硬、教条的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了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特征、情感世界、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道德教育的开展等。然而当前中国的教育现状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并且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分布严重不均,这就决定着以纸笔测验为主要形式的选拔考试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考试仍然是基础教育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因此,教学活动不仅要看重过程,也要看重结果,不仅要关注教育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长远影响,也要关注短期内取得的成效,这就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给教师工作造成了很大压力。如何才能在新课程目标与教学效率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是广大一线教师最困惑、同时也是最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将以普通高中历史学科特点为基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借鉴中外教育专家在教学最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努力探寻新课程理念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方法与策略,希望对广大一线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

(二)研究的意义

教学最优化并不等于最理想化,最优化是相对于一定条件而言的,是对于具体学校、具体班级、具体学生而言的,与学校的硬件设施好坏无关,与学生的资质高低无关,只要能根据具体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教学因素达到最优化即可。教学最优化不是新的形式、新的方法,而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基本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尽可能的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就都是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比较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合理优化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能够切实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最优化要求教师必须精讲,精讲就是教师要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讲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在一定条件或标准下的最好。由于教师的精讲,自然节约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堂才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交流、互动、思考,才能更好的巩固知识,提升能力。这样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课下负担自然就减轻了。

..........

第一章 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概述

教学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在全面总结罗斯托夫地区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并系统论、控制论等原理,全面系统的研究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重大问题,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他提出要用系统的、完整的观点看待整个教学过程,要通过综合分析教学过程的内部联系和矛盾去揭示教学的规律性,提出新的教学原则体系,形成对教学方法和形式的一些新看法。

一、教学最优化的概念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的’(来源于拉丁语 optimus--最好的)一词;意思是最符合于一定的条件和任务。因此,最优化这个词,从广义上说,可理解为选择解决该条件下任何任务的最好方案。同样,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①这里突出强调两点:一定标准和当时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就没有最优化可言,在既定的条件下的最优化,未必是另外一些条件下的最优化。 教学最优化要求课堂教学很好地发挥作用,达到该条件下最好的水平,而不是较好的水平。它要求在选择和运用教学要素的各个组成部分时要理智、合理、有分寸,要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争取获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教育效果。教学最优化原则着重强调的是时间消耗和达到的效果两个要素。由此可以得出:“所谓最优化的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我们认为,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就是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② 基于以上对教学最优化概念的阐述,我们认为,所谓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优化,是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和具体章节教学任务的要求,综合考虑师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其他客观因素,按照历史学科教学原则的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制定一个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历史课堂教学预期的教学目标,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

二、教学最优化的标准

最优化的,一般来说,不是最好的,也并非最理想的,最优化是指在既定的条件下对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可能性来说,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是最好的。即根据一定的标准衡量对当时条件来说是最佳的,任何对事物的评价,都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不提出标准,任何关于该教学过程是不是最优化的争论都毫无意义。因为所谓一定的标准,在每种场合都是具体的,是随着学生和教师可能性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确定明确而具体的标准,然后才能按照这些标准去评价所提出的教学或教育措施的优化程度,那么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是什么呢?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的’这一术语,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的意思。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①所以应首先确定明确而具体的标准,然后才能按照这些标准去评价所提出的教学或教育措施的优化程度。如果不提出最优化的标准,就不知道按照什么标准去断定,我们是否达到了该条件下的最好方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最优化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两条:一是最大可能的教学教育效果;二是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课堂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两条标准,始终围绕这两条标准。教学最优化的最终目标不是满足于提高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效果,而是该条件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

.........

第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优化生成策略 ............. 23

一、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 23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最优化 ....... 23

(二)教学内容设计的最优化 ....... 26

(三)教学手段设计的最优化 ....... 29

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 33

(一)新课导入的最优化 ........... 33

(二)课堂提问的最优化 ........... 36

(三)课堂讨论的最优化 ........... 39

(四)课堂小结的最优化 ........... 42

三、教学评价的最优化 ..... 45

(一)教学评价的原则 ............. 45

(二)教学评价的内容 ............. 46

(三)教学评价的程序 ............. 47

第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优化生成策略

最优化的标准的突出两点体现:一是教学效果;二是时间消耗。那么如何在既定的课堂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要素,课前做好教学设计的最优化,课中做好教学实施的最优化,课后做好教学评价的最优化。只有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达到了最优化,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才能达到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学活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教学设计到底是什么呢?“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媒体、程序、环境以及评价等要素进行系统谋划,形成教学思路和方案的导教、促学的过程。”①好的教学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失控性,避免课堂教学的低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式和预期达成的结果,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最后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活动,对教学活动发挥着导向、激励和检测等方面的作用。教学目标能有效克服教学的盲目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起着制约作用,教师能否制定出明确、具体、规范、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目前,世界上关于教学目标分析的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布卢姆的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但是,不管以哪种方式、哪种依据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不管布卢姆的目标分类还是加涅的结果分类,我们都不能仅仅拘泥于理论上、结构上进行分析,更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功能的分析和研究,不论哪种分类方法.

........

