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学理论论文,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观点和想法,又觉得它会对现实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就总想把它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观点型教学论文。(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学理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1 研究意义及方法
1.1 研究意义
钱学森是为中国当代科技发展做出公认卓越的开创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哲学思想家。他以强烈的主义认同和爱国情愫以及强力过人的哲学思考能力与非凡的科技实践能力形成了他特有的继承、捍卫和发展的“钱氏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与科学实践及社会实践的理论联结地带做出了特有的开创性贡献。可以说,钱学森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他规划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地带的系统性实践哲学群。按照其亲自参与开创的系统论哲学的展开程序,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思维科学的学群性质及有机关联性质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旗帜之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与丰富作出了不朽的开创性努力。 在实践领域内,钱学森的贡献更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与广泛传承。首先,对钱学森的科技教育哲学思想的简单整理和总结可以明晰钱学森的综合系统哲学思想结构以及在他的思想框架内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于高校各学科的建设与规划、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现实价值。其次,钱学森在综合系统哲学思想指导下提出的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等重要思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如他在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及教育学领域中倡导的研究与探索人的思维活动规律,开发人的智力和潜力,进行“教育革命”等观点。对这些思想的正确理解与积极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钱学森提出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系统工程、环境系统工程、军事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思想也为中国社会各行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需要的重要理论资源。再次,对钱学森综合系统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与“钱学森之问”提出的时代背景、对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中心的科技教育哲学的理解和理论探究,可以进一步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大师所需的教育环境,为当今高等教育的科研和教学实践领域的创新机制提供理论思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继续前进,有助于创造有利条件培养更多的大师型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钱学森的思想涉及范围广,内容庞大、复杂,对钱学森主要思想的研究则分散地表现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如力学、物理学、教育学、科学学、哲学、地理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等领域,钱学森关于众多学科均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性观点,都分学科被整理为学术专著或论文集,如《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人体科学》等,但以钱氏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层次递进,在科技哲学与教育哲学这个方向上的综合展开,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本文正着眼于由钱学森的科技教育实践哲学到“钱学森之问”的理论探究。 “钱学森之问”①自 2005 年提出以来,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广泛讨论与深度思考。关于“钱学森之问”的研究与思考,主要集中于从国内高等教育体制现状出发,探寻改革的新途径,提出培养大师级人物以及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新方向。东北师范大学学者陈卓“以“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主题,提出当前大学课程体系在“共同知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同时,提出了实施大学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建议。②学者肖楠在《“钱老之问”与西南联大人的反思》这篇文章中,以“钱学森之问”作为思考背景,以西南联大这一高等教育成功典例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反思。目前,从这些角度进行的研究,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探索。
.....
2 钱学森的科技教育哲学思想
钱学森的科技教育哲学思想是其“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最为纯熟、创造性发挥极至的部分。 钱氏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其成竹在胸的系统论哲学关系匪浅。因此,我们由其系统论哲学的形成起步进而论述其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再深入到作为实践哲学重要部分的科技教育哲学。
2.1 从控制理论到系统论哲学
20 世纪中叶,科学技术领域发生惊天动地的科学革命。新理论层出不穷,“学科爆炸”大有一统的科学世界呈碎片化独立发展之势。如何以新视角、新范畴、新方法重聚分立的学科,是一大批有哲学见识的科学家为自己设计的科学哲学重要任务。 诺伯特·维纳是这支力量中最出色的一员。他认为为了寻求分立工作的科学家能够达到交流、交叉及更高意义上思想方法的统一,有必要让科学家实现“工作与意义”之间的统一。即一个心理学家可能不直接懂得一个生理学家的工作细节,但他要懂得生理学家工作的意义,反之亦然。这样“意义”就从“工作”的分立中抽取出来,形成“科学共同体”共有思想财富,能够让科学共同体有更高一级的科学构建的目标。维纳要求从中国的中医中获取灵感,寻求不同组织器官完成统一生命任务的机制。他从控制理论那里汲取出“反馈”等自调节机制,试着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科学”。他创生了一个有哲学想象力的名字“cybernetics”,喻义这门科学有如交响乐队的指挥或一个舰队的“领航员”。即通过“意义”的提取、传输与指令下达,让各自“工作”的领域形成高度和谐的组织与自组织,实现一个整体目标清晰的系统。这门学科叫控制论,而“意义”在系统论中的运动衍变为申农的“信息论”。贝塔朗菲④更进一步发展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合称,就是所谓的“三论”。系统哲学的前身正是“三论”的综合思潮。
..........
2.2 将系统哲学思想纳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从 1948 年开始,钱学森即着手准备回国。但是由于美国方面的种种阻挠,1955年,钱学森历经波折,终于踏上新中国的土地。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对钱学森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试图将他的系统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完满的嫁接,主要表现在,他在追寻着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同时,又用系统哲学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合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等。这就形成了钱学森独特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系统哲学的理论地带。 钱学森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系统哲学的理论地带的重要前提,是因为钱学森的系统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排斥。这种相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钱学森的系统哲学都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上的认识具有一致性。其次,关于实践的观点。钱学森在反思哲学问题和研究具体科研问题中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考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注重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正与系统论思想中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遥相呼应。“系统论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产物,但在系统论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起过重大作用。所以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把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系统论的理论先驱。”⑧钱学森曾说过:“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辩证唯物主义体现的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系统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绝不是国外一些人所说那样是二十世纪中叶的新发现和现代科学技术独有的创造。”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有机联系的综合系统论作为理论前提的,也就是说,在钱学森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没有系统论,只是因为系统论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的新兴思潮。他认为,将系统论整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去,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而是对它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这也是钱学森在哲学思想上的重大理论自信的表现之一。
....
2 钱学森的科技教育哲学思想 ...... 5
2.1 从控制理论到系统论哲学 ........ 5
2.2 将系统哲学思想纳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 6
2.3 作为实践哲学范畴的科技哲学 ........ 9
2.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殿堂”与“外围” ...... 9
2.3.2 实践哲学的横断领域 .... 10
2.3.3 实践哲学的具体对象领域 .... 14
2.4 钱学森的教育哲学思想 .......... 20
2.4.1 实践哲学引导的教育理念 .... 20
2.4.2 教育系统工程整体建构 ........ 22
2.4.3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 ........ 24
3 对“钱学森之问”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 26
3.1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及存在的矛盾 .......... 26
3.2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未来展望 ...... 29
3 对“钱学森之问”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对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迫在眉睫。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能够满足科研创新领域内对大师的迫切需要,如何走出钱学森提出的我国高等教育所处尴尬境地。这就必须考察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现行矛盾来做出深入思考和适当的应对。
3.1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及存在的矛盾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跟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趋向于市场化、产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大众化。市场化主要突出表现在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体制上和教育经费的筹集这两个方面。政府对高校的各项管制逐渐放松,权力逐渐下放到高校,各高校可依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本校的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等。大学的教育资金不再完全依靠政府分拨,高校可以引入市场资金。教育产业化是指高等教育的科研成果根据市场行业需求,向商业化、规模化、产业化“一条龙”式的发展,在“高”、“精”、“尖”类的技术产业领域内发展迅速。同时,兴起了民办教育等新形式,高等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受教育群体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在这个迅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步显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大学针对劳务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追随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迎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务市场的各行业人才需求而制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家实行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工作去向不再由国家统一调配和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相对自由,变成了双向选择的形式。但是 21 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的形势下,应届毕业生面临更多的情况却是“被选择”。因此,就业率也渐渐演变成一项反馈各类大学各学科专业教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为了确保大部分大学生顺利实现在社会上的就业,因此,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使得完成大学课程与学业相对容易,“大学”也便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
结 束 语
钱学森是二十世纪中国科技面貌的重要改变者之一,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大师级人物。在仔细拜读钱学森的著作之后,本文大致梳理了这位大师的主要科技教育哲学思想。钱学森紧抓时代脉搏,从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形成了综合系统哲学思想。回国后,又将这一独特哲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系统的整合,从横断领域和对象哲学领域上进行思考,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而后,钱学森在科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和科研实践,提出了教育哲学思想及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规划。并以此作为依托对当今高等教育改革进行反思,提出“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的提出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直面高等教育的现状,从深层次上反思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尤其是在创新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参照钱学森提出的设想,建立各学科的专门化研究所,建设好科研前沿阵地,不断地从多层次、多角度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践行钱学森的“钱氏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各领域的建构设想,做好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增强我国科研自主创新实力,不断开拓新的科技领域。
.........
