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凭借资源和人口优势,迅速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之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拥有“世界工厂”的称号。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许多国家的经济开始下滑,我国也不例外,在 2010 年之前,中国 GDP 增长率都保持在 10%以上,之后便开始下滑。中国不仅顺利度过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而且我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也有所增强。然而,中国过去是通过大量的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消耗进行初级产品加工才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方式给中国遗留了不少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开始逐渐显露。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GDP 增长率还不到 7%,说明中国以往的这种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的资源优势和人口优势都逐渐减弱,中国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集约式经营方式转变。中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期,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和速度,经济发展质量才是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的必要保障。
生态环境破坏正在制约甚至改变人类的发展方向。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若生态环境遭到毁坏,则不仅人类的日常生活会被影响,而且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也会受到制约。目前,环境污染现象遍布于世界各国,污染物排放量的肆意增加,导致了诸如雾霾、沙尘暴、洪水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频发,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如果政府和全体社会成员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齐心协力改善环境,这对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有利的,不仅人类的健康生活有了更好的保障,而且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望成为人们的生活准则。过去,我国许多地区存在大量的重污染企业,污染排放物大量超标,极大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但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却对环境污染问题不闻不问,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结果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过好在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不再单纯以经济增长这一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唯一衡量标准,而是追求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 GDP”。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而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这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政府和企业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激化,政府以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为目标,试图通过强制手段对企业施以外部压力,引导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而企业基于盈利性的目的,必然会权衡自身利益与成本,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企业绩效。总之,只有将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与企业的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从终端进行环境治理,最终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并实现企业良好的绩效。因此,本文基于我国民营上市企业的微观视角,考察环境规制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为平衡我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意义
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对民营企业的绩效、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民营企业绩效和环境规制政策结合起来,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别进行环境规制和民营企业的概念及发展演变分析,再实证探讨在环境规制政策实施的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环保投资、企业规模等因素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进一步详细探讨环境规制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
(2)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环境规制与民营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对于企业绩效影响的因素、机理、程度等,深层次的对环境规制政策和民营企业绩效二者关系做有效的研究分析,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对于政府更加系统和更加全面的制定环境保护和规制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和降低企业成本开拓新的路径和思路。此外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政策与民营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对实证结果进行评价分析之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政府而言,研究环境规制问题为其制定和完善环境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提供了具体的可行性建议,有利于针对我国环境规制现状,制定恰当的环境规制政策。其次,对民营企业而言,在环境规制的条件下,针对企业规模、企业治污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民营企业应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政府的环境规制政策,使企业绩效不减反增。
.............................
第 2 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环境规制的概念
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恶化。所谓“外部性”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时容易忽略环境污染问题,造成企业的私人成本与全社会的成本、企业的私人收益与全社会的收益之间存在差异。要想解决该问题,最好的方式便是政府的干预,通过使用强制性的政策手段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使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时不得不顾及环境污染问题,这样便减小了外部效应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环境规制没有明确的界定,通俗地讲,环境规制就是指政府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制定的各种政策措施。最初,环境规制政策主要是政府利用强制性手段对企业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直接的干预,毫无疑问,污染排放量越大的企业所承受的污染费用也越高。随着环境规制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企业开始转变心态,由完全抵触到主动适应环境规制政策,意识到环境规制也有积极的一方面,它能促使企业为了减小环境污染费用而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减小对环境污染的排放,这不仅为企业效益带来了新的动力源泉,还能改善环境,达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双赢”局面,这对于企业和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不断变化,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各个阶段的不同环境规制政策。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就国外的研究成果而言,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主要有三种方向:
一种是认为环境规制政策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绩效,大多数研究从实证结果出发,进一步论证了对企业经济增长产生的负向效应,即验证了传统观点的合理性。Gollop (1983)等人分析了 1973-1979 年二氧化硫排放限制对电力工业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排放法规导致发电成本显著上升,降低了企业的盈利。
另一种是认为环境规制政策可以促使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来间接提高企业的绩效。Porter (1995)等人的研究发现,适当的环境规制能够激励企业积极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等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量避免资源、人才的浪费。这样先进的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减轻和弥补企业的环境规制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绩效。Lanoie (2008)等人通过对魁北克制造业环境规制的严格性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样也证实了“波特假说”的有效性。
最后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政策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不能确定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适宜的分析问题。Testa (2014)等人以欧盟新引入的环境规制工具-综合污染预防控制条例为基础,进行了 Probit 回归,发现恰当的综合污染防治许可证能通过推动投资来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因此,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取决于如何设计最优的环境规制政策。
.............................
3.1 我国环境规制的现状 ························ 17
3.2 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 ··························· 18
第 4 章 理论假设和模型构建 ···························· 20
4.1 理论假设 ································· 20
4.1.1 环境规制与企业绩效 ······························· 20
4.1.2 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 ····················· 21
第 5 章 实证结果及评价 ·························· 24
5.1 描述性统计 ······················· 24
5.2 相关性分析 ······················· 24
第 5 章 实证结果及评价
5.1 描述性统计
为了直观地观察各变量的大致分布情况以及偏离程度,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 1 可知,企业利润的对数 ln(lr)的均值为 2.2763,标准差为 1.2917,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0.0427 和 6.0337,说明不同民营企业的绩效存在较大差异;环境规制(er)的均值为 1.8452,标准差为 2.0364,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0.1253 和 10.3525,说明不同民营企业可能由于地域或行业差异,导致环境规制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企业规模(si)的均值为 7.8164,标准差为 5.8374,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 2.9774 和 9.0342;企业环保投资(zw)的均值为 6.4268,标准差为 4.0264,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 0.4782 和 18.0365,说明不同民营企业用于环境治理的比重存在差异,但均低于 20%;企业创新投入(rd)的均值为 9.8403,标准差为 10.4638,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 0.1027 和 25.8460,说明不同企业根据自身实际能力决定研发投入。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立足于民营企业的微观角度,试图探讨环境规制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理论分析之后提出了本文的四个研究假设,然后通过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来分别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成立。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关于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也为了民营企业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环境规制政策给民营企业提出一些应对策略。研究发现:
1.由于环境规制政策具有时滞性,在即期,环境规制对民营企业的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假设 1 未成立。但在滞后一期、二期、三期,环境规制对民营企业的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环境规制强度越大,民营企业的绩效会有所提升。验证了“波特假说”的有效性。
2.企业规模(si)对民营企业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企业规模的扩大能提升民营企业的绩效。民营企业可以利用规模效应,来提高企业绩效,但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仍需要政府的扶持政策。
3.企业环保投资(zw)对民营企业绩效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在滞后一期、二期变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尽管在短期,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民营企业的绩效。但从长远来看,企业治污费用的增加会激励企业寻求低污染的技术和设备,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绩效。
4.企业创新投入(rd)无论是在即期,还是滞后期均对民营企业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企业研发投入越多,代表技术水平越先进,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提升民营企业的绩效,这说明了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企业要重视研发投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