结 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国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到了卓越的成效。同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达成方面,给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在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上寻求突破。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课堂教学是否最优化,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关于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影响基础教育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的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的实现。 课堂教学最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更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积极参与。笔者主要根据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最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成策略。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只能对历史课堂最优化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很多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最优的”这个词并不等同于“理想的”这个词。最优化是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任务的,当条件和任务发生变化时,最优化的条件和标准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的目标、内容、手段等都会发生变化,而最优化着重强调的是时间消耗和达到的效果两个要素,只要符合“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这个基本标准,就是最优化的教学。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专业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1 绪 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自 2011 年萨尔曼·可汗提出“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以来,翻转课堂就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继而迎来了西方教学模式的发展浪潮。我国在“十三五规划”当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强国战略,早已将信息化教育提上日程。然而同处改革的深水区,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对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方式并不明确,同时,缺乏有效的教育政策和管理机制为建构和完善个性化教学体系提供支持。初中美术课堂与个性化教学是一个合理的联系,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现代传统已不能与当今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相符合。因而,对于学习先进的个性化教学与完善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已经是当代教育的时代命题。自 2011 年开始,我国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美术教学应该如何引入“翻转课堂”和促进我国教学体系的建构,一直是国内许多前沿教育地区的重点研究对象,他们力求探索出一条与本地区教育传统相适应的发展路径。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教育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进而,达到《礼记·学记》中所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目的。尽管历史同历史如此相像,可如今早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传统的上施下效、师传子承的说教式教育早已不合时宜。初中美术课堂大都是“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与作业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下,学生以被动“填鸭式”的方式接收教师教授的知识,同时,以练习、家庭作业的方式进行巩固。在说教与任务中,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的。初中美术教学有别于一般课程教学,它强调的是审美、表现、艺术,需要情感和技能作为前提。准确来讲,美术教学才是真正的人学,它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是人性和灵性通过视觉的显现。它不能简单地像知识传递那般灌之,也不能简单地通过美术鉴赏和技法传授毕之。在全球多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解决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技法固化、思想滞后与时代不能同步的问题已相当严峻。这是一个数字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不断扩容的全球多元化时代,如何建构一种以“翻转课堂”为借鉴、与时俱进的个性化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笔者查阅最新研究文献,西方欧美国家的“翻转课堂”教学发展最早,并且具备了相当的理论基础。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借鉴了国外成功的经验,对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近几年,国内有关“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日俱增,一般都聚焦在数学、物理、语文和英语等文化类学科。关于初中美术学科的研究不足,大部分都是基于美术教学的经验总结或者用理论来生硬地套,研究都从文献评述、特征来概述“翻转课堂”的现状及可行性,缺乏针对地、深化地、可操作的实践探究。2012 年 6 月,美国教育咨询公司 Classroom Window 的一项有关翻转课堂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88%的受访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满意度:67%的受访教师表示,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得到了提高;80%的受访教师声称,他们的学生学习态度得到了提高;80%的受访教师称,他们的学生学习态度得到了改善;90%的受访教师表示,将继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2]总之,大多数被访对象支持“翻转课堂”。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的数字媒体、大数据时代,需要“翻转课堂”的引入。

..........

2 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探析

2.1 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调查本文的有关调查研究,旨在考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美术课堂是否切实可行。通过调查地方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的一斑而知全豹,分别设计出学生问卷调查和美术教师访谈录。调研对象选择上存在着城乡和地域的差异,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笔者所限定的学生调查对象有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花东中学(笔者实习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西南地区的成都市蜀龙中学共计 256 名,通过抽样访谈华南和西南两地的中学美术老师共计 6 名,以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生的视角得知初中美术教学生态。基于问卷法和访谈法两者在调研上的差异,笔者愿从学生调查问卷(见【附录 A】)和教师访谈(见【附录 B】)两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

2.2 初中美术教学的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对问卷调查中各维度的初中美术教学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首先,对学生关于美术课的学习兴趣情况进行了统计梳理(见【表:2-3.1】)。统计结果看来,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程度整体向好,这为翻转课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从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权上来看,学生更愿意自主选择,这也为翻转课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得以应用提供可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现有美术课的上课方式并不满意,改变美术上课方式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影响。在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结构性问题上也存在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显露出现有美术教学状况的不良。从教学方式来看,教师以课本讲授为主,导致学生对美术的当代故事无知和美术知识的了解不足。调查显示教学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见【表:2-3.2】)。然而,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流派是具有时代性、现时性和在场性,书籍固化了的知识是已经过去的知识,本身已经具有了落后性。美术教学上的照本宣科所带来的思想固化和创造力匮乏,使得美术教学的生态毫无生机,更谈不上长江后浪推前浪。扬帆先须导向,没有前瞻的艺术意识,任何起步都是徒劳。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传统的美术教学很难实现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并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新媒体平台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搜索资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眼界和判断力,最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

3 翻转课堂进入初中美术的可行性探究.......15

3.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15

3.1.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15

3.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16

3.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7

3.2.1 掌握学习理论.......17

3.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8

3.2.3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9

3.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案例的介绍...... 19

3.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21

3.5 初中美术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23

4 翻转课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4

4.1 初中美术翻转课堂的教学体系构建...... 24

4.1.1 初中美术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 24

4.1.2 初中美术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 24

4.1.3 初中美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25

4.2 初中美术翻转课堂的实践案例....... 25

4.3 初中美术翻转课堂的实施总结....... 30

5 结语.... 36

4 翻转课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 初中美术翻转课堂的教学体系构建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四点。第一,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与生活。第四,注重创新精神。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美术课程探究实践,有助于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上,教师更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审美素养、人文素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中,提供有意味的合作交流平台,进行多元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2011 年,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总目标重新定义,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定。翻转课堂异于传统美术教学形式,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堂中将留出大部分的时间让师生相互交流合作和共同探讨问题。由于美术科目实践性较强,翻转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作品,同时完成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的评价环节。翻转课堂上,初中美术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美术教学,教师提前录制好生动有趣的微视频或者通过网络搜集一些优质视频,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实践。第二,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初中学生属于成长的关键期,自制力较差。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美术教学,当学生在家中观看视频时,家长可以陪同。由于美术课程中动手实践课较多,家长需要提前给学生准备好绘画工具,陪同孩子一起完成一幅作品,这一过程也促进了他们情感的交流。第三,有效促进教学相长。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美术教学,教师需要录制思路清晰、高质量的微视频。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需要多制作一些技能操作的视频供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实践并且予以针对性指导。

..........