参考文献(略)
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从小到大,我都立志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我国教育行业贡献出自己绵薄的力量。所以,在面对考研专业的抉择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向往已久的教育学专业。经过两年的学习感知,对教育学的热爱愈来愈浓,特别是在自己的教育管理专业方向上,总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行政人员。转瞬间,迎来了研二下学期,实习的日子悄然到来。这是一项真真正正考验我们两年学习的摸底考试,也是一块与未来工作接轨的垫脚石。通过实习,我们能够清楚地找到自己的不足,利用最后的时间,为未来的工作而冲刺。因此,自己把实习看得至关重要。思量再三,选择了一所我向往已久的高职院校,希望自己能够在这里有所磨练,从工作上、学习上、人际交往上都能够有所斩获。初到这所高职院校时,一切都感觉新奇,虽说自己仅仅是一名小小的实习生,但是一想到以后有学生会叫我李老师时,一种幸福感便涌上心头,难以言表。在此次实习中,我的实习岗位是该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虽称不上是专业对口,但也息息相关。所以,我格外珍惜此次实习经历,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点滴经验。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是高校比较重要的岗位之一,它将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期去实现高职院校学校集体利益和教职工个人价值有机结合的目标。所以,我的工作岗位是关系到广大的教职员工发展的岗位,而教职员工中关系最密切的便是教师。通常,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包含有:总计划、招聘员工、人员选拔、专业发展、薪酬支付以及绩效评价等①。我在实习当中,也慢慢接触到了相关领域。与教师们朝夕相处的工作,让我们建立了深刻的友谊,相熟的教师便开始和我抱怨起工作来。抱怨的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薪酬太低。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基本工资太低,每天辛辛苦苦的工作,获得的收入却非常微薄,非常愤慨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其次,专业发展受限。教师们认为,学校给予他们的培训安排太少,大多数时间里,教师们提高专业发展的方法就是自学。但是,如果能够给与他们足够的参加培训课程的时间,这比他们自学所获知识的效果要好很多。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主要是对教师激励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然后进行深入探讨,使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 q 高职院校实施教师激励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目的是探寻出该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师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分析出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教师激励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促进该校教师激励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推进我国教师激励改革的进程和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发展,从而改善我国现行教师激励中的弊端。随着中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推进,教师激励必将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针对教师激励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既能够丰富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又能够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为相关院校教师激励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
........
2 教师激励的理论探讨
2.1 教师激励的概述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建设,而教师作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起着中流砥柱的力量。所以,如何提高教师素质,调动教师积极性,使教师至始至终保持一份高昂的热情,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对教师实施激励。本章,笔者就教师激励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力求能够为教师激励实践贡献绵薄之力。教师激励是激励领域里面的新兴力量,与大多数的激励一样,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的持续性发展。但不同的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单纯促进自身发展,也千丝万缕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孙绵涛认为教师激励是指学校管理者为了达到学校自身特定的目标,结合教师职业的特点,通过对教师需要、期望、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分析,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和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最终达到学校目标的过程。龙君伟认为教师激励就是持续地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使教师的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中,维持一种高昂的工作热情。姚利民认为教师激励,就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多种激励方法的有效结合,持续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最佳发挥的过程。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关于教师激励的概念界定:第一,是以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为目的;第二,是分析并满足教师包括需要在内的心理因素为前提;第三,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为保障。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激励是指以满足教师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为保障,皆在激发和调动教师持续性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教师健康发展而进行更高效的教学工作的过程。
..........
2.2 教师激励主体
教师激励主体是教师激励的实施者,在整个教师激励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教师激励的实施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指通过专门训练后,能够有目的、按计划地激发教师行为动机的个人、群体或组织。那么,教师激励的主体到底包含哪些,其中哪几类又是较重要的主体?笔者在下节会着重分析。目前,在已有文献中,对教师激励的主体类型进行分类的文献较少。笔者查阅后,认为李祖超的分类尤为合理。李祖超认为“应该将教师激励系统大致划分为两个大类,微观教师激励系统和宏观教师激励系统。”①所谓的宏观教师激励系统包括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我们称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而微观教师激励系统,主要是指学校教师激励系统。包括学校领导、行政人员、政工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党团干部等)、教师、工人、学生。除此之外,学生家长也可以算作教师激励主体。 本文中,笔者认为,对于教师激励影响最大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所以讨论的激励主体,主要是学校中的主要角色群体——即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自身。并且,要想把握好教师激励的主体,必须深入挖掘教师激励的重要主体。
...........
