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学硕士论文,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观点和想法,又觉得它会对现实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就总想把它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观点型教学论文。(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学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1引言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自主地学习[1]。经过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少,只要是以“听”为主,以“听懂了”为学会的标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老师上课教给学生知识,当学生离开了老师,就不会学习。学生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教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为此,我选择“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导学探究”这一课题,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开展“自主导学”的研究。本课题着重探究物理课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研究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展示的平台,多给学生机会,哪怕是试错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感受知识的生成,体验成功与进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任何学习活动都应该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这种外因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如果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动力被调动起来,学生能主动的学习和探究新知识,并将这种意识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2自主导学尝试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关键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逻辑推理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整理信息,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2)教师的“教”,教师“导学”的过程。导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可以是物理现象、实验等。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回答问题,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进行互学互导,教师适时指导。特别是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疑惑和难点在课上通过教师的有效“导学”解决了,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实现轻松高效学习的目的。(3)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教师的“导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2国内外研究情况及理论基础
2.1国外的做法和相关研究
在前苏联,最有代表性的是"问题教学法”,它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学习知识与发现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破除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既不排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又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美国在8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方法”、“合同教学法”、"能力本位教学法”、“基地经验教学法”等,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竭力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主义”,强调“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中心,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教师所作的任何努力,根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这样,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模式观悄悄诞生,这就是:“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学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努力使学生获得摄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使之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在世界各国有着不同旳教学实践⑴。
........
2.2国内的做法和相关研究
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作了研究并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1979年前后,我国就出现了不少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学实验,如: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等人总结的“读读、议仪、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主持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辽宁盘锦二中魏书生实施的“六步教学法”实验;上海嘉定中学钱梦龙进行的“导学教学法”研究等。所有这些教学实验都把“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明确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主要追求目标⑴。对有关自主学习的所有重要问题一一进行系统、全面论述的是华东师大的庞国维,主要体现在其专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2003. 7) 一书中。从以上综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许多研究者围绕着这一主题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
3自主导学的教学模式......5
3.1自主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与问卷调查......7
3.2自主导学的教学模式......10
4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导学的实验及效果......13
4.1实验相关内容......13
4.1.1实验对象......14
4.1.2实验目的......14
4.1.3实验工具......14
4. 2实验过程......15
4.3第二次问卷调査......18
4.4教学成绩分析......19
4.4实制、结......26
5结语......26
5.1本研究的实践意义......26
4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导学的实验及效果
4.1实验相关内容
4.1.1实验对象
以静海一中高二年级7班和20班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比自主导学的班级学生学习效果。选取高二 7班和20班作为实验对象,研究采用“自主导学”教学方法后成绩变化。从单科合格、单科优秀、关注生、平均分四个方面对成绩进行对比。“课本”是学生共有的教学资料,也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本的作用,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课本,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课本中提供了许多教学资料,教学用的图片,历史资料,及一些新科技知识等。教师在对“课本”进行讲解时,要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图,把握重点和难点,有时也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此时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教学的设计意图。例如选修3-5 “动量守恒定律” 一章中“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一节,新教材的意图,想通过碰撞实验让学生找到碰撞前后的不变量是动量mv,即为什么要研究动量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新教材体现了物理教材在安排上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的思想转变。为了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教材在下一节中除了教材正文,又安排了 “科学漫步”:汽车碰撞实验。提问:轿车前面的发动机舱是不是越坚固越好;“科学足迹”:历史上关于运动量度的争论;“做一做”:动能和动量的关系。教材通过这些环节使学习保持一定的趣味性和问题情境性。学生通过查资料和亲自动手实验体会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知识生成的过程,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通过课后的“问题与练习”验证规律,引发思考。在"动量守恒定律”本章开始给了一幅图“一个微观粒子分裂前后的径迹”,图下的一段文字“台球的碰撞、火箭的起飞、微观粒子的散射,遵从相同的科学规律——动量守恒定律。”给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研究问题的范围。通过挖掘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多角度理解教材,并注重教材的前后联系,实现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
结论
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其身的体验才能获得知识,通过知识这个载体,使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样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我们探索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快乐成长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自主导学的研究,发现了很多问题。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性格爱好、智力水平、意志力等,很难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适合所有同学。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和座谈,发现每个同学都认为自己很有潜力,只是在不同方面。例如: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篮球打得很好。一些英语学的不太好的同学,数学学得很好。教育学生,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少走弯路,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开展自主导学后,一节课的容量受到影响,有时教学进度不能按时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充分的备课,更策略的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如果学生课前有期待,课上争先发表观点,展示自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把“自主导学”定位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更加符合教与学的实际。这里的“主动”,主要是学生学习时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高原期——突变”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导学能有效的改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必须有效地、创造性地把学科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1.引言
1.1选题缘由
初中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是毕业学历认定与升学选拔功能兼备的考试,既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一次终端检测,也是高中和中等专科学校选拔人才的考试。涉及众多的初中毕业生,不但家长非常关注、而且是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大型考试。中考的命题与考试质量不仅影响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同时还关系到同级中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甚至关系到两级教育目标的落实。中考制度改革是从2004年开始,首先在全国试点,改革后的中考命题以能力考查为核心,一改过去以分数简单叠加为惟一考试录取标准的做法,同时,多年来我国采取的是各省、直辖市自行命题的模式。《课程标准》中对物理课程目标的规定是:“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由于中考对新课程实施和学生的成长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构建考试标准必须基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要求,使每个考生都能通过考试看到自己在发展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明确继续学习的路径。
........
1.2研究目的
完备的考试总结对于一线教师改进教学、优化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命题水平和考试质量,就应当对考试作出详尽的分析和总结,以便能发现问题并寻求和提出一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作用,促使命题者从多角度优化考试卷的设计和内容的选取,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天津市的课程改革起源于2002年,自2006年课改后新教材投入使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天津市中考物理命题,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更加重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从2008年以来的中考物理试题特点分析为我们的平时物理教学策略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中考试题自2008年开始有大的的变化,研究课改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们初中物理课程对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变化,以及新课程和之前的课程在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在考试中是否有体现。通过对中考试题的研究,有助于一线物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准确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物理学科所要求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通过对课改前和课改后中考试题的比较,可以使物理教师加强对课改意义的理解,也可以有助于物理教师更准确的改变日常教学侧重点。可以使物理教师在一线的教学工作中,以学科知识为工具,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控制变量法、假设法、模型法、等效法、图像法等物理思想方法,加强对教学过程的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去学知识,用自己的头脑去真正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被动的死记硬背,成为背诵书本概念的机器。
.........
2.文献综述
2. 1国际评价标准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The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是由经合组织(OECD)发起组织实施的,以15岁年龄为取样.通过对阅读素养、科学素养和数学素养三个领域的测试以便于各国进行比较的国际性比较评价项目。我国的中考针对的是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学生,年龄上与PISA测试的对象相仿;测试内容上与PISA测试的内容相似。纵观我国中考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与PISA测试进行对比。第一我国中考的考查内容也是在熟悉的情境下利用学生己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第二利用控制变量法等物理方法去做研究;第三我国中考的考查内容还没有完全与国际评价标准接轨,在更复杂的情况下运用更高认知要求解决问题上我国中考的考查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
2.2国内的研究现状
对中考试题的研究大多来自于期刊文章,一般都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系统全面研究中考试题的文章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借鉴了几篇系统研究高考试题的硕士论文。《高考物理试题及其对素质教育中教与学的引导研究》一文中的研究对象是近五年的高考全国卷、北京卷、天津卷,文中分成两大步进行研究。三卷的主要题型是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考查内容包括力、热、电、光、原五大部分。第一步分别研究了三卷中选择题各知识点的统计与分析、实验题各知识点的统计与分析和计算题各知识点的统计与分析;第二步是按物理知识的体系对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分别对力、热、电、光、原五大部分知识的考察情况进行分析;《2012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能力分析》一文在“研究过程中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背景,结合物理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物理能力要求及具体表述,进行初步分析,立意深刻。从分析2012年高考物理试题(北京卷)的试卷结构开始,对试题进行一般评价及分析,进一步认识高考试题能力分析中的物理能力理论选择的必要性。其次是以物理能力理论为依据核心,在对物理能力理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2012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从试题的物理知识考查和试题的物理能力考察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2012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在物理能力理论方面考察的侧重、分布等现状及特点。最后,通过整体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对试卷的三个组成部分:选择题、实验题、论述题三部分以及各小题的物理知识内容、物理能力考查情况的分布做以统计和小结,总结出各物理能力考查情况”》‘《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物理考察内容的特点及演变规律》一文是目前对高考考查内容及规律分析的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文章。他是从两方面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的:“研究一是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中考试内容的演变分析;研究二是历年高考物理试题中考查内容的演变分析。通过统计各分支考点数量的变化,看出高考物理命题的趋势,并折射出各自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通过统计历年单科物理卷中考查的知识点出现的次数与所占分值,找出频数并且平均赋分高的那些考点,即高中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并对它们的考查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统计2000年至今的全国理科综合试卷中物理部分考题在上述三方面的情况,与单科卷进行比较后,总结出理综卷中物理考査内容的特点和趋势。”
..........
