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mba硕士论文精选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07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mba论文,MBA论文、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管理、企业管理、运营管理、会计管理、等多方面的涉及,是MBA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撰写MBA论文旨在通过对各种案例的研究分析,不断总结MBA方面的经验教训,得以及时发现并弥补现有MBA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使MBA得以扩充和完善,同时也有助于推进MBA的改革,推进MBA进程,并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生重大影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mba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mba硕士论文精选篇一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营销人员是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的窗口。企业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对企业的营销发展乃至公司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增强企业的人才竞争战略优势,才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构建与实施更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针对性的制定企业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通过在营销部门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来促进企业营销发展战略的实现?怎样提高企业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这些问题引起了企业家对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的广泛关注,尤其引起了众多民营企业的重视。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交往的增多,酒店业在国民经济地位日趋重要,酒店业与旅行社、旅游交通企业一起被称为旅游业三大支柱,是旅游供给的基本构成要素。据迈点旅游研究院对国内酒店开业情况的不完全统计,2013 年国内开业的酒店(三星级标准以上)数为 188 家,客房总数约 45366 间(套)。2014 年上半年国内开业的酒店数为 93 家,客房总数超过 25698 间(套)。BITL 公司创立于 1989 年,拥有 26 年的电子产品生产经验以及 15 年的为酒店供应电子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验,是中国内酒店行业集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集团化供应企业,被誉中国饭店业第一民族品牌供应商,是政府重点发展和培育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其产品以自主品牌早已走出国门,服务全球数万家星级酒店。秉持“专用化设计,专业化生产,专营化销售,专心化服务”的“四专”经营策略,公司旗下拥有三大酒店专用产品及系统,即酒店专用通讯产品、酒店多媒体产品和酒店客房控制系统(含开关面板)。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从上世纪末将战略管理引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体系丰富完善。对于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的研究集中于:公司人力资源战略构建;人力资源战略构建实施与营销战略的相互影响;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保障与实施理论体系。人力资源战略是把人力资源功能作为战略一部分,通过人力资源活动,如招聘、保留、激励、轮换和奖励的人员在公司制定策略以及实施这些策略。战略制定需要考虑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建立长期和短期的目标来实现组织的愿景和选择战略来实现组织目标。通过不断变化的战略分析来指导人力资源战略制定、执行和调整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Kalyani Muna, Prakashan S M.2011)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把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具体方式分为三种:吸引式战略、投资式战略和参与式战略[2]。从实际情况看,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具体配合方式如下表。[3]国外研究者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依赖于业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契合度(Meera Alagaraja,2010)1。同时有学者研究了成功的人力资源战略四个关键的因素:定义正确的测量方式;在利益相关者参与和促进作用;采用业务而不是人力资源为焦点,形成了一个以证据为基础、度量驱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方法(Alan Bourne,DaleHaddon.2010)。

.........

第二章 BITL 公司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现状

2.1 营销部门人力资源规模

BITL 公司营销部门分为市场部和销售部门。销售部 100 名员工,市场部 10 人,总人数为 110 人。销售部又分为国际业务部、国内业务部和集团业务部三个部门,国际业务部 25 人,国内业务部 70 人,集团业务部 5 人。

......

2.2 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结构

(1)在营销部门的性别结构中,男性总数为 64 人,女性人数为 46 人。(2)在营销部门的年龄结构中,小于 20 周岁的 2 人;21 周岁到 25 周岁的28 人;26 周岁到 30 周岁 41 人;31 周岁到 35 周岁 18 人;36 周岁到 40 周岁 11 人;41 周岁到 45 周岁 8 人;46 周岁到 50 周岁空缺;51 周岁以上 3 人。如下表所示:在 BITL 公司的营销部门,新员工的来源分为两类:第一类,从中专和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中选取优秀生源,每年从各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30--40 人,作为营销储备人员。第二类,公司通过齐鲁人才网和智联招聘网从社会上选取引进,每年从社会招收 8--10 人。BITL 公司的营销部门人员引进以第一类为主,并且近 5 年人员的招聘比例都在增长,从社会的招聘比例近 5 年呈下降趋势。BITL 公司营销部门的人力资源提升主要依赖于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完善,BITL 公司每年投入 20 万元的管理咨询与培训专项经费进行整体的管理咨询与培训,且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的提升放在公司整个集团培训提升的首要位置。在 BITL 公司的营销部门中,人力资源的培育依靠公司的培育体系而成的。公司对新进员工采取了多种培训方式,依靠公司自身培育符合公司发展步伐的人力资源体系。公司在每周二、周六采取公司营销总监与总经理培训,保障了公司的战略规划能及时准确的传达到营销一线;节假日等长假休息时间组织全体营销人员的技能与知识体系的系统培训;在日常工作时间不定时的组织营销员工的相互交流营销心得体会,以老带新,新老结合,做到了立体式的员工互动学习交流,在 BITL 公司的营销部门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多层次、立体式的培育体系。公司营销部门的主管以上级别的员工完全由公司通过公司的培育体系进行培育,保证了企业营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ITL 公司每年花费不低于 50 万元的专项经费参与国际国内的酒店管理论坛、国际国内的酒店用品展,使营销部门的主要营销人员能接触到国际先进的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营销主管及以上的营销骨干人员的营销水平和管理水平。

..........

第三章 BITL 公司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价值评估.........16

3.1 BITL 公司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环境状况评估.........16

3.1.1 外部环境评估............16

3.1.2 内部环境评估............19

3.2 BITL 公司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P-O-D-A 评估........21

3.3 BITL 公司现有“选、育、用、留”策略在营销部门效用评估....24

第四章 BITL 公司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构建........31

4.1 战略制定原则.....31

4.2 战略目标............32

4.3 BITL 公司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构建内容.........32

第五章 BITL 公司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保障措施.........36

5.1 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改善.....36

5.2 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架构的完善.....36

5.2.1 树立协同管理的机制.........37

5.2.2 优化营销管理架构....37

5.3 营销部门人力资源财务保障体制的建立......37

5.4 健全与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匹配的组织文化............37

第五章 BITL 公司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保障措施

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的构建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第一步,接下来 BITL 公司需要做的就是制定保障措施,使构建好的人力资源战略落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第一步;然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架构完善;其次是人力资源财务保障体制的建立来提供资金的支持;最终完善营销部门与人力资源战略相匹配的组织文化。

5.1 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改善

观念的改善是人力资源管理首要条件。从公司的管理决策层到公司营销部门的普通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根本改变才能使的人力资源战略能落地生根。通过价值定位分析可知 BITL 公司是员工营销创业的舞台,公司需要做的是把这种理念落到实处。BITL 公司需要真正的把人放到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乃至管理的最核心的位置,将根本落实到人的管理理念上来才能更好的发挥企业的营销部门的实力与潜力。真正的给予营销员工发挥和发展的舞台空间,才能使公司在接下来的路上走的更远。

.........

结论

BITL 公司作为一家具有近三十年历史的企业,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营销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公司的不断发展,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P-O-D-A 和当前的营销部门“选--用--育--留”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构建了 BITL 公司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战略。从本文分析和战略构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BITL 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导向:建立和强化集团化标准的研产销一体化团队;增强以集团化销售辅以区域化的销售模式。加强营销团队中的技术支持人员的培养和财务支持;提高营销人员的激励措施,多元化营销人员的福利模块。以集团化标准为导向,加大开发新产品的力度;以营销为主线,加强技术的引进渠道和转化速度。以营销需求为标准,强化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行业需求信息搜集强度,强化营销研发一体化。

(2)公司提供一定的平台,营销人员个人通过在这个平台施展个人才华,带动了公司的发展,也带来了个人的收获和自身的发展。平台的提升,个人所施展的舞台进一步扩大;个人能力的施展带动平台的进一步扩大。BITL 公司选择性战略要素的第一要素人才获取的方式是外部招聘为主;选择性战略要素的第二要素权责是以团队为主的权责承担方式;选择性战略要素绩效衡量是以强调长期效益为主的方式。

(3)BITL 公司的“选、育、用、留”措施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在人员的招聘选择应侧重于外部招聘;在培育员工的过程中应加强员工的继续再教育,加强员工的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资格的提升;在员工的使用要强化外聘员工的企业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在“留人”要加强薪资水平对于员工的吸引力和福利措施的继续多元化和模块化,让员工有可选择项,进一步减少员工流失率。

(4)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由过去单一的公司人力资源部管理变成公司人力资源部与营销部门的人力资主管两部分组成的管理体系体系。营销部门人力资源培训要完善营销员工的学历继续教育和职称晋升培育体系,构建统一培训、互动交流和以老带新的综合培育体系。营销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实行薪酬、福利与的行业水平同步的措施,对营销部门的激励机制设计为可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员选择的多模块的体系,更好的适应营销人员的需求,激励员工的能动性。营销部门人力资源考评制度采用职位匹配考评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mba硕士论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 引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企业要在目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并且发展下去,不得不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如何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决策水平。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如何能更好地让企业完成信息化建设,既能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也能帮助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印刷业是其中重要一环,它不仅仅实现文化的传承、新闻的传播,同时也具备加工、制造、信息、文化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属性。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印刷业发展目标鲜明:不仅总产值要超过 1.1 万亿元,而且要努力成为印刷业强国,甚至是全球的印刷中心。众所周知,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经济的减速也对印刷行业的需求量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对印刷行业内各相关企业来说,这是一个生产经营的相当困难的时期。另外,我国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优化、升级改造,随着其不断深入开展,印刷业也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从目前整个印刷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在未来几年,甚至在一段相当长时间内,需求的拉动、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各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以及制度创新所提供的保障,决定了印刷业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这些都将继续发挥影响。而人才、金融、产业进入壁垒、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可能会对印刷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制约。[1]反过来看,虽然这种结构性的过剩以及一些业已存在的制约因素限制了印刷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印刷行业内的各类中小型企业带来了一种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即谁能尽快地实现转变,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取得优势。LWHS 公司创建于 2000 年,固定资产 3000 万,主要业务是印刷、印铁制罐包装等。其中,印刷业务主要担负着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各类书刊印刷业务;印铁制罐包装业务主要为兰陵集团、生力源集团、景芝酒业、宋河集团等知名企业,生产各种马口铁酒盒、茶叶盒、月饼盒、礼品盒以及各种杂罐。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从历史中不难发现,印刷业出现的时间相当久远,从雕版印刷的发明开始算起,至今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先后经历了活字印刷、印刷机械化、印刷电子化等阶段。而从科技发展规律上来看,印刷科技的发展也是随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要实现包括印刷业在内的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信息化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关键一环,而且也符合目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推动印刷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可以使他们摆脱原有的粗放、落后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方式,从而建立一套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精细化、先进的管理运营方式,进而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LWHS 公司的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帮助该企业实现信息化改造的目标,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这是信息化技术与印刷业深度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也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其他传统产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