3 重庆市 Q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现状调查研究 ........ 37
3.1 样本简介 ..... 37
3.2 研究方法 ..... 38
3.2.1 问卷调查法 ..... 38
3.2.2 访谈法 ..... 38
3.3 重庆市 Q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的调查结果 ......... 38
3.3.1 重庆市 Q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的问卷调查结果...... 38
3.3.2 重庆市 Q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的访谈结果 ..... 44
3.4 重庆市 Q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8
4.重庆市 Q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的对策 ....... 55
4.1 充实教师激励主体的对策 ......... 55
4.1.1 扩大激励主体,实行多个激励主体共同执行...... 55
4.1.2 明确主体素质,夯实教师激励素质指标体系...... 55
4.2 完善教师激励过程的对策 ......... 57
4.3 提升教师激励方法的对策 ......... 59
5 结语 ..... 61
4.重庆市 Q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的对策
4.1 充实教师激励主体的对策
通过对以上的调查研究进行分析发现重庆市 Q 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师时,存在激励主体单一化的问题,教师激励主体关系这整个教师激励的成败,激励主体单一,片面,会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实施教师激励时,必须扩大激励主体,重视每一个激励主体。这样,必定会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的发展;其次,不利于激励方法的更新。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元化的激励主体才能够发挥最大效应。无论是激励方法的创新,还是激励过程的实施,逗比单一的激励主体效果更佳。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教师激励也需要创新。首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道德水平,可以作为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也是用来激励教师的内容。学生的学业成绩好,道德水平高,教师自然教学兴趣更佳,投入的教学精力更足。如果,学生的学业成绩差,道德水平低,同样也能激励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多与教师沟通。无论是自己的学业上的疑惑,还是生活上的疑惑,或是分享喜悦,都可以与我们的教师诉说。这样,教师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帮助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任务,这也间接地激励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
结语
《重庆市 Q 高职院校实施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是针对重庆市 Q高职院校对教师实施激励现状的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关于实施教师激励的研究在理论上虽然众多,但是实际操作还比较薄弱。本文从探索教师激励的理论出发,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的使用,对 Q 高职院校现行的教师激励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和了解,得出 Q 院校实施教师激励的主体、过程、方法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分别从重庆市 Q 院校实施激励的主体、过程、方法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措施或实施建议。试图解决 q 院校在实施教师激励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庆市 Q 高职院校实施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它仅仅是针对 Q 院校实施教师激励的主体、过程和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宏观的对策。这些对策虽然对“我国实施教师激励”提供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具体实施情况还需要众多的人来共同实现。“我国实施教师激励”的提高,还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
参考文献(略)
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其逐步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领域也无不例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种多媒体及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如何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新变化,进而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把握好现代化课堂中信息技术与师生的基本关系也成了课堂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网络化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年轻一代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学习方式的个体化、学习时空的非局限性等,明显增加了个体学习的自由度和效率。另外,个体活动方式与时间分配在信息时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这也意味着必然要求课堂教学发生重大的改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的战略部署,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体现“应用就是最好的建设”。在这个背景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掀起了一股晒课热潮。活动要求所晒之课要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苏州地区对化学课堂更是要求必须师生共用信息技术。这无疑是对课堂的一种新的挑战,同时也折射出教育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都潜移默化的在被推进着改变。 未来教室的兴起便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这几年,一个名词“未来教室”逐渐走进校园,被广大的在校师生所认识及提及。校园环境及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保证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纵观网络上大规模涌现的慕课,名校公开课,可汗学院等在线公众学习平台,再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尝试采用的微课,都显而易见的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改进教学的作用,更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堂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着眼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在分析相关文献和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研究无线局域网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通过观察课堂现状及相关分析,用行动研究来完善该研究。实践证明该研究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主要起到了如下促进作用: 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价值选择不应仅仅停留于传授固有知识,应更多的关注于对技能、能力的发展,把这些实实在在的体现于备课和教学行为之中,建构起开放的、生成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地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定向教学实践行为的作用。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的灌输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积极协作,自觉获取知识。主要体现在学生主观心理发生转变,对学习的兴趣度明显增加;上课专注力普遍得以提高;小组合作交流对话明显提升,增强了团队协作力等。 促进更有效,更生动的课堂的打造。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实时记录,小组合作讨论,及时沟通对话,产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影响,真正打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师生互为主客体”的活力课堂。
.........
第 2 章 理论基础
2.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罗杰斯倡导人格“自我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的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实现,达到教育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人本主义理论为“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中心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1。在教学上,它体现的是对学生的需要,意愿,情感和价值观的尊重,将学生置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尤其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更注重和发展学习者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自主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与人本主义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相一致,人需要尊严、民主、自由和平等2。在“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师生地位平衡,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生作为主体者。
..........
2.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特罗克、维果茨基等。 皮亚杰对儿童智力发展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它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强调主体认知结构和主体动作的作用,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认识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3。皮亚杰提出“图式”用于解释认知结构: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渐构建起来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维特洛克提出了人类学习的生成模式,他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主动建构信息的过程。他的“生成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自始至终反映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环境的多向性交互作用,学习者是有意识的,主动的1。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灌输者;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建构主义理念认为情境、协作,交流,意义构建是理想的学习环境四要素。
.........
第3章对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思考........8
3.1借助无线局域网实现化学教学的“互动”...........8
3.2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无线局域网的优点.......8
3.3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流程.......9
第4章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12
4.1前期准备及设备介绍.....12
4.1.1前期准备......12
4.1.2360无线wifi使用介绍.......13
4.1.3MirrorOp的使用介绍..........14
4.2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化学教学的案例.....14
4.2.1教学案例一:水的净化......14
4.2.2教学案例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18
4.2.3教学案例三:酸碱盐的复习......21
4.3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评价与反思.........26
第5章总结和反思..........33
5.1研究总结.........33
5.2研究反思.........33
第 4 章 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4.1 前期准备及设备介绍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做以下方面的准备。 1、确定研究地点。笔者选择自己工作学校的普通教室,这类教室配备有电脑及白板,足以满足对教室的硬件需求,具有广泛性和便捷性。 2、确定研究对象。选择任教的一个班级,班级总人数为 34 人,按照学生学习情况分为 6 个小组,每小组 5 到 6 人。要求每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安排,提供一台手持设备,确定小组的负责人、技术员(原则上提供设备的学生为技术员)、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等。并且教师提前对技术员做好相关软件操作培训。 3、确定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为初三阶段化学教材中的内容,以最贴近生活的两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和“酸碱盐”为首选,选取部分案例进行课堂实践研究。 4、确定评价方式。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来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兴趣度、参与度等。利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教师及时在课后做好与学生的访谈,了解学生对于课堂的真实想法和态度,收集意见和建议。
...........
总结
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现有设施以及自身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初中化学的特点,进行了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化学教学的思考,简述了其作用、优点、以及过程。进行了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研究,并提供了教学案例。通过问卷和访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表明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化学教学是合理、可行且有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大多数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良好;课堂参与度得到了提高,课上能看到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场面,学生在活动中能主动发言,课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也明显增加。较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教学成效。
.........
参考文献(略)
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个区域经济的腾飞和成长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撑持,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区域经济能力和水平的影响。2014 年 2 月 10 日在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杜家毫在《2014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4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全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严格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差异化的区域配套政策,充分发挥长株潭产业、人才、科技等优势,引领和示范全省转型创新发展,同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争取长株潭三市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大力引进和发展科技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专利权、商标权、股权等质押支持力度。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股权激励,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创新成果得到保护、创新权益得以实现。” 2014 年 4 月 17 日,在长沙组织了由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坛,与会人员围绕地方本科高校“要不要转型?”、“如何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肖国安副厅长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指出,教育部提出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本质是一般地方本科高校指导思想的定位,“转型”发展既不是类型转型,也不是层次降低,而是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他强调,明确好学校的定位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校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办学类型、层次、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省教育厅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做好学习、宣传、引导工作。他同时希望,各个学校能积极主动地、有计划、有力度地认真开展研讨,明确学校发展定位,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由此可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力扶持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的推进,高等教育的教育经费总量支出也跟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向。所以,通过教育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带动经济发展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部分,这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相关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在高等教育发展初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发展不强,对知识和技术需求不高,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主要以传播高深学问、从事纯学术研究为己任,远离了社会现实,因此当时的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一度处于相互独立、各自封闭的关系之中。⑤十六世纪末以来,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逐步向社会开放。十九世纪中叶由英国兴起了“城市学院运动”,该运动使这些城市大学参与区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由最初效仿牛津(University of Oxford)、剑桥(University of Cambridge)等高水平大学的纯学术发展模式,转而面向实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由重视人文教育向重视技术教育转变,拓展大学职能,服务地方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寻求新的定位。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由最初的相互独立到逐渐建立起彼此需要、彼此依赖的互动关系中演进,而真正为社会培养高校人才的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则产生于美国赠地学院创办的时代。1862 年,美国莫雷尔法案的通过,给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总结起来,国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美国增地学院的迅猛发展则得益于当地经济对地方高校的赞助和地方高校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从此,首创了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关系的新时代。⑥在威斯康星大学与地方经济建设互动模式中,其主要特征就是大学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主要方式是派遣专家、学者和学生到各部门充当顾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管理服务,并以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办讲座,充当全州的老师,是以高校为地方经济的单向服务为主导的。
.........