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并非一蹴而就,建构先进教学体和完善体制机制是发展“翻转课堂”的关键因素。作为信息化、网络化和大数据时代的产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我国初中美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途径。认真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机制、实践案例及其实践影响,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有助于更加稳妥的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这一命题。作为先进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不仅是教学新模式的“风向标”,还是实现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晴雨表”。通过“教情调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体制机制的支持”和“翻转课堂教学体系的建构”等为初中美术翻转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提供了支撑。促进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满足美术教学目的的创造性、人文性和个性化的发展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改善初中美术教学现状有着重要意义,在引入和应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形成我国不同地域特色的初中美术翻转课堂教学体系是对落后和固化传统教学体系的直接回应,也是对其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肯定。为了揭示传统初中美术教学因其故步自封、陈旧落后的困境遭遇,对城乡不同地域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实践探究和实地调研,最终形成“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初中美术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翻转课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三方面的探究与阐释,勾勒出初中美术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概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弥补传统美术教学中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选择或者录制的微视频如果不能很好的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不高,那么翻转课堂就很难在课堂上开展深层次的互动交流,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探索出初中美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旨在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的可行性,试图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体系搭建提供一条实践路径。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专业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引 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教师作业设计科学得当才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但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把作业当形式或不用心设计,就失去了作业本身价值,起不到作业应有的作用,相反,不但不会促进学生学习,反而成为学生负担,耽误学生时间。为了积极倡导新课程理念,避免传统理念下作业设计的影响,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必须引起政治课教师的重视,努力完善与创新。目前在思想政治这一学科领域关于作业设计的研究文献比较多,但是各种文献只是停留在研究作业设计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方面的研究,理论阐述不够系统、完整,受应试教育影响理论比较陈旧,缺乏创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意去创新设计作业但是缺乏成体系的理论研究,没有科学完整的理论指导就无法对作业设计进行实际运用。因此,本文就高中政治这一学科的作业设计进行较完整地研究,并且系统地对思想政治课作业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改进方法及其具体作业设计实施案例进行研究,为政治课教师作业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 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高中一线教师改革意识的增强,政治教师对作业设计开始重视并进行反思。如何设计好作业,怎样使作业更好地发挥作用,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实现三维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力是所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努力方向。本文择取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针对现在中学教学中政治作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改进方法和具体可操作性的作业设计案例,为一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业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学教师十分重视学生作业,尤其西方一些国家把作业作为孩子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17 世纪西方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自己著作《大教学论》书中提到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如果不能及时巩固、复习、运用,学生不但不能完全掌握,学习理解知识的程度也很浅显,对知识一知半解。夸美纽斯认为对知识的学习需要反复的巩固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较深刻地认识知识的本意。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把作业作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强调其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作业设计要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他认为作业就是学生用来思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认知、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过程。国外不设有政治学科,因此就缺乏有关文献。由于作业的本质与目的相同,本文摘取了部分国外中学教师关于家庭作业的设计,如:张斌译,杰克林的《谈谈家庭作业》中研究了家庭作业的功能,着重指出作业形式要多样、实践性、生活性,最后强调作业评价方式要灵活,评价标准不唯一。邹强在《国外家庭作业设计研究启示》中重点研究了西方中学教师对学生家庭作业研究重视的原因,作业的真正目的,家庭作业类型研究以及作业设计量的问题[1]。国外教师对家庭作业设计主要从作业的层次性、作业评价、作业的数量、作业形式及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本文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概述

作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种活动之间纽带,作业对学生领悟教师所授知识起着良好的助推作用,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程度直接受作业设计质量的影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部分教师教育理念尚未改变,目前作业设计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主体性、学习生活化、思想政治课德育特点等在作业设计上没能完全体现,导致高中思想政治课很多功能无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作业设计的是否恰当科学,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读者更清楚深入地了解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本文首先对高中思想政治作业设计这一研究对象的有关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涵义

经查阅,有关作业解释有很多,《辞海》中关于“作业”的界定是:“为实现某个目标,达到规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 [4]。”该解释主要侧重学习、生产活动,解释的较宽泛。《教育百科全书》把作业解释为:“在教育领域内,作业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校和教师所规定任务,学生而从事的活动。依据作业要求完成时间不同分为课内作业(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辅助教学的工具,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外作业(课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课上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5]。”《教育大辞典》把课堂作业定义为:“完成学习任务,强调作业是用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课上教师所授知识的一种途径 [6]。” 综上分析,人们习惯将作业定义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再结合学校教育,更适合将作业定义为:在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依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具体要求,由学校安排的所有有关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或多人合作完成的活动的总和。

......

(二) 有效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分析,作业设计对教学活动意义重大,作业设计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习积极性以及过程性收获和学习结果。本文将从教师教学方面,学生发展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三个角度阐述有效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可以弥补和完善课上活动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与评价,能够及时地查缺补漏,改进教学活动引导教师教学工作,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从本文第一部分可以看出学者们习惯把作业分为课外作业和课堂作业,好的课堂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梳理知识框架,可以通过竞赛型和合作型课堂作业使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从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力。课外作业顾名思义为巩固课上知识留给学生课下的任务,作为课上教学活动的延伸,作业形式可以更丰富,内容可以更广泛,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课上知识运用于课下的生活实际当中,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与生活相结合,得到升华。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能为教师提供学生学情,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计划,做到以学定教,提升教师教学实效。子曰:温故而知新。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人类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和记忆是有规律的,教师需根据学生遗忘规律及时布置作业让学生夯实已学的知识。政治课作业的第一任务是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知识,主要表现在: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回顾、复习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拓展学生学习思路和学习空间。为完成作业任务,学生可一边回顾课堂知识,一边结合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把所学课本知识转化为生活实际活动,把所知变为所学、所用。其次,思想政治课作业可以使高中生更好地发挥主体意识:新课改以后,师生主体间性观念更加凸显,在此大背景下,作业方式和内容由教师单方设计改为师生一起设计或由学生自主设计,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对象是人类,人格的提升是教育的努力方向,教育是为开发人类价值,教育是学习的过程、是开发潜质的过程、是创造价值的过程 [9]”。最后,政治课作业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发挥学习潜质: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的授课方式都是大的班级授课制,这就使得教师很难兼顾每位学生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来弥补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作业,激发学生灵感,使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长自由发挥,开发学生潜质。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改进方法 ..... 12