第二章 理论基础概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在概念上,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释,一个是广义的,另一个是狭义的。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制订、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7]当“战略管理”被当作一个课题被提出来后,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学派、动态能力学派等。[8]下面对战略规划学派、战略定位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简要介绍如下:钱德勒,美国管理学家,战略规划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 1962 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Strategy and Structure)一书中,首次在是国际上就企业战略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这本著作中,钱德勒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组织结构服从战略”的论点。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环境,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他被公认为研究环境——战略——结构之间关系的第一位企业战略专家。[9]战略规划学派的代表人物还包括来自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他在 1971 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在对企业内、外部综合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价,并依据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选择最佳战略的方法——SWOT 分析法。而在 1979 年出版的《战略管理》一书中,安德鲁斯更是进一步系统的提出了战略管理模式。安德鲁斯的战略理论奠定了现代战略理论的坚实基础,形成了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体系。[8]战略定位学派主要是沿袭了战略规划学派的大部分前提条件、基本模式等内容,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从形式上,定位学派强调了战略制定过程和战略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从性质上,定位学派特别重视了战略内容,从原来这一领域中单纯地注重规定内容扩展到了实际调查。[8]

...........

2.2 企业信息化战略理论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化不仅从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对企业发展、生产运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同样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应运而生的就是企业信息化战略。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的美国信息管理界中,已经存在了对企业信息化战略问题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信诺特、格鲁伯。他们在《信息资源管理:80 年代的机会与战略》一书中,深入阐述了信息化战略的问题。信息化战略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上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优化生产流程,改善客户管理关系,实现企业的管理提升和企业资源的优化和再造的一种系统的、全面的规划。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各个方面的效能,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它贯穿于企业的各业务单元和各功能战略中。[10]当前,企业信息化战略已经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上至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发展方向,下至企业的具体生产运营行为都在相互协作、相互渗透。而信息化战略的实现还是需要依靠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的及时、正确地收集,并且要完成数据的处理、存储等程序,还要能够为相关系统提供所需数据,从而可以实现组织内部实时管理和控制。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面向事务处理、面向系统、面向决策支持、综合服务等四个主要阶段。其中,面向事务处理阶段,以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事务处理系统(TPS)为代表;面向系统的阶段,以管理信息系统(狭义的 MIS)、MRP、MRPⅡ为代表;面向决策支持的阶段,以决策支持系统(DSS)、ESS、ES 为代表;综合服务阶段,以基于 Web 的信息系统、ERP 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为代表。从信息化技术在组织层面的应用来看,企业级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数据处理成本到整合企业业务与管理流程、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转变。[11]

....

第三章 LWHS 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分析.......12

3.1 LWHS 公司概况.......12

3.1.1 企业组织架构.........12

3.1.2 生产经营情况.........14

3.1.3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15

3.2 LWHS 公司所处行业信息化发展特点...........16

3.3 LWHS 公司信息化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17

3.4 LWHS 公司信息化需求分析...........18

第四章 LWHS 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2

4.1 LWHS 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目标的确立.......21

4.2 LWHS 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内容...........23

4.3 LWHS 公司信息化总体架构构建...........32

4.4 典型应用系统功能简介...........33

第五章 LWHS 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实施策略.......38

5.1 信息化战略实施计划与组织...........38

5.2 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实施关键及步骤.......39

5.3 信息化战略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及保障机制...........40

第五章 LWHS 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实施策略

成功的信息化建设一般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有准备的企业,合适的软件,有效的实施。通过前面几个章节的论述,已经完成了对 LWHS 公司的基本情况、所处行业的基本特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信息化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将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目标进行了明确,并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架构。现在,要确保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就必须制定出切实符合 LWHS 公司自身特点的实施策略。

5.1 信息化战略实施计划与组织

1、具体实施计划的制定

第一阶段:信息系统建设基础构造阶段。主要目标:以业务流程为核心,梳理业务流程,整合现有系统,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结合印刷行业特点以及自身情况,建符合公司实际要求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财务的过程管理;以数据标准为基础,针对公司的信息化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构建一套完整的基础数据类型库,为实现后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打下坚实的标准基础。第二阶段:信息系统建设深化扩展阶段。主要目标:建设客户管理系统,提升企业营销能力;在建设基础数据类型库的基础上,搭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基础信息的标准录入;建设 ERP系统,实现供应链、销售系统的管理, 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第三阶段: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阶段。主要目标: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强化生产制造系统,实现产品生产计划管理及控制,形成原料管理、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的闭环管理;实现 ERP软件和财务管理系统模块的集成,实现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业务的整合。

..........

结论

本文主要是以 LWHS 公司为代表的中小型印刷企业为基础进行的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从目前企业的信息化现状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分析出发,通过对其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信息化建设要遵循“规划在前,建设在后”的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战略规划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本文是在对 LWHS 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现状及未来企业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下一步的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制定出信息化战略规划。

2、在 LWHS 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要重视以理论为基础,并充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此过程中,着重关注了信息化与企业具体生产经营业务的结合,并围绕 LWHS 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对相关的系统以及辅助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对业务流程优化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增进了各系统之间资源的互联互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核心业务竞争能力。

3、在 LWHS 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计划、实施关键以及企业信息化组织建设进行了阐述,也充分考虑到中小型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对风险的化解提出了一些建议。

4、LWHS 公司作为一家中小型印刷企业,其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能对本行业内或其他相近行业中的有相似特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一定帮助。

5、本文是在是目前 LWHS 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生产经营环境下,以当前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基础理论以及应用工具为基础而进行研究。随着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未来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内外部的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在未来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不能完全指导实际工作的情况。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mba硕士论文精选篇三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松动有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地方债务融资平台面临清理,房地产调控使投资增长放慢,地方性金融环境日益复杂多变。随着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发展,特别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地方性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截至 2013 年末,济宁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3561.1 亿元,比年初增加 368.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956.3 亿元,比年初增加 220.5 亿元,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 2276.5 亿元,比年初增加 281.8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 1346.0 亿元,比年初增加 133.1 亿元,同比少增 143.9 亿元;中长期贷款 835.3 亿元,比年初增加 180.0亿元,同比多增 159.5 亿元。济宁市现有银行金融机构 30 余家,从业人员在 1 万人左右(张乃智,2013)。济宁银行,前身为济宁市商业银行,2006 年 8 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正式开业,于 2009 年 12 月更名为济宁银行,是全市唯一一家总行设在济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济宁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充分利用法人机构管理链条短、决策速度快、经营机制活的优势,使各项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杨靖,2012)。截至 2014年 6 月末,济宁银行共设立 4 家跨区域分行,37 家支行;全行员工 1246 人;资产总额达到 316 亿元,存款余额 274 亿元,贷款余额 193 亿元;存贷比 70%,各项经营指标在国内同行业均处于领先水平;支持中小企业 13480 户,占全行贷款企业户数的99.7%,中小企业贷款金额 175 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 90%以上,在解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金融主力军的作用(齐鲁晚报,2014)。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地方性金融风险预警理论,特别是地方性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理论,一直是国内外金融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 Lundeberg,Craner,Feller,Gerber,Grandell,Embrechts 等,他们在银行的投资策略、次贷危机的影响、信贷风险的预警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自 19 世纪末美国引入了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后,欧洲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也陆续开展了对企业的财务指标统计和评价工作,逐渐形成了多种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在不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评估模型如 VAR(风险价值法)模型;Credit Risk+(信用风险)模型、模糊数学、AHP(层次分析法)、联机分析挖掘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等等。2001 年,乔埃尔?贝西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代理论与方法》著作中,对风险管理与风险资本的关系、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等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同年,爱德华·爱特曼、约翰·考埃特等对信用风险管理演进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轨迹:定性评估—财务指标模型—综合模型。近几年,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如 Anthony M.Santomero (1996),I.Driga(2007),K.Njanike(2009)等,提出了一些较新的理论,但是主要基于管理学方面,并没有给出适合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量化管理指标。Svetlana Saksonovaa(2013)在解决资产结构中的关键问题里以管理拉脱维亚银行的例子,提出了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有效的规避了宏观经济带来的风险,其中主要的方法是需要动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确保盈利操作和降低风险,通过共同构建资产和负债组合,解决差距方法利率风险,扩大盈利业务的范围。在信用风险的度量方面,发达国家也有大批学者从事相关理论的研究,先后建立了几个实用的模型(S.Piramuthu,2004),如:KMV 模型(美国 KMV 公司于 1997年研发),Credit Metrics(信用度量)模型,Credit Risk+模型,RCM 信用风险模型等。Hussain Ali Bekhet 和 Shorouq Fathi Kamel Eletter(2013)以约旦商业银行为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统计技术即神经评分办法,提出了贷款所用的新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决策的有效性和控制贷款的办公任务,较大的节省了分析时间和成本。

.....

