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动的课堂教学为学习者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意义并不在于教科书中,而是通过学习者的工具性思维以及同他者的沟通才得以建构的”。渐渐“活动”被置于中心概念的地位,并推进了以语言为媒介的活动性、合作性学习,促进了引进合作学习和“互教互学”的课堂教学。建构并表达意义的语言性活动被视为学习的核心活动。与此同时应用语言学者们也认为口语交际是“语言意义的谈判”,而口语教学则是“意义谈判的互动”。语言习得研究者从探究儿童语言习得过程获得了启发,英国语言学家布朗(Brown,H.D.)认为“互动性是交际的全部…,互动途径本身就是学会交际的最有效的方法…,互动性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交流思想、情感或想法的活动,其结果是交流各方从中受益。交际理论强调了互动作为人类在不同语境中使用语言‘协商’意义的重要性”。通过互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学生可将其拥有的语言的全部用于真实生活的交际,无论这些语言是学到的还是偶然习得的,其真实意义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把学习视为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过程和建构自我的伦理过程,促使教育从仅强调知识传授向知识与人际关系并重的方向发展。
21世纪的社会是多种多样的人彼此尊重差异共同生存的社会,那么就应当寻求相互学习的关系,即“互惠学习”,它是指彼此贡献见解、求得互惠与善意的学习。学习应当发展为合作式学习,实现“互惠学习”。
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口语教学法的内容。要想在学生济济一堂的教室里,把课堂的环境大胆地变革成知性的、合作性的环境,必须大幅度地引进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以实现教学的变革。对于我国外语教学现状“学生多、大班授课、语言环境差”。“小组活动”不失是一种理想的口语课组织形式,把学生分成小组极大地增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完全集中授课不利于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有些学生在全班同学众目睽睽之下与教师进行交谈会感到紧张,而小组活动要放松得多,学生们可以大胆自由地说话和交流,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小组成员集合在一起为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必须紧密团结、通力合作、积极磋商,最终达成一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口语进行交际,从而丰富了他们对目的语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尽量参与小组活动,把握小组讨论的方向,教给学生一些谈话技巧及补救交际失败的措施,使他们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技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并从中受益。
任务型教学是另一种口语教学中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在“用语言做事”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心理状态,任务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体现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懂得要尊重和利用差异,发展良好的学习与合作。
英语的实践性和交际性,是通过摸拟运用和实际运用来“习得”而实现的。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摸拟与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理解不同场景的社会意义,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人物语言与感情的变化中熟练地使用语言,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师应从宏观上全盘计划每堂课,并从微观上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像一个有经验的导演一样,对所要“表演”的内容在关键处作些必要的讲解和画龙点睛的指导,对学生则放手让他们大胆“表演”,鼓励他们努力发挥创造才能。开展这样的口语教学活动,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自然感,更多地注意语言内涵意义的连贯,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交际架起桥梁。他们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以学习促进运用。同时还有利于多种感官的调动。在学习中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记忆。
此外以提高学生有效交际能力为目标,以社会热点话题为主线,以演讲、辩论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口语教学,对培养学生连惯发言以阐明自己观点和参与他人意见的能力极为有用。首先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粗略讲解演讲辩论的步骤、技巧、方法,让一个学生进行几分种不定题演讲,教师根据演讲内容进行挑战性质问,借此引发争论,然后将学生分成正、反两大组进行讨论,要求组内学生先写出提纲,再进行辩论,辩论时要有理有据,切忌空洞无物。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甚多,但互动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口语交互性强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为学习者创造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
二、熟悉交际策略,使用会话技巧
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说话者无计划,无准备,往往依靠交际时特定的情景和场合。对方要问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回答,往往难以事先进行准备。由于不可预测,出现尴尬局面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交际策略能力,当学习者的中介资源不足时,可借助交际策略来解决碰到的困难以避免交际失败。
Poulisse(1990)把交际策略定义为“当某语言使用者在话语计划阶段由于自身语言方面的不足而无法表达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时所采取的策略”。在出现表达困难时如何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讲话内容,解决这类困难交际者需要采取补偿措施。它包括争取思考时间,迂回表达,非言语行为辅助,选择习惯的词语和句型及英语口语简化等。如当交际者一时想不出要使用的语言时,可以用“Well...,I think..., you see..., let methink...,”或“Er,that’s a very interesting question...”,这样边想边说,控制讲话节奏,争取思考时间,以保证说话连贯,避免出现“冷场”。学习者也可采取回避提及他们缺乏相关词汇的话题或放弃原先的表达,用自己熟悉的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词来代替某个生词,如用dark代替gloomy。当学习者不记得museum怎样表达可以用释义法说:a building wherethings are showing to the public。也可借助身势语帮助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交际顺利进行。在理解交际对方的语言有困难时,可请求重复“Pardon? I’m sorry ,but what was that yousaid?”或未听清发话人的意思时,受话人直接要求解释,确认是否理解正确“what does...mean?”“What do you mean bysaying..?“””“If I understand you correctly, you meanyou...?”。
引导交际者运用交际策略清楚流利地表达意思,保持交际渠道畅通,不仅能够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提高语言水平,还能增强其驾驭语言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紧张和焦虑感,从而达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了解语言的文化特征,得体地使用语言
交际中语言的正确使用,不仅涉及语法规则,而且涉及语体知识、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因此交际中语言使用的恰当性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生活环境,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日常交际中,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成功不仅受到语言规则本身的制约,而且受到社会文化规则约束。时间、地点、场景、人物身份、性别、文化习俗、个人爱好等一些非语言因素构成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文秋芳,1999)。由于文化差异,同一词、同一词组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不可能指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会产生误解,毫无恶意的言辞会使对方惊呀或愤怒,简单的一句话有时会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却不知其所以然。
口头交际看似自然随意,毫无计划,实际上遵循一定的方式或法则。在特定的社会,人们就如何提起话题、发展话题、维持交谈、结束会话等,都有不成文的约定。违背这些约定,会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口语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一定的英语社会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以确保语言的得体性,要让学生懂得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并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将汉语熟练自如地进行得体的转化,提高和改善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中口语训练常涉及到的中英语用差异。如“称谓、寒喧、开始交谈、进一步交谈、称赞、感谢、告别等日常交谈的话题等方面体现出的中外文化差异和语用原则。如中国人喜欢关心朋友的情况,套话多为家常及工作琐事。而美国人重视工作和成就,他们每天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How are you doing”。英国人一向以冷淡和保守著称,他们不愿意跟陌生人交谈,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爱讲自己的个人情况和私事。但这并不是说同一个陌生英国人交谈根本就不可能。如果我们掌握一些规律,也就是了解他们的习惯,攀谈起来也是可能的。从下面一段对话,我们来看看作长途旅行的Ellen为解旅途之闷,是怎样试图与一个不相识的英国妇女攀谈的。
四、结束语
语言能力是通过与其他人进行言语交际、思想交际而习得的。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丰富的、真实的、自然的语言环境里,学习者才能主动地逐步掌握语言。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是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场合中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因此,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口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口语学习重在训练,而这种训练又是一个以自我表达为核心的认知与实践的过程,它受到学生的语言条件、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环境氛围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创造性的运用,才能突破各种不利因素束缚而取得期望的效果。这种效果只能通过实际运用中的交际沟通水平来检验。若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切实地完成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特别是学习英语多年的大学生们若能在提高口语能力的过程中将习得的知识“盘活、变现”,那么我们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将得到极大的推动。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严诚忠,朱妙南.英语中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中级口语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英语教学论文参考资料:合作学习和“互教互学”的课堂教学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合作学习,“互教互学”,课堂教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教育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