(一) 依据学生兴趣需要,使作业形式多样化 ........... 12

(二) 分层布置作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12

(三) 根据三维目标选择思想政治课作业内容 ........... 13

(四) 合理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的评价机制 ..... 14

四、 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案例 ..... 16

(一) 预习作业设计 ......... 16

1. 预习由思维导图式作业替代单一填空 ...... 16

2. 预习由拓展探究式作业替代文本解读 ...... 17

3. 预习由体验实践式作业替代案头式作业 .... 18

(二) 课堂作业设计 ......... 18

1. 竞赛型作业 .... 18

2. 合作探究型作业 ........ 19

(三) 课后作业设计 ......... 19

四、 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案例

本文第三部分给出了:转变教师观念,努力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分层布置作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业的内容上,以三维目标为导向选择有价值的作业内容;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的评价机制,四方面的理论指导。理论指导转换为具体的实践活动才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本文在文章最后根据教材内容系统地设计了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几个具体案例。

(一) 预习作业设计

预习就是指学生在课前对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提前自主捕获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师可利用预习作业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学生可以积极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预习作业虽不像课堂作业那样正式,但地位与课堂作业同等重要,预习作业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好的开端等于半个成功,预习作业的设计必须引起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视。导学案是现在中学流行的一种预习方式,预习课本内容并填空是最常见的题型之一。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习的效果,但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方式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去自主学习。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由一维到多维地去思考,本文设计了思维导图预习作业。 关键点画思维导图:这里的关键点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难点和易混点,教师利用这些课本内容中的重难点和易混点设计出简明直观的,思路清晰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解读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全面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例:图 2. 以“全面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例,让学生把物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分别填入序号①②③④⑤里。这一知识点是所在章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本是以繁复的文字表述的,学生预习时难以理解。教师将该内容设计成逻辑思维导图式作业,这一方法克服了传统的机械摘抄的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迅速获取知识要点,还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方法最好的一面在于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程度和预习情况。

..........

结 论

作业设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教材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业对学生领悟教师所授知识起着良好的助推作用,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程度直接受作业设计质量的影响。新课改以来,作业设计引起了各位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努力创新使作业发挥它更有效的作用。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研究”为题,首先介绍了高中政治学科作业设计相关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及其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当前政治学科中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部分,先明确提出与问题、原因相对应的具体的策略,在策略的指导下设计出了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具体的设计案例,体现了作业研究的时效性,为政治教师提供了很具实用性的范例。 新课改理念要求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这种理念的号召下,高中一线教师越来越意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如何设计好作业,怎样使作业更好地发挥作用,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实现三维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力,使思想政治课真正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对政治学科真正感兴趣,是所有研究学者以及一线政治教师努力的方向。 但是,因为笔者水平有限、教学实践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本课题是依据个人教育实习和代课经验总结归纳而来,本文尚存在许多缺陷,个别观点论述比较浅显。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本人会继续学习并反思,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丰富高中思想政治作业设计内容。在此希望各位专家教师从教学细小处入手,关注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努力使思想政治发挥其最大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最后,本文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感谢。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专业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绪 论

一、文献综述

自 1955 年至今,以“减负”为关键词的各种政策和策略相继出台,它们体现了每个教育时期的特点,标志着国家和社会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视和所做出的努力。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小学学段语文学科的“减负”政策和策略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思路和变化。小学语文作业作为语文学科减负的重点之一,已经成为减负的关键,而浙江省教育厅于 2015 年 12 月发布的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更奠定了语文减负作业设计在减负政策中的关键地位,为具体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有益的启示。国内有关小学语文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的文献资料是丰富的,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减负”、“增效”等概念的结合有了很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将“减负增效”的语文教学作为研究重点。减负增效的教学涵盖了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学者刘江华在《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几点思考》①一文中提到,教学观念、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设计结构都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研究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文献期刊将“减负增效”与语文教学的关注点投入到对策研究的方向。例如钱瑛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减负增效”有效途径的策略研究》②、刘容春的《小学语文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③等都是从小学语文减负策略设计研究的角度出发,即小学语文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研究的上位概念来进行的调查研究。(2)将有效的作业设计作为研究重点。很多文献资料运用了“有效”、“优化”、“新课程理念”等与新课程理念有关的关键词来表述。例如南京师范大学的任蕾发表的硕士毕业论文《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和实施》④、林长田的《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⑤等都是从有效作业设计的角度来研究,为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作业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可以极大地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它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一)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可以更好地与教学目标相呼应。以往教学目标的设置与作业的设计往往出现脱节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考量学习目标的有效性。依据加涅有关学习结果分类的有关理论,减负增效的作业可以更好地呈现学习结果,进一步有效地指导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二)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可以更好地推进教学评价的发展。以“对”、“错”为主体的评价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和帮助,但总归是不够具体充分,也难以让师生在作业的完成和评价中实现高质量的交流。减负增效的作业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有效的评价上,教师评价能力的提高可以准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低负担的环境下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三)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浪潮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减负增效的作业可以最大程度的让教师将学习权力归还于学生,这种类型的作业符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为学生各项能力的进步提供有利的契机。(四)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可以加速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以及作业评价都能使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使素质教育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可以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非机械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五)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可以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低量高效的语文作业设计和实施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本文致力于从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的角度为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

第一章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

此次调查问卷涉及的对象是安徽省合肥市莲花小学和师范附小两所学校的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教师访谈对象为合肥市莲花小学校长、合肥市莲花小学教师范小信和安庆市石化第一小学的教师张雪莲等多位老师。本文采取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希望通过对师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出当前在设计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作业时会遇到的问题和阻碍。包括 13 道选择题,3 道简答题。问卷共 400 份,共回收了367 份,其中有效问卷是 350 份。此次问卷数据主要采用百分比的方法,并对相关数据统计进行分析。调查问卷分析如下:图 1-1、1-2、1-3 反映出了小学学段的学生对于语文作业的作业观和完成兴趣。由图 1-1 可知,对语文作业毫无兴趣的问卷数为零,主要是选择对语文作业感兴趣和感觉一般这两种层次的选项,其中感觉一般的选择率高达 49%。可见语文作业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趣味性还有待开发。图 1-2 表明了语文作业在学生或家长心目中的地位,问卷主要集中于选择主要靠作业和需要作业这两个层次的选项,其中主要靠作业的选择率占 49%。可见,家庭作业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间接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原因之一。图 1-3 反映了学生眼中的语文作业的功能是什么。提高考试成绩和受到表扬成为了热门选项,其中提高考试成绩选项的选择率高达 51%,这充分说明了考试与竞争的风气在小学阶段盛行,并通过对作业的重视表现出来。

...........