第二章 地方金融风险预警的基本理论

2.1 地方金融风险

一般某一地区金融机构或者是某一省及某一地级市的金融机构出现的风险往往被称之为地方金融风险。地方金融风险呈现出的特点是其资金的流向、出资人的利益以及风险的影响范围都是紧紧限定在单个地方的。在一般意义上对于地方金融机构的界定总是指的是地方政府、地方部门、地方单位、或者是由个人参与或组织而建立起来的,并又以该单位参与或介入而投股并且经过了金融监管机构批准之后而设立的、并且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组成的、并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重点的金融企业。所以地方金融风险的存在往往涉及到的利益面之广有时候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地方金融风险的频繁出现使得人们对其本质情况进行了众多的研究。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地方金融风险研究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地方城市内的各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还包括地方城市内存在的一些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地方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地方保险公司、典当行等。所以一旦出现地方金融风险,许多的行业和人员都会受到牵连,其自身的利益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损失。

.........

2.2 地方金融风险预警

地方金融风险预警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状况进行监测,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风险较大和风险突然加剧的金融机构及时进行预警的方法和过程,用以监督和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加强防范和化解风险工作。采用金融风险预警既可以降低监管成本,又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层次的指标,发现金融风险问题的根源,尽早发出危机信号,及时采取合适措施,进行有效治理和防范。通过科学的研究理论和先进的判断方法构建地方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并利用其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判断研究区域内的金融风险程度,这对于现实经济生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对金融风险预警方法的选择,它直接决定着预警系统的质量和效率。目前,理论研究较成熟、使用较广泛的金融风险预警方法主要有指标体系评分法和模型法两种方法。法国管理学家 Henry Fayo 最早在《一般工业管理》一书中,提出来“风险管理”这一词。而布兰查得和莫伯瑞于 1955 年开创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两位经济学家进一步丰富了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近年来世界经济翻天覆地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在地方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阶段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切都促进了该领域的系统化、专业化的研究。西方文献中关于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构建方法的研究很多,其中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性强,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具有影响力的经典金融风险预警模型有 FR 概率模型、STV 横截面回归模型、KLR 信号法;借鉴了诸多数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后,创新型的金融风险预警模型有 BP 神经网络模型、Simple Logit 模型、主管概率模型等。这些预警方法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度量和模拟,目的均是为了用最有效的方法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预测。

.........

第三章 济宁银行 KITA 支行风险预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12

3.1 济宁银行 KITA 支行面临的主要风险..........13

3.2 济宁银行 KITA 支行风险预警体系现状.......15

3.2.1 风险识别阶段........15

3.2.2 风险计量分析阶段......16

3.2.3 风险监测阶段........16

3.3 济宁银行 KITA 支行风险预警体系存在的问题......16

第四章 济宁银行 KITA 支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7

4.1 KITA 支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值指标体系构建.......18

4.2 KITA 支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值指标体系的应用.........26

4.2.1 KITA 县金融风险分析......26

4.2.2 KITA 支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值指标体系的应用..........27

第五章 济宁银行 KITA 支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构建.....30

5.1 国内外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的方法及 KITA 支行中小企业信贷现状........32

5.2 济宁银行 KITA 支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选取......32

5.3 济宁银行 KITA 支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36

第六章 济宁银行 KITA 支行风险预警保障措施

本文第四章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 KITA 支行所处的金融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影响地区金融环境的主要包括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金融资源和社会信用水平。第五章选取一系列财务及非财务指标,并通过专家评分将其量化,构建现行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风险程度的几个重要因素,回归的结果显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企业的财务及非财务因素。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回顾和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结合济宁银行 KITA 支行的发展实际,下面就怎样提升风险预警能力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6.1 济宁银行 KITA 支行风险预警保障的遵循原则

风险预警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业务条线以及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需要全员的参与和管理,这个观念首先要在全行树立起来。同时 KITA 支行风险预警的内容要由以前仅以信用风险预警为主的构建原则,向信用、市场、操作风险全面预警转变。结合他行成功的经验,建议济宁银行KITA支行风险预警保障构建方面应遵守以下原则:1.风险预警保障职能的全面性银行的各项业务流程、操作环节,银行设置的每个部门、岗位和员工都存在相应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保障体系应覆盖银行所有的风险点。因此,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职能要求时,要覆盖银行所面临的传统风险,如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更要重视预防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的发生。2.风险预警保障职能的独立性风险预警保障职能既要全面覆盖银行工作系统,又要具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从而形成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专职负责,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共同管理风险的预警保障体系。根据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和自身的业务发展要求,构建与总行相应部门直接对接的风险预警部门,秉承总行对风险预警工作的重视,加强风险预警政策、制度标准、风险监控和信贷审批的统一管理,建立与总行相对应独立的报告线路,有力的增强风险预警保障体系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

结论

在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情况下,金融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这对于地方性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信贷风险预测方面采用 RCM 模型,并严格实施分级授权、审贷分离政策,有效的规避了信贷风险,但对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来说,还未有较为权威有效的风险防范体制,主要依靠信贷人员的经验和实地考察,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因此构筑健全有效的适合地方性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提升行内风险管理水平,是本文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利用金融学、运筹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最先进的理论,以济宁银行KITA 支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该支行的金融生态环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及全面风险情况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通过对地方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理论进行回顾,选取层次结构分析法对该支行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和社会信用对一个地区的金融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并通过对各个指标进行专家取值,带入计算公示得出 KITA 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分为 5.5,通过对各个指标权重的比较,可以看出哪些指标对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对政府部门进行金融改革,提高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次,本文着重分析了济宁银行 KITA 支行目前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并从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等方面分析了 KITA 支行的风险预警体系,找出了目前此风险预警体系存在的问题。由于 KITA 支行服务的客户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该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因此本文通过选取一系列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并将其量化,利用 SPSS 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企业的信贷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的财务及非财务因素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信贷风险程度;最后,本文提出了济宁银行 KITA 支行构建金融风险预警保障体系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内部风险预警体系建设与外部监管两方面就对如何提升银行风险预警能力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及建议。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mba硕士论文精选篇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1 世纪,信息技术全方位的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发生改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现有企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的技术需要新的商业模式与之匹配;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又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动力与支持。除了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之外,消费需求的变化也要求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不但注重交易的安全性,而且对交易的便捷与效率也有着极大的要求。正是由于这种变化使得 P2P 网贷平台这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快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P2P 网贷平台的英文为“Peer-to-Peer lending”,即个人对个人的信贷平台。P2P网贷平台 2005 年首次在国外兴起。美国最大的 P2P 网贷平台是 Prosper,欧洲最大的是 Zopa。在 P2P 网贷平台出现之前,申请贷款需要亲自到银行网点递交申请,提供诸多材料,之后经过很长时间的等待,审核通过才能获得贷款。但是由于银行对对借款人的限制较多,一些个人及小微企业往往因缺乏抵押担保很难获得贷款。在这个借贷的过程中,银行作为媒介,首先汇集个人存款,再发放给贷款人。而网络借贷的出现,使得资金绕开银行这个媒介,通过互联网自行将钱出借给平台上的其他人,平台制定一定的交易规则来保障交易双方发的利益,并提供一些服务促进交易的完成。P2P 网贷平台为个人及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成为解决个人及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 P2P 网贷平台自 2007 年在我国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到 2014 年底,已有 1575家平台,网贷贷款余额达到 1036 亿元,当期借款人数达 63 万,投资人数达 116万①。P2P 网贷平台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它超越了传统的金融模式,满足了一部分社会融资和投资的需求,填补了现有金融体系对个人及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空缺。通过 P2P 网贷平台,一些富余的资金持有者可以获得高于传统投资渠道的收益,而那些资金缺乏的小微企业主及个人可以通过信用的方式获得小额信贷。P2P 网贷平台能够为投资人与借款人提供方便、简单、快捷的借贷服务,是传统金融服务无法比拟的。P2P 网贷不仅是互联网金融的最新产物,也是商业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

......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可见,商业模式对企业的重要性。P2P 网贷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其行业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对传统商业模式进行创新的做法且成效悬殊较大。一些 P2P 网贷平台由于独特的商业模式取得了“零逾期、零坏账”的惊人成绩,然而另一些 P2P 网贷平台则由于商业模式的缺陷导致运营失败。 相对于现实中 P2P 网贷平台的迅猛发展,理论界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之前学者们对 P2P 网贷平台的研究更多地聚焦在讨论影响网贷成功的因素(Klafft,2008;Weiss &Pelger et al.,2010;Herzenstein,2008);建立 P2P 网贷平台的信任机制(Ashta&Assadi,2009;P?tzsch&B?hme,2010);P2P 网贷中社会资本的作用(Collier and Hampshire,2010;Everett,2010;Lin,2009);P2P 网贷平台的监管问题(Verstein,2011;冯果、蒋莎莎,2013;刘豪、孔刘柳,2014)等问题上,对其商业模式的研究鲜有涉及。 P2P 网贷平台是原有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给传统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但目前国内 P2P 网贷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乏、监管体制的不全、行业准入门槛低等原因,对 P2P 网贷平台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另外,很多刚建立的小平台由于运营不当导致倒闭、跑路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资金安全问题引发公众及监管机构的担忧。截止 2014 年 11 月底,累计问题平台数量达 275 家,占运营平台总数量的 17.86%,如此大量的问题平台令投资者们望而生畏,也让人们对网贷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担忧。一个 P2P 网贷平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造性的商业模式,深入审查不同在线 P2P 网贷平台的商业模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在线贷款的性质,而且还可以提供如何让改进这些平台以及设计新的商业模式。因此,探索完善的商业模式将成为 P2P 网贷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商业模式的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这一概念自 90 年代末已广泛盛行于管理学文献中,为了寻求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学者们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Osterwalder & Pigneur, 2004; Chesbrough, 2010 等)。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商业模式的研究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集中于商业模式的定义(Amit & Zott, 2001、2008 等);第二阶段的研究着重于商业模式的内容,如商业模式的构件、组成要素之类(Petrovicet al., 2001 等);第三阶段的研究则强调把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框架来研究(Morris et al., 2005; Osterwalder et al., 2005; Shafer et al., 2005 等)。结合这三个研究阶段,本文从内涵、要素、评价三个方面对商业模式的文献进行了述评。对于商业模式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范围、层次进行了研究,得出的定义也是千差万别,形成商业模式的“概念丛林”,也导致了战略模式、盈利模式、经营模式等术语的混淆。为了更好地理解商业模式的概念,基于学者们建立的商业模式的概念框架(Morris M, Schindehutte M, Allen J., 2005; Al-Debei M M, Avison D.,2010; George G, Bock A J., 2011),大体上将商业模式的定义划分为价值创造、经营运作、战略系统三个方面,见表 2-1、2-2、2-3。

.........

