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31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学研究论文,本文尝试将生命化教育理念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师生师生互动当中,以求更加具体地指导当前的课堂师生互动实践,优化师生的生命。笔者在掌握生命、生命化以及课堂师生互动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尝试推论出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要求,以此为依据来对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进行研究。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生命
对“生命”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首先是生物学视角,认为生命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存活状态,它遵循生物体的自我更新、变异与选择以及新陈代谢的生理规律。其次是生命哲学视角,它关注的是生命所衍生出的非理性的东西,如意志、冲动、体验、直觉和情感等,并认为这些非理性的东西是生命的基础,它致力于解决的不是“生命究竟是什么”,而是探讨生命有哪些特性,并以此作为理论的基点,追寻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化教育中的“生命”是以上两者的统一:在生理生命的基础上,通过人特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超越自己的自然生命,不断追求人生的价值、意义、人格、自由、理想和未来,创造的一个超生命的存在。因此,笔者认为,生命指的是“超生命”存在的现实状态,是自然肉体、精神状况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物学和生命哲学对“生命”的探究使“生命”成为了人存在的最原始的起点。把“生命”概念引入教育,这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对象和培养的终极目的的准确定位和理解,使教育能真正成为为了生命、成全生命的活动。
二、生命化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后缀“化”的解释,它具备动词词性,一般加在名次或形容词之后,又叫做“化”尾动词。它有三层含义:一是使人和事物转变为某种性质和状态,侧重变化后的已然状态,因而是静态的;二是致使人和事物转变成某种性质和状态,侧重转变的动作行为,因而是动态的;三是兼有以上两者的含义。如,“电气化”、“标准化”等,又如“标准化考试”,就是指使考试达到符合标准的状态。因此,生命化可以解释为:使某事物转变成为符合生命特性和生命规律的状态,既包含静态的状态结果,也包括动态的行为过程。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生命化教育研究综述
(一)理论探究
“生命”作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的热门领域,对生命化教育进行研究综述,不得不提到“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作为舶来品,源于 20 世纪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的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他创建阿南达学校,关注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暴力等。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台湾地区陆续开展了生命教育,制定课程计划,并成立生命教育委员会,把 2001 年定为生命教育年。2002 年香港教育学院在多所学校推广正规和非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意义,增强抵御逆境的能力。大陆地区如辽宁、上海、湖南等地陆续推出《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标志着生命教育已经走入实践。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大陆以叶澜、黄克剑、张文质和冯建军为代表,开始针对教育活动的生命意义进行理论探索,开始了我国生命化教育的研究。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一时间,学者们纷纷展开激烈的讨论,在此背景下,1989 年,叶澜教授和扈中平教授在《教育研究》第 8期,分别发表文章《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叶澜批判了新中国以来,教育的政策方针体现出了浓厚的的社会本位取向,把教育当作工具,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追寻人的发展。扈中平则深刻揭示了“人是教育出发点”的内涵,满足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则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二章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相关理论基础