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3
3.1研究思路.......3
3.2研究方法.......3
4.理论基础.......4
4.1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4
4.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4
4.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
5.中考物理试题的分析研究.......4
5.1按不同题型对中考物理试题的研究.......4
5.2按物理知识的体系分布情况对中考物理试题的研究.......7
5.中考物理试题的分析研究
5.1按不同题型对中考物理试题的研究
随着中考的不断改革,中考试题也在不断创新。从近十年的中考来看,物理试题在稳中求变,既保持原来试题考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又在试题上做了一些改变。从中考物理试题来看,包括六种题型,分别是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简答题、作图题、计算题。不同的题型对知识的要求各有不同,考查知识点的方面也有差异。因此,本章按不同题型分类对近十年中考试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统计得出不同题型下试题考查的特点和规律。从2004到2014年这十一年中五种题型基本没有变化,选择题中又分成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题,2014年将不定项选择题改成多项选择题,即要求由原来的“有一个或几个符合题意”改为“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使答案更加明确,从题型要求上说属于降低难度。2014年还大大提高了单项选择题的分值由原来的每题2分改为每题3分,单项选择的总分由20分提高到了 30分。选择题虽然不需要写过程但由于它存在干扰项也考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除了解答题目必要的知识,在选择题中还可以根据自身对题目所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排除法。由于选择题不需要占用太多的考试时间,2014年中考理化合场后由原来的单科70分钟考试时间减少为两科共120分钟后,提高选择题在试卷中的含金量是一项明智的改革。2008年以前作图和简答基本上都是每年各一道题,从2009年开始不再区分作图和简答,除选择和填空题外,其他试题都归为综合题,有的作图题综合在计算或是实验题中,例如09年的23题;10年的25题;11年的24题;12年的23题;13年的23题;14年的21题;这里有四年是在电学实验题中考查电路的画图,将知识综合到一起才能真正考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更注重了知识的完整性。实验题的命题思路己从单纯的记忆结论型实验向实验探究型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设计实验和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
...........
结论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天津市近十年的中考试题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找到课改前后中考试题的变化规律和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变化。总体来看,《新课程标准》中一共有44条发生变化,共删除了 5条,增加了 11条,以前“认识”的要求变为“了解”,"知道”的要求变为“理解”,着重学生自主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对物理知识走进实际的生活、生产的要求更多了。随之带来的中考物理试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1)天津市近十年来五种题型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每种题型分配的分值有变化,意味着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变化;课改后没有专项的作图题,并不是不再考查这项内容而是将它放到了选择题中,是一个大的改进;课改后考试时间逐步缩短,题量逐步减少,使试卷的精华程度增加。
(2)通过对近十年天津市中考试卷的分析,按照声、光、力、热、电五部分的分类方式,将试题进行分类,从每一类的题量和赋分的多少上总结出力学和电磁学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试题的设计思路是从注重知识点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3)通过对近十年中考试题中典型题目的分析发现课改后的中考试题减少了直接对概念、单位换算等区分度不高的题目的直接考查,增加了对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利用已知解决未能力的考查。符合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也达到了教育对学生起到的作用。减少了繁、难的题目,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各种能力和物理方法应用的考査,强调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后旳试题更加体现了物理走进生活生产的思想。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农村初中任教三年的工作中,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方式较单一化,主要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同时过于关注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对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的培养;多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对书本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水平中,缺乏对数学本质的深度理解。加之农村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度不够等,对提高学生成绩产生了一定的阻力。数学是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其抽象性体现在研究对象是思维材料的形式化抽象,对于初学者会引发认知困难,许多数学概念、定理的学习无不如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函数及其相关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函数知识在初中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初中数与代数课程领域学习的主线。函数概念起源于现实问题解决的需求,如对运动现象的研究,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和对投入产出的研究等都要用到函数,它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知识贯穿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的始终,因此研究函数教学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初中数学加深理解,还能够为高中、大学阶段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们认为通过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函数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和需求,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我们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依据,以先进教育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等研究的新成果,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初中函数教学的问题,即运用教学实践来探索情境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函数成绩以及学习情况的影响;运用教学实践来探索情境教学法对教师教授函数知识的影响;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1.2. 2研究意义
1. 2. 2.1理论意义
本研究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提炼出在初中函数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的一套理论,使得初中函数教学更具有人文性,为初中数学课程确立了人本意识,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同时,通过理论研究,丰富了情境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带动了其他学科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相关研究,为新课改进一步推进以及发展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价值。
........
2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依据
2. 1文献综述
耿莉莉,吴俊明在《深化对情境的认识,改进化学情境教学》中采用了逻辑分析法,归纳分析了情境认知教学理论以及教师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注意点。①巩子坤,李森在《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阐释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总结了情境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师教学情境创设的特点;2田慧生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中论述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情境教学产生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意义。③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在《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中分析了数学活动的显著特点是问题的提出,总结了数学问题对数学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情境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也是当代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情境认知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雷斯尼克提出校外学习要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具体性,该观点的提出成为了情境认知理论的不断发展的助推器。之后布朗、科林斯等人对情境教学理论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了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理论,该研究成为了情境认知理论的主要理论。此后,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学者们纷纷对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情景认知理论体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研究视角也在不断地拓展,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教学心理学研究领域,情境认知理论逐渐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也成为了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情境认知理论被运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目标之下,学习特定的内容。将学习内容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教学情境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设计。
...........
2. 2相关概念界定
函数是量与量之间的抽象的关系,初中阶段函数知识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初中函数教学则是教师通过用函数概念去讲解和描述,并通过它去研究客观实际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函数知识,学会应用函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情境教学认知理论的研究视角较广,情境教学法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内涵。情境教学首次出现于《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论文中,文章中提到知识的产生基于特定的情境,知识运用于实践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因此,知识的学习过程需要基于特定的情境。情境教学法中“情境” 一词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理解,心理学中情境是指对个体产生特定作用,并具有特殊意义的环境;人类学中情境主要被理解为人类认知活动中接受信息的来源;?而新课标中情境是指为学生学习营造旳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氛围。本文中的“情境”特指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学生生活实际为参考,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的语言、问题等特定环境(包括背景、信息等)。
.........
3研究设计.......9
3.1研究假设.......9
3.2研究对象.......12
3.3研究原则和方法.......13.......
3.4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5
4实践研究.......17
4.1准备阶段.......18
4.2实施阶段.......18
4.3典型案例.......19
4.4数据整理与分析19.......
5研究结论与建议.......20
5.1研究结论.......20
5.2教学建议.......22
5.3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可拓展之处.......23
4实践研究
4.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实施步骤等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修改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其二,选择研究对象,通过前测中使用的考试卷,对初三年级所有班级进行测试,选出两个水平相近的班级参与本次实验;确定实验班与对比班,再为两个班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实验前学生学习函数情况。
4.2实施阶段
实施过程是对初三反比例函数在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教学,为了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两个班用同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在课时练习、作业、辅导等方面尽量达到一致。对比班按照传统的教授法进行教学,实验班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学校正常教学中开展教学。以下挑选出实验班情境教学数学函数教学案例进行演示。
4.3典型案例
案例设计理念:为了全面、生动地了解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函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教师的影响,以及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性。特将实践过程的某一节反比例函数课环节作为案例进行展示,将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的案例作为特殊情境,教师釆用语言的引导和适当的提问,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引起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主动提出问题,在情境中体会和领悟反比例函数。
...........
结论
数学学科的本质在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主,而情境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探索能力为主。情境教学法数学函数教学中是以学生的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创新意识的形成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创新能力提高为关键点,在函数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知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与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思想相吻合。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实际教学中展示了以数学问题情境为基础,数学情境创设为纽带的教学方法,通过数学问题将教师与学生紧密地联系在教学活动之中,对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帮助。28新时代的数学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性思维方式和方法。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实践表明了: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又突出了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提高了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教材是课程标准理想的现实表达,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邵瑞珍等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教材作为一种最普通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媒体,在传播知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材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教材设计中的各种理论中,钟启泉(1994)倡导以心理学理论学习方式为基础1,把握教材设计的基本特征,提出有意义化型的教材设计体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1978)提出利用先行组织者将教材进行有意义化设计,藉此产生真正的学习。先行组织者成为教材设计的主要理论之一。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地反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国内外教材研究者认识到先行组织者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意义,并提出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利用先行组织者来组织教材内容。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调整教材内容”、"加强基础教育教材建设”和“引进境外优秀教材”。直接引进外国教材将会面临一系列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适应性问题。在立足于本国教材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国外优秀教材,才是合适的教材建设之路。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部分选修)(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和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上册、中册、下册)(以下简称:美版教材)中美这两版代表性的教材中先行组织者的应用比较研究,为推动我国高中化学教材有意义化建设、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意见。
....