第二章 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关联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正把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时代。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已成为必然。把握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不得不老生常谈,在立足于充分的理论基础条件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表现为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要求地方高校为其培养适应的各行各业专业人才两大方面。
2.1 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解读
在经济学发展史中,真正把教育与经济结合起来,是从人力资本理论开始。11人力资本理论,首次重视人力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把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等物质资源放在一起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认为提高教育投资是能够得到高素质的人才,从而获得高额的回报。有关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归结起来,其相关概念和主要支撑理论有:为了更客观、更全面地界定“高校人才培养”,有必要从分析“高校”和“人才培养”的内涵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入手,把握这一概念。 首先,何谓“高校”?从广义上来说,“高校”一般指的是高等学校,也就是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为高校。从学校隶属关系上讲,高等学校包含中央部属高校、地方所属高校两大类。中央部属高校就是由中央各部门(单位)直属的高等学校,地方所属高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来管理,经费来源于地方行政部门划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本文中所提及的“地方高校”就在此范畴。
..........
2.2 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依据
自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众多因素中,人力资本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沃尔什于 1935 年在其发表的《人力资本观》中首次提出。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先后在《关于农业生产、产出与供给的思想》、《教育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等一系列文章中,对人力资本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舒尔茨通过对农业经济的长期研究,发现促使美国生产迅速增长和生产率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或技术水平的提高。他认为,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体现出重要的经济价值。舒尔茨在对美国 1929~1957 年的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分析后得出:教育投资所增长的收益在劳动收入增长中占 70%,“教育资本”这个生产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3%。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贝克尔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一种理论分析》(1962)和《人力资本:特别关注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1964)等文章,从微观层面上阐述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思想。14其中,贝克尔在其 1964 年的那篇著作中分析了教育投资的利润率,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贝克尔通过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提出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等概念,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奠定了基础。此外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对经济增长要素进行了分析考察,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的选择》(1962)和《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九个西方国家的经济分析》(1967)等著作。丹尼森经过研究,解决了依据传统方法在计算劳动和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所产生的大量难以用劳动和资本投入解释的“残余”问题,并论证了美国在 1929~1957 年的经济增长中,有 23%归功于美国教育的发展。丹尼森的测算方法被称为“丹尼森系数法”或“增长因素分析法”。这一方法比舒尔茨的方法更加严谨。总之,人力资本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由教育形成的 人力资本在分析经济增长问题时比其他生产要素更加重要。
........
第三章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 19
3.1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19
3.2 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需求分析 ........... 22
3.3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挑战 ...... 25
第四章 湖南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7
4.1 湖南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27
4.2 湖南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分析 .... 31
4.3 湖南高校人才培养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 37
第五章 基于湖南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对策 ..... 40
5.1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 40
5.2 以分类办学为契机优化高校资源配置 .......... 43
5.3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45
5.4 以内涵发展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47
第五章 基于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对策
中共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决策,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给全省人民带来无限遐想。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湖南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5.1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2015 年 3 月 5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简政放权时说,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46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时说,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为此,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成为新的人才培养观念。 加强统筹力度,营造高校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良好的法制法规环境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地方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涉及到学校、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单位,因此,学校要联合用人单位以及地方政府,联系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相关专业的法制法规,共同改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财政支持、贷款和土地出让、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共建校企合作机制、对口支援制度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因此,地方政府要宏观统筹地方与国家的关系、统筹地方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关系、统筹地方高校与其他院校的关系。积极开展地方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不断完善职业资格的认证体系、劳动准入制度,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合理引导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的落实。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反映市场需要的直接来源,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晴雨表,因此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学校法制、法规的制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信息来源。最后,学校要根据政府的政策法规,综合企业用人的需求,建立健全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督体系。
...........
结 语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经济学家感兴趣的研究 之一,也是比较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尤其是从 1999 年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规模以来,社 会各界对两者的关系研究更加深入。本文立足于人力资本理论和区域竞争力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和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为实证研究两者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对借助于数据 的整理和分析,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以及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初步揭示了两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当前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下,湖南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措施。 根据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果:
第一,湖南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总体上向前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密 不可分的联系,彼此互相影响。
第二,在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高校及社会都应积极配合, 扮演好各自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第三,在明确当前湖南高校人才培养出现的相关问题后,如何在当前湖南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下,采取改革措施能顺利运行是本文的难点,经过导师的耐心指导,大部分已得到解决,但由于时间、条件上的约束,湖南高校人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中仍有些不协调的部分,改革措施还有待扩宽。
.........
