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论文缘起与相关问题说明
在国产动画转向多元化形式发展的今天,20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末的国产“美术片”一直成为当下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国产“美术片”作为一种集民族文化、民族风格于一身的中国动画样式,在上个世纪后半叶汇聚了“中国学派”动画风格的精粹,在这个时代里创作的许多作品已然成为了经典。然而,面对今天国产动画转型期表现出的“虚胖性”,研究者们开始追溯上个世纪中后期国产“美术片”的价值,并提出当下国产动画的发展应当摆脱"虚胖性”,重拾“美术性"的发展出路。由此,作为国产“美术片”第一个繁荣发展期的20世纪50-60年代成为了研究者的关注对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国产“美术片”开创“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蓬勃发展期,在这前后二十多年的创作中产生了许多经典国产影片。然而对于参与这些经典'‘美术片”制作的画家创作群体,近几年才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对他们的教育背景、绘画专业技能、动画专业技能等研究并不十分完善和系统。当下,中国在动画创作以及商业产业链的发展成效上虽然远不及欧美及亚洲国家日本,但20世纪50-60年代作为国产“美术片”发展的重要阶段,画家的教育背景、画家从事国产“美术片”创作产生的影响,对于当下国产动画自身的发展出路有诸多问题可从中追溯,对当下的国产动画发展亦有借鉴的经验与吸取的教训。本论文选题以20世纪50-60年代作为国产“美术片”研究的时间范围,总体上围绕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科的师生、美术界的画家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以史为鉴反观当今国产“美术片”现状。
……….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国产“美术片”蓬勃发展的开端期,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要摄制基地的国产“美术片”作品在种类形式上不断创新并屡创佳绩。上海美影厂作为上个世纪下半叶国产“美术片”的梦工厂,苏州美专动画科师生力量的注入、苏、沪乃至全国美术界绘画精英的参与创作,铸就了国产“美术片”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一个丰收期。一方面,从1957年改组建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发展横跨了半个多世纪,最初苏州美专两届动画科毕业生分配到美影厂工作,各擅所长的美术画家参与到“美术片”中进行创作,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在建国初期大的美术环境下,美术家具有的先天绘画性与艺术性对国产“美术片”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国产“美术片”发展的今天,它们经历过发迹、发展、高潮与低谷期,成为中国国产动画发展的一面镜子。在要求动画有较强商业模式与有文化独创力的今天,国产“美术片”的发展受到束缚、进退维谷,有力发不出,发出又无力。与欧美、日本国家动画发展相比,重拾对国产“美术片”的“美术性”价值研究,希望可以反观当下国产动画发展的症结,并带来一些思考。
………….
第一章美术片的概念界定
上海作为国产美术电影的发源地,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便有很多美术电影工作者投身这里,依靠自己或团队的研究,成功创造出国产美术片的多个第一。如以万古蟾为首的万氏兄弟成功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路马它献舞》,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等等。美术电影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上海形成了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重心的创作基地。此时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4(简称“上海美影厂”或“美影厂”)对国产“美术片”的种类探索已从剪纸片、木偶片拓展到折纸片、水墨片等类型。也就是从此时起,国产“美术片”幵始形成民族风格,开始揭开“中国学派”的新篇章,迎来国产“美术片”的第一个大放异彩时代。在20世纪50-60年代间,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创地的画家们齐聚这里,以上海为依托,他们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炎人口的经典“美术片”。“美术片”或国产“美术片”成为这个时代中国美术电影的代名词,成为我们回忆中国早期美术电影的独有称谓。说起“美术片”,观众自然便会提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便会道出那么几个美影厂出品的经典美术片作品。从“美术片”到“美术电影”,再到国外“动画片”繁荣发展的当下,什么是“美术片”、“美术电影”?什么又是“动画片”、‘‘动画电影”?它们四者之间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如何全面的定义国产“美术片”的内涵?这是本论文开篇研究的问题。本章节通过对“动画”、“动画电影”、“美术片”、“美术电影”四者的概念作界定与梳理,试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旨在对国产“美术片”的概念做出历史的全面的解释。
一、 动画与动画电影
一般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对“动画”这一概念的理解中应当包括两个重要因素,即逐格拍摄与美术造型。1995年,台湾光复书局出版的《大美百科全书》第五卷中,对“动画”的概念解释为:动画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动画电影。它的拍摄方法釆用逐格画面拍摄,通过画家精湛的绘画技能绘出所要表现的对象造型,再由拍摄完成影片制作。“动画”包含卡通(Cartoon)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动画、合成动画四大类。199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动画”的解释是:动画片是一种使图画、或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灵魂、性格的一个创作过程或方法。它釆用逐格(倾)拍摄的摄制原理,用24顿(格)每秒的速度进行画面动作拍摄,其前后两顿(格)画面的差距会非常之少。在动画制作工艺上,绘制角色造型的每个动作通常釆用在一张透明背景板上进行,之后将每个绘出的动作按顺序叠放在背景板上并使之固定,最后在摄制时使用一种专门的逐格(倾)拍摄机器进行俯视拍摄。
……….