1.2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先行组织者与化学教材、教学相关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在知网上精确查询到33篇,主要研究教材涉及人教版教材、鲁科版教材或苏教版教材。研究内容包括先行组织者理论的介绍、发展及其机制;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形式及其应用;先行组织者在教学、教学设计方面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先行组织者在化学概念教学、复习课教学、习题解答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先行组织者促进化学问题解决的实证研究;先行组织者的设计、运用方法及其改进、策略应用等方面。黄显华、霍秉坤在其著作《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一书中论述了先行组织者在教科书中的重要性、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先行组织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其发生作用的条件。王祖浩教授在其著作《化学教育心理学》中对先行组织者做出理论概述、在教学方面的指导作用,并对基于先行组织者的化学教材编中关于概念引出和图片应用提出意见‘。周青在其《化学学习论》中将先行组织者作为一种化学学习策略展开论述,并归纳了化学学习方面的先行组织者的分类、从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总结出目前关于先行组织者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⑴先行组织者确实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⑵偏重于先行组织者在课堂、习题或实验中的策略化应用研究;⑶对先行组织者的理解比较狭窄,受限于“先行” 一词;⑷忽略了先行组织者的心理学基础理论作用;(5)先行组织者应用于教材设计方面的研究欠缺。
.......
2理论依据
2.1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种认知观点》的扉页上,用一句话描述了其整个理论的核心是“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己知的内容。弄清楚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只有有价值才具有意义。学习有价值,确切地说是新的意义在学习者身上出现,反映着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完成。据此,奥苏贝尔提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及其两个区分条件:⑴学习者是否表现出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也就是说学习者是否有将要学习的知识与其原有认知结构以非任意的方式在实质上建立联系的倾向;(2)所要学习的材料对学习者来说是否具有潜在意义。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能否和其认知结构相联系,而这种联系是非任意的方式上和实质上发生的。奥苏贝尔强调这两个“联系”一定是一种非任意性的、非字面上的联系,而是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桥梁就是先行组织者。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实质在于,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相联系。所谓实质上的而非任意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中的认知结构中己有的特别有关的某一方面,如一个意象、一个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相联系着。学生学习中通过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会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变化。基于原有认知结构和新学习的材料,新的意义产生,也就是完成新材料的同化。使新材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存在于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适当的位置。其结果,一方面,学生获得知识在心理意义上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结构由于增添了新的内容而变化,更易于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为新的学习提供先备知识。这也是学生概括和迁移知识必备的基础,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深化2。从教材设计的角度看,教材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新材料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强调有意义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当新的学习材料被同化到认知结构以后,便同己有的有关内容相联系、相互作用,获得新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原有的认知结构本身是影响有意义学习和保持的主要因素。‘‘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目前的课题之前,在他己经知道的东西和他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他们的桥梁。”这样通过设置稳定性和明晰性很高的先行组织者不仅可以利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那些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均处于最优水平的特别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而且可以有效区别那些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学习材料中的类似但又不同的概念和原理。
............
2.2最近发展区
20世纪30年代,维果茨基(LevVygosky)继承和发展了心理学界对教学和发展问题的研究,引入“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概念。其理论基础是儿童发展存在两个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介于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称之为“最近发展区”。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的起点是基于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所能够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因此,有效的学习指导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甚至是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找到“教学最佳点”,依此作为设计先行组织者呈现时间、内容、形式的选择标准。在学习中,最近发展区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区域。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的发展,学生学习的现有水平不断提高,学习的潜在水平也向更高层级调整。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先行组织者的选取起点、学习辅助点、知识固着点、巩固强化点更加具体化。因此,先行组织者的选取应该有针对性地分布在最近发展区的相应各点上。
........
3先行组织者理论......6
3.1认知结构......6
3.2先行组织者概念......6
3.3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发展......7
3.4先行姐织者的类型......7
3.5先行组织者的呈现时间......83.6先行组织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9
4两版教材具体模式的先行组织者的应用比较......11
4.1 “元素化合物”内容中具体模式先行组织者的应用比较......11
4.2两版教材微观粒子呈现中具体模式先行组织者的比较......13
5两版教材章、节中先行组织者应用比较......15
5.1两版教材中各章应用先行组织者的比较......15
5.2两版教材中某一节先行组织者的比较......18
6两版教材中某些相同的核心概念应用先行组织者的比较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联接点,亦是学生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先备知识,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只有具备稳固、明晰和准确的核心概念,才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概括和迁移,逐渐形成解决和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化学科学能力。核心概念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比核心概念呈现时的先行组织者的应用,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人教版教材和美版教材中相同的“摩尔”和“氧化还原反应”两个核心概念进行比较研究。
6.1 “摩尔”概念呈现的先行组织者的应用分析
人教版在“摩尔”概念呈现中,先在本节的开头以微观粒子难以称量为引子,提出可称量物质的质量与微观粒子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和如何表达这种关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的先备知识中,这种经验非常少,在此处应该设置一个联结的先行组织者。但是,教材中却直接给出“物质的量”,略显生硬。而这个名词与我国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不相一致,此时学生的理解开始出现困难。正文开始后,教材就给出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中以比较式组织者说明“摩尔”相对于长度,类似于米、厘米;相对于质量,类似于千克、克。这时学生在没有理解“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就接触到“摩尔”,通过这个比较式的组织者,学生就能把"物质的量”与“摩尔”联系起来,明白摩尔是单位,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然后教材用说明式的组织者说明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数目离子的集合体,然后引入阿伏伽德罗常数来说明这个“一定数目”到底是多少。并通过公式表示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资料卡片”栏目展示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单位,建立学生有关摩尔与其他单位之间的联系。教材在节后、章后均设置有关摩尔的习题,及时复习和加深学生对摩尔的理解。
.......
结论
通过本文以上的分析,两版教材中先行组织者的应用都能体现自身的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1)美版教材比人教版教材善于应用部分具体模式的先行组织者;⑵美版教材在先行组织者的条理性方面优于人教版教材;⑶美版教材在先行组织者的与内容的配合上比人教版做的好些;⑷人教版教材应用先行组织者注重所学知识旳直观性、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美版教材应用先行组织者注重所学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5)人教版教材中注重发挥单个先行组织者功能的而发挥,美版教材注重突出先行组织者的综合应用、呈现表现整体性;(6)人教版教材先行组织者偏重应用于知识学习的前大半部过程,将主要知识呈现清晰。美版教材注重学习的全过程,力争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展示得明晰。我国化学教材建设,还在探索与发展之中。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方面,人教版教材的设计与比较成熟的美版教材相比,有些差距是难免的。只有积极吸取一切合理的、先进的理念和理论,才能有发展和进步的可能。因此,通过本文的论述,建议人教版在教材设计时在先行组织者方面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⑴针对化学特点开发和应用各种可利用的具体的先行组织者;⑵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应用要切实针对学习内容;⑶注重先行组织者设计的条理性;⑷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多注重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5)从整体上设计先行组织者,注重其综合应用,力争发挥先行组织者的最大功能;(6)注重先行组织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为学生正准确、正确理解和应用化学打下坚实基础。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引 言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21 世纪,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意识,最大的陷阱就是满足现状。随着急剧的产业化和社会两极化,我们的学校普遍满足不了社会及教育需求者的要求,学校的教育条件及教育环境的变化速度赶不上社会经济大环境带来的诸多变化。近年来,许多教育学家和未来学者都指责 19 世纪后期成立的近代公共教育体制已经与新时代脱节不利于准备变化多端的未来社会,我们的教育必须转变为面向未来。美国的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也曾经警示,尽管新的社会模式日益逼近,在最重要的子系统中教育一环已经存在严重的缺陷,如:学生缺乏个体性,学校严格管理,学校对座位、班级、评分等严格规定等。他认为我们的学校正在强化一个“垂死”的制度,倾全力在塑造“工业社会的人”;聚集大量学生(原料)在一所学校(工厂),再由老师(工人)对其进行教诲①,因此孩子们上学,坐在指定的座位上,而铃声则代表时间的流逝。[1]20世纪 80 年代后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学校失败政策研究项目来诊断了其成员国学校体制失败的现象及原因,而其对策就是 1990 年起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并逐渐制度化的以学校为中心实施的放学后的活动。[13]2010 年 7 月 29 日,我国教育部通过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深刻地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规划了未来 10 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纲要》第三部分突出强调了要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②”可见,《纲要》已经意识到了国际性公共教育体制僵化现象所导致的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
二、研究现状
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是必要的,有助于我们在接下来的韩国放学后学校研究中明确哪些问题已经研究、哪些问题缺乏研究。近十年来,韩国学术界对本国“放学后学校”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20 世纪末至2005 年,韩国国内只有 46 篇学术期刊论文和 292 篇学位论文,不过在随后的 10 年,“放学后学校”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增加至 212 篇,学位论文也猛增至 1225 篇。随着“放学后学校”在韩国的正式实施,韩国教育开发院(Kore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Institute, KEDI)每年还会进行放学后学校成果分析相关的研究并公开其研究数据。高丽大学师范大学的教授提到,放学后学校是一种为了培养拥有创意性及身心健康的未来社会人才,扩大并开放现行放学后教育活动的实施管理、指导教师、教育对象、教育费用、教育场所、实施时间和项目等,并在非正规教育课程时间下实施多样化教育项目的教育体制。①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2006)规定,放学后学校是将之前在中小学实施的特技特长教育、继续教育、小学放学后教室、水平类别补充学习、职业指导教育等的统称,是一种在正规教育过程之外的时间实施多样化教育项目的教育体制。 放学后学校是在校长的认可下,由学校或是外部委托机构在正规教育课程以外的时间针对学生及成人实施的受益者负担为主的教育项目。① 放学后学校是在学校运营委员会的认可下,由校长或是外部委托机构在正规教育课程以外的时间针对学生及成人为对象实施的需求者为中心的教育项目。②高丽大学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的认为,相比之前的特技特长教育活动和放学后教育活动,放学后学校是一种更为广泛和概括的制度,它既包括一种社会福利意义上的社会安全网络也体现一种终身学习型社会的体制。
.....