参考文献(略)
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第一章 绪论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初中毕业生培养成为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数学课程应该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因此职校数学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在优化教师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1.1 研究背景
职业学校的入学门槛较低,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害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现象一直较普遍地存在,数学教学渐渐陷入困境.构建有效适用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强其自信心,提高职教学生的数学成绩,训练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职业学校还是存在着招生难及生源素质过低的现象,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中学成绩不够理想,大部分中考成绩没有达到高中分数线,整体学习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数学成绩,基础比较薄弱.升入职业教育学校后,本着学习一门专业技术的想法,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没有兴趣,甚至一些学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导致数学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不少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主动思考,甚至“睡倒一大片”,作业马虎,抄袭现象严重,不懂的问题不闻不问,学习被动,而且不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只会简单记忆、机械模仿.很多学生“望数生畏”,存在较为严重的畏学心理障碍.老师上课也“如临大敌”.教师们付出了很多,但效果甚微,教师上课不光是脑力、体力上的疲惫,更是心理上的一种负担,没有丝毫的欣慰感和成功感.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数学学习水平获得提升,为他们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数学知识,从而发挥数学在职业教育专业学习中的工具性作用.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单边活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学生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在翻转课堂上,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疑难质疑,探索知识,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课堂从“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传播知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创设条件,促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控制、对立”走向“交往、对话”.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对话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型.有效的教学往往是有针对性和个人化的,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针对学生不同需求和突出问题,开展教学,真正实行因材施教.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职教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的职业教育已非常成熟,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模式主要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加拿大为代表的 CBE 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合作教育”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 TAFE模式,英国的 BTEC 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等.这些模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满足专业需求为目标,在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课程开发灵活,课程内容先进、实用.反映在数学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成绩评定等方面体现出以下特点:1.课程定位: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为专业服务.数学课程降低了对理论严谨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专业特点,并为专业课服务,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专业性、服务性和综合性.教材中容纳了众多的数学分支,而且还会跨学科,只要是专业用得上的知识,都进行组合编进课程,实施综合化课程体系. 3.教材编排:教材中有丰富的阅读材料,穿插数学史、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学科和应用领域的最新发现.没有过多的繁杂计算和证明,而是加入了更多贴近实际和专业的应用知识.比如习题,很少有直接的数学问题,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和专业的实际问题.4.教学方法:教学强调“数形结合”,使教学生动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很多国家教学中使用有绘图功能的计算器,开设数学实验课,借助数学软件和工具,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5.教学评价:成绩评定注重目标能力的实现,强调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国外的职业教育大都强调能力本位,很多不独立开设数学课程,而是与专业知识、职业基础知识等结合起来,形成重在应用和能力培养的课程.虽然如此,数学课程在所开设课程中的课时比重还是较高的,因为实践证明,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普通中学毕业生,比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因此,国外的职业教育特别重视基本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尽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2.2 翻转课堂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是教学改革的产物.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是本杰明?布卢姆创立的掌握学习法.在传统群体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相信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呈正态分布,并针对中间水平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学会课程的学生比率相当低.布卢姆认为这个假设缺乏代表性.他声称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采用掌握学习法,能有 90%以上的学生能学会课程内容.芝加哥大学进行了这个实验,他们对不同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推论:大约90%的个别教学组,70%的掌握学习组的学生达到了终结性成绩水平,而群体教学只有 20%达到.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论.2012 年,美国教育咨询公司 ClassroomWindow 发布了一项调查报告,报告揭示了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报告显示:88%的受访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满意度;67%的受访教师表示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得到了提高;80%的受访教师表示他们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改善;99%的受访教师表示下一年将继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这一报告揭示了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充分说明了翻转课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空间.
..........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工具 ..... 19
3.1 研究方法 .... 19
3.2 研究工具 .... 19
第四章 翻转课堂应用于职教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22
4.1 研究内容 .... 22
4.2 职教数学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22
4.3 翻转课堂前期调查 .... 24
4.4 翻转课堂实施过程 .... 26
4.5 教学实践案例 ........ 29
4.5.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29
4.5.2 复数的概念 .... 33
4.6 教学结果与分析 ...... 36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41
5.1 结论 ........ 41
5.2 反思 ........ 42
第四章 翻转课堂应用于职教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4.1 研究内容
根据职教数学课程标准和相关学习理论,借鉴国内外翻转课堂实施经验,设计职教数学翻转课堂案例,利用 QQ 群平台进行课前学习、作业发放、提交反馈,课堂讨论展示等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职教数学教学的可行性,了解翻转课堂在职教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内容上的适用范围,进而形成教学模式.数学课程的知识点相对明确清晰,学习步骤较易掌控.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将重点、难点等内容,通过视频等学习资料,提前传递给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让学生在课前获得信息,对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化学习,利用课前掌握的概念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和长时间的保持.在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一般两节连上,学习内容相对较多,学生课堂学习负担较重.课下作业困难较多,没有老师及时辅导解决,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开展翻转课堂,主要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负荷,同时通过开展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让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更加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开拓视野,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学习.
..........
结论
本研究以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设计详细具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充分考虑学习资源的设计、教学方式的组织、评价规则的制定等方面,选用实验班级,实施设计方案,综合比较实验班学生在实施翻转课堂前后的学习过程表现,和比较试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习成果,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学习活动模式获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本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几点:
1.对国内外当前的翻转课堂与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梳理,构建了职教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阐述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具备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2.将职教数学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案进行实施检验.实践证明,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职教数学课程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的提高,最终效果是促使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3.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准备的视频资料和纸质的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一定的课前自测,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掌握学习进度,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课前资源丰富多样,可以是概念讲解的视频,可以是学生可操作的动画,还可以是讲述有关数学史的小故事.学生对微课视频接受度较高,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略)
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1问题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化学实验的作用与教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新课程一如既往地重视实验教学,强调探究学习。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基于媒体技术的实验的形式、手段也不断丰富。可以说,在实验观念上和实验手段上,实验教学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学仍然有许多问题是不能忽视的。诸如:不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以实验视频、模拟实验甚至教师讲述实验代替真实实验;仅重视实验习题,忽视实验精神、实验观念、实验方法的培养等。这些做法不仅削弱了实验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必然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当前,基本观念的教学成为化学教育界的共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 在课程中要求“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要求“可结合化学学科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通过化学发展史的线索,使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力求反映最新的化学观念和思想”。实验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郑长龙认为,实验观念包括:以实验为基础、绿色化学思想和实验安全问题等。其中,“以实验为基础”有四重含义,即“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方法论”、“实验事实”和“实验史实” 。靳董认为,“以观念为本的实验教学,就是尊重实验、理解实验、善用实验、创新实验,以科学思维为线索,真正实现物我互化的教学境界” 。可见,新时期,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教学有了更丰富的含义。我们很熟悉化学实验事实、实验探究活动,但对利用化学史实促进科学观念教学方面,还有待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鉴于此,本研究结合HPS的教育理念,利用“微课程”形式,对化学史上卓越的实验家贝采里乌斯的贡献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设计研究。
..........
2关键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2.1关键概念的界定
对于微课程的概念,目前有多种解释。在本研究中,作如下界定:微课程是基于一门学科/课程的某个重要的专题(或某个单元、主题等)而设计幵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它由基于某个专题的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构成。这些微课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专题或总结复习,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意义建构及成绩提升。微课(MicroLecture)是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傅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是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教学化学习资源包。综上,本研究所指的微课程是围绕特定主题,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与实施策略的微课的集合。
..........
2. 2微课程概念辨析
2. 2.1微课程、微学习与微视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人们对传统教学的反思,教育界的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这三个名词,它们分别是:微课程、微学习、微视频。这些概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各自它们的有其特点,并且互相之间是有关联的4。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或实践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的全过程,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是传统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专题、实验活动,教学设计包括教授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等辅助教学资源。微课内容小而精,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代表性,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它是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独特的呈现方式营造主题式的单元小环境5。因此,微课程既不同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学习,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运而生,满足了学习者渴望更多学习形式体验的要求。微型学习大多依靠手持移动设备,进行片段化的微型学习内容。它主要的特点是短小、松散和实用。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微学习适于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微学习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隐喻,指的是微观方面的各种学习模式,概念以及过程。微视频,是泛指很短的视频短片,短则30秒,长则不会超过20分钟,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多种形式,可通过MP4、摄像头、手机、DV、PC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这样的短小视频材料可以应用到教学中去,也可不为教学所用。即便是教学所用的微视频,它既可以作为微课程材料,也可以成为教学课件等。微课程、微学习、微视频三者的共同点是充分利用了当今时代的电子信息化资源,以学生发展为本。微课程着重运用微视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形成科学素养。所以本论文是在微课程的视角下来进行设计的。
..........