二、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访谈可知,学生和家长对于语文作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常将语文作业当成考试是否能够通过的主要依据,认为量多就是好,因为害怕影响考试效果而反对减负的推行。多数学生将完成作业的意义定位在考试成绩上的成功以及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上,而忽视自身素养的提升,这也是令人深思的。考试竞争风气的盛行,加剧了教师和家长对于成绩和名次的追求。学生通过应对各种“题海”提高自身的成绩和名次,很多教师在“减负”和应试的双重要求下设计出各种花样的作业,这一切都加剧了他们的身心负担,使减负政策在这种观念氛围中难以顺利地推行和发展。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地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减负作业观念,这对于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调查实践可知,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时间基本是两个小时左右,并且语文作业量通常多于其余学科的作业量。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语文作业的作业内容不够精简,教师通常直接大量套用课后练习或者相关辅导书籍而不加以取舍,这就容易造成练习内容的无效重复。学生通过机械的重复的练习也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也同时会消磨他们对于语文作业的兴趣。

...........

第二章 减负增效作业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14

一、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策略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4

二、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策略需要遵循的理论依据....17

第三章 新课程理念下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策略......20

一、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20

二、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的评价要点........31

第三章 新课程理念下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策略

在对作业设计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的研究基础之上,本论文开始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教学规律的语文作业。分别从作业观念、作业内容、作业层次、作业形式和作业评价五个方面来探讨,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总结出减负增效语文作业的评价机制,以期保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策略的可行性。

一、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

观念指导行动,所以改善观念是确保行动得以实施的前提。减负政策从 1955 年至今经历了很多次的修正和完善,却一直难以让大多数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严峻的考试竞争风气压抑了教学改革中的创新风气,使得教师和家长的作业观念也变得机械又消极。教师和家长通过让学生大量反复的练习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也为了迎合家长和教师的需求而陷入机械的作业模式中,通过承受过重的课业负担来提升自身的考试竞争力,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来改善他们的作业观念。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用一颗关爱的心来面对学生,因为只有关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关注到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才会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对语文作业进行改良创新,使学生可以轻松的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职期间也应进行学习研究,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学理念,广泛的涉猎教育著作,积极参与课程与教学的研讨活动,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利用这些观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作业设计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教师用新型的教育和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指导和设计,最终实现减负的目的。教师在转变自身作业观念的同时也应及时带动学生和家长作业观念的转换,通过开展家长会或班会等形式的活动来增进教师与家长及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正确科学的作业设计观念最终能被各方理解和接受。

............

结 语

小学语文在义务阶段的学科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重点学科,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乃至教学效果一直倍受教育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新课标的出台吹响了课程改革的号角,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包括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都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全面发展的相关教育理论,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笔者首先研究了国内外教育者的著作或文章,总结出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再通过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内涵的解读来论证论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以此作为论题研究的背景。在对论题及其涉及的相关领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论文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来归纳出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使论文的研究步入了问题研究阶段。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为实施策略的提出做好了理论铺垫。接着,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论文分别从作业观念、作业内容、作业层次、作业形式和作业评价几方面来阐述,并结合名师的设计实例和自身的教学设计来论证策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后,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总结出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的评价要点,以期验证实施策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论文不足之处在于尚需要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来支撑,使策略设计变得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需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语文作业的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策略会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教师和教研人员应与时俱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更新作业设计观念,完善作业设计形式,给学生减轻负担,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专业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课后作业,是指教师指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外的时间完成的任务。可以说它是课后巩固课堂知识的方式,是课前学生多样化的认知观念和“迷思”观点的展现,是教师诊断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估手段[1](P3)。然而在现实中,一提到作业,教师、学生、家长无不头疼苦恼。长期以来,有些初中学校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都存在着“作业超量、形式单一、布置随意、效率不高、难易不当、管理缺失”等弊病。课后作业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而课后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应是今后教育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本选题的目的是:望从作业这一“小”问题入手,通过对固原市区部分中学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了解现今初中语文课后作业布置的现状,发现存在的相关问题,着力于让教师控制语文作业的特征,如:作业频率、作业难度、作业的可理解性、作业的挑战性、作业控制、作业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控,实现“控制作业数量、优化作业设计、丰富作业类型、提高作业效率等”的目的,切实让语文课后作业发挥更大的效益。 本选题的意义是:赋予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作业的权利和机会,让作业成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平台。同时,让作业成为教师了解学生发展进程的途径。当今的教育太注重统一性,教师自我发挥的空间有限,引导学生更广泛地进行个性发展还远远做得不够,这就有待于改革语文课后作业的布置与设计,科学而合理地整合课后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对增强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教师角度来说,加强初中语文课后作业的科学研究和探讨可以弥补教师在作业设计中的不足;从学生角度来看,科学有效的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快乐和成就,而不是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令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语文课后作业的研究,重视作业布置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真正达到乐教、乐学、乐做的效果。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引言、现状调查及分析、现状之应对策略、结语。 第一部分为引言。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为初中语文课后作业布置的情况调查和分析。师生问卷中的问题集中在:作业量与难易度、作业布置的内容与形式、作业资源开发、作业布置的目的、作业反馈,用图表的形式展现了调查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简要分析,阐述了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存在的一些可能原因。 第三部分为应对策略。这部分为本论文的重点所在。针对第二章中提出的问题,从教师的观念、多元化的作业类型、充满实践性的作业资源、有针对性的作业内容、渗透人文关怀的指导和评价等方面解决相关问题。 第四部分为结语。主要是对本论文的研究做概括性阐述。

....