第一章 韩国放学后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一、韩国放学后学校的背景
现行公共教育体制与英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和法国的“国民教育体制”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英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最初是为了容纳及保护工业革命之后因父母不得不从事长时间工作而得不到保护的儿童和不得不成为被剥削对象的儿童,法国“国民教育体制”的构建最初则是为了培养法国国民并提供法国经济发展所需人力资源。20 世纪,随着儿童劳动必要性的减少和人权意识的增加,义务教育对象期间扩大至中等教育。然而,随着 20 世纪后期急剧的产业化和社会两极化,19 世纪的历史再次上演,我们的家庭不能成为儿童的庇护所而只能纵容儿童彷徨于街道上。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们开始指责我们的学校,他们认为近年来学校只强调了其教育功能却忽略了公共教育体制下容纳及保护儿童的学校的初衷。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学校失败政策研究项目来诊断了其成员国学校体制失败的现象及原因,而其对策就是 1990 年起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并逐渐制度化的以学校为中心实施的放学后的活动。[13]近年来,许多教育学家和未来学者都指责 19 世纪后期成立的近代公共教育体制已经与新时代脱节不利于准备变化多端的未来社会,教育必须转变为面向未来。美国的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也曾经警示,尽管新的社会模式日益逼近,在最重要的子系统中教育一环已经存在严重的缺陷,如:学生缺乏个体性,学校严格管理,学校对座位、班级、评分等严格规定等。他认为我们的学校正在强化一个“垂死”的制度,倾全力在塑造“工业社会的人”;聚集大量学生(原料)在一所学校(工厂),再由老师(工人)对其进行教诲,因此孩子们上学,坐在指定的座位上,而铃声则代表时间的流逝。①面临着这些公共教育体制僵化问题,韩国学术界的学者们开始怀疑本国现行公共教育体制,他们开始认为学校的直接教育条件及教育环境的变化速度赶不上社会经济大环境带来的诸多变化并进行了一系列对教育多样性及教育自律性相关的学术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
.......
二、韩国放学后学校的历史演变
“放学后学校”的前身是 1995 年韩国总统直属教育改革委员会提案的放学后教育活动。金泳三③政府通过《5.31 教育改革案》引入了“放学后教育活动”来完善正规学校的教育过程,当时的“放学后教育活动”是一种通过提供多样性的教育机会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及人性的教育项目。但是,这种纯粹意义上的教育设想却在实施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混乱和变化。1996 年 2 月,韩国教育部发表了“放学后教育活动激活方案”,其政策目标是把学生的课外辅导需求转向学校内部,使学生在校内也可以享受到低廉的课外辅导服务。“放学后教育活动激活方案”要求学校彻底废除长期以来在校内强制进行的学科补充学习,要求通过实施特技特长类教育活动来减轻韩国的私教育费。1997 年 6 月 2 日,“过热课外辅导及私教育费减轻方案”要求扩大实施“放学后教育活动”,要求“放学后教育活动”包括以小学低年级学生为对象的保育功能,还提议实施以受益者负担为原则的“放学后学校学院(Academy)”和以地方自治团体为主体的“艺体能学院(Academy)”等等。然而,韩国社会对减轻私教育费的要求却导致“放学后教育活动”背离了其个性教育的初衷变质成为了一种仅仅代替私教育的手段,其相关政策只在强调减轻私教育费的社会及经济意义上的学校功能,而不是强调提供多样化的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及人性的教育机会的学校功能。1999 年 2 月 4 日,金大中④政府将变质的“放学后教育活动”更名为“特技特长教育”,其政策目标是逐年废除以升学为中心的补充学习及自律学习,通过提供恰当的教育项目来发掘学生的特长及素质,创造社团中心型学生文化。
......
第三章韩国放学后学校的实施现状........22
一、韩国放学后学校的参与者现状.........22
二、韩国放学后学校的项目实施现状....23
(一)类型类别项目实施现状........23
(二)内容类别项目实施现状........24
(三)民间委托项目实施现状........25
三、韩国放学后学校的教师现状.......26
四、韩国放学后学校的援助现状.......26
第四章韩国放学后学校的基本经验及教训........30
一、韩国放学后学校的主要成效.......30
二、韩国放学后学校的主要问题.......35
第五章 对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启示......37
一、办学体制改革要以需求者为中心....37
二、构建多元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38
三、政府要大力加大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援助........39
第五章对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启示
一、办学体制改革要以需求者为中心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开始了以公立学校为对象,以多样化或市场化为主旨,以重建优质学校和教育系统的效率及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改革。①相同时期,韩国政府也为了解决公共教育体制的僵化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办学体制改革,然而金泳三政府时期通过《5.31 教育改革案》引入的“放学后教育活动”和金大中政府时期大力推行的“特技特长教育”都因未能真正反映教育需求者的要求而最终遭到了学生及家长们排斥并以失败告终。于是,卢武铉政府时期发布了充分考虑到教育需求者的“放学后学校”政策,实施 10 年来,尽管随着历届韩国政府的交替,“放学后学校”政策所强调的重点呈现出了若干不同,但是“放学后学校”所追求的基本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放学后学校”的实施基本上以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缓和私教育费用,减少阶层间及地区间教育差距,实现社区学校为目的。通过对韩国放学后学校改革形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韩国的放学后学校充分考虑了教育需求者的切实需求和特殊性,在项目的前期制定阶段不仅针对学生及家长、社区社会人员、学校教职工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还将依据调查结果制定的放学后学校相关资料(项目负责教师、指导计划、上课计划等)提供给教育需求者以便教育需求者进行有效的选择。
.......