3相关研究综述.......5
3.1关于微课程的综述.......5
3.2关于HPS的综述.......6
3.3关于翻转课堂的综述.......8
4微课程的编制.......9
4.1微课程的目标.......9
4.2微课程素材的梳理.......10
4.3脚本的编制.......13
4.4微课程与课堂教学.......21
4.5微课程的评价.......35
5研究结论与反思.......35
5.1研究结论.......35
5.2研究反思.......36
4微课程的编制
4.1微课程的目标
本论文应用微课程的目的就是:了解化学家贝采里乌斯的巨大贡献;通过了解化学史实,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思考实验在化学科学进步中的关键作用;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观念。利用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传播化学史,并通过化学史实与课堂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化学兴趣落实HPS教育。首先,贝采里乌斯建立了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化学用语的建立,是一门学科建立的标志之一。很难想象一门正式的学科没有统一的、属于自己学科的话语体系。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正是化学语言的基础要素,只有掌握了化学用语,才能更好地学化学,化学家也才能进行学术交流。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初,把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当做第二外语,死记硬背,并因此失去了化学学习兴趣。借助贝采里乌斯的事迹,可以让学生懂得,化学用语就是为了学习交流方便而发明的符号系统,没有神秘之处,学好化学用语才能学好化学,从而激发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信心。
..........
结论
本论文整理了贝采里乌斯的贡献年史,及其贡献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对以后研究关于贝采里乌斯的研究内容教学提供较为方便的材料。通过现行教学的了解,现在关于化学实验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设计大多数仍然是以传统的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本论文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运用HPS教育理念体现知识的来源和发现,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釆用微课程教学方式加强了 HPS教育,在不占用过多课时的前提下,拉进学生和化学、化学家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略)
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第一章 绪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基,小学生身上有明显的“向师性”心理特征,教师师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品行各方面的发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生命,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灵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师德问题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担忧,同时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因此,认真分析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发现问题、剖析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改善教师职业道德管理、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教师。“教师”的概念是与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古代教师多以“学识”和“人格”为本,所谓“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1],“师者,人之模范也”[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疑惑也”[3]。可以明显看出,古代对教师的定义主要着眼点为教师的社会政治伦理功能和教化功能。同时注意到,这些对教师的论述事实上已包含了师德的成分。现代社会不同于古代,人们对“教师”的界定自然也不同于古人。在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他认为“教师”是“学校中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4]在这里,我们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这一概念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小学教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小学教师的定义,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师德。对于师德含义的界定,由于人们的着眼点不同,从而产生了内涵不完全相同的表述。认为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和履行其职责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合。”[5]在有些书中,也将之称为教师的专业道德。另有观点认为师德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而应当是教师道德的简称,教师道德不单单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应包括教师的个体道德,是教师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综合体。本研究中,将师德即等同于教师的职业道德。
.........
第二节 选题背景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古时从教者大多是知识渊博、品行高洁之人,直至现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人们的普遍共识。 现今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小学教育更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教师各方面的素质也都比以前有较大提高,人们也对教师抱以更大的期望,良好的师德更是人们所期望的。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体现为人师表。”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注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并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说到:“合格的老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为了保证师德建设的良好运行,人民政府颁布了若干条例法律规范师德建设,主要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随着人民群众对师德的美好期望,政府对师德的努力规范,小学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高尚师德的事迹,如盐城地区,就先后出现了爱心妈妈、“2013 最美江苏教育人”邵海霞老师,敬业奉献模范、“中国好人”、“感动盐城十大人物”孙进老师等一大批师德楷模,他们爱生如子,固守清贫,矢志不渝,博学善教,致力于维护教育公平,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例如 2008 年汶川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师德的大讨论,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此各抒己见,见仁见智。2013 年海南万宁校长开房事件又让人触目惊心。一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性侵害频频上演,网络上各地区个别教师的丑闻又不断爆出,引发了人们的普遍担忧。为此,2010 年 10 月,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再一次强调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薄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2013 年又有教育十大政策之“师德红线”的划定,教育部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越线教师将受到严惩。2014 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对教师各种违背师德行为作了说明,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我国当前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师德问题有不同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作者从课堂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小学教师师德的失范问题,主要有教师言语失范、教师行为失范、教师态度失范和教师公正性失范[9]。 有人研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提出如下师德问题:一、小学教师缺乏对国家、社会、时事的关心。二、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不足,缺乏责任心。三、小学教师对学生不够关心,不尊重学生。四、部分小学教师功利性太强[10]。 李军在其硕士论文《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总结小学教师师德存在如下问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差、教师的功利思想明显、教师重智而轻德、教师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言行不一致、存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教师间合作意识欠缺、教师固步自封,创新意识不足[11]。 刘格华在硕士论文《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透视与思考》中列举了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突出现象,分别是以职谋私,为师不廉、厌岗怠业,治学松懈、依法执教观念薄弱,随意体罚学生、缺乏师爱,待生有失公正、同行相轻,缺乏团结协作精神[12]。 还有对师德问题的不同分类,这里不一一列举。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当前小学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既有传统的问题,比如体罚学生、对学生不够关心。有一部分是大家达成共识的,比如有失公正、相互间合作不强。还有一部分师德问题是与时代发展有关的,比如创新精神差。
.........
第二节 我国教师师德建设概况
改革开放至今,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先后修订和颁布了四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84 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提出了教师应当遵循的六条职业道德要求:一、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二、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四、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讽刺、体罚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五、奉公守法,遵守纪律;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与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六、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991 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基本信念”、“主要职责”、“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师生关系”、“仪表要求”等六个方面。具体内容是将 1984年的加以增改而成。 1997年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八个方面,规定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这次修订与1991年的差异较大。 2008 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内容调整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项。 纵观我国历次颁布的教师道德规范,,规范的每一次修订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或者是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或者是贯彻党和中央烦人精神,或者是因为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或者是由于教育实际中的一些不符合师德要求的事件推动。(例如2008年新师德规范中“保护学生安全”的条目可能与范跑跑事件有关。)每一次的修改都试图更加适应教师行业的特点和教育实践的需求。
..........
第三章 完善师德建设的若干方法...........35
第一节 指导教师师德修养的途径 ..........35
(一)察己内省,知行合一 ........ 35
(二)勤于读书,陶冶情操 ........ 35
(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36
第二节 学校完善师德建设的途径 ..........37
(一)通过校本培训加强师德建设 ..... 37
(二) 关心教师生活 ........... 37
(三)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 37
第三节 社会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37
(一) 保障教师权益 ........... 37
(二) 参与师德建设工作 ......... 38
第四节 建立完善师德考评“一票否决制”的体系.......38
(一)考评内容的确定 .......... 38
(二)考评措施的保障 .......... 38
(三)考评结果的处理 .......... 39
第三章 完善师德建设的若干方法
第一节 指导教师师德修养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指出: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因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自修,教师的自我修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无论是师德规范,还是教师自身的教育信念,光见诸于文字是不够的,必须达到内心认同,内化到自身,才能真正起作用。所以小学教师对关于教育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要认真阅读,仔细分析,结合实际,对法律规范做出解释,使之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不能嘴上说法律规范,内心却不认同,这类教师是无法拥有良好师德的。儒家曾有:反求诸己。当自身出现师德问题时,要勇于正视问题,不回避。首先要看问题是否出在自己身上,而不应该先怀疑别人。如果问题确在自己身上,则努力改正,若确系不是自身问题,也不要懊恼,应平和应对,找合适的途径申诉。明朝大学者王守仁创“心学”一脉,当代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认为“心学”能够挽救当今的世道人心。“心学”中有“知行合一”之论,这对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有重要作用。知道师德规范,甚至能够背诵规范,这并不是真正的知道,能够践行师德规范,这才是真正的知道。教师不仅要钻研师德规范文本,更要将其体现在实践中。
...........