二、商业模式要素的构成

部分商业模式的定义中反映了商业模式的构件要素,Johnson & Christensen(2008)在定义中提出商业模式要素为客户价值主张、盈利模式、企业核心资源、关键流程,其中客户价值主张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盈利模式包括收入模式、成本结构、利润模式和存货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的周转率;企业核心资源包括人才、设施、技术、渠道等;关键流程包括培训、开发、制造、销售等。George G, Bock A J(2011)提出商业模式的基本要素为资源结构、交互式结构和价值结构。除此之外,其他学者对商业模式要素或商业模式构件的研究,见表 2-4。 学者们提出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各不相同,而且有的学者还将主要素下面分为了几个子要素,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学者们公认的要素,如价值主张,即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价值;二是名称叫法不一致但表达的意思相似的要素,如盈利模式和收入模式都是指企业如何获取价值回报的;三是学者们基于自身研究提出的要素,如竞争战略因素等。

.........

第三章 P2P 网贷平台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 20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20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23

第三节 资料的分析与编码 .... 25

第四节 P2P 网贷平台商业模式的要素组合 ....... 28

第四章 P2P 网贷平台商业模式的评价模型 ......... 30

第一节 评价原理及方法 ........ 30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

第三节 评价模型的建立 ........ 36

第五章 P2P 网贷平台商业模式评价的案例研究 ..... 44

第一节 案例平台的商业模式介绍 .... 44

第二节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47

第三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6

第五章 P2P 网贷平台商业模式评价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平台的商业模式介绍

本章运用第四章中构建的商业模式评价模型分别对拍拍贷、红岭创投、宜信、陆金所四家 P2P 网贷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评价,四家平台分别代表了 P2P 网贷平台的四种典型模式,分别为:线上纯中介无担保模式、自有资金担保模式、债权转让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通过对这四家 P2P 网贷平台商业模式评价的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对本文提出的商业模式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加以验证,另一方面可以为 P2P 网贷平台的商业模式改进提出相关建议。拍拍贷全称为“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于 2007 年 6 月成立,是国内首家 P2P 网贷平台。截至 2014 年拍拍贷平台注册用户超过 600 万,累计成功借款笔数超过 260 万笔,累计成功投资笔数超过 1200 万笔。拍拍贷在过去 8 年中稳健发展,一直坚守纯线上模式,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分别于 2012 年 10月完成 A 轮融资、2014 年 4 月完成 B 轮融资、2015 年 4 月完成 C 轮融资,也是国内 P2P 行业首个完成 C 轮融资的网贷平台。拍拍贷的商业模式要点如下: 运营模式:拍拍贷的在线借贷过程主要借鉴的是美国 Prosper 的竞标模式,利率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决定,拍拍贷只设定最高的贷款利率。平台本身不参与借款,只承担信息匹配、工具支持和服务等功能,不承诺垫付本息,投资者承担全部投资风险。

.........

结论

文献中对各行各业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得出,商业模式主要由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四大基本要素构成。因此,本文在这四大主要素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对 P2P 网贷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得出 P2P 网贷平台的商业模式主要由品牌、服务、技术、透明度、流动性、风险收益比、盈利现状、盈利潜力八个子要素构成。其中品牌要素是指平台品牌的影响力与公信力,这主要与平台的背景、媒体的报道及平台运营时间的长短相关;服务要素是指平台为谁提供服务以及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这主要与平台自身的市场定位以及用户体验相关;技术要素是指平台企业的技术实力,主要与网站及手机客户端的功能性以及安全性相关;透明度要素是指平台信息的公开程度,主要与借款人信息披露及平台自身信息披露相关;流动性要素主要是指平台债权转让速度的快慢以及提现速度的快慢;风险收益比是指收益是否与风险相匹配,主要与资金杠杆倍数与平台收益率有关;盈利现状要素指平台目前的收入情况;盈利潜力要素是指平台对借款人与投资人的吸引力与粘性,与一般的互联网企业一样,流量是网贷平台的盈利基础。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mba硕士论文精选篇五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健康是每个人的愿望。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一直是每个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追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要通过研究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疾病诊疗水平,不断加大力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全社会病有所医的理想目标。就此,我国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在这个有着 13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为健康而服务的医疗卫生事业更是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离不开的一项民生事业,关系到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相比之下,虽然经过中国卫生人多年来的不懈奋斗,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长足发展和较大跨越,但就目前国情来看,现阶段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越来越高标准的健康需求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间仍存在一定矛盾。特别是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技术日新月异、原有的计划型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今天,中国政府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在不增加社会成本的条件下,更好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优质、高效、便捷、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想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公共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每个居民不分年龄、性别、民族,不论地域、职业、收入水平,都能享有和公平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最终目标。但这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推进缓慢。直到在 2003 年,我国抗击SARS 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被重新认识。2009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公布终于全面拉开了新一轮医改的序幕。在《意见》中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新一轮医改的基本原则,而新一轮医改尤其计划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案。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论文系统综合地比较了国内、外各种药品采购管理模式的优缺点,以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原有和现行管理模式的分析,挖掘吉林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国内外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分析 主要介绍国内、外各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国外部分以美国、印度和德国为例,介绍三种不同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国内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安徽模式、上海模式、云南模式等有明显效果的优秀药品采购管理模式。这些采购管理模式对本文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二部分: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分析 通过研究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非基本药物和基本药物采购管理模式的采购目录、采购流程和采购过程中的各方责任,分析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的优越之处。 第三部分: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深层挖掘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给采购过程带来的影响。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药品目录不完善、药品剂型不足、药品价格问题、药品配送问题、药品招标宣传培训不足、药品集中采购积极性不高问题。 第四部分: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对策研究 针对第三部分分析出的问题,提出药品采购管理模式改进对策:动态调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目录、增补招标药品剂型规格、科学合理核算药品价格、加大力度整治招标药品配送问题、切实做好药品招标宣传培训工作、激发药品集中采购积极性。

....

第 2 章 国内外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分析

2.1 国外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

在美国,大部分医疗机构通过药品集中采购组织(GPO)采购药品和设备。GPO 是医疗机构与药品、医疗器械供应商之间的媒介,通过规模采购效应,GPO 获得了在医疗市场中的议价的筹码,从而更容易取得较低的产品报价或获得更优质的产品服务。一般情况下 GPO 都隶属于医院,只是根据医院类型不同,有不同的规模和采购范围。医药产品供应商向医院销售产品时,首先向 GPO 提交报价表,在 GPO 进行价格评估后,供应商会根据 GPO 的购买量与其谈判,确定购买价格,并签订采购协议。此后,该 GPO 所属医院即可直接根据协议价格购买指定产品。通常来说,采购折扣度与 GPO的采购量成正相关,因此,GPO 为获得更高的折扣往往会采用单一货源(规模采购效应)或为了拥有更多产品选择而采用多个货源(会员医院临床需要)。 美国 GPO 采购模式分工十分明确,这种采购管理模式可使医院集中精力专注于医疗服务而不必陷入具体的采购事务中。这种采购管理模式的明智之处在于通过集团性的批量采购以达到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而且,这种管理模式节约了社会成本:医药产品供应商只需和 GPO 谈判即可销售产品;卫生行政部门只需监管 GPO 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即可,不需介入具体价格谈判等细节事务。

.........

2.2 国内部分省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

安徽模式也叫所谓的“双信封”模式,是 2010 年 8 月安徽省发布的《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实施方案(2010 年版)》中提到的。安徽模式是多个对集中招标采购模式进行创新的比较成功的模式之一,是吸取芜湖模式、闵行模式等在其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安徽模式与全国主要药品招标采购模式比较列表见表 2.1)。安徽模式里面包括:政府主导定价、量价挂钩、“双信封”模式、一品双规三剂型、单一货源承诺、并且由生产企业进行药品配送等一些特点,其中的“双信封”制度属于模式中突出的创新。“双信封”招标是指先进行质量经济技术标、再评价格商务标的招标模式,只有质量技术标经过评审合格的药品企业才可能有资格进入下一轮经济商务标的评审流程,在最后的商务标评标中选择最低报价的定为中标药品。质量技术标评审采用百分制评标办法,主要是评定药品质量和质量可靠性,评定内容有 GMP 资质认证、企业规模、质量类型、销售业绩、行业排名、不良记录、信誉情况等相关指标,同药品同一规格在技术标评审中依据得分的高低,进行确定能否进行商务标评审流程。商务标评审过程中,某一药物最低报价如果高于采购参考价或者是高于其他 11 个省份的平均中标价或者出现一个厂家的相同规格的产品不同各区域之间报价不相同异常报价情况,省药招办则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该药品是否需要进行议价。

........