结语
面临着国际性公共教育体制僵化问题和韩国国内私教育日益严重、教育差距不容乐观、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等特殊的社会问题,韩国政府在经历了“放学后教育活动”和“特技特长教育”等相对失败的教育改革之后最终采用了以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缓和私教育费用,减少阶层间及地区间教育差距,实现社区学校为主要目的并以需求者为中心实施的“放学后学校”政策。目前,韩国中小学校的 99.9%都在实施放学后学校,而且韩国中小学生的 71.2%正在参加放学后学校。本研究通过探讨韩国放学后学校实施的国内外背景、梳理韩国放学后学校政策的历史演变、分析韩国放学后学校的基本性质及最新实施现状,得出了韩国放学后学校的基本经验及教训,实施 10 年以来,韩国的放学后学校在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减轻私教育费、减少教育差距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效果,对韩国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韩国的放学后学校也面临着学校不愿意向外界开放实施主体、部分家长质疑放学后学校质量等问题。面临着这个时代提出的相同的公共教育体制僵化问题和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所强调的办学体制改革的紧迫性问题,在摆脱传统的教育改革方式、构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援助等方面,韩国政府进行的一系列中小学公办学校体制改革的经验及教训值得我国在接下来的中小学公办学校体制改革中借鉴及避免。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尽管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对于韩国的放学后学校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本论文存在一些不足与疏漏,敬请广大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本人也将继续关注韩国的放学后学校的最新动态并进行更深入的考察来完善本次不足。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中小学生在校的各项权利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作为中小学生活动时间仅次于家庭的场所,学校能否切实保障学生的各项权利,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已成为社会和家长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小学环境日趋复杂,存在的各种隐患很容易使学生受到伤害。除了外显的生命伤害外,还有一种不明显的伤害也正在对孩子们的身体和灵魂造成伤害。这类伤害通常不是独立发生的,而是伴随着各种校园暴力伤害事件,隐藏于其中的一种难以估计、影响深远的伤害形式,我们称之为隐性伤害。①这样长期反复的伤害往往更具有威胁性,对很多中小学生脆弱的身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据报道“南京小学生一次期末考试考的不好,老师在家长会上公开通报其成绩并对其母说他无药可救,不是读书的料。其母回到家后对其严厉地责骂,心理受到严重伤害的他开始畏惧上学,勉强撑到小学毕业,便辍学在家干起了杂活。”②“江苏常州某小学教师以“捆绑示众”的形式体罚该校一年级学生两次,其中一次持续时间超过六小时,另一次是在许多师生在场的情况下,给该生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③“成都男子因初中时被老师辱骂留下心理阴影,毕业七年后回校砍伤老师”④透过这些事例,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言语和行为背后给学生带来了太多不为人知的伤害,一次又一次地向全社会揭示着隐性伤害的危险性;不仅教师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隐性伤害,中小学同学关系问题也不容小视,2013 年备受热议的“广西少女分尸案”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广西河池小学六年级学生覃颖因不满同学们经常议论自己身材肥胖,不及同学周雪漂亮,一气之下竟将同学周雪分尸”。
………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预防及应对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笔者非常希望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能够在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而当我们回归现实就会发现当今的中小学校园中存在着太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无形中伤害着中小学生。本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意义就在于揭示造成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预防建议和规避策略,以此唤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合力呼吁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政策法律的完善、教育领导与管理的健全;另外,研究中小学隐性伤害问题,还能够为教育惩戒权的合法性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定位和规范教育惩戒权提供理论支持。
……….
第 2 章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类型与特点
2.1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类型
笔者对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分类采取的是河南师范大学李向辉在《中小学生被隐性伤害的表现形式及预防》中对隐伤害类型的划分:从产生的源头上看,校园隐性伤害可分为师源性隐性伤害、生源性隐性伤害和学源性隐性伤害①。其中师源性隐性伤害主要包括教师的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伤害以及精神虐待;生源性隐性伤害是指学生群体或个人因冷落、嘲讽甚至欺侮其他学生而造成对同学的伤害;学源性隐性伤害是指因学校自身的制度文化不合理,或是硬件设施状况不佳给学生造成的隐性伤害。教师是年轻一代的培育者,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常常被社会推崇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②教师在校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而教师在教学或管理活动中的失当行为同样容易对学生造成隐性伤害。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社会道德整体下滑,教师专业伦理每况愈下,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的情况常有发生,责骂、侮辱、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在中小学校园里早已司空见惯。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 2002 年完成的全国范围的关于我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状况的调查,30.8%的少年儿童在学校里最怕的是教师的批评或体罚,将近三分之一的选中率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孩子们心灵上的伤痕。师源性隐性伤害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伤害类型。常见的师源性隐性伤害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变相体罚以及心理惩罚。
………..
2.2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特点
从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类型和表现上能够看出,隐性伤害有着不同于显性伤害的下列特点:显性伤害对中小学生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是很明确的,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怀疑与争议;而隐性伤害主要影响的是中小学生心理层面的因素,包括情绪意志、理想信念、品质和人格,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认同感。除了极少数学生在短时期内出现精神失常、自虐自杀等严重表现,大多数受害学生会把这类伤害隐藏起来,他们平时悲观、自卑的表现也常常会被其他因素所掩盖,只有当受害学生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出现侵犯他人的暴力行为、反社会、自杀倾向时,教育工作者在回首反思的过程中,才逐渐有所察觉,但是,伤害行为与伤害后果的关系仍然难以确定。隐性伤害的不确定性在上文已经有所提及,主要是指伤害事件与伤害后果之间的关系不确定确定以及伤害结果的不确定。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伤害往往会导致不同的伤害结果;由于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同样的伤害产生的伤害结果也因人而异。另外,伤害结果的产生往往都是不同来源的隐性伤害交互影响的结果,这就造成了伤害责任归属的不确定,同时也给相关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
第 3 章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问题的调查研究..........22
3.1 调查样本的选取.... 22
3.2 问卷的编制..... 22
3.3 调查内容......... 23
3.4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24
第 4 章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成因分析........31
4.1 “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 31
4.2 制度原因......... 32
4.3 学校管理与设施方面的原因..... 34
4.4 教师原因......... 35
4.5 学生原因......... 39
第 5 章 中小学校园隐形伤害的规避措施与建议......41
5.1 重塑中小学教育观念.......... 41
5.2 完善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 42
5.3 重塑教师专业伦理....... 43
5.4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5
第 5 章 中小学校园隐形伤害的规避措施与建议
5.1 重塑中小学教育观念
“师道尊严”时我国古代传统教育观念的代表,其弊端在于片面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要求学生听从教师所传授的所有知识,服从教师的一切管理。在这种根治于国人心中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很多教师不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与管理行为提出任何质疑,导致学生的求知欲受到压制,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对教师绝对顺从,这看似是在维护教师尊严,实际上却造成了一些教师妄自尊大,肆意惩罚学生、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却不以为然②。尤其是对于给学生带来的隐性伤害,一些教师更是熟视无睹,根本不放在心上。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预防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必要保障。民主即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与个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而平等则要求教师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家里经济条件好坏、学习成绩优劣都应当一视同仁,更不能因私下关系与个人喜好偏爱或冷落学生。另外,新时期的教育还应该以“生”为本,以“爱”为魂。“爱生”是教师应必备的职业人格,也是让学生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道理的前提。③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能够直接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爱心,言语、动作富有感染力,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授予学生知识与道理的同时,还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任。
……….
结 语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现象一直是我国各大主流新闻媒体曝光的热点问题,笔者通对粤东三市四所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验证了劳凯声教授在之前的相关著作中提到的“校园隐性伤害也许会被一些人看做是‘危言耸听’,但事实就是如此”。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在对学生脆弱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也损害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形象。预防和规避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是全体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揭示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校园隐性伤害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文章最后部分提出了预防和规避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对策与建议。“隐性伤害”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法律问题,因此,本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也涉及到了法律领域。由于笔者对缺乏对法律知识系统的学习,第五章中对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规避措施与建议很可能考虑的不够全面。如果此研究日后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管理与立法的进步尽绵薄之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管理活动带来借鉴,我将倍感荣幸!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价值
校本课程源于上世纪 70 年代的英美等发达国家,上世纪 90 年代传入我国,现在已成为我国新课改的重点。那么什么是“校本课程”,首先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看出是以学校为本位,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以及和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其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也是运用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去的。然后从校本课程的制定过程来看,参与制定的人员不仅包括学校的一线在职教师、学校行政人员,也包括社会学者、家长,甚至是包括政府机构的参与,但其开发主体和参与人数最多的还是一线的在职教师。最后从校本课程的内容上来讲,可以是以学校为研究对象,包括学校里的各种社团、王牌科目等等,也可以以学校周边地区的人文地理为对象,例如学校周边地区的环境研究、习俗、历史古迹等等。因此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不只局限于校内,也可以拓展至校外。1977 年,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必须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从这次座谈会开始到 90 年代,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随后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该思想,总结出了“科教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会议上又提出,人才是兴邦强国的第一资源,这个资源怎么来?就是要靠教育培养而来,加大对教育的重视、投资和改革力度,就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仅是邻国日本和还是大洋彼岸的美国,都是通过了 50 年至 100 年的教育投入才造就了今日的辉煌,在这漫长的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校本课程理论逐渐兴起。因此想要兴邦强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完成本世纪中叶我党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就必须花大力气的在教育上。而校本课程又是现今新课改的重点,因此研究校本课程不仅能从中得到构建校本课程的启发,而且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课改的成败,最终导致中国的教育质量是否能挤进世界强国之列。
……..