总结
小学生处在特定的发展年限,教师对其身心发展影响作用明显,而且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而小学教师的师德尤为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活中屡屡发生的师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加强师德建设,确保优良师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票否决制”背景下,机械套用国家师德规范,仅以抽象的考评标准,显然是无法适应当前师德建设要求的。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师德建设应有不同,对特定区域师德建设深入研究,推广有益经验,对促进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盐城市某区师德建设研究,可以发现师德建设的若干有益经验。师德建设结合实际,通过多样的途径,可以促进教师形成优良师德,同时可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若干师德问题。
.........
参考文献(略)
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1问题的提出
1.1化学电源科学教育意义开发的需要
对于科学教育的意义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科学,通过化学教学教予学生什么,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过程获得哪些,是研究者讨论的热点。而科学素养的提出,无疑为化学教育的意义找到了一扇门,但是通过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具体培养学生怎样的科学素养,以及如何培养等问题又接踵产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化学教育的任务不再单单的教予学生一些化学的专业性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学习过程,这样的一种途径,实现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目标2。由此可见,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单单的满足于对于化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用化学育人。化学电源这部分内容,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比如人教版必修2和选修4中都有涉及,内容学起来难度大,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都不是很好,原因在于没有对这部分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当我们读化学史的时候可以发现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探索,经历了由无知到巳知的过程,而对于学习知识的单纯的个体也正在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历史发展过程中认知遇到的问题,形成的观念,以及经历的对已有观念的否定再到下一个观念的形成的过程是与每个个体的认知过程相一致的。因此,在课程中融入HPS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科学本质,使学生懂得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科学主要研究什么,科学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和科学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哲学素养。而这个过程不单单是将化学史以一种情景再现或是文本资料的形式单纯的展现给学生,其强调将化学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服务,从化学史中寻求认知方法,从化学史中寻找观念。那么,化学电源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其中有哪些发展足迹能够为学生、为现代的教学服务通过化学电源这一部分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怎样的科学素养成为本论文所要讨论问题,即对于化学电源知识的梳理,找到其中有教学价值的内容,为教学所用。
..........
1.2微课程实践的需要
目前,我们进入了一个“微”时代,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广泛兴起,通过短小的碎片化的方式传播信息更为人们接受。受此启示,在教学领域中,微课程、微学习等形式也在慢慢兴起。微课程在英美国家已经火热的开发着,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我国最早由胡铁生引入这个概念,而相关的研究始于2011年,到了 2013年研究者开始大量增加,并且有一些国家级的微课程比赛幵展着,但是对于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微课程开发的研究很少,所以本论文以化学电源这部分内容为例,开发通过微课程这样的一种新形式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
2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在日常的生活中,真正的感觉到科学素养对于人们生活的巨大意义,尤其化学学科渗透于生活的始终,很多现实中,人们盲从于一些伪科学而真正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所以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提升学习者的科学素养尤为重要。化学史展现了人类认知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其中宝贵的信息和丰富的价值需要研究者去挖掘,并且通过微课这种新形式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所以,本研究的目的为:(1)通过对于化学电源发展史资料的整理,挖掘其中蕴含的有价值的资源并使之为化学教育服务。(2)探讨微课程开发、设计和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例具体运用方式。(3)通过将HPS教育和STSE教育融入微课程中,并为教学服务,提高学习者的科学素养。本研究的内容:(1)整理化学电源发展历史脉络,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资源包,并找出其中与教学有关的资源。(2)将有价值的资源以丰富的形式编制成微课程的脚本,并提出教学建议。(3)设计出微课程运用的实际教学设计,作为微课程开发的实例。
........
3概念界定
3.1微课程概念界定
世界范围内普遍探寻科学教育的意义,一致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注重通过科学过程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态度的引导,理解科学本质4。HPS教育是一种融入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新型教学模式5。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贯穿于其中,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STSE教育是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环境等教育充分的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与教育过程。
...........
3概念界定......2
3. 1微课程概念界定......2
3.2微型学习......3
3.3 HPS教育和STSE教育......4
4综述......4
4.1微课程研究综述......4
4. 2有关化学电源教学设计综述......7
4.3关于化学电源的综述......8
5理论......9
5.1课程理论......9
5. 2结构主义......9
5.3建构主义理论......9
5理论依据
5.1课程理论
1949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给出现代课程研究的理论框架。这个原理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教育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其中目标最为关键,所以在编制课程时应遵循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这样的过程。
5.2结构主义
在结构主义看来,任何事物都以“结构”形式存在,以“相互关联”形式存在。强调大自然和社会以至整个世界是一个结构体,以“整体”的形式存在。所以研究在微课程的开发上,是整体系统的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关联的整体微课程。
5.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更加强调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知,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互动性和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所以本微课在电池这一系列知识的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并且将知识融入到社会中,体会发明与社会以及环境的关系。
.........
结论
通过对化学电源化学史的梳理,将其中蕴含的科学价值挖掘了出来,不仅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内容展现出来,更将化学哲学、化学与社会、环境等关系蕴含在课程的学习之中,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本质教育,将大大有利于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脚本七中提出了化学电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作为公民应该担任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微课程使得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实现了方式灵活、时间灵活、内容趣味的学习特点,学习者的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更是将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通过这样的微课形式学习,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
参考文献(略)
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在课堂上学生作为听众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导致失去自己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学生一味的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并采用题海战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长此以往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科间联系和知识的应用能力都会降低;这种学习方式同样导致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所欠缺;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只会专注于考试和试题,而忽略了知识的实际意义;学生也不能实现知识的活用活现,更不能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来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由此可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必要性。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加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此外,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也受到关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除了在必修中对化学实验有了简单介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在选修模块中特别是选修中对化学实验有了深入的剖析,该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在本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如果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教学中将会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情境教师给出问题,引发学生对一系列问题旳思考,通过让学生动手搜集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锻炼思维,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不是单一枯燥的,了解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掌握到一定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锻炼。
.........
1.2手持技术应用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以课题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针对化学学科特征,需要实验技术和仪器的支持。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可以发现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同时教材中也对现代仪器的功能进行了介绍。例如:人教版选修6关于pH传感器的应用,如图一,在酸碱滴定实验中先运用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测定,然后运用手持技术中的pH传感器进行相同的实验测定。这样通过两组实验对比,学生就会发现运用pH传感器对酸碱滴定曲线的绘制要比传统的实验方法简单易行,同时也会发现数据的精准度也提高了很多。有上述可以发现教材中对手持技术进行介绍,同时还让学生运用手持技术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与便捷。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手持技术就是在教育发展的最新进程中,将先进的测量和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手持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手持技术以其便携、准确、直观等优势极大地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水平。同时手持技术的引入,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由接受学习向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过渡,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将手持技术应用到研究性学习中,利用手持技术的优势,和教学内容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应该考虑的课题。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2.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运用手持技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中,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原来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前提下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本研究的目的为:(1)探究手持技术如何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2)探索化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3)通过一系列的课题展开,帮助学生掌握无机离子的测定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定量分析的概念,学生在实验中能熟练运用手持技术进行研究。
........