第 3 章 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分析 ..........10

3.1 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非基本药物采购管理模式 .......10

3.2 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管理模式 ....14

3.3 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的优点 .......20

第 4 章 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分析........22

4.1 招标药品目录问题 ......22

4.2 招标药品剂型规格问题 .....27

4.2.1 缺乏儿科用药特殊剂型规格 .........27

4.2.2 缺乏精神科用药特殊剂型规格 .....27

4.3 招标药品价格问题 ......27

4.3.1 部分中标药品定价不合理 ......27

4.3.2 招标药品价格一成不变 ..........28

4.4 招标药品配送问题 ......29

4.5 药品招标宣传培训问题 .....34

4.6 药品集中采购积极性不高问题........34

第 5 章 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对策研究 .........36

5.1 动态调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目录 ..........36

5.2 增补招标药品剂型规格......38

5.3 科学合理核算药品价格......38

5.3.1 科学合理议定招标药品价格 .........38

5.3.2 建立药品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38

5.4 加大力度整治招标药品配送问题 ..........39

5.5 切实做好药品招标宣传培训工作 ..........40

5.5.1 广泛开展药品采购培训....40

5.5.2 理顺各行政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 ........41

5.6 激发药品集中采购积极性.........41

第 5 章 吉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对策研究

根据流程管理理论,充分利用业务流程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清除、简化、整合、优化各采购流程节点,有效降低药品价格,保证药品供应,寻求医疗机构与药品生产经营、配送企业双赢的平衡点,减轻人民群众的就医压力。

5.1 动态调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目录

由于吉林省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医疗机构众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用药需求差异较大,目前存在虽然进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仍不能满足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用药需求的情况。因此,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及药品招标管理部门需不断动态补充、完善和调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目录。急救药品的采购和配备关系到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抢救的紧迫性和有效性,因此,应该根据 2012 年《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急救药物目录(暂行)》,在充分调研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用药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工作需要,适当增加急救药品品种。例如,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药品类型主要为心血管疾病、创伤类疾病用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乙酰毛花苷、阿托品、多巴胺等,药品招标部门可以实地调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药品需求,适当增加这些药品的中标品规和生产厂家数目,以保证医疗机构的多样化选择和配备。对于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诊急救治疗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不同医疗机构根据地域和诊治范围的不同,用药习惯也各不相同,以比较常用的有脑血管病急救药品为例,即有呋塞米、维拉帕米、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血凝酶、羟乙基淀粉氯化钠等多种急救药品可以选择,因此,非基层医疗机构应自主申报自身常用的急救药品品种,由省级药品招标管理部门审核后增补至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目录中。

...........

结论

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医疗与药品进行分开核算、分开管理,适当合理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费,医院开支不依赖与药品利润维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可以有效地降低药品的价格,但同时也使得医院在药品加成方面的收入大幅度降低。如果没有对应的补偿机制或在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将导致医院的生存环境恶化。因此,要想改变公立医疗机构依靠追逐药品利润进行维持医院成本回收的状况,最重要是完善财政补偿制度。目前情况是国家没有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进行增加、并且医疗收费水平仍然不变,这种环境下所谓的“药房托管”基本不能化解药厂和医疗机构对药价上升的需求。公立医疗机构在我国目前的医疗制度中,将承担并可能长期承担医药卫生的主要责任,医院的运营需要医院取得政府财政的投入和补贴。医院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条件下,医院为维持生存不会有主动摒弃药品销售利润的条件,所以现在提出的各种“医药分家”大多只是在做调整利益分配的模式。医药分家如果得不到财政的足够支持,很难改变现在“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所以要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必须要提高和保障国家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偿,最终才真正实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mba硕士论文精选篇六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和购买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由此,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 2009 年起至 2014 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已经连续六年蝉联全球第一。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受此影响而快速崛起。但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属汽车工业的配套行业,尽管发展迅猛,但普遍囿于成本压力大、客户过于集中、在供应链中处于被动地位等制约因素,行业发展瓶颈日益凸显。如何破解这一局面,开辟出全新的发展空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FJC 汽车零部件公司成立于 2001 年,是长春一汽富维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与江森自控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合资创立的汽车饰件生产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960万美元,占地面积 8.5 万平方米。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座椅、仪表板、副仪表板、门板、顶棚等内饰件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主要客户为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解放,北京奔驰戴姆勒,中国重汽等汽车整车厂。受益于一汽集团的蓬勃发展,2013 年公司销售收入约达 87 亿,其中一汽大众,一汽轿车占据其中全部销售收入的94.7%。 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公司的销售收入很高,总资产逐年稳步上升,但随之而来的威胁和挑战也在不断加剧:近几年来,迫于市场压力,各个主机厂均逐渐开辟蹊径,接二连三地开发第二家、第三家供应商为其进行配套生产,上游供应商市场竞争日趋白炙化。由于一汽集团内部的客户为公司带来近 95%的销售收入,FJC 公司对集团客户的依存敏感度过高,因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偏弱。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推行的新政进一步放开市场,一汽集团的垄断优势将逐步丧失。一旦一汽集团发生重大决策转变,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业务流失,依靠 5%的销售收入,FJC 公司将无法维持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营。 鉴于上述,公司于 2014 年下半年制定《FJC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白皮书》,明确提出要加大一汽集团以外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强化对集团外市场需求的调研,围绕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营工作。在公司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的营销策略也要相应地做出转变和创新,寻求新的营销策略去指导未来市场发展。 据此,本人根据自己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实际经验,在公司新战略的指导下对营销策略加以分析,并提出面对集团外客户的营销策略创新的思路、对策和实施保障措施。

.........

1.2 研究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严峻的挑战倒逼企业的改革与创新。FJC 在拥有了稳定的集团内客户的情况下,必须居安思危,理清如何面对集团外严峻的市场竞争,继续开拓更多新的市场,保持国内汽车内饰行业的领先地位。 本文在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 FJC 公司经营现状,分析当前的营销策略,探索出其在开拓集团以外市场时营销策略的创新方向和途径。最终对 FJC 在营销策略上提出创新建议,以期全面提升 FJC 公司的整体营销水平,确保其在开拓新市场,新客户的过程中战胜强大的竞争对手,继续保持国内汽车内饰行业的领先地位。其意义在于: 1)对 FJC 公司现有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发现 FJC 公司当前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分析 FJC 公司现有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集团以外客户的需求和特点,提出营销策略创新的思路和对策方案。 3)通过分析总结创新策略,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对企业发展战略上共性的问题进行归纳,对下一步公司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全面战略转型升级提供借鉴和支撑。 4)为同行业或其他行业类似的客户高度集中的配套型企业的营销策略优化和战略转型,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

第 2 章 FJC 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2.1 FJC 公司发展概况介绍

FJC 公司成立于 2001 年,是长春一汽富维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与江森自控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合资的汽车饰件生产公司。坐落在享有中国汽车摇篮美誉的吉林省长春市。公司注册资本 5960 万美元,占地面积 8.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5.6 万平方米。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座椅、仪表板、副仪表板、门板、顶棚等内饰件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 公司下设 9 个职能部门、1 个技术中心、2 个业务单元、8 个工厂以及 3 个合资公司,分别位于长春,吉林,青岛,济南,成都,佛山等六地。组织结构如图 3.1 所示。 FJC 公司在世界 500 强企业一汽集团公司和美国江森公司的大力扶持下,运用美国江森成熟的 BOS 运作系统,将世界领先的新技术快速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等领域,不断完善公司的经营生产及质量管理。为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解放、北京-戴姆勒-奔驰、中国重汽、一汽丰田等多家客户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并连年被评为以上客户的优秀供应商,得到了客户的赞誉与认可。

..........

2.2 FJC 公司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汽车工业往往发挥着重要支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无论是在产值或是销售收入方面,汽车工业都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2)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推动许多相关工业部门的发展。汽车工业是综合性的组装工业,一辆汽车由千万种零部件组成,每一个汽车主机厂都会有大量的相关配件厂家,所以汽车工业和很多其他工业部门都有密切的联系。 3)汽车工业同时还属于高度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集中着许多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内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 所以,FJC 公司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个内饰件配套企业,其营销活动受到外部诸多宏观环境因素和力量的影响和制约。以下首先对 FJC 公司所处的宏观营销环境进行具体分析。3)汽车工业同时还属于高度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集中着许多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内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 所以,FJC 公司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个内饰件配套企业,其营销活动受到外部诸多宏观环境因素和力量的影响和制约。以下首先对 FJC 公司所处的宏观营销环境进行具体分析。

.........

第 3 章 FJC 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20

3.1 FJC 公司现行营销策略分析 ..... 20

3.2 FJC 公司面向一汽集团外客户的营销策略现存问题分析 ...... 22

第 4 章 FJC 公司面向一汽集团外客户的营销策略创新设计 ...... 25

4.1 FJC 公司营销策略创新目标的设定 ....... 25

4.2 FJC 公司产品策略创新设计 ..... 26

4.3 FJC 公司服务策略创新设计 ..... 30

4.4 FJC 公司价格策略创新设计 ..... 31

4.5 FJC 公司渠道策略创新设计 ..... 34

4.6 FJC 公司促销策略创新设计 ..... 35

第 5 章 FJC 公司营销策略创新的实施保障 ...... 38

5.1 组织保障 ......... 38

5.2 人力资源保障 ........ 39

5.3 工程及技术保障 .... 40

5.4 信息技术保障 ........ 40

5.5 主要管理职能的市场导向保障 ....... 41

第 5 章 FJC 公司营销策略创新的实施保障

随着企业营销策略创新想法的提出,必须将构想转化成行动,任何企业要实现公司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近期发展目标,需要有详细的实施过程和控制方法,都必须用有计划的方法来对待,和相应的目标来衡量,否则所有的创新想法都仅仅是空谈。针对以上的创新策略,已经开展及即将开展以下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

为充分保障营销策略顺利有效地开展,公司首先需要在组织机构方面进行调整:①成立营销中心,主要负责市场开发,发现客户的需求,产品定位,报价决策,营销战略规划和策略执行等系列工作。营销中心下设市场部,主要负责市场推广、企业宣传及开发集团外市场;轿车业务部及卡车业务部,分别针对轿车和卡车业务范畴,负责与现有客户和已经达成合作意向的新客户进行业务对接及项目管理工作。同时营销中心各业务部还负责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定期进行客户拜访,全面系统地了解客户的需求,超越客户的期望。②成立研发中心,下设产品开发部、产品管理部、产品验证部。产品开发部专门负责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座椅产品、内饰产品的造型及功能开发工作,并负责开发优质的技术平台产品。产品管理部负责为产品开发部门提供相关的辅助性工作,比如有限元分析,CAD 画图等。产品验证部主要负责为产品进行测试和验证。③成立持续改进部,专门负责管理所有降成本的 VA/VE 方案,包括主导各部门进行业务流程改善,在各个工厂推行“最佳业务实践”,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实行办公节约等所有可以起到降成本作用的活动。组织机构变化如图 5.1 所示。

..........