1.2 研究综述
我国历史校本课程的起步虽然时间较晚,发展较缓。但是近来年由于“新课改”的缘故,历史校本课程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起色,而我国的历史校本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我国校本课程或者历史校本课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以地方史、乡土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校本课程就行研究总结。在对我国校本课程或者历史校本课程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国内历史校本课程研究的期刊中,贺建英在《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探究》中说道“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历史教师或者历史学科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或者历史教师与其他机构、人员合作,在具体实施历史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校需求的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学校或者社区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或者办学思想,采用改编、选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课程开发活动。”①傅旭霞在《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分析》提出“全国各地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条件让学生们和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开发地域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提取物质和非物质课程。”②车树国的《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的质疑》讲到“如果我们在概念上基本和国外一致,而在理念上、模式上、具体操作上提出了新思路,才可以说成功构建了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才能避免在校本课程开发领域的失语现象。”③王纬在他的著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校为主为基地,充分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要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
第2章 新课改下“崧泽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分析
2.1 乡情的思想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讲到: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就是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①而如何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学生而言,首先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家乡,这是爱国主义最基本的要求。没有一个人是不爱自己的家乡的,所以说培养爱国主义,首先从学生们对于自己家乡的感情开始。“崧泽,我们的骄傲”这一崧泽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就是充分挖掘崧泽地区 6000 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学校通过建立校园崧泽文化馆、组织学生参观区级博物馆,促使学生自己撰写文化馆解说词、举办赵巷崧泽独有的文化习俗——田山歌比赛等等,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崧泽的历史变迁以及继承当地的文化风俗。崧泽学生拥有如此多的校本课程资源,这不仅是在全青浦区乃至在全上海也是少有的。在整个历史校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对校本课程的喜爱,并且上升至对学校、对家乡的喜爱和钟情,学生会以自己的家乡为自豪,与校本课程中的“我们的骄傲”的“骄傲”两字形成呼应,最后演变成一种乡情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好好学习,长大成人后建设自己的家乡、报效祖国,成为祖国和家乡的可用之才。
……..
2.2 人文主义的思想
人文主义的范畴很广,主要是推崇博爱、自由为基本价值观,讲究理性的思想观念。孔子的思想可以被称为人文主义思想,欧洲近代的启蒙运动也可以被称为人文主义思想的运动。而德国哲学家歌德和席勒的人文主义思想通常被定义为历史主义,因为他们都认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群众,从唯物角度来讲就是人民是世间的主宰。历史是人文学科中最核心的一门学科,其中有着大量的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开拓人的眼界、陶冶人的情操、继承先人的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新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①中提出了新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上面,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学会用马列主义来看待社会、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课时方面强调了要增加人文学科类的课时,因此新课改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
………
第 3 章 新课改下“崧泽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18
3.1 编制校本课程的人员 ......18
3.2 分析校本课程的开发条件 .....19
3.3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23
3.3.1 初级探索阶段:2005 年—2009 年 ........23
3.3.2 校本课程成熟阶段:2009 年—至今 .....24
3.4 课程资源开发成果及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28
3.5 校本课程的实施 .......38
第 4 章 “崧泽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成功之处 .....42
4.1 有利于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培养了乡情 .........42
4.2 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水平的提高 .....43
4.3 宣扬了上海之根的文化 .........45
4.4 对校外历史校本课程及校内其他校本课程..........46
第 5 章 “崧泽文化”校本课程的不足之处与改进 ........48
5.1 “崧泽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不足之处 .........48
5.2 对“崧泽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议 .......51
第5章 “崧泽文化”校本课程的不足之处与改进
5.1 “崧泽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不足之处
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概括的说就是指以教学目标位依据,运用合理适当的,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过程结束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测量,并作为有价值的判断。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分别代表课程单元结束后的测评、学期期中测评和学期期末测评。①而其作用是通过诊断证明师生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找到学生成绩优劣的原因,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分析诊断结果,可以制定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其他中高考文化科中,教学评价被广泛使用。笔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崧泽学校教导处的蒋老师,得知在崧泽文化校本课程中,并没有所谓的教学评价,也没有对师生在上完崧泽历史校本课程后进行写论文或者考试类的活动,更不用提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标准了。而教学评价在各类校本课程中的缺失或者不完善却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校本课程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制定的课程,因此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地区它的校本课程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评价要么是没有、要么是非常的多样化,其中不乏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这就要求学校自己根据自己的学校情况以及校本课程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
………
总结
本文以青浦崧泽学校的“崧泽文化”历史校本课程为例,结合“崧泽文化”历史校本课程教材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理论尤其是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论,对历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思想、课程开发实践过程、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的特点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是非常显著的,这部历史校本课程总体而言是非常成功的,给青浦地区乃至全上海历史教学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之所以大力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为的就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兴趣的需要,同时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及学校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并且进一步完善了历史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但是我国的历史校本课程发展的还不够完善,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许多历史校本课程粗制滥造,浙江师范大学薛琦在《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探讨》一文中总结了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一是教师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发课程,缺乏课程理论的支撑,不能保证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课程类型繁多,既造成开发资源的浪费,又使学生疲于应付,违背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应试教育始终掌握着中高考的指挥棒,崧泽学校也不例外,因此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历史校本课程,这种现象在青浦区非常普遍。多数有关历史校本课程的论文著述都来自于一线历史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教学情况撰写的,但是这些情况正好说明了中国历史校本课程研究尚处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历史教学者,尤其是有条件开发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学校,都是大有可为之时。学校方面,学校应该大力开发地方史的校本课程,因为此类课程的开发所需要的资源是非常容易找到的,学校也能因地制宜,就近考察。而没有此类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主题史校本课程,也就是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中截取一个有意义的时间段,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历史教师方面,应该主动配合学校参与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施,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钻研校本课程,发现不足积累经验,用自己的专业教师素养逐渐的完善自己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绪 论
(一)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且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创新的研究成果,历史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在新的观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途径;改变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对历史的理解,逐步发展学习历史的能力”[1]。可是从历史教学的整体来看,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课堂环节仍然存在,而且仍然有很多环节依然薄弱,如历史课堂练习有效性较差就是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著名历史学者白月桥指出: “关于历史教学的改革由来已久, 我们都是说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却从来不提改革历史习题,似乎习题没有改革的必要。……和其他学科相比, 历史学科是极大地落后了”[ 2]。尽管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当前起导向作用的仍然是高考,也就是说人才的选拔仍然需要以考试的形式来进行,所以升学率必然会作为衡量教师以及学校教学成绩的重要指标出现。而对教师来说,为了顺利完成升学率指标,一定会重视课堂练习,为学生布置更多的课后作业。学生急急忙忙回到家,还要做大量的练习作业,因为在很多教师看来,练习得越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就越牢固。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周末、节假日更是徜徉在“练习”的海洋中,到了考试的前夕,学生甚至每天都要与大量的练习题打交道。面对这种情况,学生无可奈何,只能以应付的态度去完成,学习效率很低。对教师来说,大量的练习也增加了自身负担,光是每天作业的批改量就大得惊人,根本没有时间全批全改,只能挑选部分进行批阅,很难了解所有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部分练习题甚至没有时间来讲解,只好由课代表将答案抄写在黑板上或者粘贴在教室,由学生自行改成。部分懒惰的学生可能不会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改正,或者不理解问题,只能胡乱抄下来,下次见到同一试题,仍然继续出错。我市近几年推出了 “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即三步四环节五课型,其中的四环节就涉及到有效训练这一环节。可见,课堂练习也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存在。所以,在当前的教学背景条件下,课堂练习环节非常重要,它决定着优质的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实现。除此之外,如果课堂练习有效性很强,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一定会大大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也能降低,而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也能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因此,本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外课堂练习研究起步较早,因此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优于国内研究。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当前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Scott G. Paris 在发表的《培养反思力》一文中提出,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课堂练习形式,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估原理”。 他还创造性地举出课堂练习应具有的特点: “教师设计有创新性的习题,练习包含各种类型,完成方法、步骤明确;学生可以独立自主的完成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练习内容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练习训练过程有乐趣”[3]。美国学者托马斯 格瑞德在著作 《透视课堂》 中详细阐述过课堂练习的内容,认为“课堂练习不应是仅为填满课堂时间而设置,而是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部分,给学生提供实际演练的机会”[4]。很明显,尽管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是需要对课堂练习内容进行选择,以便发挥课堂练习的应有作用。
………..