2.2研究意义
为化学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可借鉴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1)通过开展基于手持技术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获得相关数据和资料,并展开此教学研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教学资源。(2)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本文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化、多样化。
.......
3.理论基础......3
3.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3
3.2建构主义理论......4
3.3探究学习理论......4
4.研究现状......4
4.1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国外研究现状......4
4.1.1研究性学习在美国......4
4.1.2研究性学习在法国......5
4.1.3研究性学习在日本......5
4.2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国内现状......5
4.2.1对研究性学习的阐述......5
4.2.2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6
4.3关于手持技术应用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献综述......6
4.3.1关于手持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6
4.3.2关于手持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7
5.研究方法......7
7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
本研究性学习以课题开发的形式进行,以现代手持技术为实验手段,采取学案导学的方式完成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指导。本研究性学习课题为:天津郊区土壤中PH值、含水量以及离子的含量测定。
7.1教学设计思路
7.1.1设计理念
针对现在的教学理念,为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能力的锻炼而不只是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希望通过本课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代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希望能够在完成课题的情况下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现代仪器在未来的便携、精准等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明白科学的研究过程及发展,熟悉研究步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感悟科学的真谛,科学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旳作用,以及科学和科学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本课题以选修6实验化学为主要依据进行课题进行设计。作为本内容的实验教学部分,要起到总结的作用,在开展本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都对离子的检验、定量分析的计算等进行了学习。本内容帮助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也让学生的知识更为系统化,同时本部分内容也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在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也对现代手持技术有所介绍,将现代手持技术与传统实验相比较突显现代技术旳优点,让学生认识现代仪器,了解现代仪器的便捷与准确性,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对现代手持技术有所了解,并能将其运用于实验中,最终让学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
.....
结论
通过长时间的资料搜集、实验探究和教学研究,对手持技术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方式及相关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本研究基于手持技术的化学研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旳应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将课堂变成学生的主场,教师只是指导辅助工作。学生通过完成课题来学习科学,从直接经验中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得出如下结论:
(1)以学案导学的形式将手持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本研究以课题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内容以天津郊区土壤的pH值、含水量及离子含量测定为例。从中寻找到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完成课题任务,使学生对无机离子的测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有关定量分析的概念,同时学生也能将手持技术熟练的应用于实验中。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发现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了解自己学习的内容,同时也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使学生的视角更广阔。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科内的封闭性消失,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的是更开阔的范围。
.........
参考文献(略)
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1问题的提出
1.1实验探究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3年实施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程改革下,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指导学生提髙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不仅体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的要求模式,并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重要的帮助。
........
1.2实验现代化是实验探究教学的趋势
在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从最早应用计算机保存或整理文本信息,到现在可以实现教学上模拟实验动画,再到如今的网络教学,这一切都给教学带来了重大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手持技术的数字化实验在帮助学生认识实验本质和科学探究活动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化学教学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一些实验中不明显的实验现象,如手持技术进行实验可以实时、精确的测量实验中变量。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掌握知识本质成为教学的趋势和重点。因此采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研究并应用在探究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
1.3化学实验是现代化技术应用的途径
手持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能使学生享有充分的创造空间。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再是一味模仿老师,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仪器操作就能自主探究。将手持技术引入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中,既体现了探究过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又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的结合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科学探究过程的真谛。
............
2相关概念的羿定
2.1手持技术相关概念界定
手持技术(Hand-held Technology),又称掌上技术,因该伩器体积小,在手上就能完成釆集实验数据和处理操作。它主要由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配套软件组成,并能与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实验技术系统。故被形象地称为手持技术1。传感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当今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几乎都离不开传感器,被广泛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传感器指的是把化学物质的物理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的功能元件,它是利用敏感材料和被测物质中的分子、离子等相互接触时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电信号的变化,由于可以把外界信息变成电信号,化学传感器被广泛用于检测物质、鉴定离子、自动控制等多方面。本文中涉及传感器是中学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到的传感器,主要有温度传感器、pH感器、压力传感器、离子传感器等。
.........
2.2科学探究相关概念界定
美国于1996年出版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是国际上认可的一种界定。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在我国,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教育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2。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所以,探究能力是指人们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所应具有的全部能力。而学生的探究能力指的是个体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形成,对活动的进行起到一定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重点强调的是探究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在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非这些知识、技能的简单集合。探究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适宜探究的环境中,能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运用头脑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解决问题,自主设计的实验中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中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体会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树立自己科学的价值观,从而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
.........
3相关研究综述.......3
3.1手持技术研究状况.......3
3.1. 1国外研究现状.......3
3. 1.2国内研究现状.......4
3. 2探究学习研究状况.......6
3. 2. 1国外研究现状.......6
3.2.2国内研究现状.......6
3.3手持技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研究状况.......7
3.3. 1国外研究状况.......7
3.3.2国内研究状况.......8
4理论基础.......9
4.1探究学习理论.......9
4.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
4. 3多元智力理论.......9
4.4直观教学理论.......10
5实验研究.......10
5.1基于手持技术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研究.......10
5.1.1实验研究内容.......10
5. 1.2实验过程.......11
5.1. 3实验小结.......13
5. 2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实验研究.......14
6基于手持技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
研究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而教学设计是教师化学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是为了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准备工作。只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得教学活动卓有成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研究是将手持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通过软件处理的图像直观给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客观事实,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化学内容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6.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教学案例
本节内容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3章第2节。该内容出现在金属化合物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在认识了金属性质、金属氧化物知识的内容下,进一步了解金属化合物的有关内容,教材中将这部分内容设计成科学探究板块,因为该内容涉及较多实验,可以通过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自主实验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
.......
结论
本研究立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主要利用手持技术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做了相关研究。文中选取的代表实验是高中化学教材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内容。将手持技术作为探究实验的工具,结合实验变化的实时、动态、直观的图像解释知识的本质,并在教学中给予合理的设计,得出手持技术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上有明显的优势。第一,手持技术的应用帮助解决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如在已有的知识概念中,学生很容易对固体溶解都是放热的产生根深蒂固的印象,个别吸热的可能也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而利用手持技术直观图像的显示,初步扭转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有利于帮助学习牢记知识;第二,手持技术的应用可以锻炼学生制定有效的实验方案。在常见的化学传感器中,主要应用广泛的有温度传感器、pH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每一种化学传感器能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不同,面对不同的实验研究和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最合适的传感技术来制定有效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第三,手持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中探究的能力。手持技术能及时将实验过程中变化的数据用图线、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不仅让学生对问题有效的解决,还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对结果的分析更直观,给出的结论更深刻,做到举一反三更强化的目的。有效的帮助学生研究问题的同时掌握探究步骤与方法,逐渐形成用探究的角度发现知识的本质。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