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发展及研究概述
(一)语文教材的概念界定
1.教材的概念界定
一提起教材,人们很容易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就是教材。其实,教材与教科书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广义上的教材,是指凡是能够达成课程目的的一切素材和手段。狭义上的教材,主要指进入课堂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助材料,而最一般意义上最主要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因此,教材包括教科书, 而教科书是众多教材中最重要的一种。本文所指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就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学习和研究的统一的课本。
2.语文教材的概念界定
语文教材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教材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狭义上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资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陶冶和督学听说全面巡逻的凭借。”①国家教委 1987 年在《关于颁发<全国中学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的通知》中说:“今后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教学大纲,编写可供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等,以及供教师用的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必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是一个包括语文教科书的较为庞大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材也有一个更为广泛的内涵和外延。
.........
(二)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概念界定
1.知识的概念界定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地位如此重要,作用如此之大,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识呢?长久以来,人们对知识的概念理解都不尽相同,至今也未达成共识,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对知识的静态理解。
这种理解把知识看作是一种静态的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或作为一种结果的存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是:“所谓知识,就他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他反映活动的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和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①《辞海》中知识的定义是:“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②皮连生认为可以把知识定义为:“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学习及其组织被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人知识。通过书本或其他媒介储存在个体外,即为人类知识。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狭义的知识、技能与策略统一为一体。”③
第二,对知识的动态理解。
这种理解把知识看作是随时变化的,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曼海姆认为:“社会决定的知识”反对科学主义和现象学客观普遍的知识观,没有任何一种知识体系和价值系统可以宣称是永远有效的,理性、知识、真理都必须被重新定义,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
........
二、 历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梳理
(一)1979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梳
(1)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极少程序性知识,无策略性知识。以“谈谈小说”为例,这篇知识短文详细的讲述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中的具体知识,并把小说分为长、中、短篇小说三类进行阐述。至于如何鉴赏小说、如何学习小说却没有阐述。唯一的程序性知识的短文“谈怎样学习语言”还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著作。
(2)初中语文教材以语法知识为主,高中语文教材则以逻辑知识为主。这样的分布是教材编写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地考虑,一直延续到现行教材中。
(3)个体语文知识的陈述比较全面。例如“文言词的一些用法”这篇知识短文中,详尽的列举了文言词的常用的所有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数量词的用法、称代的用法等等。每一种用法的不同句式文中也一一举例说明。这种情况,在“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中也被充分的表现出来。这样编写的用意是使知识系统化、规整化,让学生一目了然,方便去记忆,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知识要“精要,好懂,有用”的精神。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机械客体,而不是主动建构的主体。
(4)没有充分地呈现出“听、说、读、写”知识。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知识的支撑和铺垫,形成相应的能力就是天方夜谭。这套教材却忽视这四项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地呈现,可见这套教材对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是多么的微小。总之,这套教材语文知识短文数量较少,但每篇短文基本包含了相关内容的全部知识点。语文基础知识较多较全,但缺乏支撑基本语文能力的知识。它试图把语文知识系统化却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它是当时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趋势的体现,是一次比较成功地尝试,为八十年代中后期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化做了比较充分地准备。
........
(二)1990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梳理
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全国展开了关于“要不要淡化语法知识”的讨论,1990年的这套语文教材较充分体现了讨论的结果。这套教材对语文知识进行了必要的增删、梳理,努力使语文知识的呈现清晰规律、内容详细充实、结构系统完备。
(1)文章知识偏重,听说读写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偏轻。这套教材每一个“单元知识和训练”部分都对与本单元课文体裁相关的文章知识进行详细阐述。最为典型的就是有关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它分别从“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论证的机构和方法”等八个方面进行具体的介绍。而全套书的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却寥寥无几,只有“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这两篇短文里涉及到。而且,每篇课文后的习题中总有一题是对课文某一段落的详细分析,包括字、词、语法、修辞等的文章知识点的考察。
(2)增加了写作知识和阅读知识的比重。和 1979 年的教材相比,这套教材的写作知识和阅读知识比重明显增加,并且这些知识也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更加着重于知识运用,其中研究性阅读和比较阅读仍是现行教材倡导的方法。尤其值得提倡的是,这套教材用了六篇短文介绍了作文修改的相关知识,其内容体现了细节——总体——细节较为系统性的特点,使学生修改文章有章可循,不再盲目。
(3)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有所增加,但策略性知识仍是空白,从表中列举出来的相关知识短文数量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特点。这种增加并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增加,相同知识点的表述也具体了很多,例如它对小说知识的相关表述就是把 1979 年的“谈谈小说”这篇短文分解成了三篇短文:小说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主题。另外,又增加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和“小说的鉴赏”这两篇短文,加大了程序性知识的比重。但遗憾的是,策略性知识仍欠缺。
(4)语文知识难度下降。这不仅表现在它把以前一篇知识短文分解成几篇知识短文来叙述,也表现在它取消了逻辑知识的表述。这套教材的知识短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耐心十足的老师在循循善诱的教育着学生,颇有些不厌其烦的意味。但这种形式却容易招致学生学习的倦怠和厌恶,当时的教育效果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5)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明显。本套教材语文知识呈现规律性很高,以文章体裁为划分标准,又从基础知识、阅读知识、写作专项训练、修改文章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解说,无需专门的整理便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网络图。
.........
三、历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比较和分析………………………18
(一)历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比较…………………………18
(二)历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变化的原因分析……………………24
(三)语文知识变化的趋势及其优缺点………………26
(四)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建议………………30
结 语………………………34
三、 历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比较和分析
(一)历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比较
1.文字知识的比较
文字知识是语文知识的最基础的基础,因此,这方面的知识大量存在于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文字知识存在于课下注解以及课后的综合类型习题中。在课后习题中单独呈现的现象只在 1990 年的语文教材中,如下表:
在现行语文教材第一、二册的“梳理探究”中出现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成语来源、结构运用和文化”的内容。这两个内容是作为总结性知识供学生了解而出现的。由此可见,现行教材中的文字知识比 1990 年教材被较大幅度地简化,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对规律性、总结性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也能较好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因此,虽然文字语文知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但这种基础性的学习在高中阶段就应该是现在所倡导的积累与探究了,即通过积累扩大词汇量,通过探究知晓其中的奥妙和规律,从而使文字知识的习得事半功倍。
........
结 语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语文知识淡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教育学者开始对“语文知识是否应该淡化”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语文知识本身的概念、分类做了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的探讨。但是,却很少有人对“语文知识淡化的方面”的问题进行过研究,更很少有人对“语文知识是否淡化”深究过。所以,笔者谨以这篇文章试图澄清这两个问题。经过对 1979 年、1990 年和现行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比较,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被淡化,并不是所有的语文基础知识都被淡化,而且淡化的程度似乎并不像大家想象的大幅度。那么,那些被淡化的和被强调的语文知识是否合理呢?本文试图从这三版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变化趋势中、从国外的母语教育经验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了几条建议,希望能为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