第一章 初中历史课堂练习有效性概述
(一) 历史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相关概念
练习英文单词为 practice;practise,通过现代汉语词典查询,练习的含义包括两种:“1.基本义:反复学习;以求熟练。2.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作业等”[13]。本课题中的练习属于前者,指在课堂中反复学习以达到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所谓有效练习,是指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练习后,学生成绩或所预期的状态有所改善,此练习为提前设计的内容。本研究课题,将有效练习作为重点,旨在通过练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有效练习设计主要体现在练习时间、数量、效率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题海战术不算有效练习,大量的做题,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效果会适得其反。传统的授课方式,一味的灌输也不可取,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能力训练更是一纸空谈。以追求高分为目的的练习,会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有效的练习,以培养兴趣、能力为主,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提高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二) 历史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黄金期,有效的习惯培养,会使学生受益无穷。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合理的进行习题设计,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对此有规定,设计时要考虑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出发点。指导理论如下:当前,世界流行的学习理论当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成功秘笈,以全新的理念和教育心理学视角指导学习。其宗旨是强调学生是知识探索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传递的过程;学习者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且这种构建是不可代替的。基于此,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知识,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自主的学习使学生的心态发生了改变,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事建构主义研究的专家认为,“教学的过程不是传授现成的经验,而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激发,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重新构建,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14]。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旨是主动建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作用由以前的讲述,变为讲述与引导、启发为主,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学习经验,进一步引导其轻松愉快的接受新的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在其原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让课堂练习成为学生各种能力飞跃提升的桥梁。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学生会学得不吃力,新知识的介入也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挑战自我的兴趣,信心增强了,学习动力也随之提升。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其独特之处,每个人都习惯以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新鲜事物,其实是片面的,正确的答案有时是多个的。因此,建构主义者建议,中学生以合作学习为主,交流、讨论、切磋都有助于双方互相了解,促进对事物的理解,减少对问题片面性或偏颇的看法,也是学生建构能力培养的基础。
………..
第三章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21
(一)明确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原则.......21
1.及时性原则..... 21
2.巩固性原则..... 21
3.多样性原则..... 21
4.启发性原则..... 21
5.层进性原则..... 22
6.趣味性原则..... 22
7.创新性原则..... 22
(二)把握练习的时机和练习的形式.....23
1.抓住时机,适时训练......... 23
2.习题的形式要丰富多样....... 25
(三)加强对课堂练习的指导.....26
(四)注重课堂练习的反馈与评价.......26
1.练习讲评的目的....... 27
2.不同题型的讲评方法......... 27
3.以鼓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实施....... 28
第三章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 明确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原则
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黄金期,无论心理和生理都在飞速成长期,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呈上升的趋势,但其注意力还处于游离状态,所以保持每节课 40 分钟有点难。上课分心走神是学生的通病,很多学生开始上课还行,一半时间后就保持不了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要换一种方式进行,比如讨论,看图说话,做一些试题等等,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课堂中,以保证课堂学习效率和纪律。遗忘曲线是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他指出人的遗忘由快而慢,分布规律为倒 U 型。根据此规律,教师授课要遵循遗忘的特点,课前注意导问,课堂授课过程中插入思考时间,课后安排练习,并继续探究课堂所学问题,从头至尾,密不可分,有效的提高了授课质量。《秦王扫六合》收录在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就提出问题:秦推行的战争好不好?让学生在课下思考。课堂讲授时,学生对秦的统一已有初步印象,学习起来兴趣盎然,知识也容易掌握。新课讲完后,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最后,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进行评价,进一步深化学生认识,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在讨论时,很多学生对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的回答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
…………
结 语
目前,新课改进入关键时期,中学课堂有效教学尤为重要,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一个民族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所以历史教学任重道远,而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影响历史学习的因素,只有研究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将时代赋予的重任胜利完成。改进教学理念,探讨、研究和创新新的学习方法,使教学理论与课堂练习相结合,不仅行之有效,且意义深远。课堂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捷径,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有效教学理念也会提升历史对学生的吸引力,历史学习实践可以塑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堂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历史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不仅是授予学生历史知识,其中还涵盖着地理、政治、文化等诸多知识,可以说与其他门类功课相辅相成。作为历史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恪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目前的状况是绝大多数中学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让教师没精力深造。因此,课堂有效教学任重道远,教学计划的提高有赖于从事中学教育的专家学者继续探讨和研究。笔者在研究中,因为条件的制约,选取了初中一年级三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了问卷调查形式,通过对几个班的答卷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结果,因为研究范围的限制,研究结果难免偏颇,笔者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完善。限于本人能力问题、研究条件问题、时间等问题,笔者对于历史课堂练习的研究很肤浅,所以其对学生历史成绩的影响研究也没有深入,因此文本结论有一定局限性。笔者设想,如果各种条件具备,将来还会做深一步的研究。初步的探索也是以后研究的基础,研究结果还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继续论证,以帮助历史课堂练习深入的进行。由于客观原因的制约,关于课堂练习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没有深入研究,实施,应用,激励评价制度的运用等也有待改善,这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NGOs were present in Tanzania even during colonial times. Initially, the country waswitness to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and associations, sports clubs, and dance societies that wereable to cut across religious and ethnic lines. These organizations not only brought societiestogether, but also provided resources to members. For example, some ethnic associationsprovided burial assistance and loans. Lange (2000) claims there were 51 organizations in Dares Salaam with a total membership of 6,500 in 1954. In rural areas there was a strongcommunity of cooperative unions, totaling 617 in 1959. Unions were elemental for the growthof NGOs in the country because many NGOs synthesized their efforts with organizations andassociations that were already established.From 1974 to 1988 real wages in Tanzania fell by 83 percent (Lange 2000) and the statecould not provide even basic services. Increased oil prices, a war against Uganda, and adrought that affected agricultural exports only exacerbated hardships on Tanzanians. Between1964 and 1977 the average GDP growth rate was 5.4 percent, but between 1978 and 1983 theaverage was only .28 percent (Ndulu 1984). Elliott-Teague (2008) writes that Tanzania had toturn to donors to finance its debts. The state tried to restructure its own economy in the early1980s, but failed, and in 1986 it adopted a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restructuring plan.Part of the restructuring required reduced service provision in education, health and internalsecurity. Many newly formed groups stepped in to meet citizens’ needs the government hadabandoned.
…………
1.2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Since 1985, Tanzania implemented major reforms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ields,the activitie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d become more actively.Tanzania al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rough education and to the public to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 such as making the public aware of their legal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ublic service, thereby promoting civic behavior and governmentpolicy coordination. In early 1980s, which w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for fifteenyears after nationalization,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open education field for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1986, this policy has been further Implemented. Thegovernment encouraged the church and othe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play a more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Within 10 years (1984 ~ 1992), the numberof schools were set up by NGOs from 85 up to 258. In addition, Tanzania alsohas association with other NGOs field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som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the 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 humanrights, environment, policy advocac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issues. According tostatistics, in 1993, Tanzania has registered NGOs 224, in 2000 it rose to 8,499①,as Tanzaniascholar Siri Lange entitled "Civil Society in Tanzania"
……….
Chapter 2 Definition and relevant theories
2.1 The primary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is the first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t is preceded by pre-schoolor nursery education and is followed by secondary education. In North America, this stage ofeducation is usually known as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is generally followed by middleschool.In most countries, it is compulsory for children to receive primary education although itis permissible for parents to provide it. The major goals of primary education are achievingbasic literacy and numeracy amongst all pupils, as well as establishing foundations in science,mathematics, geography, history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s. The relative priority of variousareas, and the methods used to teach them, are an area of considerable political debate.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or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also called compulsiveeducation, is to make the educates cultural knowledge foundation and ready for thepreliminary life educ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state in the form of a legislative down toenforce the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Usually refers to the first phase of a national system ofeducation, the object for 6 ~ 12 year old children in general. This kind of education toimprove the level of national 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so countries in a certain historicalstage of its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re put it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goals.
………
2.2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are legally constituted corporations createdby natural or legal people that operate independently from any form of government. Theterm originated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and normally refers to organizations that are not apart of a government and are not conventional for-profit businesses. In the cases in whichNGOs are funded totally or partially by governments, the NGO maintains itsnon-governmental status by excluding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 from membership in theorg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GOs are typicall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term isusually applied only to organizations that pursue wider social aims that have political aspects,but are not openly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political parties.The number of NGO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estimated at 1.5 million. Russia has277,000 NGOs. India is estimated to have had around 3.3 million NGOs in 2009, just over 1NGO per 400 Indians, and many times the number of primary schools centers in India.
……..