二、 美术片与美术电影
中国大百科全书里认为美术片包含了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四种形式。2002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里对“美术片”的解释如下“美术片,Animation,运用绘画或其他造型手段创作的影片,特别为少年儿童欢迎。它包含以下四种:第一种,动画片,Cartoon是其英语表述。这类影片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造型角色、剧情场景,是美术片中数量较多、形式较为基础的一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水墨动画片,是动画片在创作类型上的一个突破,它利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晕染、皴、擦等技法使影片具有绘画、电影双重观赏价值。第二种,木偶片。这类影片通过使用布料、木料、橡胶、海绵、石膏、钢铁丝等材料制成不同风格的木偶与场景,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第三种,剪纸片。这类影片在借鉴民间剪纸艺术与皮影戏的基础上以纸为底进行裁剪,把剪裁出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采用逐格拍摄法并制成影片。与剪纸片相似的一类叫做剪影片,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在剪纸用色上丰富多变,片中背景环境裁剪细致,人物裁剪为简练粗狂的侧面黑影。第四种,折纸片。这类影片通过纸张折叠的方法折出故事人物形象与环境,并摄制成影片。
…………
第三章从事“美术片”创作的画家及食教育背景分析...........23
一、苏、沪院校动画专业师生与上海美影厂..........23
(一)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科师生与上海美影厂..........23
(二)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毕业生与上海美影厂..........32
二、其他“美术片”创作画家与上海美影厂..........32
第四章画家从事“美术片”创作的缘由..........39
一、画家从事“美术片”创作的时代环境..........39
二、画家从事“美术片”创作的原因..........40
第五章画家从事创作后对“美术片”产生的影响..........42
一、美术性是国产“美术片”时代的核心内容..........42
二、画家从事美术片创作的“局限性”..........42
(一)创作偏重美术风格,导致电影语言弱化..........42
(二)创作意识教化性强,导致娱乐性弱..........43
三、国产“美术片”的真正不足..........44
第六章画家从事“美术片”创作对当下国产动画的发展启示
一、 坚持美术性与商业性创作并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产“美术片”的创作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内,政府及相关部门从资金和收购上都给予上海美影厂足够支持。这样,画家创作者不需要也没有必要为国产“美术片”的商业收益费心,再说这个时代也不讲求国产“美术片”的商业效益。画家创作者们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美术风格的探索上,他们可以不计成本地进行艺术创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美术片”的艺术质量,同时“美术片”的商业价值退于次要地位就变得顺理成章。这一时期的“美术片”相对于今天的动画发展,确实存在着重美术性轻商业性的特点,但当时的“美术片”不讲市场和票房。再加上从事“美术片”创作的基本都是苏、沪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师生,或是当时美术界赫赫有名的画家,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美影厂创作的“国产美术片”在美术价值的追求上远远超过了商业价值,此时期的“美术片”较多的体现了影片的美术性。当下,如果以动画作品的商业性标准来衡量和审视国产“美术片”,那么国产“美术片”对商业市场上的重视确实是严重欠缺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处于国产动画向商业化转型期的动画创作者,应当紧随时代步伐,用当下的动画发展要求进行动画创作。对于国产“美术片”中的艺术价值、美术价值、绘画风格、民族艺术元素等我们要保留和发扬,这是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对于寻求商业发展、讲究效益的动画市场,我们要以全龄化的受众对象为定位,走向国际市场、借鉴他国发展模式。在国产“美术片”的美术性与商业性结合上找到平衡点,坚持美术性与商业性创作并重,再次创作出国产动画的经典作品。
……….
结语
费孝通曾引用马林诺斯基对历史研究的观点来阐述他对历史研究的一种看法,即研究历史可以把过去作为起点,推向后世,同样也可以把现状作为活历史,来追溯过去,两种方法是相互补充并同时使用的。同样,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美术视野下的国产美术片研究,以上海美影厂的美术片画家创作群体为研究对象,是在探究中追溯历史并把握现代,更是在现代的视野下反观过去,进行新的思考与打量。历史的研究可以为今天的发展照亮一个方向。20世纪50-60年代,以“探索民族风格之路”为目标的创作动力以及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成就了中国国产“美术片”的第一个繁荣发展期。凝聚国产“美术片”风格于一身的“中国学派”是世界动画中独树一巾只的艺术流派,众多的民间美术元素涵养了国产“美术片”的美学风格,促使国产“美术片”在美学风格、审美价值、表现思维、形象塑造各方面受到重要影响。正是由于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形式与传统美术电影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才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的经典的国产“美术片”。这一时期,苏、沪高等专科院校动画专业师生、美术界画家纷纷参与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国产“美术片”的创作中,他们的介入使得国产“美术片”在创作之初便烙上了绘画的美术印记。“美术片”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产物,体现了中国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动画的“美术价值”追求。但是,这种一味强调“美术片”的艺术价值对当下中国动画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局限性,国产“美术片”作品的某些传统或特点也被认为是其在转型道路上的羁绅与障碍。国产“美术片”在当下衰落的真正不足与启示,值得相关动画创作者们深入思考。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