总 结

本文的研究是针对 FJC 公司在面对一汽集团以外的主机厂时,通过哪些营销策略手段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根据上述营销策略,FJC 公司可以根据市场及客户的需求,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将创新营销策略运用到集团外市场的开发工作中,通过公司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保障,以实现公司不断进步的长远目标。 本文的研究已经结束,截至目前,公司已据此陆续开展部分工作,比如在组织机构上做出调整,成立专门市场部等,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将工作逐步细分。鉴于文章作者水平有限,文章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如研究方法不适用于企业,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策略调整,使营销策略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企业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mba硕士论文精选篇七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个人住房贷款有着资本占用少、风险权重低、经济资本收益率高等特点,广受各商业银行的青睐。作为一款具有较强价值创造能力的信贷产品,个人住房贷款已经占到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量的 90%左右,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攀升,并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与长期战略方向。但是,个人住房贷款是中长期贷款的一种,由于这项业务本身具有长期性、地域性的特点,因而其风险也表现出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征。从目前来看,一些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因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控不力而引发的案件不论是在国内的银行还是国外银行业都频频出现,例如借款人违约、内部人员与外界人士勾结等。任由这种发展下去,将会对银行的资金甚至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一旦风险暴露,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会产生致命的影响。基于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关注,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银行各项业务的合规经营,以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这对保证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黑龙江省的房地产市场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再加上居民对商品房有着刚性需求,使得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在黑龙江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截止 2009 年 12 月末,黑龙江省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近 300 个亿。但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新增不良贷款的规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隐藏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不断暴露出来,加之黑龙江省政府不断出台有关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更是增加了银行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这些风险,就有可能会逐步演变成行业风险,甚至制约黑龙江经济的发展。当前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研究成为热点,但大多停留在宏观角度,缺乏必要的充足的数据和资料来进行研究,而且针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案例研究为数不多。因此加强对住房贷款风险的管理成为地方性银行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

1.2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从概念上分析个人住房贷款的含义和特征。通过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有关住房金融的经典理论,拓宽了研究思路。本论文以金融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理论借鉴与引申,通过理论分析文章的观点。同时结合龙江银行的实际数据对其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现状及风险管控现状进行分析,将银行风险防范的理论灵活地运用实际案例中。以龙江银行住房贷款发展现状为例,系统探讨其住房贷款的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成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防范对策,以点带面地扩展到其他的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住房贷款的风险防范中。在分析龙江银行住房贷款业务发展现状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归纳出龙江银行住房贷款业务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个人住房贷款的相关概念

“证券化”(Seeuritization)最早是由美国的投资银行家路易斯·拉涅利(Lewis S.Ranieri)提出的。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这是狭义的资产证券化,其更为广义的定义是指储蓄者与借款者通过金融市场得以部分或全部地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通俗来讲,就是指存钱的人和借钱的人通过金融市场这个中介场所达到最为匹配的过程,这是在 1991 年由美国学者加德纳(Gardener)提出的。现在国内使用比较多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是将流动性较差但具有较稳定的能产生预期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与收益进行重组,以原始资产为担保,创设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过程为:发起人(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但是在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 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或者由 SPV 主动购买这些资产,然后 SPV 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Assets Pool),再由这些融资公司以资产池作为抵押在信用评级或增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组合、调整,最后发行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资产抵押证券。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可以用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1] 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是一种新型的融资形式,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融资证券化、贷款参与证券化和资产聚集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工具,证券化有效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但是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资产证券化在带来各项收益的同时也无形中拉大了实体资产与衍生产品之间的距离,如果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的话,很可能会像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样为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埋下隐患。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西方国家住房金融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个人住房贷款最早起源于 19 世纪的英国,在英国首先成立了有关住房银行业的协会,随后便作为一种重要的住房金融工具而在西方国家获得广泛发展。二十世纪初,欧美大多数国家已经流行的金融工具中其中的一种就是个人抵押贷款,个人抵押贷款在很多欧美国家都被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国外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时间较长,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个贷市场已逐渐趋于成熟化,在金融领域中的分量也是举足轻重的。概括而言,国外对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险管控的研究和贷款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这两个角度。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工具方面。Chow(2000)、Chou 和 liu(2003)对此作了研究,他们用了相关数学方法和工具并借助于一定的数学模型分析了VRT贷款(浮动汇率+可变预期)和 VRP 贷款(固定期限可变偿还额抵押),通过分析认为,如果不考虑贷款期限上限,前者要比后者更实惠合算;如果考虑了贷款期限上限这两种方式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

第 3 章 我国和龙江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现状研究 ...... 13

3.1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概述 ...... 13

3.2 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现状研究 ..... 14

3.2.1 个人住房贷款概述 ..... 14

3.2.2 个人住房贷款现状 ..... 15

3.3 龙江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现状 ..... 17

第 4 章 龙江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主要风险的梳理 .... 20

4.1 风险识别 ......... 20

4.2 风险评估 ......... 21

4.2.1 风险发生可能性 ........ 21

4.2.2 风险影响程度...... 22

4.3 风险划分 ......... 23

4.3.1 外部宏观环境风险 .... 23

4.3.2 信用风险 ....... 25

4.3.3 银行内部的风险 ........ 28

4.4 龙江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29

第 5 章 龙江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 36

5.1 贯彻宏观调控政策 ...... 36

5.2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外部管理政策 ...... 37

5.3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内部管理措施 ...... 39

第 5 章 龙江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5.1 贯彻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的房价近年来一直在上涨,国家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并相继发布了一些宏观调控政策,这些政策不管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对房地产信贷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龙江银行必须加强对这些房地产政策的了解,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各项政策,这是风险防范的重要条件。 2011 年 4 月份以来,为了有效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避免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国务院、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政策。2011 年正式拉开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序幕,其标志性文件是国务院 4 月 17 日发布的《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外界也把它叫做“新十条”。2012 年 7 月 1 日起,国土资源部下发了修订版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其中对闲置土地重新进行了定义,并要求开发商尽快开发,严禁囤积土地,从而增加市场供应量,协调市场供需平衡。2013 年国五条、房产税扩围、农地入市等政策的出台对于稳定房价、保障住房起到了很好地指导作用。此外,许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态势。

首先,龙江银行作为一家刚刚成立不久的银行,需要全面贯彻执行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发挥调控政策对银行业和房地产业的指导作用;多关注媒体的报道,查阅相关的期刊、杂志,了解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新政策的解读,还可以邀请相关研究领域专家进行讲解或者参加座谈会,对新政策下个人住房贷款可能面临的风险有一个前期的把握;但是,龙江银行也应当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针对所在地区的政府调控政策,提出适合自身放入风险防控方案。

..........

结语

个人住房贷款对许多家庭来说都是息息相关的。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个人住房贷款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运用住房金融的经典理论,以龙江银行为代表案例,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文献查阅、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龙江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现状,该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龙江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各项风险划分为三类:外部宏观环境风险、信用风险和银行内部风险三大类。其中外部宏观环境风险包括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包括开发生风险和借款人风险,银行内部风险包括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决策风险。在分析风险的成因时,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银行内控因素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了龙江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控制措施,在风险防范对策上,从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银行外部管理政策和内部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创造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对龙江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同时会对其他地方性商业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中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文的研究主体是龙江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及其防范,研究过程与多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管理学、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同时涉及多个主体,不仅仅包括龙江银行与借款人,还包括了政府、监管部门等。其影响不仅局限于龙江银行,对于整个黑龙江省以及我国其他省份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都有影响。针对龙江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研究,不论从理论探索上还是从实践经验累积上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再加上笔者的研究能力有限,以及研究条件限制,本文中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有待深化。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mba硕士论文精选篇八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城市建设相比还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城乡之间二元结构壁垒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快速城市化延展到广大农村,人口、各类产业和生产要素资源也随之集聚于城市,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发展出现对立现象。前述一系列相关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信心,更深深影响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要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就必须更加重视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稳定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增长、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格局。 近年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摆脱农村过去的落后状况,我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多层面探索、多领域推进、多渠道加大投入,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让更多的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现阶段,我国很多省市在中央政策指导下,特别是 2015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后,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同样牡丹江地区在国家城镇化建设指导思想下,勇于创新,大力开展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是由于农村社区建设还是一项处于探索阶段的新生事物,借鉴和参考外国成功先例少,尽管目前我们取得了一定进展,却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对问题根源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如何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又好又快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从而促进农村发展,根本上解决“三农”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笔者建议可以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切入点,统一研究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社区建设,因此,本文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到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中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牡丹江地区社区建设实践,在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体系,建设资金来源,居民素质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讲述自己的看法,以期望能在我国未来的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理论支撑,力求理论研究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

.........