Chapter 3 Profile of NGOs’ participation in primary education in Kigoma region......... 19
3.1 NGOs in Kogoma District........ 19
3.1.1 The Context of Kigoma Region .... 19
3.1.2 NGOs in Kigoma....... 19
3.2 Survey on NGOs providing primary education services in Kigoma District...... 22
3.3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NGOs ....... 31
Chapter 4 The constraint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NGO participation .......... 33
4.1 Internal factors........... 33
4.2 External factors ......... 37
4.2.1 Side Effects of Foreign Funding ........ 37
4.2.2 Tanzania domestic policy and legal system is imperfect ...... 38
4.2.3 Lack of trust mechanism ..... 39
Chapter 5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n NGOs involved........... 40
5.1 goo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 should be creatied..... 40
5.2 Strengthening NGO’s own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service.....42
Chapter 5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n NGOs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Tanzania
5.1 goo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 should be creatied bygovernment to encourage NGOs to participate primary educati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s the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ies to versee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irstly,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develop suitable forall types of NGO laws,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and monitor their implementation. Secondlyis composed of qualified personnel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or review andconfirmation of and so on.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interferewith NGO's affairs within the law①,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mainly fromthe blanket t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reasonable position to operateindependently up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government enrichthe functions of NGO's, self-management into full play its role; NGO should aim to serve themembers of socie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itution and relevant regulations, establishand improve the operation of self-regulation mechanisms.
…………..
Conclusions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of Reform,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anzania haverapidly developed, and hav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of primary education. Thisnot on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lack of resources to local governm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anzania , and the NGO strength training area in Tanzania to promotethe rise of citizen power.This paper tries between the NGO and local government agencies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internal perspective of its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facto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By the western Kigoma region of Tanzania case analysis , as well as active in the field ofeducation in Tanzania NGO 's description , to discuss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rimary educationpolicy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 so that non-government research on the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anzania role .Due to the limited capacity of the inpidual, there are many unsolved problems inresearch. For example, the lack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 the study makes little reference data;empirical higher costs in Tanzania did not do a detailed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especific impact of the NGO and the beneficiaries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anzania, has notbeen specific accurate data. These have yet to be explored further in the future.
…………
Reference (omitted)
优秀教学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意义
19 世纪 60-70 年代是俄国史上的大改革时代。在这一时期,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除农民改革外,还包括财政、地方自治、教育、司法、新闻出版和军事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教育改革是帝俄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俄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还受到文化环境(包括价值观、传统习惯等)的影响。俄国是农民人口占据多数的国家,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无法仅靠贵族教育来维持,解决农民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一个国家“发达与不发达的真正区别,不在于一小批文化贵族的存在,而在于教育在全体人民中更广泛的普及。”[1]发展初等教育,成为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研究 1861 年后的欧俄农村初等教育,有助于加深对帝俄现代化进程的理解。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关于 1861—1914 年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专门研究成果。只有部分著作和论文对此简要涉及,主要有教育史著作,译著和论文。教育史著作包括:吴式颖的《俄国教育史—从教育现代化视角所作的考察》[2],王义高的《苏俄教育》[3],安方明的《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俄罗斯历次重大教育改革研究》。[4]上述著作分阶段介绍了俄国教育的发展概况,对整体上把握俄国的教育提供了帮助,但对俄国农村初等教育只是简要提及。其中,吴式颖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教育现代化变革,主要从社会背景、教育政策和公共教育运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条件和成就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并没有深入分析这一时期俄国农村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王义高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 17 世纪以前到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教育。安方明以俄罗斯教育变革为研究对象,历数了一千多年来五大历史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民族等领域发生的变化,从多个视角考察了每一次社会转型给俄罗斯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结果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与革新。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背景知识。译著主要是 H.A.康斯坦丁诺夫等的《苏联教育史》[1]、《教育史》。[2]该书的第二部分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俄国的学校和教育学史,这一部分主要从封建主义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8 世纪-19 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从 19 世纪末至 1917 年 10 月)描述了学校改革和教育学的发展状况,包括著名教育活动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该著作对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基础知识。论文方面,张广翔、李青所著《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局兴学之举》[3],李青著《论 1865—1913 年俄国地方自治机构的民生活动》[4],阐述了地方自治机构在国民教育领域的活动,认为地方自治机构对俄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本文的写作有重要借鉴意义。张广翔著《俄国修道院的文化功能》[5]论述了修道院在创办学校,收藏图书和著书立说,保护教会文物以及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活动方面所做的贡献。作者认为,修道院开办的初等教育学校、中等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和女子学校,在宣传东正教信仰和普及文化知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 2 章 1861 年后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启动与展开
2.1 1861 年前的帝俄教育
18 世纪初,为了缩小俄国与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彼得一世在国内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一世的首创在于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政府创办了一系列世俗学校。例如,1701 年,在莫斯科开办了一所数学和航海学校,1715 年,在圣彼得堡建立了可容纳 300 名学生的海军学校。在莫斯科也建立了类似的学校,如工程学校和炮兵学校。1716 年,政府在各省城建立了 12 所算术小学,到 1723 年,这样的学校共有 42 所。[1]同时,还开办了医学院,外语学校等。1702 年底至 1703 年初,创办了俄国的第一份报纸《新闻报》。1710 年,简化了俄文字母,采用活字印刷术。1714—1719 年,建立俄国第一座博物馆。1724年,枢密院决定筹建科学院。这些学校多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主要是为国家培养技术熟练的仆人(公务员)。”[2]它们为俄国的经济、国防、教育等领域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人才。彼得一世在创办世俗学校的同时,也颁布法令推动教区学校的发展。1721年的《宗教规章》规定各教区的主教有责任兴学;1724 年的法令还要求修道院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受过教育的神甫要在修道院开办学校以供当地孩子读书。[3]为此开设了初等主教学校和神学院。其教学内容有神学、哲学、算术和几何。到18 世纪中期,共有主教学校 45 所,学生约 3000 名。[4]
……….
2.2 1861 年改革后欧俄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的原因
19 世纪 60-70 年代是俄国史上的大改革时代。在这一时期,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继 1861 年农民改革后,在财政、地方自治、教育、司法、和军事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4]此后,教育越来越被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初等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首先,俄国工业化需要受过教育、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俄国的工厂主意识到了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正如杜克哈夫斯克在《俄罗斯观点》杂志上指出的那样:“识字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受过教育的工人更容易理解工作的本质,更容易掌握技能,他们几乎不需要监督就能很快地学会操作机器和使用工具。”[1]在工厂主的眼里,文化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是:工人的文化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此外,教育对人的健康也至关重要。1896年,俄国病毒学专家会议代表抱怨:“由于无知和文化水平低,降低了农民战胜梅毒的几率。”[2]关于儿童健康,南希•弗里登指出:“已确诊的普通病都是由于文化落后引起的,医生们主张发展教育可以有效地预防这些疾病。”[3]
…………
第 3 章 欧俄农村初等学校的教师队伍.....24
3.1 农村初等学校的师资力量........24
3.1.1 教师队伍基本概况 .......24
3.1.2 师资培养 ........27
3.2 教师待遇...........30
第 4 章 欧俄农村初等学校的教学情况.....35
4.1 校舍.........35
4.2 课程设置...........37
4.3 在校学生状况........40
4.3.1 入学率 .......40
4.3.2 毕业和辍学情况 ......41
第 5 章 对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评价....43
5.1 俄国国内的纵向考察......43
5.2 同西方的横向比较 ......48
第 5 章 对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评价
5.1 俄国国内的纵向考察
从俄国国内角度看,1861—1914 年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校网络”这个术语在亚历山大二世时期正式出现。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成为当今俄罗斯教育体系基础的学校基础设施。[1]由于俄国关于普及教育的法令从颁布到落实要经过一个时间段,这里主要考察 19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情况。在这个时期,欧俄农村初等学校的数量大大增加。1894 年,欧俄大约有 39000 所农村初等学校,1911 年有近 65000 所。[2] 表 5.1 显示:学校辐射的范围越小,单位范围内学校的密度就越大。学校服务的人口少,学校的数量就越多。1880—1911 年,整个欧俄地区农村初等学校的数量明显增加。34 个地方自治省的学校数量增长尤为明显。此外,在没有实行地方自治改革的省份,学校辐射的范围也不断变小,说明学校数量也在增加。
……….
结 论
1861—1914 年,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发展既是俄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国家、社会精英和公众教育观念转变的结果。大致以 19 世纪 90 年代为分界线,欧俄农村初等教育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前期,俄国政府将办学的权利下放给地方自治机构、教会和村社;后期的教育大发展则离不开国家、社会的合力办学。教师是农村初等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一支女教师占多数、家庭出身多样化、年轻化的队伍。其来源可以分成两个渠道:一个是师范学校、各类中学的毕业生。比较而言,前者长于教学法、后者的知识面更广。另一个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这种“考出来”的教师并非俄国一家独有,它是缩小学校数量扩张与师资供应不足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农村初等学校教师对俄国普及教育的贡献很大,却在收入、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校舍是学校教学环境质量的重要体现。总体上看,1861—1914 年,欧俄农村初等学校的校舍质量在不断改进之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在入学、毕业及辍学的指标上,地方自治局学校和教会学校都有很大的不同,越到后期,地方自治局学校的优势越明显。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