二、固原市区部分中学初中语文课后作业布置情况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本论文的调查对象为固原市区中学的部分初二学生及初中三个年级的语文一线教师,另外与其中某些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之所以只选择了初二年级的学生,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刚进校,作业的针对性集中于基础的加强,而初三的学生处于升学状态,作业更多的是复习和巩固,因而初二学生的作业布置最能体现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布置理念及语文作业布置的现状。本次学生问卷调查共发放了 600 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为 548 份;教师问卷为89 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为 78 份。学生调查问卷共设计了 22 道选择题,1 道问答题;教师调查问卷设计了 26 道选择题,1 道问答题。设计的角度是针对初中语文作业布置量与难易度、作业内容与形式、作业布置与完成方式、作业资源开发、作业布置目的、作业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得出相关数据(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初中语文作业布置的现状,发现相关问题。

.........

(二)调查结果

下面将调查结果从七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有关数据进行具体分析。据统计,在教师和学生的问卷中,语文课外作业布置的频率“每天结束后”分别为 56%,59%,据表 2-4,“难易适中”的比例高达 76%,67%。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量较大,难易度上较适合学生。值得注意的是,表 2-3 显示,80%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布置的作业能在 10-40 分钟内完成,而实际情况却是只有 49%的学生能做到,说明有些教师并未完全掌握学生的水平,对学生的评价存在些许出入。据表 2-5 显示,语文课后作业的布置“形式不太多”,学生调查问卷中比例占到了 43%,教师问卷中比例 49%,据表 2-6 显示,类型多以“无固定答案学生自由发挥”的题型为主,而“答案固定”项在学生问卷中也达到了 45%。另外,据表 2-7 显示,作业内容与当天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学生问卷中比例达到了 53%,作业可以有效检测学生对当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查缺补漏,认识自身水平;据表 2-8 显示,作业内容与学生的趣味和生活经验密切关联,学生问卷中“基本是”比例达到了 47%,作业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是语文生活化的具体体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要实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一目标,课后作业可作为其辅助工具。

....

三、改进课后作业设计的应对策略 ........20

(一)转变教师观念 增强课改意识 ........20

(二)注重多元主体 提高作业效率 ........21

(三)突出个性发展 丰富作业类型 ........24

(四)挖掘创新资源 加强学生实践 ........26

(五)尊重学生差异 强化内容针对性 ....29

(六)加强教师训练 优化作业目标 ........32

(七)注重评价过程 推进信息反馈 ........36

四、结语 ........38

三、改进课后作业设计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增强课改意识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很多时候会把个人意志强加于特性不同的学生身上,考虑更多的是作业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也许就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在整个作业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站在教师角度设计的作业可能并不一定是适合学生的,教师也应当转变观念,调整学生的作业心理,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教师不能以个人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经验,教师需要理解学生的需求,将作业的主动权交于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作业内容、形式及学生接受的评价方式;或仿照魏书生老师的做法,通过作业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调控。作业是提升学生的辅助,而不应给学生带去负担。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就是建构自己对知识的重新理解的过程,若是以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来评判作业,那么学生会逐步沦为机械作业的奴隶,作业也将失去它的意义。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呢?就要求教师将对作业的关注从“作业完成”转移到“作业行为”,即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投入的认知、学习态度和习惯。情绪对学生作业的影响极大,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中要注意让学生尽可能的产生积极情感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潜力,因而作业要注重趣味性和挑战性。“家校一体化”这个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当然,无可否认家庭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家长应当参与到学生的作业当中,给学生一份精神上的鼓励,作业也可是孩子与家长间情感交流的一种媒介和载体。如学习《背影》后,学生回家后可将此篇佳作读给父母听,既能提升自己的朗读技能,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爱的感动,还可以增强与家人之间的感情。这种积极的情感应多多创造机会去体验、感受。

...........

结语

本论文涉及的主要是初中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系列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固原地区教师对于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情况,及学生对语文课后作业的认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提高语文课后作业的系列措施。问卷主要是集中在固原市区的几所中学内,代表性不足。但是就目前的大背景来看,很多问题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业问题也成为越来越多教师开始关注的环节。而在如何改进语文作业布置这条路上,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由于本人缺乏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在作业设计、布置和评价等方面知之甚少,论文依靠的主要是理论和调研及对他人资料的借鉴,缺少一些经验和实际情况的佐证,所提出的见解也较浅薄,文中有很多地方还有待商榷,针对性不够,也希望各位教师能对我提出宝贵意见,给予帮助,大家共同探讨,为作业设计的美好明天共同奋斗!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专业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著名教育家孔子联系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也”的看法,认为人从一生下来都是基本相同的,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巨大不同主要是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习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也越来越多,尽管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那么我们将很快被社会所淘汰。学校的数学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更为重要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当前我国学生的学习主要分为两种: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做作业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方法。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学记》提到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其中“居学”就是作业,说明我国教育家很早就发现了作业的重要性。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学生可以复习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达到一种熟能生巧的地步,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更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数学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逐步发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业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而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数学作业习惯是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能力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是义务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培养数学作业习惯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数学作业习惯,从而培养数学学习习惯,不仅能提升学习效率,还能促进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并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能力,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培养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不但有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兴趣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良好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在现代更是迫在眉睫。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考查初中生的数学作业习惯的现状,以此审视经过近十几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上存在怎样的问题,今后可以做怎样的改进,以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并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作业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形成的数学作业习惯将会对其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培养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有助于学生养成数学学习习惯,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数学作业习惯是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会极大地促进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对后面有关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

2 初中生数学作业习惯的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初中生的数学作业习惯的现状,本文选择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育才成功学校的初中生进行调查,采用 SPSS 软件进行分析,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作品分析和对初中一线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初中生数学作业习惯的现状和培养情况,发现当前初中生在数学作业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从而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

2.1 初中生数学作业习惯现状调查的相关说明

本文研究的是初中生的数学作业习惯,且笔者教育实习的学校是重庆市育才成功学校,为保证调查的正确性,所以选择的调查对象是重庆市育才成功学校初中部的学生,共有 410 名学生(由于初三年级在江津双福校区,所以本次调查未能收集到初三年级的学生的数据)。其中,男生 210 名,占总数的 51.2%,女生 200名,占总数的 48.8%;初一年级学生 96 名,占总数的 23.4%,初二年级学生 314名,占总数的 76.6%;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 362 名,占总数的 88.3%,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 48 名,占总数的 11.7%;独生子女的学生 302 名,占总数的 73.7%,非独生子女的学生 108 名,占总数的 26.3%;成绩排名靠前三分之一的学生 162 名,占总数的 39.5%,成绩排名班级居中间三分之一的学生 178 名,占总数的 43.4%,成绩班级排名靠后三分之一的学生 70 名,占总数的 34.2%;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大学及以上的学生 160 名,占总数的 39.8%,父母文化程度为中专(包括高中)的学生 182 名,占总数的 44.4%,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学生 64 名,占总数的15.6%,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学生 4 名,占总数的 1.0%。本次发放问卷 441 份,回收 425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 410 份,有效率为 96.5%。

....