1.2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经济体制与社会转型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结构不均衡,城镇化发展落后于工业,资源大量消耗,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为解决这些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实现中国梦,中共十八大上做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另外由于各省市地理位置不同,生活习俗,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各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不可简单照搬,探索和创新适合本地区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要真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点和难点皆在农村,对于如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妥善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党中央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这不仅为农村社区建设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更是一种精神动力,同时也对我们的建设标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扎根于现实情况,以对广大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了解,深入分析归纳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地方模式,来进行实践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社区,完善的社区建设有助于缓解基层社会生产生活矛盾,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全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

第 2 章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诠释

2.1 相关概念界定

早在 1933 年,中国已经开始使用“社区”这个词语,学者吴文藻等人在翻译帕克的论文集过程中,把英文社区“Community”翻译为汉语“社区”。社区的范围可以解释为社会活动区域,它不仅可以小到为一个村一个乡镇,还可以是一个更广阔的区域范围,但有组织社会活动区域与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都有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和文化传统,社区也带有一些传统因素,社区定义为生活在同一地方的居民社会群体和多种社会关系,从事多种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总的来看西方学术界关于社区的研究是多元化具体化的。在 21 世纪初,著名的社会学经典之作《布莱克威尔社会政策词典》在伦敦问世,其中对于社区的定义是指以相对接近、熟悉为基础,有着共同的利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综合上述各种社区定义的理论,社区定义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从功能性的视角,认为社区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社会团体。另一种是从地域性的视角分析,把社区看作是共同生活在相对稳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有组织的群体。 农村社区群体既包括自然区域环境中的农村居民,也包括在这些社区内从事相关经济、政治、文化等工作的各种社会团体。由于自身原因,农村的社区范围稳定性远不及城市。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区域大分布广泛。理论观点的不同,学者对农村社区的概念定义不同,项继权观点阐释如下:“农村社区是指基于共同的利益和生产生活需求的人们,在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密切联系而具有强烈认同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有人认为乡(镇)政府是一个具体的农村社区,在一些地方,我们认为一个集镇周围由几个村庄或散居农民所形成的“集镇区”构成一个特定的农村社区。

.........

2.2 农村社区建设基本原则和类型

如何建立健全有序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是我们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以社区的有效自我管理为基础,政府依据政策法规与村民自治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离不开规范性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要把权力和责任相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完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完成公共服务职能职责。与此同时,要创新村民自治制度,使基层政府在村民自治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实现社区和谐发展,才能在更高意义上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中国社会协会副会长马学理学者有如下观点,我们希望建成的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各方面良性互动,比如社区和政府、社区和社会、社区和自然之间的互相影响与促进作用。和谐社区不只是形式上的和谐,更应该是融合共通,成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有机的组成。马学理进一步指出,和谐社区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居住人口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社区、城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完善的服务体制体系。由基础设施服务、基础公共管理服务、村民自助互助服务及各类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区服务体系,首先全面实现政府基础公共服务,应包括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方面、养老保障方面、社会救助、卫生健康、治安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妇女保健、专业培训等方面;还包括提供基础设施,水和电力供应、交通道路通畅、文化活动场所和教育培训基地。

...........

第 3 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 ...... 14

3.1 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发展 ...... 14

3.2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总结 ...... 16

第 4 章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 17

4.1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 17

4.1.1 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 18

4.1.2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18

4.2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色 ...... 19

4.3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的建设经验分析 ...... 22

第 5 章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24

5.1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24

5.1.1 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手段单一 ........ 24

5.1.2 资金来源渠道窄, 投入和扶持不到位 ...... 25

5.1.3 居民思想观念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 ........ 25

5.1.4 土地、人才等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 26

5.2 制约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因素总结 ...... 27

第 6 章 加强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6.1 对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解析

2015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农村社区法治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保障,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和创新社区协商机制等方面做了总体部署,作为中央层面出台的第一个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指导文件,对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坚持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文件的亮点之一,并从三个方面解析《意见》中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规定:第一是建立完备的农村社区建设法律服务体系;第二是全面推动农村社区依法治理;第三是健全农村社区化解矛盾,解决冲突和纠纷的处理办法体系。李国祥坦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及其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如何解决好本村户籍居民和非本村户籍居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难点和首要任务。李国祥说,《意见》指出,深入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积极全面推动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只要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居民,都可以享受基本的民主权利、公共服务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权益,打破不公平待遇,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外,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形成了许多新的农村社区,但是这些社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却没有跟上,城乡公共服务布局不平衡。李国祥建议,在建设中,应加快对新的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除了满足农民生产所需的生产性公共服务,还需要满足农民的生活娱乐等公共服务。

..........

结论

“三农”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难题,传统农村建设及管理演变为农村社区建设及管理,本身不是一味的对名词进行修改与变化,同时也不能将其视为简单的词义上的浅谈,已然是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个巨大的的实践。城市与乡村发展现实的一体化俨然已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本质的途径,统筹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力度,提升农村总体上的发展积极性,并渐渐的缩小城市与乡村存在的现实差距,进而成就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又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新农村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广大农村的建设及其管理也在理念、体制与机制、模式与形式、途径与方法和目标上,奔着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契合的策略上前进。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进行研究,并结合国内外起步比较早的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并以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状况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供一些可行性参考。结论如下:

①首先对国内外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农村社区概念,列举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而且于这个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目标和重要性。

②该文章通过对牡丹江所展开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事实,更重点阐释了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目前的发展水平,同时采用了针对不同形式的剖析、细节分析的方法,三维性的展示了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的整体方略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整体成效。

③进一步剖析了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出现和暴露的问题,存在阻碍的事实,同时与牡丹江地区的地理区域、人文、相关事项发展存在的有利因素相联系,总结出对于牡丹江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和谐发展的重要观念,提出许多解决阻碍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现实的建设性观点,为牡丹江在此基础上增强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增加了关键性观念的支持和现实的意见。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mba硕士论文精选篇九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受到很大破坏,原有的森林资源也越来越少。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基本情况如下:我们全中国的森林面积是2.08 亿公顷,而人工林面积为 0.69 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21.63%,覆盖率数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森林蓄积是 151.37 亿立方米,人工林中蓄积是 24.83 亿立方米。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所以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量分别仅为世界水平的 1/4、1/7。我们国家森林资源的总量相对来说严重不足,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并且其分布并不均匀。而森林是地球上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自然界当中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是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森林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木材、原材料以及多种食品,使我们生活的更加富足;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起到净化空气以及消除噪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从而避免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总体来说,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森林也因其被形象的称为“地球之肺”[i-ii]。近些年来,利益驱使人们忽略了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长远发展,对森林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乱砍滥伐等行为,使森林资源受到很大破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早些年就开始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严重污染短缺以及现在备受人们关注的雾霾等等。 面对这些生态灾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这些从我国政府的文件政策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2005 年,国务院提出要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2007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财税制度的改革要有助于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建立和落实;2012 年,政府文件再次重申了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性 [iii]。由此可见,建立并实施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制度已经非常急迫。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从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就有了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但 20 世纪90 年代才开始真正的在森林生态效益方面有了系统性的研究,其补偿的必要性和理论性是初级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补偿的标准不断引起学者的重视,进而扩展的补偿资金的管理和补偿途径等方面。 戴其文等[iv-v]对生态补偿对象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刘玉龙[vi-vii]等对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进行了研究、孔凡斌[viii]和高清[ix]等对生态补偿法律的建构进行了研究、赵雪雁[x]和黄昌硕[xi]等对生态补偿方式的设计进行了研究、戴其文等[xii-xiii]对生态补偿的评价进行了研究、李宁[xiv]和冷永生[xv]等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进行了研究、侯成成等[xvi-xvii]对生态补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甄霖[xviii]和王立安[xix]等对生态补偿相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也有对生态补偿的其他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李文华[xx]等对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问题的探讨;徐中民[xxi]和赵雪雁[xxii]等对生态补偿的研究框架进行的分析;郭建卿[xxiii]等对生态补偿研究内容的概括;秦艳红[xxiv]等研究分析了生态补偿框架;郭建卿[xxv]等概括了生态补偿的主要研究内容;,秦艳红[xxvi]等分析了回答了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俞海[xxvii]等对生态补偿的概念以及各种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冯艳芬[xxviii]等对生态补偿实践的回顾。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生态补偿的相关概念界定

生态补偿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热点之一[xliii]-[xliv],在过去的几十年,被称作是重要的经济手段,在调节市场失灵方面[xlv]-[xlvi]很多外学者对其做了研究,但由于它的复杂性,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定义。外于 1950 年开始就有了对于生态补偿的研究;1992 年联合国颁布的《里约环境发展宣言》中,对生态补偿制度中环境政策的制定、环境费用、环境价格等做了比较宏观的解释,但具体概念并没有被提出,Cuperus 等的研究中,生态补偿被定义为:生态功能和质量在发展过程中被损害而得到的一种补助,改补偿目的一方面使得损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新的具有相似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区域得以创建[xlvii];生态价值或者生态功能的服务报酬是国际通用方法,即提供生态价值或者生态功能的人被制服一定的资金,土地增值收益就被贫困的土地所有者获得,并以此来激励他们继续对环境的保护,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导向行为。 国内对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比西方晚 1995 年章铮根据外部性理论,为了使内部承担外部的成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了征收相应的补偿费这一概念[xlviii];2002 年毛显强等将生态补偿的概念概括为: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被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继续参与保护生态的行动,并且重罚破坏环境的集体或个人,使得受罚者引以为戒[xlix];2005 年粟晏等认为生态补偿要达到社会冲突被缓和、收益差别被缩小,认识差异被减少的目的就要改变生态成本和收入的不平衡状态,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

2.2.2 森林生态补偿

森林被称作自然界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林业产品,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lvi]。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前者价值被重视而后者价值被忽视;我国的森林主要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 公共物品或者公有物品被视为典型森林生态产品,外部性是其最显著特征,之所以很难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的原因是大部分价值未市场化[lvii]。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来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充分体现出利益相关者彼此的平等,森林经营者被补偿之后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其提供产品的积极性,生态建设被加强,生态环境被改善,是加快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第 3 章 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17