一、生命哲学理论
广义的生命哲学涵盖了西方哲学史上所有的人本主义哲学流派,如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等。狭义的生命哲学特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上半期在德法两国兴起的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生命哲学流派,本文的理论依据是指后者。生命哲学以关注人的性质和意义,肯定人的生命价值来反叛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观念的一种具有非理性特征的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为柏格森、狄尔泰、齐美尔等,其中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柏格森,它的理论波及文学、政治、哲学、艺术等领域,广泛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生命哲学认为,世界绝对的本原不是物质或者精神,而是生命。生命它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对自我存在的体验和领悟,是心灵冲动、活动的过程。①这个概念其实涵盖了生命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提出了认识和把握生命的框架“体验——表达——理解”,把人从科学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以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去感受现实、领悟意义,使生命主体在知的基础上连接了情、意,走向完整;体验方式使认识的过程主客统一,无主体客体之分,摒弃了实证主义认识论主客分离的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成为“我”、“你”对话、交流的过程。柏格森则指出生命是一种心理意识的现象,它是一种非理性的、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生命之流),是世间万物产生的根源,在时间上永不停歇,持续不断地进化、创新,使生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他用概念“绵延”来说明它,含有运动、生成、进化、发展之意。在认识论上,他发展了狄尔泰的“体验”为“直觉”,认为生命冲动不是通过理智分析的方法,而是通过直觉获得自我意识的创造,只能通过内在的体验——一种直觉方可把握。②生命哲学是源于近代科技理性的极度膨胀导致了人的精神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丧失,自身生命异化的现象提出来的,它旨在“找回失落的精神世界”,归还生命的完整性。虽然说它的理论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秘色彩,但是,它关注生命,强调生命的冲动,宣扬体验、直觉,追求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教育逐渐被功利化和工具化的今天仍然有重要启发。生命化教育是以生命哲学理论为基础讨论教育问题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完整的生命,促进生命的发展和完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生命哲学理论为生命化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纯粹客观真实的反应,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设或解释,它会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被修正。学生的学习不是对外在知识的一种复制粘贴,而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强调:①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探索、主动建构意义;②师生、生生协作交流,建立学习共同体,与他人合作收集、分析资料,提出、验证假说,展开讨论和交流、质疑,做出评价并建构意义,调节自己的学习;③知识建构的情境性,与生活情境相联系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体验、建构意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则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经验地形成和认知结构的改造,并对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导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建构主义理论无论是强调学习者为中心进行主动探索,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情境,以及学习共同体的协作互动、交流,教师的指导者、辅助者的身份等等,其最终目的都是围绕学习者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个中心。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它强调知识是生命对事物的一种理解、体验和意义的赋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和讨论,建构知识意义。
........................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观察分析..........................23
第一节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要求........................23
一、重视学生生命主体性发挥,建构主体间互动................23
二、重视学生生命完整发展,展开多维信息互动...................23
第四章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建议................53
第一节 创设良好的生命主体互动场域.........................53
一、学生更应该成为互动行为的发起者.......................53
二、教师的反馈需有效引发学生主动展开积极思考...............53

第四章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建议

第一节 创设良好的生命主体互动场域
一、学生更应该成为互动行为的发起者

.........................

结语
叶澜教授曾说,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往往对教育的价值和目的进行重新认识,据此来对现实的教育活动进行具体评析和价值批判。结合当前教育研究对生命的关注,以及师生互动价值的愈加显现,本文尝试将生命化教育理念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师生师生互动当中,以求更加具体地指导当前的课堂师生互动实践,优化师生的生命。笔者在掌握生命、生命化以及课堂师生互动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尝试推论出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要求,以此为依据来对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具体从课堂互动主体、情知互动以及差异互动这三个维度来进行,通过对课堂观察所收集资料的分析,发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如下非生命化现象,如学生作为互动主体,生命自主性没有得到施展,处于一种被动影响的生存状态;在情知互动方面,基础知识互动偏多,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分析,情感探究和体验还处于形式化阶段,不够深入;在差异互动方面,主要针对课堂管理和成绩与学生展开不同互动行为,学生其他方面的特色没有显现。据此,在学生生命主体性、完整性发展,个性化的指导以及引领学生生命体验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求更好地指导当前的师生互动实践。
但是,研究中仍有许多不足。第一,课堂师生互动是非常复杂的行为,包括外显的口头言语互动行为,非口头言语互动行为,以及内隐的非口头互动行为,这其中包含着很多信息,只能对外显的使用比较频繁的口头言语互动进行观察分析,另外对于一些行为观测点挖掘不够深入。另外,由于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为防止分散他们注意力,录像器材靠近教室内的左右两边,录像结果会难免有一些疏漏,照顾不到的地方;第二,笔者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解和参悟有限,加之研究时间限制,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学习,为自己的教师之路点亮星火。第三,本研究主要选取了三所城乡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在之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可再扩大研究范围,总结生命化教育的研究规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