2.2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 SPSS17.0 中文版对这次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得到Aphla=0.837>0.5,达到很好的一致性,说明问卷是有效的。由图 2.1 可以看出,男生在数学作业习惯的检查上得分 2.93、喜欢上得分3.16、毅力上得分 3.26 和反思上得分 2.91 分别高于女生的 2.78、3.06、3.07、2.82,也分别高于平均分,在数学作业习惯的按时上得分 3.54 和认真上得分 2.60分别低于低于女生的 3.61、2.75 也分别低于平均分;数学作业习惯的六因素按性别比较,按时得分最高,达到 3.57,认真得分最低,为 2.70。由图 2.2 可以看出初一年级学生在数学作业习惯的按时上得分为 3.74,在检查上得分为 2.99,在喜欢上得分为 3.40,在认真上得分为 2.79,在毅力上得分3.42,在反思上得分为 3.05,均高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得分 3.52、2.82、3.02、2.68、3.42、3.09,也分别高于平均分 3.57、2.86、3.11、2.70、3.17、2.87,说明初一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习惯好于初二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习惯;数学作业习惯的六因素按年级比较,按时得分最高,达到 3.57,喜欢得分最低为 2.70。

....

3 培养初中生良好数学作业习惯的建议.......34

3.1 对教师的建议......... 34

3.1.1 转变观念.... 34

3.1.2 树立榜样.... 35

3.1.3 严格要求.... 35

3.1.4 布置分层作业........ 36

3.1.2 认真批改.... 36

3.2 对家长的建议......... 37

3.2.1 重视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37

3.2.2 创造良好的环境.... 37

3.2.3 严格要求.... 37

3.3 对社会的建议......... 38

4 总结与不足之处....... 39

4.1 总结....... 39

4.2 不足之处..... 39

3 培养初中生良好数学作业习惯的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初中生的数学作业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注意。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人文科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数学教育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所用到的所有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地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学校的数学教育就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去获得发展所必须的数学,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发展,这也正是学校数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初中作为全日制义务教育的高级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习惯,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数学作业习惯作为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将很大程度上地促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有利于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影响学生数学作业习惯的因素,本部分将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分别对培养初中生的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提出建议。

3.1 对教师的建议

教师是学生的主要教育者,对学生的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部分将从教师的角度对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提出建议。初中虽然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初中依然面临着中考的巨大压力。很多教师为了应对中考的压力,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数学作业,认为数学属于理科,数学需要大量的练习,多做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却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并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数学作业,学生只能利用空余时间来完成这些作业,甚至有时即使利用空余时间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生为了按时上交数学作业,很多同学选择了抄袭周围同学的作业,这样长期下去将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学生成绩下降将会更多地抄袭同学的作业,会产生恶性循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数学是需要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但是大量的数学作业恐怕只能达到“熟能生厌”,一旦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厌烦,可以想象他们将以何种方式来完成数学作业,估计只能是乱写乱画,甚至是抄袭。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厌烦,以后每次看见数学作业都会产生厌烦,极有可能对数学这个学科产生厌烦,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有成绩最重要,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心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数学作业,对数学作业积极思考,体验完成数学作业的喜悦,最终在数学上得到发展。转变观念,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起,然后通过自身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培养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所以转变观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的当务之急。

...........

总结

本论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初中数学一线教师交流等方法对初中生的数学作业习惯进行界定、分类和揭示特征,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初中生数学作业习惯和培养进行了现状调查,发现了以下一些结论:当前初中生在数学作业习惯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1)抄袭同学作业(2)完成作业时乱写乱画(3)不按题目要求作答(4)完成作业后不检查(5)不按时完成和上交数学作业,特别是家庭作业(6)不改错,不对错题进行总结反思(7)完成作业很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等。老师勉强认识到培养初中生良好数学作业习惯的重要性。数学属于理科,是需要一定的练习。做数学作业有利于学生理解、巩固和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和学校、班级之间的竞争,老师都很少培养学生的数学作业习惯。家长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不严格要求。教师、家长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形成当前初中的不良作业习惯。在教师方面为:教师在平时上课的书写潦草,随手作图,对学生的作业不严格要求,对班级所有的学生采取统一的数学作业标准,批改学生数学作业时错批等。在家长方面为:对孩子不严格要求,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在社会方面为:过于注重中考,导致忽视了学生良好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专业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 目前我市小学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烟台市在全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全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基础上,以中小学生作业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果,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不断提升。 但在作业的布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作业缺乏吸引力、创新不够、缺乏合理的设计、学生对作业重视不够,家长对孩子监督辅导跟不上等。具体说来主要是:

一、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存在机械重复问题,让学生无法对作业产生兴趣

以小学一年级语文家庭作业为例,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往往就是抄写生字词,最多再加上背诵儿歌。其实,这样听写、抄写简单地重复的作业不是孩子们所喜欢的,他们也只是像个战士般地接受命令,然后机械地去完成这些作业任务。再以三年级语文为例,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写作文,有的语文教师要求孩子每周写一篇感恩日记,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作业要求本身没有新意,学生在写日记时慢慢地会失去兴趣。所以,以这样的学习态度去完成作业,作业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一份烟台地区的作业调查报告显示,教师布置作业大多是全班一致,统一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及作业难度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其结果是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造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了”现象。调查还表明:有 52.9%的教师只是“有时”布置异步作业,“经常”布置的约 34.7%,而 12.4% 的教师“几乎没有”布置。教师推行“异步作业”“分层作业”后,个别家长认为是给孩子“划等级”,使得有些教师不得不放弃这种做法,以平衡家长的心理。 调查还显示:在不同作业内容中,学生喜欢的是搜集资料与阅读书报,占 66.9%,其次是老师设计的情景体验类的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各占 43.8%和 39.8%。对于课本中的和相关练习册或资料上的,大部分学生所持的态度是一般,分别占 52.6%和53.2%。对比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情况,发现教师“总是”和“经常”布置课本中的和相关练习册或资料上的内容,分别占了 44.7%和 37.2%;而对于学生喜欢的搜集资料和阅读书报,“经常”布置的教师只占 30.3%。以烟台市几乎每所小学都配有信息大看台(各学校的称呼不一)作业本为例,这个作业本本应该是孩子们展现自我、展示生活的舞台,但很多学生却仅仅用它来记录积累的一些好词句,摘抄课内文章,作读书笔记等等。这样的作业形式显得过于单调,缺乏创造性,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也不高。

......

二、额外家庭作业负担重

这里所说的家庭作业负担重,并不是来自于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而是来自于家长另外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调查显示,31.3%学生存在着“写作业拖拉” “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现在不做,看完电视(或玩游戏后)再做作业”、“不动脑筋怕困难”等不良习惯,导致作业完成的时间被“拉长”“变形”。同时,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自己设计或购买各类复习辅导和同步训练资料,给孩子“加码”。在访谈中,调查者了解到有 33.7% 的家长 “经常”给学生增加家庭作业,更有10.6% 的家长提出“当前的作业量过少,应适当增加”的建议。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部分学生的作业负担或强化了其负面表现。 当减负的呼声来临之时,一边是学校要求老师减少家庭作业,一边是家长给学生加重作业负担──《课课练习》、《一课一练》、《作文起步》、《同步练习》、《举一反三》??,翻来覆去地让孩子练习,或者是让孩子疲于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写作、练习书法、思维数学、学钢琴、学古筝、学英语、学阅读??烟台一家报纸曾经报道过一个 8岁的孩子一个寒假要上 11 个辅导班!这些孩子的周末、假期往往过得仓促而紧张。虽然知道孩子很辛苦,但家长也显得很无奈:“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别人都在学,我的孩子不学点儿东西怎么行,怎么能和别人竞争!”最后其实仍然没有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

第二章 明确作业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业设计要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数量、难度、内容、形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特长和条件而定,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作业负担,把他们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主学习。作业设计要针对学生水平的差异,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既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多角度思维和学习的个性化,又要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给每一类学生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下要保底,保证学困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上不封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的空间和再学习的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作业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调查、访问、观察、试验、参观和制作等活动中主动发现、主动学习、勇于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

....

二、综合性原则

要加强作业内容的综合性,加强作业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第三章 明确作业改革的内容......... 6

一、作业改革所涉及的学科......... 6

二、作业量及作业时间调控......... 6

三、学科的作业内容.... 6

第四章 如何落实作业改革的内容..... 9

一、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布置家庭作业的必要性..... 9

二、作业分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9

三、对于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要及时、准确,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35

四、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也形成正确的认识....... 36

第五章 监管有力,推动改革进行.........38

第五章 监管有力,推动改革进行

经过近五年的推进落实,我市在县域、学校层面涌现出不少作业改革典型。学校作为作业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主体,也取得了不俗的探索成果。如何将这些学校的做法推广开来,还必须要有一套推进改革的监管办法。 各县市区的作业改革工作的监管落实部门,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监管措施。笔者列举几个优秀案例,希望这些好的监管办法能够得以推广。 优秀案例一: 牟平区作为我市开展作业改革较早的县市区,形成了一整套作业改革推进监管办法,实现了区域整体推进。 首先是以制度来规范和引领作业改革。制定出台系列刚性规章制度,对学生作业布置情况进行了规定。严格实行学生家庭作业审批公示备案制,建立学生作业审查、把关制度。只有当天有课的学科,才允许布置适量的晚上作业,学校的级部主任或分管负责人必须根据作业总量的要求,负责合理分配当天各科作业的具体时间,同时本着“合理、适度”的原则,对学生双休日、节假日的家庭作业进行审定,级部主任或分管负责人要对各科家庭作业进行审查签字,标明各科的规定时间,安排专人于当日放学前在校园网上公示,签字批准的每周作业在学校存档备查。同时,教师必须认真、及时批改学生作业,批改后的作业要标明批改时间,以备随机抽查,杜绝作业只布置不批改的现象,禁止布置惩罚性作业。 对作业违规行为的处理情况进行了规定,学校作业改革实行校长“一把手”负责制,对初次违反的先通报批评校长,校长要向局里作书面检讨,然后再通报相关级部主任(或分管负责人)和教师,并将校长、级部主任(或分管负责人)和教师该学期绩效工资直接定为末等;同时与学校年终督导成绩直接挂钩,与教师个人的各项荣誉的评选、职称的评定、职务的聘任等直接挂钩。若再次违反,将对学校相关领导甚至校长进行免职处理。

...........

小结

作业是常规教学五大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在新的课程理念中,作业不仅仅为了巩固“双基”,还有张扬个性、培养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近年来,烟台市在全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全市的中小学生作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改革。“小学作业改革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从我市小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作业改革的原则,作业改革的内容和如何落实作业改革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弄清楚了我市小学作业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业形式单一,布置不合理,缺乏吸引力,学生重视不够等。由此看来,作业改革势在必行。结合烟台市关于小学生作业改革指导意见,笔者提出了作业改革的要遵循的原则,即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之后,笔者根据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特点明确了作业改革的具体内容。在谈及如何落实作业改革内容这一重要问题时,笔者不仅提出了作业分层布置的理念,而且对作业进行了分类,即将作业划分为导学性作业、巩固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最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不光提出了这四种类型作业的功效、学习策略、方法、评价体系等理论,而且还配以大量优秀案例,深入浅出,容易被广泛借鉴。而这也正是本研究课题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