3.1 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的现状分析 .......... 20

3.1.1 研究区概况 .... 20

3.1.2 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现状 ........ 24

3.2 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的问题分析 .......... 27

第 4 章 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价值核算 .......... 29

4.1 适宜牡丹江市的补偿标准分析 .......... 29

4.2 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 30

4.2.1 退耕还林土地倘若种粮产生的市场价值的计算 ........ 30

4.2.2 退耕还林土地营林费用的计算 .... 32

4.2.3 退耕还林土地森林抚育管护费用的计算 .... 32

4.2.4 牡丹江市天然林的价值补偿的计算 .... 33

第 5 章 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分析 .......... 34

5.1 森林生态环境补偿的原则 .......... 34

5.2 森林生态补偿主体分析 ...... 36

5.3 森林生态补偿手段分析 ...... 37

第 5 章 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分析

5.1 牡丹江市森林生态环境补偿的原则

牡丹江市森林生态环境补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则:生态系统在自然资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内部的行为活动会引发一系列的外部经济性,其中的生态保护行为可以带来较好的正外部效应,相应的破坏行为则会带来较为负面的外部效应。牡丹江市只有要求受益者付出相应的补偿,破坏者修复环境破坏行为后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才能从根本上避免 “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现象的频繁发生。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么牡丹江市的环境保护者积极性就会大幅降低,环境开发者和破坏者会进行更多的负外部效应行为,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通过经济手段减少污染破坏行为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将破坏行为带来的较为负面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具体表现为牡丹江市森林保护部门向所有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主体征收高额税费,从而使造成生态系统污染和破坏的“私人成本”接近甚至超过治理这些污染和破坏所需要的“社会成本”,高额的经济成本会抑制和减少污染者的破坏行为。对受益者来说,在享受森林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经济利益的同时,有义务和责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者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其开发量和对环境的净效应量决定补偿金额,用公式表示为补偿金额=单位环境净效应×开发利用总量。

.........

结论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理解及进一步认识,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牡丹江市相关生态价值补偿的现状和生态补偿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经济发展与森林保护矛盾突出;耕地面积减少与剩余劳动力的矛盾;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加重了森林资源保护的压力;森林经营主体参与行为不多;推进补偿制度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

(2)选择适宜牡丹江市的补偿标准分析,对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价值进行核算,以牡丹江市退耕还林为例,用机会成本法、防护费用法和恢复费用法三种方法对其生态补偿价值进行计算,对每一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每个计算方法都不能全面而准确的得出补偿价值,只有结合应用才能系统科学,针对牡丹江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具体情况得出,对牡丹江市的森林环境生态补偿按补偿类型的不同分段计算,最终筛选出了适合整个森林生态补偿的核算方法,具体结论表述如下:森林生态环境补偿价值等于退耕还林的补偿价值与天然林的补偿价值的总和;还等于退耕还林土地倘若种粮产生的市场价值与退耕还林土地营林费用以及退耕还林土地森林抚育管护费用和天然林抚育管护费用四者的总和。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mba硕士论文精选篇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本文的研究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从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研究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互动让人类社会进入了经济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等传统经济领域也逐渐摆脱传统贸易方式的限制,融入到电子商务等网络经济发展潮流之中。农产品的电子商务物流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助力,它是在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以及销售环节与现代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经济形势。作为农产品中的特殊商品,果蔬类农产品的电子商务物流更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果蔬农产品生产国,对于保鲜、运输方面的需求极大。但是,由于我国冷链流通产业起步较晚,造成了极低的流通率。对比美国、日本等冷链流通产业发达国家,它们的果蔬冷链流通率基本达到了 95%以上,但是我国的还不到 5%。巨大差距背后造成的是我国每年 1200 万吨水果、1.3 亿吨蔬菜被损坏在运输的途中,每年的损失达到 1000 亿元以上1。因此,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物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课题。 从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现状来看,开展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研究是沈阳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沈阳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农业产出丰富,农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同时沈阳地区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社会经济中心城市,对于果蔬类农产品的需求也十分的庞大,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补充。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沈阳地区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不断增加,地方农业经济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通过电子商务营销,为沈阳地区的农产品资源整合,改善经营状态,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在前期调查中发现,沈阳地区的果蔬类农产品虽然在电子商务营销中保持者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仍然缺乏有效的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模式。很多农产品电子营销平台仅仅以发布农产品的信息、行情预测、技术推广为主,很多沈阳地区的特色果蔬类农产品,重要果蔬农产品因为缺少配送渠道,不能在线进行交易,这直接影响了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研究是沈阳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

1.2 研究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以电子商务、物流等学科为基础,参照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沈阳地区的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实际,运用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的分析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象,总结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有 利于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对策,以便能够为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提高参考。其具体研究目的所在:一方面通过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总结影响电子商务环境下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国内外发达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模式,结合沈阳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环境下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电子商务

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商业活动被统称为电子商务。狭义的观点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商业活动双方利用互联网等各种电子工具,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商业活动。从广义上来说,电子商务指依靠电子手段进行一切商贸活动。所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是:“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他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商务化的整个商务过程”。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模式,通过各种电子渠道购物平台和各种移动终端,不仅为人们购物消费活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还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使市场资源配置更加的优化,市场竞争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化。 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物,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已经经历五个发展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是电子商务的起步阶段,人们通过电子邮件开展少量的电子商务活动。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电子商务开始起步发展,这一阶段在因特网的支撑下,电子商务营销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也于 1996 年建立金桥网和因特网,并于次年开始运行中国商品订货系统。20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为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互联网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初步的电子商务经营网络也逐步建立,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世界各经济主体的共同认知。我国电子商务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 1998 年 3 月,完成了第一笔联网交易活动,1999 年 3 月,B2C 等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开通2,网上购物进入实用阶段,各大企业纷纷建立网上电子商务平台。21 世纪前十年为电子商务稳定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以 B2B 为主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已经趋于完善,各种电子商务服务链条基本形成,世界正式进入电子商务时代。

...........

2.2 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就是以农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活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经营主体可以是广大的涉农企业、农业产品生产公司,也可以是实现规模化种植的农业生产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消费品,农产品的消费一直都是国民经济消费的重要内容。农产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消费产品,具有产品地域性强,受季节限制严重,标准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规模较小等特点。因为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如何进一步的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规模,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一直是农产品经营企业和生产者思考的问题。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构建了网上农产品市场,通过畅通的电子渠道,消除了信息传递等限制,减少了市场流通的成本,搭建了生产、经营、消费的通道,加速了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转型,同时推进了农产品市场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带动下,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一是通过电子商务市场信息的通达性,确保农业生产的计划性,减少了市场对农产品生产者造成的损失。农产品具有易腐性、保鲜期短、不易储存、运输困难、市场销售周期短等特点,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市场的交易,实现市场价值。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生产、经营方都可以及时、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二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订单、点对点销售,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市场效益。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统一的信息发布、订单处理、资源调配等功能,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扩大了销售市场,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推动的产业的发展。三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了农产品市场格局的优化。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高效的互联网信息系统,打破了区域性和条块性的市场格局,解除了信息传递和时空距离对农产品交易的限制,建立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市场,实现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四是扩大了农产品市场流通的规模。通过电子商务强大的网络能力,能够将原有的以单个农户生产销售和单一农产品生产销售为主的农产品市场聚拢为规模化、组织化的市场形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及其经营、管理方的有效组织,能够将小规模、单一的产品汇聚为规模巨大、品种丰富的集约化经营,这既有利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又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

第3章电子商务环境下沈阳地区果蔬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15

3.1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生产、消费状况.........15

3.2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20

3.3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21

3.4电子商务环境下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趋势........23

第4章电子商务环境下沈阳地区果蔬农产品物流发展.......25

4.1电子商务环境下沈阳地区果蔬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25

4.2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沈阳地区果蔬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原因......30

第5章电子商务环境下沈阳地区果蔬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33

5.1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布局建设....33

5.2积极引导第三方物流发展,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33

5.3加强物流人才培养、技术研发..........34

5.4规范配送流程..........35

5.5加强市场监管..........35

5.6加快物流领域信息网络建设.....36

5.7小结....37

第 5 章 电子商务环境下沈阳地区果蔬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

5.1 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布局建设

电子商务环境下果蔬类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政府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继续提供支持,为电子商务下果蔬类农品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012 年 8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要大力支持我国物流配送产业的发展,此后各省市分别出台了支持地方物流产业的发展政策。农产品的物流规模化发展,有助于提高配送质量和成本。一是构建健全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完善物流网络,要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国家的支持,全面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港口、机场等运输业务发展,形成与农产品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与服务模式。还要积极推进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以及运输站、仓储设施等建设,构建科学的农产品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分布。二是要加强各种资源、企业的整合。通过引进电子商务和物流龙头企业,逐步完善产业链,实现网上在线配货、物流调度及交易支付。以大型的物流企业、物流基地、专业运输站场为基础,全面整合农产品物流配送市场,通过物流资源的集中整合,实现规模化发展,提高运输的可靠性和效率,形成全国统一的果蔬农产品物流网络。

......

结论

电子商务环境中果蔬类农产品的物流配送问题不仅是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冷鲜运送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情况为例,通过研究的理论成果,厘清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原因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沈阳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提出有效的策略。 一是在对沈阳地区现有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沈阳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对影响沈阳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目前沈阳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二是通过对沈阳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分析,对当前沈阳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模式进行了创新。三是本文最后提出进一步发展沈阳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对策。主要针对加快信平台建设、培养和引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等,以期对促进沈阳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有所裨益。 但是限于笔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在电子商务与农产品务物流的关系上面论述的还不足够清晰,关于果蔬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特性还需作进一步的总结,这些都将是笔者今后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